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过并不遥远/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德化陶瓷制造与数学思维

2008年冬,有机会走进德化县,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繁杂的工艺流程、五花八门的窑炉和历史悠远的古陶瓷片,令人大开眼界,我似乎走进了陶瓷之家,生活在陶瓷世界之中。更令我惊叹的是,陶瓷制造中有关量与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空间形式,正是数学法则的具体实践体现,数学思维成为陶瓷制造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陶瓷的制作是人们对泥土、水、火等物质某些特征的认识和运用,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生产过程。清乾隆时的督陶官唐英曾编成一部《陶治图说》,将烧成工艺概括为20幅步骤图。现如今,陶瓷制造从矿石进厂到产品出厂,有六大工序,包括坯料制备、制模、成型、烧成、装饰和包装,而在每项大工序中还有不少小工序,我仔细算一下约需经过40道工序。这些工序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制约的,既有交叉又有平行,因此要适应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平行性和适应性等五项基本要求,就要求每道工序都应通力合作、环环相扣,方能大功告成。为求解这类问题,数学的“运筹学”①和“图论”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上千年的实践摸索中,德化制陶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些数学规律,终于形成了至今比较合理的工作流水线和工作区布局,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瓷土加工成坯料,是制造陶瓷的第一步,古时瓷土加工都用水车碓,十分科学,至今一直延续下来,仍在使用中。水车碓始于宋代,源于唐代的脚踏碓,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时任德化知县胡应魁(后调任台湾彰化知县)在《郊外漫兴》中写道:“万山深处辟云关,室宇回环碧玉湾。百丈岭泉凭行引,千声水碓笑人闲。”早在唐时,颜仁郁《山居》中“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也有描述。一部水车碓可同时带动两个或四个碓杆,一天可粉碎瓷土矿物1~3吨,减轻了劳动量,大大提高了效率。水车碓对大小同心圆与直线相交、相切、连接的原理应用,是对数学思维最好的解读。同样,我们在“手拉坯”工艺中,看到技工把揉好的坯料放置在陶轮的转盘上,陶轮不停地转动,运用正确的手法和技巧,瓷土在拉坯盘上拉出柱、锥、台、球等形状的几何体,现在有的技工还会用绳子撑成边分别是三个单位、四个单位或五个单位的直角三角形,借以做出直角,正是暗合了对数学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些几何体在技工手中又演绎出瓶、碗、盘等种种精美的陶瓷坯,经过三至五天的自然风干后,再进行利坯,形成精致规整的陶瓷坯。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作硬陶、印纹陶,在“利”过的瓷坯上进行刻、画、雕等装饰手法,利坯刀与坯体的关系就是数学上直线与圆相切模型。我喜欢射影几何学,觉得它具有与陶瓷相仿的美,因为射影几何学的基础概念就是直线、点以及相交性等简朴概念,进而建立起非常丰满、完善的理论。而制陶工艺采用的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技术,无不是对数学“对称”“重合”“全等”“平行”“相交”“相似”等思维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陶瓷是远古人类将一种天然物质,经过加工将其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发明创造,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次伟大实践与创举,是土和火的艺术结晶。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精美陶瓷器物是从窑里“烧”出来的,郭沫若在《西江月·陶颂》中写道:“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生,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汪洋,真是森罗万象。”历史上德化窑炉建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被后人称为“世界串窑的始祖”“中国民窑的代表”。将原来的平顶小窑改建成拱形大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玄女托梦教拱窑”,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说是早时的烧瓷窑很小且平顶,有个叫林炳的拱窑师傅,想扩大烧窑烧大瓷,可是拱大窑一直不得法,窑火一冲便塌。一天他梦里见到玄女从天上飘下来,解开衣襟露出一对圆鼓鼓的乳房,指一指败窑又指一指乳房,林炳师傅醒来后,把窑房改为拱形的大窑,结果烧成的瓷器质好量又大。把平顶窑改成拱形窑,正是数学“极值”③最原始思维的应用。窑顶由一次函数直线形改建成二次函数抛物线形,形成抛物面顶,即群众俗称的“鸡笼窑”,用数学求极值原理求证,就是确定窑的长、宽、高,在同样条件下,可养更多的“鸡”了。在德化唐至清窑址就有238处,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古窑,就是典型的“鸡笼窑”,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窑室又是长方形,两边有火路沟,是属于由“不分室”的龙窑向“分室分级”的阶级窑过渡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古人的聪明才智,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解读数学思维的经典作品。

德化窑烧制出的瓷品,在琳琅满目的中国瓷坛上独树一帜,驰名海内外。制瓷大师们追求质朴净润、自然天成,瓷品线条流畅、造型严谨、做工精细,体现优雅气质和美学境界,创造出“合乎天造,厌于人意”的陶艺神品。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有一只明朝中叶德化瓷雕大师用高级瓷土花十年时间精心研制烧成的奇特的瓷洞箫。传说乐师一吹,“东来龙西来凤,南溪鱼虾跳跃,北山百鸟来朝”,现在德化县城东边就有一座龙浔山。这一传说虽是夸张,但说明瓷洞箫的声色、音域俱佳,除能引人人胜外,连山水、飞禽都能被它所吸引。这把南音洞箫总长在57.5厘米至58厘米之间,有6个孔,正面有5孔,另一孔在背后而居上,自下而上第三节问两边有两孔名日“凤眼”,拥有二个八度音和一个五度音,能吹奏C、D、E、F四个调,吹出36个不同音阶。孔的位置是洞箫发音的关键,“一孔在背后而居上”,完全符合数学中“O.618黄金分割”④的原理方法。实际上定调后再根据全音、半音关系用黄金分割法来钻其他孔洞,这办法早在战国前就被掌握,那时总结出来的“三分损益法”,就是把箫的长度截出1/3,或加长上1/3,所发出来的声音听起来跟原来的声音很和谐,就是应用“黄金分割”这一原理。

P3-5

后记

2007年初开始,何少川同志组织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作家和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走进县市区”开展采风活动,出版福建纪实文学丛书,现已走进48个县市区,我很荣幸地参加了。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又历史着明天。这套文学丛书用报告文学或散文形式,“立足现实、顾及历史、全面反映、重点突出”,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各行各业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彰显八闽历史文化底蕴,对外宣传推介福建良好形象,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应当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现编发《“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将我39篇作品结集成册出版,让我感到极其高兴。也许,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常常沉浸在一种感动之中,我已愈来愈清晰地感受到:福建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在这里,孕育我们的期盼、渴望和向往;

在这里,释放我们的欢乐、幸福和思想;

在这里,蕴含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在这里,因为,田野调查能让我触到生活的真实,同时感受到海阔天空,云淡风轻般惬意。我深深感受到,丰富的时代生活,为现代文学造就了生动的人物与情节,为我们提供了彰显独特画卷的可能性,觉得自己要写和能写的人与事越来越多,报告文学、散文作家是幸运的。

从一开始决定编辑出版这个集子,我就在琢磨给它起个书名,同时想了好多个书名。自从散文、报告文学集《轨迹》出版以后,我一直还想出一本名为《坐标》的集子,最后都放弃了。其实,那些好听的名字未必就能代表作品的内容。这些年来,我纪实着走过,被雕刻在了时间的长流里,觉得还是把这本书起名《走过并不遥远》为好,记住乡愁,梦自归处,传承着一份叫热爱的情愫。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不是什么“好汉”,但帮助的领导、同志却何止“三个”,从每篇文章写作选题到完成,从本书编辑到出版过程中,领导、同志都给予我最大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书中有舛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蔡天初

2014年12月27日

目录

文教编

 德化陶瓷制造与数学思维

 画里画外油画村

 编织琴弦上的梦

——清流打造“大提琴之乡”纪事

 岚岛“教育优先”手记

 龙岭革命老根据地基点村笔记

建筑编

 大嶝岛有片红砖瓦厝

 古街的记忆

 仙游桥话

 城门纪事

 三洲往事

山水编

 读不尽的丙洲岛

 神来天成滴水岩

 品读柘荣地理

 寿宁通衢纪事

 太姥山观石

 牧海耕洋

 畅游龙湖

 凭海弄潮一路走来

——龙海浯屿岛漫笔

 喝茶的天堂在武夷

 小沧,一个美丽的地方

乡情编

 福安忆旧醉乡情

 菇都漫笔

 天下粮仓

 绿色油库

——访“中国油菜之乡”尤溪

 永安经纬

 “数”读湖里

 读不尽的水竹洋木偶

 从数字看沙县小吃

 白芽奇兰茶的记忆

 从今识得惠泽龙

 石狮有座灵秀山

体育编

 武坛纪事

 从鞋业跑起

 帆船之都手记

 话说福清南少林

 体育产业在晋江

 话里话外连城拳

 水上体育运动在集美

 泰宁:国际山地户外运动之都

序言

何少川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反映的都是有关福建的题材,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从《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中选取编辑而成的。

《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自2007年春安溪有关方面邀请采风创作起,至今已应邀走进53个县(市、区),出版了52册集子(其中包括应省有关部门邀请采风创作的专集)。这套丛书作品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创作的,体例统一,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得到普遍欢迎。丛书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编写。写作和编撰过程中,得到各地党政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八年多来,在采风和编纂丛书过程中,共有1400多人次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投入,是福建省史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成果丰硕的采风创作活动。作者老中青结合,有名老作家,也有初涉文坛的文学爱好者,有来自省里的,也有市、县的。到目前为止共创作了1100多万字作品,为福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建设先进文化和培养文学新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展示福建风貌,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决定,拟选取撰写丛书作品数量较多的作者,分期分批出版个人专辑,汇编《“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专辑每册字数在20万字左右。收入专辑的文章主要选自“走进丛书”,不足的可补上撰写福建内容的纪实文学作品。第一批出12册,以后视情况将继续出版。

内容推荐

作者蔡天初曾任过县委书记、省教委副主任、省体育局局长。他的《走过并不遥远》文集由“文教篇”、“体育篇”、“建筑篇”、“山水篇”、“乡情篇”组成,既有报告文学,也有散文随笔。丰富的工作阅历使他对一些题材的写作得心应手,而兴趣广泛,又使他文集题材丰富多彩。书名《走过并不遥远》是对“走进八闽”采风活动,传承着一份热爱的情愫。

编辑推荐

《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

蔡天初所著的《走过并不遥远》为丛书之一。

福鼎太姥山融山川海岛于一体,誉称“海上仙都”。太姥山石头有灵气、有生命、有文化、有品位,即便是走马观花,也足以令人如痴如醉,赏心悦目。石头,记载着地球沧海桑田般的演变,有的幻化为瑰丽的丹霞,有的幻化为孤独的戈壁,有的又幻化为洋洋地质大观,不同的外表,讲述着不同的地球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过并不遥远/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天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005346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2015081035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7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