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我留下华尔兹
内容
试读章节

“那些女孩子,”人们说,“以为她们什么事情都能做,而且可以不负责任,一走了之。”

那是因为她们的父亲给了她们安全感。他就是一座活堡垒。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堆折中为雉堞,竖顺从为主楼,编明哲为吊桥,抑制情感,或者把入侵者浸入沸腾的酸葡萄汁中。贝格斯法官很年轻时就用壕沟把自己完全护卫了起来,他的塔楼和教堂都是些幽深玄奥的概念。就他最亲密的人所知,他从没有给心存友好的普通牧羊人或是心怀叵测的领主留下任何接近他堡垒的小路。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缺点使他没能在国家政治中成为应该成为的杰出人物。正是整个州对他这种高人一等姿态的认同,使他的子女在早年的社交生活中没有为他们自己构筑起必要的坚固堡垒。一个能使所有活着的族人免于灾难和疾病的族长足以确保他的后世绵长。

一个强人会有很多担当,会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权且遵循自然法则,以便给他的家族一个相得益彰的目的。但是,当贝格斯家的孩子们不得不学着去面对时代的突然变化时,魔鬼已经掐住了他们的脖子。他们成了残废,久久地倚靠在父辈们的封建堡垒上,守护着他们的精神遗产——那些遗产,如果他们能有更好的地方储存的话,本来还会更多。

米莉·贝格斯的一个校友说她从来没见过比那些孩子小时更烦人的家伙。不论她们因为什么而哭,米莉都会竭尽所能地去满足,如若不然,就会叫博士来征服这无动于衷的世界,因为这个冷酷的世界除了一些少得可怜的东西,什么也没有给予这些被拣选的孩子。由于没能从自己的父亲那儿得到足够的资助,奥斯丁·贝格斯苦心孤诣,日夜加班,为他的家人提供更好的条件。米莉被迫,也并非不情愿,在凌晨三点起来哄孩子,摇着小铃铛,小声给她们唱歌,防止孩子的哭号惊跑了丈夫头脑中的《拿破仑法典》。他并非开玩笑地说:“我要给自己造几堵土墙,养一群野兽看门,墙头扯上倒钩的电线,远远躲开这些混世魔王。”

奥斯丁用一种远远的温情和审慎爱着米莉的孩子们,就像那些显要的人们,面对着自己的青春遗骸,忆起了他们从前的时光,那时他们尚未被选出来作为经验的工具,更不是经验的结果。你听到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就会明白的。若不是他唯一的儿子在婴儿时夭折了,奥斯丁或许会和他的家庭更亲密。法官拼命想从失望中逃离,唯一能让男人和女人同样感到崩溃的就是缺钱的焦虑,这也是他带给米莉的问题。他把孩子丧礼的费用单扔到她的大腿上,哭得撕心裂肺。“看在上帝的分上,你怎么能指望我来付这个?”

米莉,对现实从来没有很强的概念,没法将她所了解的这个人的公正高尚和他的残忍粗暴协调起来。此后,她也没法再对人做出判断,放弃了自己的实际认识,默认了人们的相互矛盾,最后,这种忠诚内化于心,她竟然像圣人一般超然物外了。

“如果我的孩子有什么不好,”她对朋友说,“我从来就没看见。”

人类秉性的不可调和也教会了她一个变通的花招,让她度过了最后一个孩子出生时的难关。当奥斯丁为文明的迟滞而愤怒,把他的幻灭和对人类的失望连同经济拮据,向她的耐心的头脑不断倾倒时,她本能地把憎恨转移到对琼或迪克西那扭伤的脚踝的关注,把生活中的不幸当做希腊合唱队所唱的安详的悲悼曲。面对贫困的现实,她躲进了斯多葛和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中,不让那自始至终尾随着她的悲伤渗透进来。

在黑人奶妈神秘气味的刺激下,这个家孵出了一堆女儿。因为多花的一个便士,或坐街车去野餐,或装在口袋里的薄荷糖,法官都会将其当成她们性格上的缺陷,她们渐渐懂得,他就是一个奖善惩恶的喉舌,一份不可抗拒的命运,一股代表法律、命令和既定秩序的力量。青春和老年是同一个水泵,只不过是老年明明水力在减少而仍然想要维持青春的承载。接着,女孩们逐渐显出了女人的特性,在进入社交界以前,她们暂时从母亲那里寻求庇护,正如她们为躲开耀眼的光亮而去寻找阴凉一样。

奥斯丁家的走廊上,秋千在吱吱扭扭地响,一只萤火虫疾飞过铁线莲,小昆虫成群飞到大厅里的吊灯上寻求金色的集体葬礼。夜幕粉刷着南方的夜色,像沉重饱和的抹布浸透了被遗忘的过去,最后升华成黑色的热浪。忧郁的月亮藤沿着葡萄架伸展着黝黑的、带有吸盘的叶片。

“给我讲讲我小时候的事。”最小的女孩追问着。她紧贴着妈妈,努力想要感受到一种确切的联系。

“你小时候是个好孩子。”

小女孩对自己毫无概念,她生之何晚,父母对他们自己的生命都已经疏远了,童年更多的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孩子。她想知道她什么样子,她还太小,不知道自己其实什么也不是,要填满她的骨架的其实就是她所要付出的,就像一个将军要根据军队的前进和后退用亮晶晶的图钉不断重构他的战役。她不知道她得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成为她自己。很晚以后,这个孩子,亚拉巴马,才明白她父亲给予她的骨架只会是她的桎梏。

“我是不是晚上哭得昏天黑地,你和爸爸希望我还是死掉的好啊?”

“怎么这么想!我的孩子个个都很乖。”

“奶奶的孩子也很乖吗?”

“我认为是。”

“那为什么卡尔叔叔从内战回来时,她把他赶跑了?”

“你奶奶是个怪老太。”

“卡尔也很怪吗?”

“对。卡尔回家时,奶奶给弗洛伦丝·费瑟捎信,说如果她想等到她死以后嫁给卡尔的话,她想让费瑟家的人知道贝格斯家的人都很长寿。”

“她很有钱吗?”

P2-5

后记

2014年元宵节前的一天,按照网上公布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联系电话,本书译者拨通了外国文学编辑室的号码,很快,回答我的是一位声音温和轻柔的老师,听完我对泽尔达所做的不很连贯的辩护和我几年来对其小说的翻译和研究以后,那位老师让我选一部分译稿寄他看一下,然后根据情况推荐给相关编辑,因为他主要研究德语文学而不是英语文学。接电话的就是仝保民老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审、外国文学编辑室原主任。后来仝老师把小说译稿推荐给了编辑陈黎,因为她刚编辑出版了一本菲茨杰拉德的书,而且她也是美国南方女作家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和《金色眼睛的映像》两书的译者,所以由她来责编这本书,再合适不过。

于是我开始仔细修改译稿,增补了五百余处注释,后来又删减至两百处,并请我的同事、日本外教东田尚子老师(Naoko Finnerup)从日本买得青山南翻译的日文版“泽尔达·菲茨杰拉德全集》,请刚从日本留学归来兼通日语与英语的日语系主任郭玲玲博士为译者讲解了日文版序言和《给我留下华尔兹》的某些章节作为参照。一年后,为了更准确理解泽尔达独特的表达方式,译者又请山东农业大学日语系王上同学将小说日文版全文翻译为中文,作为参照对译稿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在此,也对王上同学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赞赏和感谢。

泽尔达自幼熟读希腊神话,自身亦如走下奥林匹斯山的女神,其语言时而简约率性,如同雅典娜神庙的神示,使人费解;时而又如玄学派的奇喻,天女散花一般并辔而出,挑战最狂野的想象力和最迅捷的反应力。比如,小说第二部第一章临近结尾处,主人公亚拉巴马和她两岁的女儿在前往巴黎的轮船甲板上散步聊天,接着突然出现了一段描写,“一颗流星,灵媒之箭,像是一只嬉戏的蜂鸟疾速穿过假设的星云。从金星到火星再到海王星,拖着被称为理解力的亡灵,照亮了远方地平线上被称作现实的惨白战场。”意象堆叠,搭配怪异,国内无任何译文供参考,译者在此只好将英文版与日文版相互参照进行翻译。

同时,该小说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泽尔达和菲茨杰拉德一样喜欢罗列人名、地名和物名,她所记录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她也像T.S.艾略特在长诗《荒原》中所做的一样,随时随地引用法语、俄语和意大利语等非英语语言。译者所选注释,主要针对有关人名、地名、书名和非英语语言原文及其他涉及背景理解之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有关泽尔达的家世和传记信息,因为本书毕竟是泽尔达的个人传记,希望所做注释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助于读者较全面地了解小说内和小说外所发生的。关于文字的模糊和奇特、歧义之处,译者未予阐释,因为美国本土读者和评论家也通常认为泽尔达的语言怪异、思维奇特,正如本原版小说1966年在美国再版时的编辑兼菲茨杰拉德研究专家布鲁克利教授在小说后记中所说:“《给我留下华尔兹》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古怪的文体,修改它不会有任何好处的。”

有鉴于此,除参考日文版译文外,译者在后期的修改过程中曾请教过几位美国外教,但限于时间关系和译者学养之不足,误译之处定然难免,一切误译责任由译者本人承担,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不吝批评指正,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专家学者来翻译和研究泽尔达-菲茨杰拉德。阅读泽尔达能让你体验想象力的飞升,聆听爵士时代的喧嚣,记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里的他们和她们,也有助于理解和看清二十一世纪里的我们。

译者自2010年3—12月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访学期间,师从陆建德老师,开始关注泽尔达其人,到2013年初开始翻译泽尔达作品,至今断断续续六年有余。在此期间,以“勇敢、快乐和美丽:爵士时代摩登女百年回眸”为题参加了南京大学主办的2013年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三届年会,以“《给我留下华尔兹》中新潮女郎的伦理选择与审美存在”为题参加了2014年《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会议”,以“《给我留下华尔兹》中亚拉巴马的思维风格分析”为题指导了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作者为山东农业大学英汉语言文学对比与翻译方向2015届硕士研究生汤小丽),以“存在主义视角下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研究”为题获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年外国文学研究课题一项(项目编号为2015SD0096B),并以“‘最后的依靠’:《给我留下华尔兹》中新潮女郎的伦理建构”为题撰写学术论文一篇。正如张爱玲梦魇红楼,泽尔达研究也成为我近年来学习和工作中的梦魇。

最后,再次诚挚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对本译稿的接纳,感谢责任编辑对译者的耐心指导。同时,感谢所有关注和关心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包括我的爱人郑灿平和孩子郑青斐。愿将丹心换日月,不叫美文没风尘。

译者

2016年5月23日

于岱下红门路白鹤泉

目录

泽尔达·菲茨杰拉德小传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附录

译后记

序言

泽尔达·菲茨杰拉德小传/朱法荣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不固定的圣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盛宴中,最耀眼的明星莫过于司各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和他的妻子泽尔达·菲茨杰拉德(Zelda Fitzgerald,1900—1948),这对金发碧眼、衣着入时、坐在汽车顶上呼啸而过、在广场喷水池里跳舞的金童玉女被视为当时新潮女郎的教父和教母,是爵士时代繁荣和喧嚣的化身,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双子星座。

一、泽尔达·塞耶尔:亚拉巴马的维纳斯

亚拉巴马州位于美国东南部,曾是美国历史上最大产棉州。州府蒙哥马利市是美国南北内战中南部邦联诞生的摇篮和第一首都,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诞生地,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故乡。现今蒙哥马利市的市旗仍然沿袭南部邦联的旗帜,红灰两色,中有一道白边蓝底斜条纹,上有十一颗白色星星,以纪念南北内战时南部邦联的军旗和当时退出联邦政府的十一个州,旗帜中央的星星上方是一个橄榄枝花环。军旗灰正是泽尔达终其一生最爱的颜色,既是她眼睛的颜色,也是她结婚礼服的颜色,而她也以自己出生于亚拉巴马而自豪。

1820年,亚拉巴马州成立之初,泽尔达祖父丹尼尔·塞耶尔(1808—1888)离开故乡俄亥俄州,迁来蒙哥马利经商,后来创立了蒙哥马利第一家报纸并任主编,并多年兼任蒙哥马利市大议会首席秘书;祖母朵拉·摩根·塞耶尔(1817—1907)出身于亚拉巴马摩根家族,其兄为联邦政府参议员,1876年曾获美国总统竞选提名。泽尔达外祖父威利·梅琴(1810—1893)是肯塔基州立法委员会成员,南北内战时期同情和支持南部邦联,入选南部邦联国会,担任十人委员会委员长,并出任肯塔基州伪州长。南方战败后威利出走加拿大,1869年获格兰特总统特赦,回到故乡,1872年入选美国联邦政府参议员,并获南方民主党提名,参加竞选美国副总统。外祖母为第三任妻子,性格刚毅。泽尔达父亲安东尼·塞耶尔(1858—1931),1878年进入弗吉尼亚州塞勒姆洛厄诺克文理学院(Roanoke College)学习,学业优异,曾获马耳他十字奖章。毕业后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教学一年,后回蒙哥马利攻读法律,进入律师协会,1883年入职蒙哥马利市法院,后来成为蒙哥马利市最高法院法官。泽尔达的母亲米密涅瓦·塞耶尔(1860—1958),1878年毕业于蒙哥马利女子学院(Montgomery Female College),热爱艺术,曾发表过诗歌和小说,写过剧本,参加过舞台表演,梦想成为戏剧演员。1883年曾前往费城参加舞台表演,因为是年南方民主党意欲再次提名其父梅琴参加美国总统大选,其父不许女儿去做演员,亲自前往费城,将女儿从舞台上拽入火车,拖回肯塔基州,次年7月14日将其嫁与另一位参议员的侄子,即泽尔达的父亲安东尼·塞耶尔。

泽尔达1900年7月24日生于蒙哥马利市南大街,是家中六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与兄妹年龄差距较大,故而最受溺爱,四岁断奶,六岁被送入附近的私立学校奇尔顿文法学校(Chilton Grammar School)。因为不喜学习,辍学一年,七岁后重新入校,直到1914年毕业,进入西德尼·拉尼尔高中(Sidney Lanier High School)。童年时期的泽尔达,淘气大胆,上房爬树,是远近闻名的假小子。虽然母亲为她设立了六条淑女规则:坐不跷腿,背不靠椅,出门要带手绢,手套扣子要扣严,在家勿赤脚,但是泽尔达从来不想让她的小伙伴失望。她会穿着溜冰鞋在大街小巷呼啸而过,与男女同学爬到最高的岩石上比赛跳水的高度,甚至于谎报火灾,拨打消防电话以捉弄消防人员为乐。身为女孩,她从未有一丝的自卑、羞怯或疑虑,也没有什么道德准则。她在父亲的藏书室里自由阅读了各种童话故事,甚至手抄了《三只小猪》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童话,翻阅了大英百科全书、莎士比亚、萨克雷、狄更斯、司各特、王尔德、高尔斯华绥、吉卜林、普鲁塔克、亚里士多德、埃斯库罗斯和吉本等科学、哲学、文学、历史等各类书籍,桀骜不驯的性格,博览群书的底蕴,致使泽尔达常能洞烛幽微、语惊四座。在中学年鉴上她如此留言:“让我们只看今朝,不为明天烦恼。”

泽尔达的美丽机智和放纵不羁为自己赢得了很多名号:“美国南方名媛”“美国第一位新潮女郎”“爵士时代的女祭司”“菲茨杰拉德的缪斯女神”等,海明威则视泽尔达为“不与人分享的鹰”,失恋的情人们称泽尔达是“野蛮的科曼奇人(印第安猎头族)”,菲茨杰拉德称泽尔达是“天外来客”,而泽尔达本人则喜欢把自己想象为米洛的维纳斯,或是从宙斯头颅中全副武装跳出来的密涅瓦(雅典娜),是走下奥林匹斯山的希腊女神。

1482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波提切利曾用新柏拉图主义的风格再现了美神维纳斯的诞生。画的背景是一片波光粼粼的大海,海上飘来一片精致的扇形贝壳,贝壳上站着刚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美神维纳斯,女神除了飘垂的金色长发一无遮盖,胴体洁白,姿态优雅;女神的左侧为两位男女风神,分别为西风和春风,吹送贝壳而来;美神右侧是春天女神,正迎风抖起一件红色绣花锦缎斗篷意欲裹住维纳斯。维纳斯的洁白胴体象征着灵魂的精神之美,脚下的贝壳是灵魂外在形体的束缚,风神则象征着上帝的意志,万物皆为其吹动,而春天女神手中的锦袍则象征着灵魂在尘世要遭受的尘垢和罪孽。1935年,泽尔达第三次精神崩溃后,住进马里兰州谢泼德医院,曾给远在加州好莱坞的菲茨杰拉德写过一封令人悲伤的信:“我感到非常难过,现在的我只剩一副空壳,没有什么能呈献给你了。”  二、泽尔达与菲茨杰拉德:阿多尼斯与维纳斯之恋

1918年7月,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一家乡村俱乐部的舞会上,刚刚高中毕业的泽尔达·塞耶尔与从普林斯顿大学休学参军的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相遇相识,开始了他们风一样的恋爱传奇。

泽尔达眼中,司各特就像一株金水仙,金色的头发,英俊的脸庞,笔挺的鼻梁,宽阔的额头,浓密的睫毛,在绿色与淡紫色之间不断变换的眼睛。多年后,泽尔达为她第一眼看到的司各特制作了一个折纸娃娃,粉红色的衬衫,红色的领带,长着一副棕色的天使翅膀。司各特的好友罗顿·坎贝尔回忆说:“他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男孩子。金黄色的头发,薰衣草样的眼睛,轻松自信的步态,足以征服所有人的疑虑。”另一位记者认为:“他的希腊式的鼻子,骄傲却不失友好,头发中分,他的嘴小巧迷人,好像他笔下的女主人公一样。”他的一个同时代的人称他为穿着布鲁克斯兄弟军服的金头发阿多尼斯。司各特眼中,泽尔达是“一位圣母,是维金·马利亚”(a saint,a Viking Madonna)。“Madonn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对基督教圣母马利亚的称呼,拉斐尔最著名的《西斯廷圣母》(Sistine Madonna,1512)、《草地上的圣母》(The Madonna of the Meadow,1506)和《安西帝圣母》(The Ansidei Madonna,1505)等名画均以“Madonna”之名称圣母。拉斐尔画中的圣母形象常是秀美的年轻女性,穿红色衣裙和蓝色披风,姿态优雅,身材圆润,容貌妩媚,洋溢着青春女性的朝气。

泽尔达同时代的女作家和评论家多萝西·帕克(Dorothy Park,1893—1967)称菲茨杰拉德夫妇像是一对从太阳来到人间的光明天使。事实上,司各特与泽尔达的相似之处从外表到性格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们的朋友认为他们俩更像是兄妹。他们外表看起来都有金叶子一样的头发,摄人魂魄的眼睛和精致迷人的嘴巴,内心里都是被宠坏的孩子,极端的自我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喜欢把自己戏剧化,甚至于两人都非常喜欢易装换性。每当司各特临时不能陪伴泽尔达的时候,泽尔达就会换上男装,和男孩子们一起去看电影,而司各特曾打扮成一个女售货员参加普林斯顿大学俱乐部活动,也曾经对围在他身边的女性说:“我是半个女人——至少我思想上是。”

恋爱中的泽尔达并未停止与其他男士约会,而司各特在嫉妒之余也喜欢观看泽尔达受人追捧,其他男性对泽尔达的欲望恰恰激起了他自己的欲望,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男主人公所说:“这也让他兴奋,很多人都爱过黛西——这在他的眼中更提高了她的价值。”泽尔达本人也对在司各特的注视和观察下与他人恋爱感到兴奋,因此两人都极力为对方的兴奋而表演自己,对于他们二人,想象比事实更重要。所以,当泽尔达宣布“我已经亲吻过两千个人,以后还要亲吻两千个”,“女人存在的唯一一个理由就是有必要在男人们中间制造骚乱”,司各特更多地感到一种鼓舞和兴奋。泽尔达与菲茨杰拉德后来虽然都曾有过婚外情,但他们相互间的心意相通始终存在,存于他们的记忆里,也存于世界最美的情书中。

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和你珍贵的爱,我什么也不要。所有的物质幸福都不重要。我只是不愿要一种邋遢、没有光彩的存在——因为那样子你很快就会爱我越来——越少。

亲爱的心肝,我们的童话故事就要结束了,我们就要结婚,然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就像你城堡里的公主在焦急地等待着你……

我真的愿意嫁给你——虽然你认为我害怕嫁给你——我真希望你没这样说——我什么都不怕。恐惧要么让人变得怯懦,要么变得威严和高大。我不怯懦也不威严。而且,我知道你会比我自己更好地照顾我,和你在一起我会非常、非常幸福的——除了每周都有的争吵——即使争吵我也很高兴。我喜欢自己在你情绪激动和心情阴郁的时候保持镇静和清醒。

……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可能就只是一个洋娃娃——你是我生命的必需,也是我生命的最大享受……你就要成为你妻子的丈夫了。

我顺着铁轨看去,见你来了——夜幕和薄雾中你亲爱的凌乱的裤脚向我追来——没有你,最最亲爱的,我就没了眼睛、没了耳朵、没了心跳、没了大脑——没了生命——我是多么爱你!这辈子我再也不会和你分开一个晚上。没有你,谁来抵挡风暴,谁阻止美的死亡和我的老去……

三、泽尔达·菲茨杰拉德:城堡里的公主与立体派画家

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以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司各特写给泽尔达的信中频繁使用的一个称呼是“我城堡里的公主”。1924年5月菲氏一家来到巴黎,结识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其中画家杰拉尔德·墨菲和莎拉·墨菲成了泽尔达一生最亲密的朋友,同时引导她进入了巴黎艺术圈,结识了当时野兽派、立体派和抽象画派的领袖马蒂斯、毕加索和米罗等一大批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艺术家,泽尔达很快拿起画笔开始接受绘画训练。1925年2月在意大利卡布里岛,她结识了有同性恋倾向的美国女画家罗马伊内·布鲁克斯,开始进行专业学习,仅用五周时间就掌握了色彩理论。泽尔达绘画中最常出现的两种主题开始形成,一是花卉,二是舞者。南方热带地区硕大鲜艳的花朵是泽尔达对母亲的花园和美国南方故乡的永久记忆,火热的阳光和富有异国情调的鲜艳花朵向来是美国南方艺术家的标志。她初期的代表作有《地中海南部》和《穿橙色裙子的女孩》,两幅画都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画法,在第一幅风景画中她将树木分解成立体几何形,然后再从不同的视角将它们组合起来,传达出一种异样的结构和情绪;在第二幅画中,穿橙色衣裙的女孩位置偏离画布中心,衣裙飘起,右侧前景处一只小狗做奔跑状,画面充满动感,不能确定女孩是在跳舞还是像一枝花在随风摇摆,表情不知是欢快还是悲伤,从不同的侧面看去,女孩和小狗处在不同的平面上。模糊、神秘和多重视角是泽尔达油画的一大特点。后来在1930年,泽尔达精神崩溃前夕,她画的《花瓶中的白花》酷似梵高的向日葵,花枝像蛇吐着信子互相凝视着,噩梦一般盘旋在桌子上。

1926年,医生诊断证明因为1924年一场不成功的人工流产手术,泽尔达再也不能有其他孩子了,泽尔达失望之余,拾起了早年对芭蕾的爱好。1927年夏天,她在费城开始报名学习芭蕾,11月加入费城歌剧院芭蕾舞团,跟随原俄国皇家芭蕾舞团舞蹈大师柳波芙·伊格洛娃学习。她告诉好友莎拉·墨菲说,芭蕾舞演员需要有音乐的敏锐感受力和杂技演员的粗犷,女人无论干什么最后都会输,即使如此,她也要努力练习,跳舞让她感到永远年轻。

1929年9月,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泽尔达收到了来自那不勒斯圣卡洛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正式邀请,邀请她担任独舞演员,剧团提供食宿,每天三十五里拉。然而,泽尔达拒绝了。过度的劳累使她沮丧和绝望,芭蕾舞不再是美的化身,她感觉自己的腿像是肿胀摇摆的火腿,乳房下垂松弛,她不再是新潮女郎而是成了一堆肌肉,像是斗牛开始前用来引逗牛的老马,被牛角顶得遍体鳞伤,内脏拖在地上。她讨厌做一个领取月薪辛苦流汗的职业女性,当她心爱的艺术和自身的价值被用里拉来衡量的时候,她愤怒了。然而,随后对丈夫经济上的依赖又使她痛苦,对自己轻易抛弃了等待已久、努力已久的机会感到悔恨,1930年,泽尔达第一次精神崩溃,入住瑞士一家疗养院。

四、泽尔达自传体小说《给我留下华尔兹》

1931年9月泽尔达病情好转,回到故乡蒙哥马利暂居,开始大量阅读福克纳的小说,学习写作。其间她当法官的父亲去世,司各特在好莱坞写电影剧本,孤独和压力之下,泽尔达第二次精神崩溃,于1932年2月进入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菲普斯诊所。在此,她第一次遇见长她四岁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医学院的女医生米尔德丽德·斯奎尔斯,医生十分欣赏泽尔达的天才,鼓励她继续写作和画画。最终,泽尔达在医院用六周时间完成了自传体小说《给我留下华尔兹》,于1932年10月由斯克里布纳公司出版,共发行三千零一十册,题献给她的医生。

《给我留下华尔兹》共分四部分,每部分又分三章。小说主人公亚拉巴马·贝格斯(Alabama Beggs)为一美国南方名媛,爱上了一名北方军官戴维·奈特(David Knight),结婚后移居纽约。戴维后来成为著名画家,夫妻俩夜夜笙歌,成为喧嚣时代的偶像。夫妇俩后来携小女移居法国巴黎和里维埃拉,丈夫埋头作画,妻子却爱上了一个法国飞行员,丈夫作为报复也与一位女演员调情。后来,妻子决心重拾小时候对芭蕾舞的热爱,追随俄国芭蕾舞大师学习芭蕾,刻苦练习后,终于获得一个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芭蕾舞团主演的机会,演出大获成功。最后,妻子因脚部受伤感染而跛脚,芭蕾舞事业终止而精神崩溃。

故事原型就是菲茨杰拉德夫妇的爱情、婚姻和危机,以及泽尔达自己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该小说与司各特的《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取材相同,但视角不同,风格不同,在国外一直是菲茨杰拉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菲茨杰拉德研究专家丹·派珀教授认为,“《给我留下华尔兹》和《夜色温柔》在当代文学史上构成了一对最不寻常的夫妻篇,两本书分别从妻子和丈夫的角度对同一段婚姻进行了纪实性描写”。

《给我留下华尔兹》不但是对《夜色温柔》的比较和补充,也是对泽尔达作为现代作家身份的肯定,同时,该小说也是女性主义文体的典范。小说语言高度视觉化、片段化,运用了大量明喻和隐喻,有许多张爱玲式的机智和悖论,备受美国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德·威尔逊和辛克莱·刘易斯的赞誉。

小说以亚拉巴马青少年时在美国南方的生活描写开始,以回到南方参加法官父亲的葬礼结束,南方情结贯穿始终。小说第二部分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和巴黎流动的盛宴,可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精彩描写相媲美,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留住了时代的喧嚣。第三和第四部分从职业女性的角度对芭蕾舞演员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生动有力的描写,泽尔达不是从观众或审美意义上,而是从心理、生理和职业的角度深入挖掘芭蕾舞女演员的艰辛和无奈。

“夜里,她坐在窗户旁太累了,动不了,想要成为一个舞蹈家的渴望让她筋疲力尽。在亚拉巴马看来,达到她的目标,她就能驾驭那些驾驭着她的恶魔——证明自己,她就能找到安宁,安宁就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肯定——通过跳舞,她会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感,自由地支配爱情、怜悯或幸福,为它们提供一个流畅的通道。她无情地鞭策着自己。”“一英里一英里的,脚趾点着地板好像母鸡在啄食,一万英里以后,你就可以不再晃动你的乳房了。”“亚拉巴马一遍遍转着,屏气敛神,提升肌肉。一个动作做上几年,三年后就能把自己提高一英寸——当然,也可能一英寸也提不了。”

派珀高度评价该小说:“这是美国作家写的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关于芭蕾舞演员的故事。”该小说是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结合,情节松散,像戏剧一样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语言跳跃,充满感性和视觉色彩,具有鲜明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美国小说家威廉·麦卡菲在《纽约太阳报》赞扬泽尔达和她的小说:“这是一个奇异的天才,风格鉴赏家们会非常喜欢。……密集的比喻非常迷人。即使善用辞藻的老手阅读该书也会满怀艳羡,获得头晕目眩的愉悦。”《纽约先驱论坛报》认为,“小说有一股罕见的阳刚之气:响亮而敏锐”。巴尔的摩一家报纸评论的副标题为“菲茨杰拉德夫人的第一部小说已达司各特的水平”。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致信司各特,称赞泽尔达的小说:“非常感人,她写出了一些以前没有人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毋庸置疑,泽尔达是一位获得公认的、独具特色的现代主义小说家。

五、泽尔达之死

除《给我留下华尔兹》之外,泽尔达还创作了一出儿童剧,十一篇短篇小说和十数篇报刊文章。1940年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去世后,泽尔达回到故乡与母亲同住,其间所绘画作多以宗教为题材。1948年3月10日,泽尔达在北卡罗来纳州一家精神病院等待治疗时,医院突发火灾,不幸遇难。

泽尔达遗留的大量未经整理的小说、随笔、自传片段和信件等后由其女捐献给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菲茨杰拉德研究中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泽尔达一度成为当时青年文化的偶像,其文集被结集出版,其中《给我留下华尔兹》被列入兰登书屋经典系列,成为美国南方女性文学的一部分。八九十年代,开始了泽尔达传记研究和创作风格研究,认为其作品比喻密集、高度视觉化,有洛可可的梦幻风格和超现实主义特点,1992年泽尔达被列入美国亚拉巴马州女性名人堂。进入二十一世纪,泽尔达研究全面展开,出版了多部新传记和以泽尔达为主角的半虚构小说,2013年美国同时出版了四部关于泽尔达的专著,被称为“泽尔达之年”,国内称2013年为“菲茨杰拉德之年”。泽尔达在现代主义写作、后印象派绘画和芭蕾舞等方面的艺术才华和文化影响得到全面肯定。

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用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新潮女郎向现代作家的自我救赎,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思考。

内容推荐

《给我留下华尔兹》故事原型是菲茨杰拉德夫妇的爱情、婚姻和危机,以及泽尔达·菲茨杰拉德自己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该小说在国外一直是菲茨杰拉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菲茨杰拉德研究专家丹·派珀教授认为“《给我留下华尔兹》和《夜色温柔》在当代文学史上构成了一对最不寻常的夫妻篇,两本书分别从妻子和丈夫的角度对同一段婚姻进行了纪实性描写。”

编辑推荐

泽尔达·菲茨杰拉德自己的声音,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首次翻译出版。

《给我留下华尔兹》是一部你很难真正读懂的小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耀眼的明星莫过于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他的妻子泽尔达·菲茨杰拉德。这对金发碧跟、衣着入时、坐在汽车顶上呼啸而过、在广场喷水池里跳舞的金童玉女被视为当时新潮女郎的教父和教母,是爵士时代繁荣和喧嚣的化身,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双子星座,也是世界文坛上永远的爱情传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我留下华尔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泽尔达·菲茨杰拉德
译者 朱法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05533
开本 32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4160240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