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种方式去感受并记录你的旅程,从计划开始,从现在开始,从你所在的地方开始。《独立书店,你好!(第2季)》是两个热爱生活和旅游的设计师(薛原和西海固)创作的创意旅行书籍。设计师将前人及自己平常观察事物与享受的方法分享出来,让更多的平凡人享受艺术家的创意生活,更深刻地领悟生活与旅游的乐趣,并尝试着去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这是一本充满爱心、智慧和幽默的小书,傍晚的炊烟、石头老街的叫卖声、自制的花瓶、收集的标本……都成为设计师从自然中得到的启发。它更像一个旅行时携带的锦囊,随时帮助你打开想象的视野,记录旅行中的创意。
薛原和西海固编著的这本《独立书店,你好!(第2季)》全面描述中国各地人文书店(含人文书吧),即文人笔下的中国人文书店风景。由各地的作家学者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多年观察来描绘和展现各地人文书店的生存状态。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从书店的生存状态也可以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独立书店,你好!(第2季)》主要介绍台湾、广州、天津、长春、昆明、哈尔滨、沈阳、银川等《独立书店,你好!》中没有收入的城市的独立书店,以及北京、长沙、西安等城市中的其他优秀的独立书店。
乐文书店·九龙旺角西洋菜街62号3楼
乐文书店离田园很近,数十步路而已,现在是我买书最多的地方,而且每次到旺角必须第一个先报到的书店。这里的台版书最多,不但常规港版8折、台版7折,而且每买满100元还有10元的书券赠送,下次买书时可以直接抵用。在赠送的书券上看到,原来乐文书店在香港铜锣湾骆克道506号的二楼还有一家分店,我没有去过。每次先到乐文,就是为了先花掉这赠送的书券,结果就是每次花掉旧券,又会得到几张赠送的新券,就这样被乐文书券幸福地“套牢”。
每次一进门,直奔收银台前的一排新书台,看看自己的“目标书”在不在,然后顺着进门右手边的一排书架,一排—排地看过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旅游、宗教、政治,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台版好书。最里面的那一排香港出版的有关当代时政、名人传记、历史的书集中摆放,吸引了很多内地来的读者,据说香港本地人并不是太关心这些。
在乐文书店,我最惊喜的收获是台版的唐鲁孙作品集《唐鲁孙谈吃》等一套十二本。尽管有了两套广西师范大学版的《唐鲁孙作品集》,但看了台湾大地出版社的这套文集,才知道唐鲁孙这可爱的老爷子,原来在台湾吃什么都不顺嘴时,就想着反攻大陆,回去吃正宗的家乡味呢。
其实,喜欢到乐文购书,还因为喜欢这里的氛围,就是那种你进门不会有人理你,但有需要会随时找到人帮忙的随意。一屋子的人都在默默选书,店员也在书架前忙,有时我都分不清谁是顾客,当然也没心思理会这些,但他有时会善解人意地帮你把选好的书拿到收银台。有一次我在文学类的书架前看到零散的几本皇冠老版的《张爱玲文集》,正是我在田园错过的那套,忍不住问了那个始终都是笑容可掬的收银人(应该就是店长吧)有没有全套的。每次买单时他都是非常细心地先让我把书券拿出来抵掉,然后告诉我选的书打完折后是多少,还可以再送多少书券。记得一次不小心挑书高兴了,超出了预算,带的港币不够,他还帮我换了一百元人民币。哦,对了,我去过的这几家香港旺角的二楼书店都是只收港币,不能刷卡,也不收人民币。那次,他查了仓库没有,让我留下了电邮,说可以问一下台湾那边还可不可以订货。回来后,我完全忘记了此事,却意外地收到电邮回复,虽然还是遗憾地没有,但感觉非常温暖。榆林书店·旺角西洋菜街38号二楼
不论是田园,还是乐文,其实都很狭窄,目测也就是三四十平方米的空间,全部被书挤得满满当当的,按香港人的讲法,“打书钉”地站在书架前看书,都是很困难的事,因为这样会影响其他读者选书,在田园,两人都要侧身而过。而在榆林书店,觉得面积比较大,估计也有一两百平方米,还有很大一块面积是经营简体字版的内地图书的,观看和购买的人还挺多。我在榆林也买了不少好书,最近9、10月份的一次,更是大有斩获,真称得上是意外惊喜,至今庆幸不已。先是在一排毫不相干的书架里,漫无目的地浏览,意外看见两本国外的有关书的小说,《爱书狂贼》和《阿法的二手书之恋》。《爱书狂贼》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艾莉森·胡佛·芭雷特,台湾远流出版社2011年1月初版。《阿法的二手书之恋》的作者是美国山姆·赛维吉,台湾皇冠文化2010年6月出版,译者是台湾赵丕慧,就是她译的张爱玲《雷峰塔》和《易经》。
每次在乐文书店买单的时候,都习惯地捎一两本最新的台湾《印刻文学杂志》,一般折后也要60多港币。那次在榆林,居然看到一大堆几十本《印刻文学杂志》的过刊堆在地上的一个筐里,40港币两本任选,蹲在地上狂选了二十多本。P4-6
秋天时,我在深圳参加了“30天就倒闭书店”活动。这个活动,是—群年青人发起的,以生存30天就倒闭的一家书店,来促使我们面对独立书店的生存状况。这实际上是实体书店的困境在现实中的极端反映。正如我在现场所说,30天就倒闭书店,其实是几位年青人对于书店生存困境的一种反抗,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情绪化的行为艺术。但是,他们的这种行为很可贵,反映了年青人的梦想和追求。当下社会越来越实际,有梦想总是令人敬佩的。而梦想是属于年青人的,这也是这个活动打动我的所在。正是在这个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光合作用书店倒闭的消息。这也是自《独立书店,你好!》一书出版后,持续不断的独立书店倒闭潮中倒掉的又一家有影响力的实体书店。
其实从独立书店存在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生存问题,只不过在当下,因为独立书店连续倒闭,才引起了媒体热议。与其说当下独立书店存在生存危机,不如说我们的传统生活更存在着危机。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与许多传统的美好事物在逐渐消逝一样,传统的书店尤其是人文书店也在逐渐消亡。危机并非从现在开始,而是在今天,传统的消逝开始大范围呈现出来。
有人说“当前民营小书店的倒闭潮很大程度是源于竞争的不公平”,甚至说只有民营实体书店存在倒闭潮,民营书店的倒闭是正常的优胜劣汰,诸如此类。但在我看来,目前实体书店尤其是独立书店的生存环境,的确是很困难的,我并不认为当下民营实体书店的倒闭潮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公平的竞争。新华书店和独立书店之间,不存在竞争的可比性,从规模、属性和经营定位上,尤其是读者群上,都有明显区分。如果说这是竞争,毋宁说是网络图书销售对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同样的竞争。现在民营书店接连倒闭,其实是这些书店在面对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下面临的同样处境,但这种倒闭,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更多是一种对经营成本的不能承担之重。对于资金不充裕的民营独立书店来说,店铺不断上涨的房租、人工费用不断增加的成本和网络折扣战销售的冲击,是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尤其是不断增加的网络销售商对实体书店的冲击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读者习惯了在书店里看书,然后到网络上订书的方式。
在《独立书店,你好!》一书中,我们已经表达了对独立书店的态度和情结。正因为感受到独立书店的消亡,才有了这本记录各地独立书店的《独立书店,你好!》。实体书店对我们的存在是有必要的,这与我们的精神生活有关,但不能因为对实体书店情有独钟,就不去承认现实。实体书店的存在的必要性,无须多言,在我看来,一家实体书店,就是—卟城市的文化窗口,反映着这个城市的读书人口和读书生活。然而,在网络时代,当网络上买书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时,我们不能要求一家独立书店承担更多的承受不起的负载。所以,有些独立书店会倒闭很正常,有倒闭也有新生,因为总是有追梦的年青人投身进来。也许会被现实粉碎梦想,但总有做梦的人。即便收获的是失败,但总会留下若干独立书店的美好记忆。这也是一家独立书店生与死的意义所在。
在《独立书店,你好!》一书之前,我们还出版过一本《带一本书去未来》,所谈则是纸本书的未来。从《带一本书去未来》,到《独立书店,你好!》,其实贯穿始终的,是在网络时代探寻我们的传统读书生活被改变的现状和适应的形式并坚信未来。这两本书不是为这些消逝的传统唱挽歌,更是一种认识和态度,就像纸本书有未来,独立书店也会有未来,可能在形式上会有变化,但书店的内核是不会变的。譬如书吧:正在各地涌现的各种“书吧”,就是在网络时代独立书店适应变化的一种新形式,书吧的利润大多不是来自图书的销售,而是书的延伸,如文化用品和创意产品,咖啡,茶,主题沙龙活动,等等。书吧更是一种读书人“聚合”的场所。这也许独立书店未来的出路之一。 继《独立书店,你好!》之后,现在又有了这本《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以收入更多的各地的独立书店,也是对前一本的最好的补充和延伸。我们期待更多的朋友参与到对独立书店的关注和支持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