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末代皇帝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一书的传主毓岩先生,曾长期追随溥仪,解放后经劳动改造成为了一名普通公民。作为秘储皇子,溥仪的侄子,洞悉末代皇帝心态,熟知末代皇帝行止,亲历历史更迭。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作的这部书,被评为北京第二届图书节畅销书。

内容推荐

末代皇帝溥仪被俘,在苏联期间却郑重立嗣,本书主人公作为秘储皇子,溥仪的侄子,溥仪的心腹之从伪满开始,追随溥仪十年,洞悉末代皇帝心态,熟知末代皇帝行止,亲历历史更迭。本书作为《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姊妹篇,史料真实翔实史实生动。

目录

第一章 惇亲王府

 一 家世

 二 衰落的王府

 三 幼年生活

第二章 新京

 一 初见“龙颜”

 二 内廷读书

 三 “皇上”干预婚事

 四 御前伴餐

第三章 溥仪的畸形家庭

 一 末代皇后之死

 二 淑纪离婚

 三 谭玉龄临终目击

 四 “福贵人’的命运

第四章 伪宫内苑

 一 喜怒无常

 二 “赐”婚

 三 施虐狂

 四 孤儿的命运

 五 御前“奏事”

 六 “圣上”的洁癖

第五章 傀儡“康德”

 一 代撰祭文之秘

 二 “护军事件”

 三 可悲的“神风”

 四 诸葛神课

 五 提心吊胆的日子

 六 同德殿

第六章 伪满垮台前后

 一 “八一五”前夕

 二 逃往大栗子沟

 三 皇帝“掌嘴”

 四 亡命通化

 五 沈阳被拘

第七章 苏联

 一 暂栖赤塔

 二 伪满大臣到来

 三 苏联女服务员的情意

 四 致信斯大林

 五 伯力第四十五收容所

 六 笔迹陡变

 七 士兵收容所

第八章 重返伯力第四十五收容所

 一 立嗣

 二 澡堂裸女

 三 佛舍利

第九章 归国

 一 去见“列祖列宗”

 二 抵达抚顺

 三 “九八一”

 四 迁往哈尔滨

第十章 战犯管理所的生活

 一 张景惠与其子

 二 背叛“皇上”

 三 再迁监房

 四 糊纸盒

 五 坦白检举

笫十一章 出狱前

 一 通信

 二 扣溥仪的卫生分数

 三 参观抚顺煤矿

 四 会见亲属

 五 溥仪的“心事”

 六 新年演出

第十二章 释放

 一 免予起诉

 二 返京

 三 业余教师

第十三章 溥仪蒙赦之后

 一 重逢

 二 旅馆内

 三 家常琐事

 四 香山脚下

 五 在全国政协

第十四章 与溥仪平民生活中的交往

 一 “明贤贵妃”的骨灰

 二 溥仪撰写回忆录

 三 “福贵人”撰史

 四 “皇上”再婚

 五 卧病之中

第十五章 与溥仪最后几年的往来

 一 “过继”

 二 “动乱”初起

 三 病房出“证”

 四 “文革”高潮中

 五 溥仪逝世

 六 追悼会

第十六章 我一家的今天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家世

每逢如火的霞光,在天边消逝,落日黄昏骤然降临之际,我总不由自主地暇思驰骋。

……夕阳在西山峰巅褪去的一刹那,多像晚清“武昌首义”那夜半稍纵即逝的烛光?谁能料到,一丁点儿烛火,竟成燎原之势,遍烧华夏大地。继之而起的汹涌洪涛,浪挟泥沙,卷天盖地,冲刷着千古历史的污浊,呼啸向前……

历史,在毫不犹豫地迈进。

惊雷诧电的时代风雨中,自然,爱新觉罗皇族饱经沉浮。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如若譬作无足轻重的一滴水的话,就历经史海一页的世纪风云而言,或可映出大海的一侧涛影?

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虽辞世多年,而他的那部《我的前半生》却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海内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在那部书中,他生动地描述了自己传奇般的经历。同时,也如实地叙说了曾将小瑞“立嗣”之事。

那个“小瑞”,就是我——爱新觉罗·毓嵒。

末代皇帝,一生有无“嗣子”?“龙种”有否传世?……不少世人关切。

多年来,出于各种原由,不少人询问过我关于爱新觉罗·溥仪“立嗣”那件史实以及前后的情景。其实,若说起此事暨我与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关系,或许得从家世溯源上才能讲得更清楚些。

众所周知,我与溥仪同是满族人,也都姓爱新觉罗氏,算是皇姓里的至亲近支罢。我的名字叫毓嵒,字严瑞。倘若按照至亲里面关于“溥、毓、恒、启”的辈分排列,我的父亲叫溥侑,无疑与溥仪是同辈之人。自然,这样我没出生就比溥仪小了一辈。

我的曾祖父叫奕谅,是清宣宗皇帝亦即道光皇帝的第五子,于道光二十六年袭悖亲王,后晋为悖勤亲王。而爱新觉罗·溥仪的祖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也就是被称为醇贤亲王的奕譞。照此说来,我的曾祖父奕誴即是溥仪的祖父奕譞的亲兄长——五哥。

尽管同出一支,但两家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由于溥仪的叔父光绪被其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内当了皇帝,他家由此便“吉星高照”——至少当时大家都那么说罢。尔后,直到溥仪做了“宣统皇帝”,其父载沣又当上了“摄政王监国”。

也就是说,溥仪家族的两代中竟然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

我家的命运——则不然。

首先,我应当将自己的家世介绍清楚。我的祖父名叫载濂,是我的曾祖奕谅的长子。他虽然在光绪二十五年承袭了贝勒并恩准加郡王衔,光绪二十年补授阅兵大臣,督饬守城事宜,但后来在光绪二十六年仍因获罪革爵,受到了“闭门思过”的处分。

再看我的父亲,命运更是不济。他名叫溥侑,虽然因祖上的原因,先后被赏“头品顶戴”、“乾清门行走”等衔,可是临到后来,也只落得当了一个小职员的差事,赖以勉强养家糊口。

显然,溥仪与我家的关系不能说不近,但两家命运的反差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若论起根本的关系,从“道光”之后,溥仪家出了两个皇帝,我家则始终是他家的“臣仆”。直到我降生后,乃至我长大叩见了溥仪,更是由我承继了充当溥仪贴身“奴仆”的使命。

说句玩笑话,设若算到他逝世为止,那么可以说,我几乎“随御伴驾”了三十年之久。

如果按照北京人通常的叫法,将溥仪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称作“北府”的话,那么,我的出生地——悖王府是被老北京人叫作“五爷府”的。

据说,悖王府最早被称作“恒亲王府”。因清仁宗即嘉庆皇帝之子绵疆,卒后无子,嗣子奕奎也未迁进此府第,所以绵恺被封为悖郡王之后,在十三岁时才“开府”——也就是正式确认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府第。绵恺虽然是清仁宗即嘉庆皇帝的第三子,但因他以“宣宗”的第五子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奕谅为嗣,所以这里始终被称为“五爷府”。我就出生在这所府第里。

确切地说,我是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日,出生于北京朝阳门内的王府夹道六号一障王府后花园的后厢房中,时辰就是“辛亥革命”的那个“亥”时。此后,有人戏谑而言:没想到“亥”这个“八字”,竟然在若干年后,让我做了被推翻者——“宣统皇帝”的“嗣子”。当然,这是纯粹作为闲谈的笑料了。

后来才知,当我出生时,“五爷府”的家境早已经渐趋衰败。

二 衰落的王府

从前在北京城内赫赫有名的“五爷府”,到了我的父亲——溥侑这一辈,算是彻底地衰落了。

大凡老北京人,谁都知道“五爷府”的旧府址,就在朝阳门内——吉兆胡同里紧靠东边不远的地方。

那时,虽说悖王府还在,可我们家已经从府内迁到了王府的后花园里居住。

即使如此,在旧北京,我们家所居住的院落之宽绰,仍然是数得着的。

众所周知的悖王府花园,南连王府两层楼的神殿后墙,北墙隔着街正对着段祺瑞的府第——老北京人俗称为“老段府”。

甭看我家住的地方叫作王府花园,其实这所住宅有大大小小的五个院落,分别叫作外院、前院、后院、北院、东小院。

迈进府门后,便可见,幽雅的外院专门设置的那间门房,南侧一拉溜儿,盖有七间平房。迎门处,正中间显眼地设置了一个典雅的木影壁,左右各栽有两棵槐树,实在称得上古朴大方。

就在那座院落的东北角,生长着一棵非常大的槐树,堪称古树参天,槐荫垂绕。幼时,我们总爱在那儿的树阴下玩游戏。

此院西侧,是一顺儿五间宽大的厢房,惟有中问的那一问房并不住人,而是进入前院的过厅。

再来看前院。这是那所花园庭院中占地最大的院落。北半部完全是大方形砖铺地,看上去异常整洁。院子的南半部,则种植着各式各样的树木。譬如,杏树、柿子树、梨树等等,待到收获季节时,硕果累累,垂挂枝头,煞是别有一番风景。

除此外,院落里还别出心裁地栽种着许多木本花草,如木槿、利丹、芍药、玉僭、萱草……数不胜数。

除了大雪降临的深冬季节,这里仿佛总盛开着鲜花,若开起花来,府内府外都闻得着扑鼻的花香。如果,将这里形容为一座真正的“百花园”,倒是一点儿也不过头的。

王府前院的北正房,总共是五问,前后都有宽大的走廊,也就是老北京人所谓的“前出廊子、后出厦”,这在当时是极为讲究的了。更可以证明其不同一般的是,北房前面还有三大间“抱厦”,这也是一般房子所没有的。

而且更讲究的是,一排北房都建筑在高于地面约一米五以上的高台上。就连五问东房和九问西厢房,也无不建在比地面高出至少半米以上的高台上边。无论多大的雨水、冰雹,除了极特殊的情况,也无奈其何的。  院内的南房,是七大间平台房,地面的基础高度与北房相差无几。

从王府设计的总体看,虽然东、西、南、北房,四周的高度并不绝对相等,但都有走廊相连接,异常方便。每逢雨雪季节,邀人观景,自然饶有独到的情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西厢房北侧不远处的走廊边上,建有一个不太大的凉亭,可以由人们在此随意小憩。春秋之际,这里是个亲朋、友人聚会的极绝妙场所。据说,早年这儿经常传出京戏和胡琴的声音。王府衰落后,当然也就没有这一“景”了。

就在北房的东侧,还摆置着一个汉白玉石桌,夏秋之季,也是人们在此闲谈的好去处。

我与幼小时的同伴们,喜欢常常来此玩耍。这些小伙伴儿,最喜爱的是春秋季节,因为这个时令气候不冷不热,我们总是愿意围着这个石桌,来回乱跑乱跳,玩得忒开心。

P1-5

序言

提笔写自序,顿觉人世沧桑,不禁产生一种百感交集之慨。

若从血缘上讲,我是清朝道光皇帝第五子和硕悖勤亲王奕谅的曾孙。溥仪的祖父与我的曾祖是同胞兄弟,我的祖父曾袭多罗贝勒,父亲被赏赐为头品顶戴,任乾清门行走。

当清朝被推翻后,我的家庭失去了种种特权,走向没落。父亲过世后,我被溥仪选中当了他在伪满洲国帝宫内廷的亲信学员,开始了终日随御的生涯。

在这期间,我曾受到溥仪的指婚,当过溥仪的奏事官代理。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问,每晚为他消毒注射器,目睹了溥仪第三个妻子去世的全过程等等,直至伪满朝廷覆灭。总之,我亲历了许多溥仪在伪满洲国帝宫内廷不被外人所知晓的事件。

当伪满洲国垮台时,我成了溥仪挑选中的八个心腹之一,随他逃跑被俘,到了苏联。这里需提到的是,溥仪在苏联曾将我郑重立嗣,我于是成了秘储的皇子,更加为其尽忠尽孝,念念不忘复辟大清朝的祖业。这在如今虽成了笑话,可当时我却是死心塌地的。连写信给斯大林要求留居苏联,我也是溥仪的忠实追随者。当然我也是他在当时各种表现和心态的最知情者。

后来我与溥仪一起被送回祖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经历了思想转变的重要的艰苦一关,这样我先后跟随了溥仪二十年之久。

溥仪在特赦后,与我继续保持了密切的交往,直到他去世。当然,我们之间已经是平等公民之间的往来了。

对于这些往事,许多人曾鼓励我写出来,留作历史的注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直到八十年代初,我写出了约六七万字的回忆内容。那时正在创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的贾英华同志来访,我们二人商议由我与他合作,在我的回忆稿的基础上,再根据他掌握的资料据实加以撰写。在我与英华同志的通力合作下,此书终得付梓,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即把一段信史和一部信书留与后人。

在此,我衷心感谢英华年友付出的心血。我的回忆是实事求是的。此书完稿后,我又逐章逐节做了认真审订,但由于时间久远,对一些细微之处难免挂一漏万,恳望识者指正。

鉴此,做自序如兹。

癸酉夏初于寓所

爱新觉罗毓喦

后记

值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此书之际,兹补改后记。

闲暇之际,细想起来,我这个人也挺怪——从幼时起,我就不太信邪。不知怎么,人逾“不惑”之后,我反倒愈来愈信缘分了。虽多年翻阅《周易》之类的故纸,尽管总也不入门道,反倒兴趣愈烈。宇宙之大,世界之渺,颇令人有难参难测之慨。

继《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太监秘闻——孙耀庭传》等书之后,我又与毓喦先生竭诚合作,完成了这部《末代皇帝立嗣纪实》,总算了却了我久挂的一桩心事。

还应该说是缘分,毫不为之过。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以顽拙之力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时,多次采访过毓老先生,也由此与他结下了忘年之交。尔后彼此走动,听他畅谈一生的坎坷,甚感他的经历,确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尤其他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子,多年追随他,并曾被溥仪“立嗣”。无论从哪一种角度而言,他的亲历亲忆,都不能说没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和史料价值。有感于此,我俩一度曾商议要将这段他与溥仪的交往史实,载陈于世。

怎样写,以何种名目写,我们亦曾商议过多次。时值一九八四年,毓老已亲笔撰写了六万余字的回忆录,拿给我。阅读后,我认为,虽然文字未忒讲究,一些内容也似有重复感,但史实毕竟真实可信,这是最为宝贵的。比之社会上极个别人胡编乱造而言,就更显得弥为珍贵了。而且,毓老一生为人诚恳,回忆态度极为严谨。尽管在某些问题上难免有些“避讳”,但凡能公诸于世的史实,都是经得起推敲和历史检验的。

鉴此,经过彼此数度切磋后,我俩议定,在毓老这几万字的基础上,由我再搜集一些资料,并利用我手中多年掌握的大量原始史料,以及原来我对毓老做过的多次采访记录,对某些史实逐一与他做了核对。这样,确定了写作提纲,并得到了毓老的认可后,力图按照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和拙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中没有写到或写之不详之处,做一弥补的意图,动笔撰写,以再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此外,对上述两书早已写过但有新的史料或新的角度之处,也在力求避免重复的前提下,做了补充撰写。追逐有新意且不饰粉墨,以留给后人一部“信史”。这是毓老和我的一致观点。

可以毫不隐讳,毓老和我确定的原则是:不知道的绝不胡编乱写;对于有些目前不太好写的内容,宁可不写也绝不歪曲事实;知之不确的地方绝不妄写,就我们掌握的史料,谨提出线索,供后人研究;对于牵涉在世或已谢世之人的旧事,如写出有损其名誉,只好割爱删去,绝不故意渲染;对于有些仍有公开争议观点的史实内容,我们执意按照客观事实,如实撰写,绝不加以修饰或演绎。

完全可以这样坦言:我们这部书,无一句无根据,是据实而撰的。总之,一句话,我们要对历史负责。

按照这个写作的指导原则,我们几经磋商、修改,数年前便完成了这部文史结合的作品。照理说,一部二十多万字的书一般年内便可付梓,而我们却经过了数度春秋,反复增删、修改、核证,可见,我们的写作态度是严谨负责的。

历史是凝重的。它有其历史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历史,尊重史实,这是最起码的自律。我自知功力有限,但我却自信,即使未能撰成一部文史佳作,至少也要负责地凿成一部真实可信的“史书”。

附带说一句,几年前一家报社对我采访后,这样报道过我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的法则,即“实事求是,据史求实,存史求真”。这同样适用于此部书。对此,毓老与我是完全一致的。

在撰写过程中,我才愈来愈觉得,自己原来的“悟性”是挺差的。如果说,《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试图续补《我的前半生》——同时,通过一个奇特的“人”,折射了晚清以来时代发展的一段轨迹;而《末代太监孙耀庭传》则以畸形的“人”的经历,反映了特定背景下的人世沧桑。那么,与此相呼应的,本书揭示的是一个被推翻了的“皇帝”仍“立嗣”这样一个史实,所包含的内涵远比题目本身丰富得多。

通过此书,我试图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

也许,启迪比事实更为重要。

冬来暑往,我全部都是在业余时间,也就是别人喝咖啡、跳舞之时,去爬格子的。原打算,很快此书即可面世,谁知竟因种种原因,延宕至今。仔细忖来,倒也未必是坏事。每完成一章,即交毓老审阅修改,想毓老已年逾七旬高龄,一字一字地审改,之后,便与我反复交换意见,如切如磋,于文史坛上,这倒也不失一件有意义的乐事。

挺巧,那些日子,友人曾送我一枚刻章,上镌“何求”,我知其意引自赵翼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咳,一友谓我玩笑话:也许此“命”也。“何求之有?”

谈两句题外话。偶尔想来,似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难以尽言的感觉,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只手在不时促我。时有友人谓我乐此不疲,此言差矣。近年来,我甚感疲惫。人到中年,身体确感每况愈下,虽有“淡泊其志”的“无为”稚想,却总也不甘心,希冀有生之年为后人好歹留点儿东西,方遂我愿。但愿“冥冥之手”助我哉!

坦诚言之,我与毓老共同完成了这部书后,仍觉手中资料甚丰,似有不尽之言。再者,毓老以他的角度而言,也难免有一些局限所囿。遂与其相约,我如身体允许,可能要再写一部关于毓老的传记,对与溥仪有关的史实,再进一步“揭秘”,这也算我的另一“愿”罢。但望能兑现喏!

中华之大,总有几十万社会学工作者罢。由我之拙手来涂成几部“末代”,不敢强说机遇,大概还是缘分。过去不信,现在倒有点儿信了。休提闲话,鄙人还是勉力而为之罢。

在此,尤为感谢毓老家人以及爱新觉罗家族的朋友。故宫博物院林京先生协助翻拍了部分宫藏历史照片。特别应提到的是,当时溥杰先生原欣然答应为此书题写书名并作序,遗憾的是,溥老由于病况,无法履诺。鉴于他始终关心、鼎力支持我的创作,这部书也算是我对于已故溥杰先生一向给我扶持的一点儿心意罢。

值此书重新出版,鉴于毓岳先生已故世,本书内容基本未做修改变动。谨以此书纪念我的忘年老友毓岳先生。

是为后记。

贾英华 一九九三年五月

于北京三里河三区陋室

二○○四年三月改于月坛南街社会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末代皇帝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英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45884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04-08-01
首版时间 2004-08-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