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切利尼自传(西方世界最著名的传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自传叙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著名艺术家切利尼从出生到1562年,即六十二年经历中的精彩事件。切利尼的一生多灾多难,其经历曲折离奇:当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听他讲述自己惊险的阅历,而且可以对人类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生活,尤其是那些统治阶级的头目:教皇、公爵、红衣主教等人的内幕及自传年代中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因为切利尼对这些事,有的是耳闻目见的,有的则是亲身参与的。

内容推荐

切利尼的自传是他在58岁功成名就之后开始写的,著名诗人歌德将其译成德语,1822年法译本问世。这时正值欧洲文学艺术的浪漫主义时期,切利尼的自传以其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鲜活的语言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扬,对当时的浪漫派文学艺术家产生了影响,歌德在他的德译本出版之际这样写道:“我从这个人的忧虑之中看到的整个世纪,要比最清晰的历史记载还要真实。”《切利尼自传》一直被誉为西方最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在他10卷本的煌煌巨著《人类文明史》(最后一卷获普利策奖)中,专门辟出一章介绍切利尼及其自传。20世纪初,在美国出版的50卷本《哈佛经典丛书》中,《切利尼自传》是其中的第31卷。

阅读本书的理由:

切利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的雕塑家和金匠,也是16世纪欧洲风格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是为科西莫大公制作的珀尔修斯像(即封面现存于佛罗伦萨)和为法兰西国王弗兰西斯一世制作的盐盒(原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价值超过五千万美元,被誉为“雕塑界的蒙娜丽莎”,前年被盗,博物馆已开出5300万英镑的天价悬赏捉拿盗贼)。

《切利尼自传》的价值在于它折射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产生出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但切利尼是其中惟一留下自传的人,因而显得更加珍贵。他的描述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全景,其中关于很多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是独一无二的,因而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成为每一个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的人都要参考的重要资料。

目录

序:西方世界最著名的传记

卷一

卷二

尾声

试读章节

当时他们的一个幼子名叫克里斯托法诺,与邻居中的某人结下深仇大恨。双方的家长都介入其中,仇恨的火焰极其可怕,大有摧毁对方全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几位长者与我的祖上将克里斯托法诺遣送出去,与之争斗的年轻人也被打发走。他们将那个年轻人送到锡耶纳。我们的人将克里斯托法诺送到佛罗伦萨,在靠近圣奥尔索拉修道院的基亚拉路给他买了一座小房子,还在里夫雷迪桥附近给他买了上好的地产。

这位克里斯托法诺在佛罗伦萨娶妻并生儿育女。几个女儿先后出嫁,儿子们就在父亲去世后分了家。其中一个叫安德烈亚的儿子分得了在基亚拉路的房子和其他一些东西。他也成了家,生了四个男孩。老大叫吉罗拉莫,老二叫巴尔托洛梅奥,老三叫乔瓦尼,后来成为我父亲,老四叫弗朗切斯科。

这位安德烈亚·切利尼擅长建筑并以此为职业。乔瓦尼,也就是我父亲,比他几位兄弟对这一行当更感兴趣。维特鲁威说过,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就要懂点音乐并善于绘画。因此乔瓦尼就在掌握了绘画之后开始学习音乐,后来不但学会了音乐理沦,还能熟练地演奏六弦提琴和长笛。他学习历来勤奋,几乎是足不出户。

他们有一个邻居名叫斯特凡诺·格拉纳奇,他有几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也是天意如此,乔瓦尼看中了其中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姑娘,对她一往情深,后来便向她求婚。由于两家是近邻,双方的家长彼此熟识,要确定这桩婚事太容易了,而且双方都觉得自己的安排十分妥当。

两位老人同意这门婚事,随后就商量嫁妆问题,但在这件事上双方产生一点小摩擦。安德烈亚对斯特凡诺说:“我儿子乔瓦尼是佛罗伦萨、也是整个意大利最棒的小伙子。我要是早一点安排他成婚,我就能得到佛罗伦萨城像我这样的人家所得到的最像样的嫁妆。”斯特凡诺则回答说:“你有一千个理由,但我有五个女儿,还有五个儿子,我一旦算出个数目,也就只能拿出恁多。”P5

序言

西方人写自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但早期的自传多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描写,对于事件的记述较少。如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罗马皇帝安东尼的《沉思录》,这些与其说是自传作品,不如说是哲学作品,而且内容枯燥无味,没有耐心的一般读者很难将其读完。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自传作品不但在数量上大大增加,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有内心世界的描写,更有对外部世界复杂事件的记述,可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后出现了英国海军军官佩皮斯的《日记》、法国哲学家卢梭的《忏悔录》、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的《自传》等著名的作品,但沦精彩程度和在文化史上的价值,没有一部能够赶得上切利尼的自传。

切利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的雕塑家和金匠,也是16雌纪欧洲风格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没计复杂,主题复杂,追求高超繁细的技巧,风格典雅华丽,其代表作是为科西莫大公制作的珀尔修斯像(现存佛岁伦萨)和为法兰西国王弗兰西斯一世制作的盐盒(原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被誉为“雕塑界的蒙娜丽莎”,前年被盗,博物馆已开出5300万英镑的天价悬赏捉拿盗贼)。毫无疑问,切利尼虽然比不上米开朗琪罗等第一流的艺术家,凭他的作品也会青史留名。但真正使他名满天下的倒不是他的艺术品,而是他那著名的自传。换言之,在西方文化史上,他的自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艺术品的价值,这种现象在名人之中是很少见的。

切利尼的自传是他在58岁功成名就之后开始写,历时4年后搁笔,后来又进行了一些局部的修改和补充。自传的大部分是由切利尼一边干活一边口授,一个14岁的抄写员记录,只有最后一小部分是由切利尼亲笔撰写。自传写好以后沉寂了一百多年,直到1728年才在那不勒斯出版问世。1771年,英国人纽根特将其译成英语,并将其献给了刚成立不久的英国皇家美术院的创建人和首任院长雷诺兹。1796年,著名诗人歌德将其译成德语,1822年法译本问世。这时正值欧洲文学艺术的浪漫主义时期,切利尼的自传以其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鲜活的语言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扬,对当时的浪漫派文学艺术家产生了影响,如英国小说家司各特、法罔小说家大仲马、音乐家柏辽兹等人,都从切利尼的自传中获益匪浅。歌德在他的德译本出版之际这样写道:“我从这个人的忧虑之中看到的整个世纪,要比最清晰的历史记载还要真实。”从歌德说这句话至今已有200年了。200年来,《切利尼自传》畅销不衰,新的译本不断出现,仅英译本就有多种。公认的标准英译本是由英国著名的文艺复兴研究专家和传记作家西蒙兹译成,自1888年问世以来多次重印,深受好评。多年来,《切利尼自传》一直被誉为西方最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20年前去世的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在他10卷本的煌煌巨著《人类文明史》(最后一卷获普利策奖)中,专门辟出一章介绍切利尼及其自传。20世纪初,在美国出版的50卷本《哈佛经典丛书》中,《切利尼自传》是其中的第31卷。另外,它还被很多的传记丛书所收录。

《切利尼自传》广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作者以牛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切利尼写自传的动机与别人有所不同。奥占斯丁、卢梭、富兰克林写自传主要是为了忏悔自己的过错,并通过忏悔来警示世人,因而是属于说教性的。佩皮斯写日记纯粹是为了自娱,根本就没有打算让别人看(原作是用他自己发明的速记符号写成)。而切利尼写自传是为了向世人显示其艺术成就,表白自己的人品,倾诉自己的苦难经历,以便在他死后让人们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样的事。由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他的自传中看不到什么新思想,也听不到多少说教,他偶尔谈到的一些体会和教训也没有什么新意。但读者会对切利尼这个人感兴趣,对他的经历感兴趣,因为切利尼这个人太有个性了,其经历也太离奇了,故事也讲得太精彩了。

切利尼于1500年出生于佛罗伦萨,一生在意大利和法兰西各地闯荡江湖几十年,既结交了无数的朋友,又得罪了无数的仇人,其中既有显赫的王公贵族,也有地痞无赖。他性情暴烈,好勇斗狠,嫉恶如仇,动辄发火,对人非打即骂,杀死的人足有几十个(包括在保卫圣天使城堡的战斗中击毙的人数)。致伤致残多人,另外还多次被人追杀,多次遭人暗算,多次被捕入狱,多次险些丧命。他生活放荡,是个少有的双性恋者,不知玩弄了多少女人,也不知玩弄了多少男人,私生子的数目恐怕连他本人也说不清楚。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在他接触到的人中,除了他的家人和他钦佩的米开朗琪罗之外,全都被他骂得一无是处,不是“蠢驴”便是“无赖”。他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喜爱艺术,虽历尽坎坷,对艺术的追求却始终未变。为了追求艺术,他不惜和父亲闹翻,和自己的师傅闹翻,和自己的保护人闹翻,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侠肝义胆,古道热肠,为了给弟弟报仇他不惜杀人,为了照料妹妹和外甥女,他不惜抛弃在法兰西的荣华富贵而返回佛罗伦萨,他还多次照料那些向他求助的人。他铁嘴钢牙,能言善辩,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教皇和君主都喜欢和他谈话。他讲故事绘声绘色,以鲜活的佛罗伦萨方言把自己丰富多彩的经历描绘得活灵活现。这样一个人,将自己不同寻常的经历毫不隐讳地和盘托出,怎能不让人对他感兴趣呢?

《切利尼自传》除了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之外,它的价值还在于它折射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产生出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但切利尼是其中惟一留下自传的人,冈而显得更加珍贵。他的描述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全景,其中关于很多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是独一无二的,因而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成为每一个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的人都要参考的重要资料。

概括起来,《切利尼自传》反映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以下几个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是多才多艺的人。切利尼早年跟随父亲学习音乐,长笛吹得很漂亮,后来又学习绘画、金银饰品制作、珠宝镶嵌着色、冲压硬币像章、上瓷釉、石雕、铜像浇铸等技术,各种手工艺活无所不精。尤其是金银饰品制作和雕塑更是出众,被公认为当时意大利最优秀的金匠和米开朗琪罗之后佛罗伦萨最杰出的雕塑家。另外,他还是一个优秀的剑客,一个能百步穿杨的神枪手,一个善写十四行诗的诗人,一个故事大王。他在自传中信心十足地说:“一种自得其乐的大性和才华横溢的资质,使我能够随心所欲地完成我乐于接受的任何作业”,他要“竭尽全力地争取在所有的门类中应付自如”。文艺复兴造就了许许多多像切利尼这样多才多艺的人,当时的很多传记除了在书中提到传主的主要成就之外,还谈到他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从但丁、薄伽丘,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无不如此。

当时意大利最有才能的人逐步抛弃了狭隘的乡土观念,喜爱到外面去闯荡。恰如但丁所说:“我的国家是全世界”,“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么?”切利尼从青年时代起便经常漂泊在外,先后到过比萨、罗马、锡耶纳、曼图亚、那不勒斯、威尼斯、巴黎。在巴黎期间,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特许他加入法国国籍。他在自传中说:“我知道无论我走到何处都不会缺衣少食。”研究文艺复兴文化的权威学者布克哈特认为,这一世界主义“就是个人主义的较高阶段。”吉贝尔蒂说:“只有那个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四海为家;他虽然被剥夺了财产,没有朋友,但他是每一个国家的公民,并且能够无所畏惧地蔑视命运的变化。”这些学者和艺术家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打破了中世纪的封建枷锁对人的束缚。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几乎人人都爱吹牛。切利尼也是一个吹牛大王。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每一项成就都极力夸大,夸一个人好简直完美无缺,说一个人坏便一无是处。他周围的朋友对他的赞誉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著名学者和诗人瓦尔基听说切利尼病死了,便写了一首十四行诗悼念他,其中有这么几句:“君生为艺术家盖世无双/到如今撒手去直升天堂/就是在先贤中亦无其匹/尘世间再无人与君颉颃。”把切利尼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人爱吹牛大概和意大利人的性格有关,其他国家的人文主义者似乎没有这种习惯。但切利尼的夸张并不破坏读者对他的印象。他所说的事情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是他渲染得有些过分而已。读者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人性的弱点但也不乏可爱之处的人,一个张扬个性、敢说敢为、彻底摆脱了中世纪禁俗主义束缚的人。恰如布克哈特对切利尼的评价那样:“无论我们喜欢他或不喜欢他,他依然如故地作为一个近代精神的重要典型而活下去。”

意大利人不仅爱吹牛,而且还善讽刺。但丁诗歌中的嘲笑语言有目共睹。佛罗伦萨人个个都像切利尼一样说话尖酸刻薄。一些人捕风捉影式的诽谤中伤使切利尼吃尽了苦头。当然,切利尼本人的伶牙俐齿也没少挖苦贬损别人。当时意大利流行一种以讽刺为主的三行连环压韵诗,切利尼在狱中便写这种诗来讽刺狱中的生活和他的仇人。他还常将讽刺与他善于描写的特长结合起来,往往三言两语便能将一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他这样描写一个帮他建房的人:“这个干瘪的矬子手伸出来如同蜘蛛,说起话来像蚊子叫,办起事来似蜗行牛步一般。他总算给我送来了石头、沙子和石灰,如果精打细算的话,大概够用来建一个鸽子窝。”像这样的语言在他的自传中俯拾即是。

人文主义者对名誉的追求也是非常强烈的。但丁说,人应该追求知识和不朽。彼得拉克承认,他宁愿名传后世也不愿声闻当时。实际上当时传记文学的发展和这一对名誉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切利尼写自传的动机也是如此。他在自传中开宗明义:“世间各色人物,如果他们真诚,只要做出过业绩,或类似于业绩的东西,都应该亲笔为自己立传。”为了追求名誉,他不断学习、创新,既要超越古人,也要超越自己。为了追求名誉,他克服重重困难,一定要制成珀尔修斯像,以便证明自己不但是个优秀的金匠,而且也是个优秀的雕塑家。他在自传中说:“我的珀尔修斯像一旦完成,所有的这些痛苦都将转化为齐天的洪福。”他不停地接活儿,接过来马上就开始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样做“既为名,也为利”。

切利尼的自传生动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处境和地位。从切利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欧洲的艺术家已不再依附于教会,艺术保护人制度已经形成,艺术家接受宫廷贵族特权阶层的委托已成普遍现象。切利尼先是跟着几个师傅当徒弟,学成之后先后为一些红衣主教、贵族、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大公效力。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享有很高的声誉,收入也相当可观,但社会地位并不高。用他的话说,像他那样的人“可以和教皇、皇帝和伟大的国王在一起侃侃而谈”,但那是仆人和主子之间的交谈,双方的地位绝对不是平等的。当时的艺人依附于有权势的保护人,主要是为了得到稳定的收入和承担大型工程。切利尼在法国为弗兰西斯一世效力时,曾与画家博洛尼亚争夺战神玛尔斯像的制作权;在佛罗伦萨时,又与班迪内罗争夺尼普顿像的制作权,因为只有君主才有财力制作这么大的像,艺术家只有作为他的被保护对象,才有机会施展自已在这方面的才能。像切利尼这样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居然在他的保护人面前毕恭毕敬,竭力讨好,正说明他当时社会地位低下。但我们还可以看出,保护人对他的艺术家仆人也要尽量笼络,给他们各种小恩小惠,以便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自己效力而不至于改换门庭。所以,艺术保护人之间对于有名望的艺术家也进行争夺,互相挖墙角。切利尼走到哪里,都有达官显贵竭力挽留他,劝他为自己效力。他之所以离开罗马到法兰西,实际上是弗兰西斯国王把他从教皂那里挖走的。当然,不少保护人雇佣艺术家是因为喜爱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些是在附庸风雅,对艺术并无什么鉴赏能力,他们雇艺术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用艺术来装潢门面,同时也足为了交际的需要。教皇保罗_三世在迎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时,不但把切利尼制作的礼物送给了他,而且还把切利尼本人也送给了他。这个例子不但说明了艺术家的地位,也说明了艺术家的作刚。

《切利尼自传》牛动地反映了当时道德观念的堕落和社会治安状况的混乱。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从中世纪到现代的一个过渡时期,当时中世纪的旧观念已被打破,新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造成了社会的腐败堕落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另外,意大利人特殊的复仇性格和族间仇杀传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卜在文艺复兴初期,这种状况便已出现。如罗马每天夜里都有人被谋杀,其中包括主教和高级教土。教皇英诺森八世的侄子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被人刺杀的。那个时代给人的感觉是人命很不值钱,杀人如同儿戏。如切利尼提到,有人对拉斐尔的画说了一些难听话,拉斐尔的学生便打算将他杀掉。著名传记作家瓦萨里夜里挠痒时,不小心从睡在旁边的一个工匠腿卜划拉下来一块皮,这个工匠便存心将他杀掉。如果不是有人劝阻,切利尼杀死的人恐怕更多。教皇听说切利尼杀人之后甚至说,像切利尼这样的人是应该超越法律之上的。可见当时的法律是个什么概念。

切利尼由于长年为教皇效力,对教廷神职人员的腐败十分了解。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刚刚开始,广大教徒反对教会腐败的呼声很高,按说教会应有所收敛。但从切利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会依然足我行我素。教会的肥缺照样随便送人,教皇拥有私乍子,很多僧侣染上梅毒(值得注意的是,梅毒是15世纪末才在欧洲出现的)。修道士沦为最小受欢迎的阶层,当修道士成为屡教小改的游手好闲者和没出息的人的当然归宿。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里的性关系混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存欧洲的其他地方,大多数人还都是以土地为生,因而早婚早育盛行,性关系较为稳定。而在城市里,早婚则对为事业而奋斗的人小利,结果造成老夫少妻现象增加,而这样一种婚姻模式则是性关系混乱的一个苇要根源。切利尼本人的经历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他年轻时跟着几个师傅学于艺,虽收入丰厚却一直单身,这就为他过放荡的生活创造了条件。他直到60多岁才结婚,56岁时还因搞同性恋而入狱。从他的自传中可以看出,他特别喜爱招收年轻漂亮的小伙子做徒弟,这些小伙子到头来人都成为他的同性恋伙伴。他还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神话传说中的刚性恋题材,如宙斯和该尼墨得斯、阿波罗与雅辛托斯等。当时像切利尼这样搞同性恋的决不是个别现象。在法国,性关系更是混乱。切利尼在法兰西期间曾指责他的女友与别的男人有染,他的女仆听到后对他“嗤之以鼻,回答说,那种事何足挂齿——那不过是法兰西的风俗,她敢肯定,在法兰西,没有哪个丈夫不戴绿帽子”。

除此之外,切利尼在自传中不经意地提到的一些事情,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司法程序、经济收入状况、意大利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宗教习俗、医疗水平、社交聚会、教皇的影响力、巫术、政治斗争、邮政通信、铸造工艺、丧葬礼俗、实物交易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切利尼自传》就是关于16世纪意大利的一部百科全书。

切利尼的原著是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中译本依据西蒙兹的标准英译本译出。为了再现原作的风格,中译本主要用的是口语体,有些地方用了较为通俗的北方方言。译者历经一寒一暑,在翻译过程中一会儿被逗得捧腹大笑,一会儿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经历在翻译界恐怕也是不多见的,由此可见《切利尼自传》的感染力。至于拙泽是否再现了原作的风采,就让专家和读者去评判吧。

这一本自传中充满痛苦,

我写它是为了感谢天主。

他给我带来了生命灵魂,

期待我建功业大展宏图。

是天主为我把厄运征服,

使人生多荣耀仁厚诚朴;  他让我表现出如此美德,

和我比人人都相形见绌。

而当我意识到年华虚度,

志不坚禁不住浮名引诱,

这时候才感到无限凄楚。

我知道悔恨也于事无补,

在这个美丽的托斯卡纳,

来去都受欢迎心满意足。

  ——本韦努托·切利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切利尼自传(西方世界最著名的传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本韦努托·切利尼
译者 王宪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0059
开本 16开
页数 3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465.72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