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丰子恺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文章大半是讲演、讲课的长期积累,是丰子恺一辈子从事艺术教育的结晶。本书还适量地选编了一些书信、日记,是为了让读者可以从近处认识丰子恺,一个人民作家。最后本选集选了《护生画集》的少量诗配画,这是丰子恺花大半生之力,千辛万苦完成的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丰子恺作品选集,共分“散文小品”、“艺术评论”、“书信日记”、“诗与画”四个部分。

丰子恺艺术的完整性是显然的。不管后人如何理解他,他的文学、绘画、教育、宗教、哲学自成一统,互相贯通。他不是有多么深刻思想的作家,生前已是越写越画越平凡,稀奇的是我们今日却是越看越读越永远了。它们贴近自然,贴近人生,在对幼小、纤弱生命的呵护中体验自我的生命力量。活着是悲悯的,实际而庄重的,是美的,这即是他给予我们的无声的遗言。

目录

前言

散文小品

 山水间的生活

 白采

 儿童苦

 儿女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忆儿时

 寄宿舍生活的回忆

 陋巷

 标题音乐

 吃瓜子

 邻人

 蝌蚪

 给我的孩子们

 作父亲

 梦痕

 随感五则

 我与手头字

 车厢社会

 穷小孩的跷跷板

 肉腿

 市街形式

 野外理发处

 三娘娘

 素食以后

 学画回忆

 比较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半篇莫干山游记

 家

 纳凉闲话

 手指

 西湖船

 “带点笑容”

 谈壁上标语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养鸭

 悼丐师

 “艺术的逃难”

 胜利还乡记

 白象

 口中剿匪记

 我与弘二法师

 三层楼

 元旦小感

 四轩柱

艺术评论

 画家之生命

 艺术教育的原理

 工艺实用品与美感

 告母性

 我对于陶元庆的绘画的感想

 乡愁与艺术

 看展览会用的眼镜

 展览会场的壁

 玻璃建筑

 美与同情

 写生世界(上)

 写生世界(下)

 月的大小

 将来的绘画

 我的画具

 读画漫感

 《漫画阿Q正传》初版序言

 平凡

 卅年来艺术教育之回顾

 文艺与工商

 艺术的展望

 漫画创作二十年

 回忆儿时的唱歌

书信 日记

 致赵景深

 致谢颂羔

 致陶亢德

 致弘一法师

 致夏丐尊

 致柯灵

 致黎丁

 致夏宗禹(三通)

 致广洽法师(十一通)

 致班侯

 致孔另境

 致常君实

 致宋菲君

 致丰新枚(六通)

 致丰新枚、沈纶

 致于梦泉

 《教师日记》选

诗与画

 护生画三集自序

 母鸡得美食

 群鱼皆被难

 耕牛虽异类

 墙根有群蚁

 翩翩双飞鸟

 有麟有麟在郊野

 邻家有老妪

 我家有猫名白象

 与客泛轻舟

 日暮秋风清

 买蔬须买鲜

 小松植广原

 谁将大木条

 蜜蜂嗡嗡飞

 黄梅时节绿成荫

 捉得金铃赏好音

 道旁有二柳

 作罢护生画

试读章节

寄宿舍生活给我的印象,犹如把数百只小猴子关闭在个大笼子中,而使之一齐饮食,一齐起卧。小猴子们怎不闹出种种可笑的把戏来呢?十多年前,我也曾做了一只小猴子而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的大笼子中度过五年可笑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饭厅里把戏最为可笑。

生活程度增高,物价腾贵,庶务先生精明,厨房司务调皮,加之以青年学生的食欲昂进,夹大夹小七八个毛头小伙子,围住一张板桌,协力对付五只高脚碗里的浅零零的菜蔬,真有“老虎吃蝴蝶”之势。菜蔬中整块的肉是难得见面的。一碗菜里露出疏疏的几根肉丝,或一个蛋边添配一朵肉酱,算是席上的珍品了。倘有一个人大胆地开始向这碗里叉了一筷,立刻便有十多只筷子一齐凑集在这碗菜里,八面夹攻,大有致它死命的气概。我是一向不吃肉的,没有尝到这种夹攻的滋味。但食后在盥洗处,时常听见同学们的不平之语。有的人说:“这家伙真厉害,他拿筷子在菜面上掉一个圈子,所有的肉丝便结集在他的筷子上,被他一筷子夹去了。”又有的人说:“那家伙坏透了。他把筷子从蛋黄旁边斜插进去,向底下挖取。上面看来蛋黄不曾动弹,其实底下的半个蛋黄已被他挖空,剩下的只是蛋黄的一张壳了。”

有时众目所注意的,是一段鲞鱼。这种鲞鱼在家庭的厨房里是极粗末的东西,在当时卖起来不过两三个铜板一段。但在我们的桌面上,真同山珍海味一般可贵。因为它又成又腥,夹得到一粒,可以送下三四口饭呢。不幸而这种鲞鱼大都是石硬的。厨房司务又要省柴,蒸得半生不熟。筷子头上不曾装着刀锯。两根平头的毛竹对付这段带皮连骨的石硬的鲞鱼,真非用敏捷的手法不可。我向来拙于用筷的手法。有一时期又听信了一个经济腕力的同学的意见,让右手专司握笔而改用左手拿筷,手法便更加拙劣。偏偏这碗鲞鱼常不放在我的面前,而远远地放在桌的对面。我总要千难万试,候着适当的机会,看中了鲞鱼的一角而下箸。一夹不动,再夹,三夹又不动。别人的筷子已经跃跃欲试地等候在我的手臂的两旁,犹如马路口的车子的等候绿灯了。我不好尽管阻碍交通,只得拉了一片鲞皮回来。有时连夹了四五次,竟连鲞皮都不得一条;而等候开放的人的眼,又都注集在我的筷头,督视着我的演技。空筷子缩回来太没有面子。但到底没有办法,我只得红着脸孔,蘸一些鲞汤回来,也送下了一口白饭。

这原是我的技巧拙劣的原故。饭厅中的人大都眼明手快,当食不让,像我这样拙劣而退缩的人是少数。有的人一顿要吃十来碗饭。吃到本桌上的菜蔬碗底只只向天的时候,他们便转移到有剩菜的邻桌上去吃。吃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好像逐水草而转移的游牧之民。又有大食量而兼大胖子的人,舍监先生编排膳厅坐位时,倘把这大胖子编定在某席上,与他同坐一边的人就多不平了。饭厅上的板桌比较普通家庭间的八仙桌狭小得多。在最伟大的胖子,原来只合独占一边;他占据了一边的三分之二,把其余的三分之一让给同坐一边的瘦子,已经是客气了。然而那瘦子便抱不平。瘦子的不平也是难怪的。因为这不是暂时之事,膳厅的坐位一经舍监先生编定之后,同坐一边的两人犹如经过了正式结婚的夫妇,不由你任意离开了。一日三餐,一学期一百三五十日,共约四百余餐,要餐餐偎傍了一个大胖子而躲在桌角上吃饭,原是人情所难堪的事。况且吃饭一事实在过于重大,据我所闻,暂时同吃一席喜酒,亦有因侵占座位而起口角的事:我的故乡石门地方,有一位吃亏不起的先生,赴亲友家吃喜酒,恰巧和一个老实不客气的大胖子同坐在桌的一边。那大胖子独占了桌边的三分之二,这吃亏不起的先生就向他开口:“老兄,你送多少喜仪?”大胖子一时不懂他的意思,率尔而对日:“我送四角。”那人接着说道:“原来你也只送四角,我道你是送六角的。”我们饭厅里的瘦子并未责问大胖子缴多少膳费,究竟是在受教育的人,客气得多。

我们的饭厅里,着实是可称为客气的。我们守着这样的礼仪:用膳完毕的时候,必须举起筷子,向着同桌未用毕的人画一个圈子用以代表“慢用”。未用毕的人也须用筷子向他一点,用以代表“用饱”。桌桌如此,餐餐如此。就是在五只菜碗底都向天,未毕的人无可慢用,已毕的人不曾用饱的时候,这礼仪也遵行不废。但是,一群猴子关闭在一个笼子里,客气也有客气的可笑。举动轻率的青年想把筷子伸向左方的一碗中去夹菜,忽又看中了右方的一碗菜,中途把筷子绕回右方,不期地在桌面上画了一个圈子。其余的人当他是行“慢用”的礼,大家用筷子来向他乱点。结果满座发出一种说不出的笑声。又有举动孟浪的孩子只管急忙地划饭,不提防饭粒滚进了气管,咳嗽出一大口和菜嚼碎了的饭粒来,分播在公用的菜碗里,又惹起一种说不出的笑声。P25-27

序言

在中国,真正能够持有现代市民的生活态度、立场和审美情趣,一生诚实用心地作文作画,于斗争硝烟逐渐远去之后越发能够得到各种读者喜爱的作家、艺术家,丰子恺应是最重要的一位吧。

我过去也曾编辑过他的散文集,这次能有机会再读,并从更大的范围来编选他的文字,自己的心灵仿佛也受到江南小桥流水的荡涤洗刷一般。还像是喝了杯碧绿生青的龙井,只觉眼前滚滚十丈红尘露出超脱的一角。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读出的丰子恺。

丰子恺是受江南市镇养育的。现在大家纷纷涌去看的茅盾故乡乌镇,属于浙江桐乡,与丰子恺的家乡石门湾同在一县,意思也差不多,都是江南水乡大镇的格局。我曾经多次去过这两个镇,有一次做浙江电视台的节目,甚至一日之内从乌镇到石门,再由石门到徐志摩的硖石,傍晚时分赶到王国维故居所在的海宁,事先打个电话去请求故居迟一刻关门,可见太湖南岸(北岸亦如此)这一块宝地的文脉之盛。在石门,我没有找到丰子恺家的染坊,却在后来重修的缘缘堂看到被乡人从日军炸弹下夺回的那块焦门板,然后再读《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各文,感受就特别亲近了。江南的市镇气质,是基于相对富庶之后的平实、悠闲、从容、淡定,懂得享受生活,将日常物质生活艺术化。它的末流是商业利润追逐的铜臭,其高雅者竟可以产生丰子恺,产生丰子恺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朋辈的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产生诗圣、左翼巨匠和鸳鸯蝴蝶派小说大家。而白马湖派或日后聚汇成开明派的文人们,尤其得到这种江南市镇文化的熏陶,居“平屋”之檐下,用“平民”眼光打量着世界,发出“平和”的吟哦。这种声音如鲁迅评“采菊东篱下”的诗人有时也会有“金刚怒目”的时候一样,我们看丰子恺的散文,早期多写儿童本位、城乡之差、艺术人生,表明一种崇尚自然、率真或反虚伪的思想,到了全家逃难的抗战八年,他也就要在文章中抒愤懑,立志向,谈“壁上标语”的得失,发“口中剿匪”这样的治牙记的幽默了。而喜爱世界,从赞美儿童的无机心、聪慧有想象力,到喜爱动物(鸭猫),喜爱大自然,到喜爱平民的生活,写整日车水的“肉腿”的辛勤,街头剃头担的诚信方便,打棉线妇女劳作的不以为苦,家乡平常人的行状(《四轩柱》那里写的乡间女人可笑复可爱,可都是每家的顶梁柱),这种对俗人、俗生活的爱,是始终一贯的。它直捷地就化为丰子恺的血肉笔墨,化为一种艺术的宗教情结。

这就要说到本书特意选辑的艺术评论文字了。这些文章大半是讲演、讲课的长期积累,是丰子恺一辈子从事艺术教育的结晶。对于他来说,“艺术教育”目标宏大,绝非只是培养几个画家、音乐家的事情,而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文明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的艺术修养直接穿透思想修养,其核心是独立自主。丰子恺认为,学科学、工商的人必须学点文艺,是为了开扩胸襟、面向世界、热爱生活。他将实用与美感区分,指出只有美感才与人的精神相关;他又将美感与实用联系,认为优良的工艺品可以兼顾,现代社会日益通过“工艺”将美感引入日常生活,人们到处可以感悟到美。美感与人的情感思想是相通的,艺术中的“乡愁”之所以美,是因为其中渗透着人的同情心,渗透着人道主义。艺术教育正是要培养每个现代人都应具有一副审美的眼睛、审美的头脑。而对于将来的艺术,丰子恺是时刻加以关注的,他对于建筑玻璃的运用、新写实主义的兴起,都极快地作出反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他盯住未来艺术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使用、推进当代的艺术。我提请读者注意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是和他的市民精神高度一致的:把艺术从云端拉下,拉到能食人间烟火的地方来。就像他那别具一格的漫画,是从高处走向民间的。

本书还适量地选编了一些书信、日记,是为了让读者可以从近处认识我们的这个熟人,一个人民作家。私人信件的真实性全在于写信人会与亲近者吐露真言。我把他的公事信、应酬信等一概删除,还是可以从中读到丰子恺部分的真正心思的。比如他致夏宗禹谈到“今后我们通信,请用白话”所列的理由,说“白话文学注重内容思想,不重字面装饰”,“这才真是有骨子的文章”,是一个习惯使用文言的人的真知灼见。他与夏谈“做‘造画机’味道真不好”,自己嘲笑自己,一直谈到彼此的“人生观”、“大丈夫气”等,甚是投机。而另一组丰子恺与新加坡广洽法师半个世纪围绕着共同的老师弘一法师的话题,为给老师编书、修碑、建馆,完成《护生画集》第四集以后诸事,而遗留下来的近二百封丰子恺的信,真是个人间奇迹(我有幸在新加坡■葡院亲见过这些手泽,曾经想为一个青年志愿者提供研究此课题的方便,遗憾的是没能成功)。我读到丰子恺为纪念老师如何又做“造画机”,与广洽法师反复地交代捐款帐目,纪念馆修建遇到阻挠又无法明言的苦衷。这之间还不缺乏私人的情谊,丰得到广洽法师的多方照护,托购电石五六粒、十数粒,却收到足够用“五十余年”的一千粒。读至此,实不忍再读下去!至于“文革”的情景,只要看他与小儿子新枚的通信,那种千回百转的“等待”:等待结束隔离,等待名誉平反,等待恢复工资。那个等待着的人,整日端坐、饮酒、看书,自得其乐,已然是白了头发!这个人在抗战的大后方,颠沛流离,坚持教书的情景,可读他的教师日记。节选部分也是个巧合,正好允许从桂林师范任教第一天始,直选到离职,全须全尾。这里可以看到他在战时从事美术教育的具体言行,以及他对战事发展的无限挂心。他看到中国军人的立姿,抬头鞠躬带着奴婢相,马上画下来警惕自己。他发现学生对别人身上发生的悲惨事情无动于衷,反而发笑,就在多篇日记里严肃地分析广西民风的优劣。他赞美民间器具的精美与民众的智慧,批评缺乏现代的人道主义的教育,缺乏同情心。这便是他的艺术教育活生生的实践了。

最后本选集选了《护生画集》的少量诗配画,这是丰子恺花大半生之力,千辛万苦完成的作品。初时1927年起意、1929年出版的第一集是丰子恺画、弘一法师配诗并书写的。第二集基本也如此。但弘一法师提出编六集的设想(每10年出一集)得到弟子的响应后,他自己1942年却圆寂了。第三集就由丰子恺独立操持,闭门三月完成画稿,亲自赴港请叶恭绰题写(后来许多诗稿已是丰选、丰写的了)。1949年出版时,丰子恺郑重写了第三集的序言,我把它附在这里,以说明画集的由来及出版后的反响。丰序针对当日社会上有人对他“护生”观念的曲解,辩解道“护生者护心也”,说他的目的不是单纯保护一切动植物,并不拘泥于素食,不绝对戒杀(也不能说不反对杀生),只是要“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而已。他的“护生”是佛教哲理,不是今日的“环保”思想,但终极点都在“人”身上,倒是不谋而合的。之后的4至6集,就是丰子恺居士和广洽法师长期合作的结果了。’到1973年出齐,整整46年完成全璧。越二年,丰子恺长逝。马拉松式的岁月,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俩知道。我这里所选诗画均为丰氏所作,可以印证他的参照佛理与西方艺术思想所形成的人道主义生活信条,可以诗画同时观赏、思考,不亦乐乎!

丰子恺艺术的完整性是显然的。不管后人如何理解他,他的文学、绘画、教育、宗教、哲学自成一统,互相贯通。他不是有多么深刻思想的作家,生前已是越写越画越平凡,稀奇的是我们今日却是越看越读越永远了。它们贴近自然,贴近人生,在对幼小、纤弱生命的呵护中体验自我的生命力量。活着是悲悯的,实际而庄重的,是美的,这即是他给予我们的无声的遗言。

吴福辉

2000年7月2日草于小石居

同年8月4日修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丰子恺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丰子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1394
开本 32开
页数 4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8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4.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