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敦煌守望40天
内容
编辑推荐

1.敦煌深度文博游,时代感、现场感满满。敦煌是很多人终其一生想要朝圣的地方,出于保护需要,目前开放洞窟数量有限,游客式观光很难一畅心怀,影像和文字的“预习”是实地游的前奏。作者以“敦煌文化守望者”身份修炼成一名合格的“敦煌讲解员”,浸淫莫高窟四十天,以田野考察的方式带大家了解敦煌的历史地理,莫高窟的开窟概况,各个时期的十二个代表性洞窟,数十个普窟、特窟、不开放洞窟,深切感受敦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2.在壁画和彩塑里看见千年间的生活、艺术、信仰及璀璨的多元文化。自366年莫高窟开窟,千年间这个文化圣地留下了古代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商业贸易、社会生活、艺术流变、建筑风貌、宗教神话,以及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珍贵图像。一窟一世界,一眼一千年。

3.出入历史与现实,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作者将重点介绍的洞窟置于厚重的时代背景中,带领大家重返历史现场,了解敦煌石窟艺术之美产生的时代根源,走进神佛、帝王、英雄、凡人的故事。除介绍敦煌文化、传扬莫高精神外,窟顶治沙、数字敦煌、壁画修复、敦煌研学游等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4.融入个性化的心灵成长,不失探索与发现。告别敦煌时,作者的行囊里装满了领悟:了解自己的无知,学会保持敬畏,懂得控制欲望,也明白了人这一生,终究要对某些事付出深情。作者通过“在敦煌寻找江南”的私家课题,寻找日常生活与敦煌文化的联系,在礼敬敦煌的同时,接受自己的平凡,用心去创造不平庸的生活。

5.开启眼到心到神游敦煌的纸上之旅。行文轻松而不失细腻,深情而不滥情。随文插入近140幅图片,既有身为摄影师的作者实地拍摄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又有敦煌研究院授权的窟内文物图片,还有历史感满满的老照片,带你充分感受敦煌的旧貌与新颜。封底有“敦煌文化守望者”第三期成员一镜到底讲解莫高窟61窟的二维码,扫码看视频,即可身临其境游洞窟。

内容简介

作者以四十天守望敦煌的独特经历、超出一般旅行者的深广视角,深入浅出地展示了璀璨、多元、神秘,但又与你我相关联的敦煌。在此文化之旅中,我们得以窥见壁画和彩塑背后那些神佛、帝王、英雄、凡人的故事,揭开众多洞窟的神秘面纱,领略窟顶治沙、洞窟数字化采集、壁画修复等绝技,感受莫高窟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真正学会欣赏敦煌之美。

作者简介

蒋理,资深媒体人,摄影师。生于四川,求学京城,现居苏州。曾供职于《新京报》、新浪网,担任色影无忌网副总编辑。2017年于苏州甪直古镇创立“光影墅”文化空间,热衷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2021年因入选“敦煌文化守望者”第三期,有缘在敦煌学习、生活四十天。

内页插图

1.jpg

目录

我以我心荐敦煌 杨秀清

做个敦煌有缘人 陆 强

第零天 | 山河小城

敦煌是鸣沙山下、党河之畔的绿洲小城,也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第一天 | 初见莫高

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公元366年,乐僔和尚云游至此,并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第二天 | 丝绸之路

敦煌的兴衰和丝绸之路密不可分。今天我们来到丝路上的阳关和玉门关遗址,追想往日繁华。

第三天 | 北魏259窟:最美禅定佛

今天开启“莫高十二关”征程。第一关是北魏259窟,它保留着“二佛并坐”、禅定佛、弥勒菩萨等精美彩塑。

第四天 | 西魏249窟:明艳千年的秘密

西魏249窟窟顶画出了满天神佛,光怪陆离,美不胜收,并且色泽鲜艳,宛如新作。

第五天 | 隋代420窟:永葆青春的菩萨

隋代420窟以其独特的窟型、传神的塑像、恢宏的“密体画”展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全新气象。

第六天 | 玄奘之路

今天考察敦煌以东的锁阳城、塔尔寺和榆林窟。当年玄奘法师就是在

这附近“偷渡出关”前往天竺,榆林窟的壁画中留有他“西天取经”的影像。

第七天 | 江南诗人

江南诗人张球长居河西约三十年,帮助敦煌这座刚从吐蕃回归大唐的

城市重续了汉文化的火种。

第八天 | 隋代390窟:飞天!飞天!

390窟又称“华盖窟”,窟内百余铺《说法图》中的华盖无一雷同,展现出隋代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第九天 | 初唐323窟:壁上江南

323窟有八幅“佛教史迹画”,其中有三幅壁画向我们展现了千年之前的南京、上海和苏州。

第十天 | 初唐335窟:维摩人生

335窟最大的亮点是北壁上通壁巨幅壁画《维摩诘经变》。“维摩诘”是王维、李白等唐代高级知识分子的集体偶像。

第十一天 | 初唐96窟:敦煌大佛

96窟的窟檐就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窟中供奉着高35.5米的莫

高窟第一大佛。

第十二天 | 盛唐23窟:只此青绿

23窟的壁画采用了盛唐青绿山水和田园画风相结合的手法,极具生活

情趣和艺术美感。

第十三天 | 盛唐148窟:涅槃

148窟和158窟都是“涅槃”主题的洞窟,精彩的《涅槃经变》和巨大的涅槃佛像震撼人心。

第十四天 | 曲子词中的江南

在河西“千里雪”和江南“万斛船”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联系。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五代“曲子词”中,就有不少描写江南风物的美妙篇章。

第十五天 | 晚唐17窟:藏经洞传奇

17窟藏经洞当中出土了超过5万件珍贵文物。是谁在什么时候将这些物品放入石窟,依然是未解之谜。

第十六天 | 五代61窟:五台佛光

61窟中有引导梁思成、林徽因找到佛光寺的《五台山图》、栩栩如生的供养人像和藏着“十二星宫”的《炽盛光佛图》。

第十七天 | 246窟:重层壁画

246窟始建于北朝,重修于西夏,洞窟内有神秘的重层壁画;而71窟

的唐代彩塑则见证了莫高窟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第十八天 | 元代3窟:千手千眼观音

开凿于元代的3窟是莫高窟唯一的“观音洞窟”,精美绝伦的“千手千眼观音”也是莫高窟的绝唱。

第十九天 | 首发签位

我“不幸”抽中了“首发”签位,将在终极考核中第一个出场,接受

敦煌研究院专家们的“检阅”。

第二十天 | 终极考核

成功通过考核之后,我拿到了莫高窟钥匙卡,凭它可以领取那把能打

开莫高窟所有开放性洞窟的珍贵钥匙。

第二十一天 | 江南之行

我发现323窟中的江南故事或许是由名僧慧达带到敦煌的,史籍中记

载他曾有一次历时多年的江南之行。

第二十二天 | 尴尬的首发团

第一次上岗给游客讲解莫高窟,遭遇了四大尴尬,也邂逅了205窟中

的“黑美人”和“虎袍天王”。

第二十三天 | 每个人都与敦煌有缘

328窟中有莫高窟普通洞窟中最美的彩塑群像,而329窟中的“莲花飞天藻井”则被誉为敦煌最美藻井。

第二十四天 | 反弹琵琶

55窟中除了有气势宏伟的“弥勒三会”塑像之外,还能看到脍炙人口

的“反弹琵琶”。

第二十五天 | 悲惨女人

296窟中的《微妙比丘尼因缘》,向我们展现了主人公“微妙”异常曲折的从黑暗通向至暗的悲剧人生。

第二十六天 | 最美菩萨

57窟因为壁画人物描绘极美而被称为“美人窟”。南壁《说法图》中的胁侍菩萨更被誉为莫高窟“最美菩萨”。

第二十七天 | 江南诗意

我在莫高窟常设展览“1650——文明的回响”当中发现了《树下弹琴

图》《对弈图》《坐看日落图》等众多带有江南诗意的壁画。

第二十八天 | 沙场

莫高窟窟顶就是鸣沙山巨大的沙丘,我们来到这里,探寻莫高人治理

流沙的秘诀。

第二十九天 | 从巴蜀到敦煌

在张大千敦煌临摹画展影响下,以段文杰为代表的一批四川人来到敦

煌,将一生献给了珍贵石窟的保护和研究。

第三十天 | 220窟:盛世杰作

开凿于大唐贞观年间的220窟整窟壁画都堪称杰作,尤其是北壁《药

师经变》让我们能窥见豪华的宫廷乐队和风靡大唐的“胡旋舞”。

第三十一天 | 研学团和九色鹿

257窟里画着著名的“九色鹿”故事,它曾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成风靡一时的动画片。

第三十二天 | 西魏285窟:王者荣耀

285窟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洞窟。南壁上的《五百强盗成佛图》集山水画、人物画于一体,堪称珍品。

第三十三天 | 寻找华塔

在鸣沙山和三危山交汇之处,矗立着孤寂而绝美的成城湾华塔,它见

证着莫高窟的兴衰。

第三十四天 | 江南手艺

苏州著名刺绣艺术家邹英姿多次到访敦煌,辗转世界多地,就为了复

绣出藏经洞文物中最大的刺绣作品《凉州瑞像图》。

第三十五天 | “三兔共耳”的秘密

神秘的“三兔共耳”图案出现在多种文化当中,比如古埃及陶器片上、

德国的教堂里,但迄今为止它最早出现的地方是莫高窟407窟。

第三十六天 | 面壁者

为了保护敦煌石窟,洞窟修复者和数字信息采集员长期在洞窟当中默

默工作,他们都是令人敬佩的无名英雄。

第三十七天 | 鸣沙星河

今天让我难忘的,除了290窟中“辣眼睛”的《出恭图》外,还有午

夜时分鸣沙山顶璀璨无匹的星河。

第三十八天 | 舍身饲虎

开凿于北魏的254窟中有著名的《舍身饲虎图》,构图精妙,情节动

人,展现出了一种极致的自我牺牲精神。

第三十九天 | 神秘北区

莫高窟暂不开放的北区现存248个洞窟,绝大部分是修行悟道的禅窟、

生活起居的僧房窟,以及停放遗体的瘗埋窟。

第四十天 | 再见,敦煌

告别敦煌之时,我的行囊里装满领悟:了解自己的无知,学会保持敬

畏,懂得控制欲望,也明白了人这一生,终究要对某些事付出深情。

后 记

精彩书摘

第三天 | 6月3日

北魏 259窟:最美禅定佛

早晨的莫高窟极为安静,游客们都还没有到来,只有银白杨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我们来到了紧邻窟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房子”。未来的一个多月,它将成为守望者们在莫高窟的临时营地。

莫高十二关

今天我们将正式开始接受“特训”。在红房子里等待导师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莫高窟”这个名字,带有一种“武林圣地”的气质,如同金庸小说中的光明顶、重阳宫一样;而我们这些守望者,就是一帮带艺投师的侠客,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终于来到了心中圣地,接受再造。

让我先介绍一下这帮“来路复杂”的老中青侠客们:王实,耶鲁大学艺术史、考古双专业在读学生;崔新宇,知名文化博主;杨翻,四川文化产业学院书画教师;张春晓,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铁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德国帕德博恩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郭睿婷,布朗大学和罗德岛设计学院联合项目二年级学生;蔡一晨,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梁益嘉,剑桥英语面试官;徐赟,深圳某互联网大厂数字化战略顾问;以及在下,一个年过不惑的“少年”。

老中青侠客们面对的是由12个不同时期开凿的洞窟所组成的“莫高十二关”。我们将在导师的指点之下,按时间顺序依次学习12个洞窟,苦练内外功夫,通过考核,才可以解锁下一关;而在通过全部十二关之后,还需要经受住敦煌研究院派出的“超级高手”的终极考验,才可以拿到那把“至高无上”的钥匙——它可以打开莫高窟所有的普通开放性洞窟。

我们的总教头刘文山老师长相斯文,气质儒雅,皮肤白皙,基本不具有典型西北人特征,我暗地赠送他一个绰号“敦煌儒侠”。刘老师此番面对的显然是个并不轻松的任务,因为“带艺投师”是把双刃剑,融会贯通或许新意迭出,但运用不当可能就会“走火入魔”。于是“人狠话不多”的儒侠,在认真强调了莫高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后,争分夺秒地带着我们进窟修炼去了。

太和风云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洞窟是259窟,它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整窟的塑像和壁画都是原作,未经后代重塑重绘,展现了浓郁的“西域风格”。在窟门上挂好“洞窟工作中,请勿进入”的免打扰牌之后,我们在神佛簇拥之中,跟随刘老师的讲述,回到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光之中。

朝堂之上,将来以改革闻名后世的魏孝文帝端坐宝座,但还只是稚嫩君主,真正属于他的时代尚未到来。在他一旁临朝听政的,是真正掌握这个国家权力的政治强人冯太后。面对连年征战、国库空虚、豪强兼并土地、难民流离失所等诸多棘手问题,冯太后与孝文帝一道颁下了旨意,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太和改制”。

当时北魏的皇族亲贵都尊称这种特殊的朝堂形态为“二圣临朝”。而此时“二佛并坐”主题的雕像大量出现在北魏皇家开凿的云冈石窟里,其影响也波及了远在边陲的莫高窟。259窟西壁主龛当中的这组“二佛并坐”,或许就是对当时北魏庙堂的某种喻示。

前言/序言

我以我心荐敦煌

常言道:地不爱宝。那些深藏于地下的文物,时常被有意无意地翻出地面。于是,多少年深藏不露的宝贝,就在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世界。

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被发现的神奇经历,已成了我们熟知的历史故事。我不想追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我想说的是,这一偶然的发现,却让全世界把关注的目光再度投向已经沉寂了几个世纪的中国西北边陲小县——敦煌,并且由此产生了让各国学者百余年不断追捧的一门学问——敦煌学。

这里曾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的地方,也曾是一块被历史深深遗忘的地方。当敦煌石窟中那些充满着色彩与韵律的象征符号,再次回响着中古文明的乐章的时候,敦煌文化终于站在了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向全世界展示着它的光辉灿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3年后,中国成为这个公约的缔约国;两年后的1987年,莫高窟以无可争辩的实力,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于是,敦煌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圣地,无论国界,无论种族,无论地域;成为人们心中的“打卡”地,也成为人生当中必去的规划之一。

为什么是敦煌?为什么要去敦煌?无论是去过敦煌还是向往敦煌,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它和藏经洞出土文献一起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艺术的珍贵史料,是世界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丰富的壁画、彩塑和藏经洞出土文献,记录了我们的先民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艺术的理解,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信仰和追求。它所展示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表征。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华文明与世界几大文明体系发生碰撞的前沿,它不仅是历史上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以敦煌石窟及藏经洞出土文献为代表的敦煌文化,留下了4至14世纪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和融合的足迹。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因而跨越了时空和地域,具有了世界意义,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敦煌的伟大,在于它无与伦比的价值,还在于漫漫时光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和传承。

塞纳河畔,只看了一眼,就让他魂牵梦绕,义无反顾地奔向敦煌;嘉陵江边,只听了一声召唤,就让他出蜀入陇,毅然决然地扎根大漠。从常书鸿到段文杰,一代一代的敦煌艺术研究者,从临摹走向研究,把敦煌石窟艺术写进中国美术史。石窟中的色彩和形象,激励着他们追寻中国艺术的传承创新;壁画里的霓裳羽衣,吸引着他们寻觅那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远离了都市的喧嚣,他们的志向更加坚定;行走在莫高窟的月光下,他们的心灵更加宁静。他们心无旁骛,风雨兼程地耕耘在敦煌学的学术园地。九层楼的铁马叮咚,伴着他们在石窟考古的脚步;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和着他们笔耕的轨迹。

他们是一群痴心不改的石窟保护者。为了留住敦煌石窟昔日的辉煌,让莫高窟重现往日的青春,他们守着石窟,就像守护着自己的身体。哪怕是轻微的磕碰,也会牵动他们敏感的心灵;他们眼中的壁画塑像,不再是历经沧桑的古代文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春少年到华发满头,敦煌石窟在他们的呵护下安然无恙,壁画塑像在他们的守护中再现辉煌。

70多年间,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怀揣着光荣的梦想,坚守在风沙弥漫的茫茫戈壁,铸就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这是中国精神的敦煌表达,是一代代莫高窟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为它做点什么吗?

于是,就有了“敦煌文化守望者”计划。

“敦煌文化守望者”是一个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是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的知识赋能型文化公益行动,由敦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联合发起。项目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来自各个领域的十名志愿者,在莫高窟进行为期四十余天的体验式培训与上岗,参与莫高窟各项保护与传承工作,并通过专业化培训实现莫高窟需求与文化志愿者能力的精准匹配,进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创新。

蒋理先生是苏州甪直古镇光影墅文化空间的创始人。2021年5月,蒋理幸运地作为第三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和来自全球的其他九位志愿者一起,在敦煌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生活学习。如同赴一场久违千年的约会,与敦煌的相遇,让他渴望、激动,而又理性、沉稳。他和他的同伴们用心感悟敦煌的每一块壁画、每一段文字、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故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在敦煌每一天的感悟和收获。他希望通过分享,让更多的人记住敦煌,记住莫高窟。他在日记中告诉我们:

我想让他们看得到千年之前,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平凡生活着的,并以此为傲;我想让他们感受得到洞窟背后的历史风云,并以此为鉴;我想让他们欣赏到千年之间艺术的流变,并以此为美;我想让他们能够体会到那种忘我甚至自我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为援;我更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发现敦煌与自身的联系,感觉到敦煌的温度,并以此为起点,心灵脱缰而去,自由驰骋于千里之外,千年之间。

我想,蒋理先生做到了。我在他的日记里,回望了他们在敦煌的守望生活,体验了敦煌四十天给他的影响,分享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也期待看到他日记的朋友们,能和我一样,分享他在敦煌的心路历程。

我常常想,或许每一个到过敦煌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敦煌,但每一个有情怀的人,都会对敦煌充满深深的敬畏,倾注全部的真情。读罢蒋理先生的日记,再一次印证了我的这一想法。

这又让我想起樊锦诗先生在《我心归处是敦煌》里讲到的一个关于守护敦煌终极意义的比喻。樊先生说,这么多的人来到敦煌,守护莫高窟,他们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在某种程度上和佛教信仰者的修行有些相似:

佛教的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如果从佛教“布施”角度来看的话,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事业,超越世俗的名利,在困境中保持从容,也是一种“法布施”和“无畏施”。敦煌在西北荒漠,远离城市的繁华。莫高窟是一片净土,是不可复制的人类遗产。在此工作的人肩负文化的使命,需要很高的修养,有为有不为,是为“持戒”;莫高窟人坚守

着大漠,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受到指责,有时还可能要应对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待遇,是为“忍辱”;凡是对莫高窟有利的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是为“精进”;画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临摹壁画,专注于线条和笔触,以守一不移的心态应对快速发展的世界和外界的诱惑,是为“禅定”;博览群书、提升学识、涵养心性、磨炼心智、度化方便、圆通万事,从个体人生的无明和烦恼中走向智慧和觉悟的人生,不正是“般若”境界的追求吗?(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我心归处是敦煌》,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434—435页)

这不正是对“莫高精神”的另一种阐释吗?

1963年,一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北大毕业生,来到了戈壁沙漠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从此她一生坚守大漠,致力于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她的心血尽付与敦煌,敦煌早已融入她的生命。

2019年7月,她在写给北京大学新生的亲笔信里说:“北大的精神和学风、敦煌石窟的重要和我的责任,激励我全身心投入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暗下决心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遗产博物馆。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

她曾说:“如果我死时让我留一句话,我就留这句:我为敦煌尽力了。”这是她对自我举重若轻的总结,也是她为敦煌鞠躬尽瘁的决心与底气。

她的名字叫:樊锦诗。

于是,我懂了,我们守护敦煌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

今天,为了将这份宝贵的遗产传承有序、发扬光大,我们发起了“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已举办三期,30位优秀志愿者在敦煌经历严格培训和体验式上岗之后,回归各自生活,成为了宣传敦煌、传播敦煌的星星之火。所有的敦煌文化守望者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完成着对敦煌的承诺,实践着敦煌的精神,不断延续着他们守望敦煌的行动。我知道,蒋理先生也规划并实践着他对敦煌的承诺:

我希望回到苏州后,首先将光影墅文化空间打造成为“敦煌文化驿站”,通过敦煌书籍、公益分享、文创手作、启蒙课程等方式,让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够接触并了解敦煌文化;其次,因为“在敦煌寻找江南”收获颇丰,我期待能有机会以此为主题,策划一次特别展览,将我所发现的江南与敦煌之间或明或暗的联系,精彩曲折的故事,都展示给大家,让所有人可以看见两种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也看见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

我作为“敦煌文化守望者”计划发起方代表之一,有幸参与了三期“敦煌文化守望者”活动的全过程,见证了包括蒋理先生在内的30位守望者在敦煌的生活。我也是一名敦煌文化的守望者,我从内心感谢他们对敦煌的一片公益之心,感谢他们和我们一起守望敦煌,守护浩瀚沙漠中的文明奇迹。悠悠岁月,时光荏苒,各位亲爱的守望者伙伴,我们因敦煌相聚在此,敦煌也将因各位而更加美好。

杨秀清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敦煌守望40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57383
开本 32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22-08-01
首版时间 2022-07-01
印刷时间 202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566
CIP核字 2022078882
中图分类号 K870.6-49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1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