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是猫/名著名译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夏日漱石的代表作,是一部以幽默、讽刺、滑稽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主人公以一只猫的身份,俯视着日本当时的社会,俯视着二十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同时发出种种嘲弄和讥讽。作品通过通过猫的视觉,以诙谐的语言、细腻的笔调和犀利的笔锋,描绘了一批惯于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的文人学士和势利小人,淋漓尽致地揭露和嘲讽了资本家、统治者,批判了金钱万能的社会和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式的社会风气,塑造出一群自命清高、愤出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

内容推荐

本书是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向被奉为世界名著之一。小说通过猫的视觉观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以幽默辛辣的语言,嘲笑和鞭挞了人类固有的弱点和金钱世界的社会时弊,还大量引用了古今东西哲人达士的名言,外外闪射着机智和文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作品语言则典俚合炉,雅俗共赏,读来令人在笑声中抑制不拄惊叹。

目录

十一

试读章节

我是猫,名字还没有。

出生在什么地方,我一点也不清楚,只记得曾在一个昏暗潮湿的地方,咪唔咪唔地哭泣着。我在那地方第一次看到叫作人的这个东西。后来听说那便是所谓书生①,是人类之中最凶恶的一种。据说这类书生常常捉住我们,把我们煮了吃掉。不过,那时我还不大懂事,所以倒也不觉得怎么可怕,只是当他把我放在手掌上,猛一下举起来的时候,心里有些摇摇晃晃的。我在书生的手掌上稍稍定下心来后,才向他的脸一望,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看见所谓人的开始罢。当时我那种奇怪之感,至今都还存在着。本来应该有毛的那张脸,却是光溜溜的,简直像个开水壶。后来我也碰见过很多的猫儿,可一次也未曾见过这样带残疾的脸。不仅这样,脸的中央还凸得很高,从那窟窿里面不时噗噗地喷出烟来,呛得我实在难受!到了最近,我才知道那就是人类所吸的香烟。、

我在书生的手掌上很惬意地坐了一会。隔了不久,就以很大的速率开始转动起来。是书生在动呢,还是我独个儿在动?自己也弄不清楚,只觉两眼昏眩,心里发慌。正在想,这回可没救了——就听到咚的一声,眼睛里冒出火星来。到此为止我还记得;但以后就怎样想也想不起来了。

忽然醒过来一看,书生不见了。原来和我在一起的许多兄弟们一只也看不到了;就连最重要的妈妈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尤其是,现在这地方跟早前的地方不同,特别明亮,几乎叫人睁不开眼睛。这光景可有点奇怪啦——我这样想着,慢慢爬动起来,身上觉得异常疼痛。原来我已从稻草上给扔到竹林里来了。

好容易爬出了竹林。竹林前面有一个大池。我坐在池边,盘算着如何是好,可是怎么也想不出好的办法。后来才想到要是啼哭起来,那个书生说不定又会来接我的,于是,我就咪唔咪唔地试叫了一阵,可是谁也没有来。这期间,风在池上飒飒地吹过,太阳也快落山。肚子饿得很厉害,想哭也哭不出声来了。没有办法,就下定决心:管它什么都行,朝着有食物的地方走罢。我沿着池的左边慢慢地走动起来。实在苦得很。我忍着苦痛,拼死忘命地爬着,终于走到有烟火气的地方。心想钻进这儿去总该有办法的,便从竹篱的破洞里蹿进了一家屋子。机会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要是没有这个破洞,说不定我会饿死在路旁的。“一树之荫”①这句俗话是说得很好的。这个竹篱的破洞,至今还是我访问邻家三毛的路径。现在,虽然我已偷偷地钻进了屋子,但以后又怎么办呢,我还是没有把握。这时天已黑了下来,肚子又饿,天气又冷,雨也下起来了,在这种情形之下,实在再也不能迟疑片刻。没有办法,管他娘的,就朝着明亮的,似乎很温暖的地方走。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已经走进屋子里面了。这时我又得到一个可以看到书生以外的人的机会。第一个碰见的是阿三。她比先前那个书生还要横暴得多,她刚一看见我,就立刻抓住我的颈根,把我扔到门外。我想这可糟啦!只好闭上眼睛,听天由命。但是,饥饿与寒冷怎样也忍耐不住。我乘阿三不防,又爬进厨房里。但不到一会又给扔出来了。扔出来后我又爬进去,进去后又给扔出来。我记得这样反复搞了四五次。当时我真恨透了阿三。前两天我偷吃了阿三的一条鱼,报复了她一下,这才平下了心中的积愤!在最后一次阿三抓住我正要往外扔的时候,这家的主人一边问哗啦哗啦的闹什么!一边从室内走出来。阿三提着我向主人说:这匹短命的猫儿老是跑进厨房来,丢也丢不出去,真讨厌!主人捻着鼻下的黑毛,对我的脸瞅了一会,才说:那末,就把它放在家里罢。说毕就进去了。主人似乎是一个不大爱说话的人。阿三气愤愤地把我丢在厨房里。这样,我就决定以这家作为自己的住宅。P1-2

序言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漱石是他的别号。一八六七年,也就是明治维新的前一年,他生在江户(今东京)世袭“名主”①的家庭,明治维新后,家道逐渐没落。

明治初期,社会上还存在着研究汉学的风气,漱石在当时的环境中,从小就养成了对汉诗汉文的爱好,使他后来具备相当深湛的汉文修养。但是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化的加深,社会上兴起了洋学,汉学已不再像往日那样受到重视,因此他决心放弃他所喜爱的汉文,改学英语。

夏目漱石二十四岁时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肄业期间就担任了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的前身)的讲师,讲授英国文学。二十七岁毕业,又受聘为东京高等师范的英语教师。二十九岁时,他突然辞去上述两职,到四国松山的中学做了一名教师。他在松山执教一年,这期间,他的好友、近代俳句革新的倡导者、也是“写生文”的倡导者正冈子规,回到故乡松山来养病。他在正冈子规的影响下,开始写俳句和评论文章。三十四岁的时候,他获得了官费留学英国的机会,在伦敦住了三年。他在英国并没有正式进大学,只是一个人在住处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脱离了现实生活,相反,三年的海外生活,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使他观察现实的眼界明亮起来了,这正是他从书本中所体会不到的东西。离开了祖国,一方面使他能高瞻远瞩来看祖国现实社会,对祖国有了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他接触了英国的社会生活,对所谓的西洋文明产生了怀疑,持批判态度。在老牌英帝国的所谓绅士社会里,他看到的是伪善、虚饰、狡狯、乏味,使他感到自己是“与狼群为伍的一条狗”。

夏目漱石于一九。三年回国,担任了第一高等学校的教授兼帝国大学的英语系讲师,同时,不断地在当时提倡“写生文”的俳文杂志《杜鹃》上发表俳句杂文。

一九。五年,夏目漱石写出了第一部作品《我是猫》。此作品尚未脱稿,他就着手写起另一部作品《哥儿》。一九。七年,他辞去了大学教师的职务,从此,成了《朝日新闻》的特约作家。在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十多部长篇小说。

除了前期的代表作品外,他的中期代表作品有《其后》、《门》,后期作品有《过了春分时节》、《心》、《道草》和《明暗》等。其中《其后》这部作品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精细地刻画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冲破世俗的虚伪道德的生活历程。.全书充满了对日本近代社会的批评。

夏目漱石死于一九一六年,《明暗》成了他未完成的作品。他去世前四年,日本政府曾想授予他博士学位,被他毅然拒绝。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毫无奴颜媚骨,一身愤世嫉俗的铮铮之气。

《我是猫》充满了强烈的讽刺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是不多见的。只有芥川龙之介的警世之作《水虎》(1927年,原名《河童》)与《我是猫》有异曲同工之妙。

夏目漱石在写这部处女作时,已将近四十岁。他当时是一个备受重用的大学讲师,未来的学者生活正在等待着他。然而,他为什么要放弃大学教授这个前途无量的职务,专门从事创作呢?很明显,那就是日本当时的社会现实迫使他非得把压抑在心里的郁愤倾吐出来不可。夏目漱石后来回顾说,当时的日本社会使他“对一切都感到愤慨”。用这部作品中的话来说,那就是“金田老爷乃至金田老爷的叭儿狗之类也都能以‘人’的资格在街市上通行无阻”。这就使得他对金钱万能的社会感到无限愤慨,,从而用他的一支讽刺的笔,来向现实进行挑战。

《我是猫》于一九。五年问世,当时日本的统治阶级已发动了两次肮脏战争,用掠夺邻国的办法,养肥自己。在国内,资产阶级的势力正在兴起,从中国和俄国掠夺来的大量赔款及资源,全部流入资产阶级的口袋里,资产阶级在“意外之财”面前欣喜若狂。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把巨额的战争费用都转嫁到日本人民身上。低廉的工资,血腥的镇压,使日本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而资产阶级却过着极端骄奢淫逸的生活。资产阶级也在“振兴”着本阶级的教育,社会上出现了大批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奔走权门,在金钱面前低首下心,阿谀奉承……在这样情况下,一部分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能不清醒地正视现实,对现实燃起了强烈的憎恶和愤慨。《我是猫》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攻击与嘲笑,作者用表面的笑来遮盖苦涩的表情,用幽默来含蓄地表达悲痛凄苦的心情。作者后来在另一部小说《其后》里通过书中人物代助说道:“看一下日本吧,不管哪里,连一寸见方的光明地方都没有,到处是黑暗!”作者在给他学生的一封信里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方面纵情于俳谐文学,但另一方面也想以一种强烈的精神,以一种事关生死的精神来从事文学创作。”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现实社会憎恶到何等程度,以及作者的创作态度是如何真挚严肃了。

这部作品的艺术构思,也是独辟蹊径的。作者通过一只猫儿的眼界来观察现实,批判现实。这种奇异的构思,赋予了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作者把日本传统的“落语”中的滑稽幽默的要素,与二十世纪的日本文学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这就保持了作品的内容形式与人民大众之间的亲切的联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是别出心裁的,但同时又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情节非常简单,甚至也可以说是一部最不像小说的小说。作者自己也说:“这部作品,既无情节,也无结构,像海参一样无头无尾。”事实上,在这部小说中也的确找不出什么曲折的情节与严密的结构。这里出现的人物,不过是一群由日本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多余的人”,他们属于日本知识分子中的上层人物,他们不求荣达,以清高自诩,对日本社会现实抱有强烈的不满,他们鄙夷现实社会中拜金主义的俗物,憎恶社会中充满了虚伪的“君子”。他们聚集到做教师的主人公的客厅里来,纵谈今古,卖弄知识,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写一些嬉笑怒骂的文章,读一读新体诗俳句来填补他们空虚单调的生活。他们自己也有许多弱点:不谙“世事”,缺乏行动力;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无权无势,惟一的本钱,就是一套书本知识和发达得异常的头脑;他们错误地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以保持他们的个性,但又意识到他们强烈的个性正受到摧残与屈辱。这样,主人公苦沙弥先生,便不免为了点小事大动肝火,给“猫”提供了嘲笑的资料,同时也遭到他的朋友、玩世不恭者迷亭的调侃与讪笑。在这样单调平凡的生活中,偶然闯进来的是他和金田府上的一场小小的风波,当然这场风波是令人不愉快的,但事过境迁,生活还会回复到老样子。环境改变不了苦沙弥先生的“执迷顽固”,苦沙弥先生也不会想到改变环境。而冷眼旁观的“猫”,也就只好在偷喝了啤酒之后,掉在水缸里淹死了。——小说的简单情节就是如此。

但是,问题显然不是如此的简单,《我是猫》向我们展示了情节以外的更多的东西。明眼的读者在读这部作品时,不难看出下面的事实:如果说生活在苦沙弥先生家里的“猫”起初的嘲笑,还是过多地集中在抽象人性的愚昧虚伪及自私上的话,那么,随着金田一家的出现,“猫”的嬉皮笑脸,就不免带上了新的悲痛的表情,而苦沙弥先生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免失掉了和平与悠闲,旁观的“猫”,也就从对“一般人”的善意嘲弄,转为对特定的人、特定的阶级的辛辣讽刺了。

这种知识分子的凄凉余韵,正是日本近代“多余的人”——一部分日本知识分子的共有心情。这种知识分子孤独、凄寂的情绪,即使在日本的“战后文学”中,也是不难找到的。

纵观夏目漱石的一生,他对明治社会始终持批判态度,他以具有鲜明个性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矗立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他的创作不但在打破西方自然主义对日本文学的束缚上开风气之先河,而且对以后的日本作家诸如白桦派的志贺直哉和武者小路实笃,新思潮派的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山本有三等人也都给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代文学进一步向前发展。

《我是猫》之所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日本文学名著之一,除了它具有的深邃的思想内容与强烈的讽刺精神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部作品在表现形式及语言上的独创性。

日本近代文学真正的确立,是与借鉴、移植西方近代文学分不开的。日本的近代作家为了接受西方解放个性的思想,就不能不既移入其思想又借鉴其形式,这一点在日本近代文学主流——自然主义派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为了反封建,为了反对明治维新后风行一时的矫揉造作的形式主义文学,强调“如实地写真实”,主张“无理想、无结局”,在形式上主张排除技巧,自有其具体背景,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但这种主张也招来种种弊害,首先使他们的作品内容陷于阴暗、沉闷;其次把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也一齐丢掉了。当时就有人对日本自然主义作品的调子阴沉、枯燥乏味与文体的千篇一律提出不满。

夏目漱石是个集民族文学(主要是指江户的“俗”文学)、汉文学、英国文学造诣于一身的作家。他的深厚的文化修养,使他成为对日本近代化具有冷静明敏的分析能力的思想家和文豪。在文学上,他充分发挥了这种思索的底力,并在语言风格上发挥他在和、汉、洋三方面的修养,力求创新。

如果我们将《我是猫》与《哥儿》这两部作品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用艺术语言及创造不同风格上的非凡能力。

这两部作品虽都具有幽默与讽刺的特点,但同时又分别有其独自的特点。前者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猫”作为叙述者和观察者的,因此在语言上随处都出现奇特的观察与唐突精辟的议论,对人间社会进行种种妙趣横生的嘲讽。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如清谈竟日的苦沙弥、迷亭、寒月这些“现代竹林七贤”式的人物,乃至俗臭纷纷的金田夫妇,无一不是被作者有意夸大并漫画化了的形象。作品中苦沙弥这群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带有佯狂的味道,海阔天空,漫无止境。因此作者使用了飘逸、轻妙、玄学式的手法,对他们的放言奇行,极尽渲染之能事,从而构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哥儿》中,夏目漱石力图通过主人公“哥儿”的自叙口吻来表达主人公“江户儿”的那种既鲁莽、轻佻,又憨直和富于正义感的性格特征。因此这部作品的语言就不能奇矫,就必须平易流畅并兼有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保持故事的滑稽、讽刺性的特点,而作品在这两方面的确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看来,夏目漱石在语言运用上,尽管对同一讽刺系列的作品,仍能根据不同作品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形成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一点,正是作者超出其他同时代作家之处。

刘振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是猫/名著名译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尤炳斯//胡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2776
开本 32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7
出版时间 1997-05-01
首版时间 1997-05-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3.44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09
14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