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底子的事体(第2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沪上独树一帜的收藏家钱民权,书中记录了他在收藏过程中的串串记忆,也是他对以往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和点点滴滴的感受的记录。这些已经被岁月抖落的往事,不仅是作者人生的印痕,而且也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虽然年轻一代的我们对那些往事无从经历,但书中所叙之事鲜如活水,令人陶醉,也令人留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钱民权是上海有名的业余收藏家,书中叙述了他在这几十年来的趣事。书中的文章都不长,有的还很短,但涉及的都是作者自己经历的事和熟悉的人。阅读本书,你可以读到作者幼年时的童趣、少年时的梦幻、青年时的磨炼、中年时的拼搏,而这些往事也正如作者所说的:“都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清晰得犹如昨天刚刚发生的那样。此时此刻,我才感觉人生的短暂、时间的珍贵、往事的甜蜜。”

目录

自序/1

“假领头”情结/1

街上流行军装/3

三林塘的土布/6

鞋子情怀/12

说伞/15

关于手表/19

猪年说猪/22

过年蒸糕思乡情/27

吃泡饭/31

山芋情结/35

吃的咏叹/39

西瓜行情/42

上海水蜜桃为天下冠/46

粮票的故事/51

户籍史话/55

老宅抒怀/58

旧街老虎灶/64

老虎窗咏怀/67

弄堂口的皮匠摊/71

犀檐下的灶披问/75

行灶烟火/78

火油炉的火红年代/8

说灯/84

箍桶/87

说马桶/89

汰浴的苦恼/93

“三十六只脚”/95

“三五牌”台钟/98

拍照/101

电视梦/104

露天电影/107

家里那辆“老坦克”/110

街头送药工/113

招贴杂议/116

茶摊及其他/119

马路菜场印象/123

市井吆喝声/126

七宝古镇的神韵/130

农家婚俗趣谈/137

开河/141

割麦/145

说井/149

水车/152

农家竹园/155

农家客堂韵味/159

乡河忆旧/163

网船渔歌/169

乡村下伸店/173

轻罗小扇扑流萤/176

老房子里的猫/179

回来吧,燕子/182

可笑的口号/185

伤感“海外关系”/188

后记/192

试读章节

粮票的故事

最近,收拾整理书屋时,突然,翻出当年留下的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仔细观赏这些粮票,票面色彩依然,却恍如隔世,使我感慨万端。十多年前使用粮票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转眼,这些粮票失去它的使用价值也已经十多年了,但仍显珍贵,因为它见证了共和国曾经面临的那一段饱经沧桑的历史。

据《上海粮食志》记载:上海解放后的前十几年是没有粮票的,市民食粮采取平价配售制。1954年1月,上海市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政策,同年8月起,实行计划供应,采取凭证不限量的办法。1955年8月起,实行“以人定量”的供应办法,有特殊需要的居民户、职工另行予以补贴。这一时期,正是建国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自然灾害”毫不留情地让6亿人民尝尽了粮荒的痛楚。为了让老百姓安身立命,1963年4月1日,上海对市区和郊区城镇居民,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粮食,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正式发行。从此,粮票进入了千家万户的门槛。小小一枚粮票演绎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事。

每季度领取粮票是千家万户不能疏忽的事。具有政府职能的粮管所是管理粮油的办事机构,负责核定居民口粮和发放粮票。粮管所对所管辖地区内每户人家中的每个人何年何月达到了某个年龄段,以及所从事的职业、工种都有明细的档案,这是核定居民口粮的基础资料。同时,还建立了粮管所和街道、里弄居民组织的联系制度。每季度末,粮管所会派员来居委会设摊发放粮油票证。粮票领回来后,注意使用期限也是一件不能疏忽的事。使用票证的年代,临近月末的一二天是很谨慎的,一旦让粮票过期,那是一件很心痛的事。

粮票的发行,户口的重要性更显特出。因为居民的粮油关系是随户口而发生的,其直接后果是制约了人口的流动。城镇户口的职工,如果异地调动工作,除了需要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油关系转移证明》;出差人员临行前,必须持所在单位证明,去粮管所用地方粮票调换全国粮票,并必须按比例交付油票。

吃“农业粮”的农民是没有粮票的,于是,苦了那些经常去公社或县城开会的农村干部。当年我所在的县,规模最大的会议是“三干”或“四干”会议,所谓“三干”,就是县、公社、大队三个层级的干部;开到生产队队长一级的会,就叫“四干”会议。凡参加吃住在县城或公社的会议,还必须带着米袋前去报到。这是我在农村当知青时的真切感受。最痛苦的是进城就医住院的农民,没有粮票就不能人住病房,否则,一日三餐怎么解决。于是,千方百计为处在困境中的老乡送一点粮票,成了当年下乡知青的一项善举。

粮票的问世,使钱的神通广大作用难以发挥。缺粮的年代,粮票的作用往往大于钞票的威力。“文革”大串联时,我住在北京东直门外的一家接待站,这里供应的一日三餐,只收粮票,不收钞票。也就是只有钞票而没有粮票,就要饿肚子。如今街头的乞丐是冲着讨钱的,而当年的乞丐,不仅讨钱,还要粮票,因为仅有钱,还不能解决生存问题。1992年,我在政府机关工作,一日,参加由分管粮食的领导主持召开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讨论会,在谈到要下决心改革现行的粮食购销体制时,这位领导说,前几天在接待来自海外的几位客人时,对方提出索要一点粮票,说是在南京路上想品尝上海风味特色点心,因无粮票而未能如愿。

粮票的珍贵还体现在它的面额上,最小面额的粮票为“半两”(25克),买一碗豆浆或一根油条,没有这半两粮票是不行的。可见,粮食已经紧张到了以“克”计量的程度。于是,当年有人为了宣传节约粮食,甚至在一粒米上做文章,写了一段《一粒米》的弹词开篇,其中唱道:“我伲全国人口有六亿五千万,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一日天就是三万六千四百零三斤,一年算起来一千二百九十六万多斤米。拨勒五千人格工厂当口粮吃,吃仔七年还多一些……请大家切莫看轻一粒米。”

在粮食严重匮乏的年代,人们是不能随便去亲朋好友家吃饭的,不然,等于吃掉了人家的口粮。即使逢喜事、丧事的宴请,客人也都是带着粮票上门的,否则,等于断了东家的生路。

作为购粮凭证的粮票,其本身只是无价证券。因为没有粮票买不到粮食及其制品,所以,粮票客观上还具有其独特的含“金”量。于是,粮票“黑市”便悄然出现,“以票换钱”、“以票易物”的现象开始泛滥。进城务工的农民或其他流动人口,为了落脚或生存,就采取多种形式从本地居民手中套购粮票。最典型的是常年穿行在申城大街小巷的外来“卖蛋女”,名为卖蛋,实为以蛋调换粮票,后来,发展到以日用杂品,如铝锅、塑料面盆等制品换取上海人手中的粮票。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推进了粮食产销体制的改革。1993年4月1日上海市正式取消粮食定量供应办法。历史往往会出现惊人的巧合。从1963年4月1日发行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起,到粮票正式废止,整整经历了三十个年头。

近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还有我们个人的生活,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通人和,粮丰民安。缺粮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节约粮食的美德永远不能丢弃。这就是粮票的故事留给我的一点感悟。

P51-54

序言

“老底子的事体”是上海方言,普通话就是“过去的事情”。2006年10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拙著《老底子的事体》,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是出乎意料的。

今年4月的一天,我与杨柏伟编辑在电话里聊天,他问我还有什么写作打算?当时我不敢直言应对,因为思想上毫无准备。是否再写老底子的事体?杨先生表示赞同。于是我们商定,书名仍旧是《老底子的事体》,写一本续集。一次随意的电话交流,引出了这本《老底子的事体》(第二集)。

“五一”节长假,我开始挖掘老底子的故事。思绪飘啊飘,又飘到了童年的时候。想起了在夜空中捉萤火虫,想起了老房子里的猫,想起了飘着桐油香味的油布伞,还想起了母亲为我做布鞋……这一幕幕情景让我回到了童年的世界,梦带着我走,不觉身在何处。于是我默默地感慨:要是能重新回到那天真灿烂的年代,该多好啊!然而,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走,人生之路岂能回头重来。而唯一可留下的,就是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曾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老底子的事体,当时虽然真切实在,今天却觉得遥远而陌生了;当时虽然妇孺皆知,今天却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当我咀嚼着逝去的往事时,记忆就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淌不尽的感慨传递指尖,神思在键盘上飞扬。

重温往事,有说不完的故事,抒不完的情感。然而,必须写出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然界在沧海桑田中的变幻,写出社会在兴衰更替中的进步。这是我写作时为自己定的一条原则。

老底子的事体属于过往的历史,历史包含着浓浓的民俗民风,或者叫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亿万民众在漫长的生活中积淀而成的,如何留住这些文化,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是当代人的责任。

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老底子的事体》(第二集)是我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的真切感受,也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印痕,如果这些故事能起到与读者一起同首如烟往事,回味趣味人生的效果,那便令我欣慰。

写作如同烹制菜肴,众口难调。上海人有句老古话:“公要馄饨婆要面。”如此不同的需求,常常会让媳妇为难。我引用此话,意思是:尽管自己尽力而为了,但能否满足读者的口味,始终存有提心吊胆之忧。同时,自感水平有限,书中疏谬之处在所难免。谨此竭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钱民权

2007年10月1日

后记

《老底子的事体》(第二集)今天总算完稿了,心里头真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写《老底子的事体》,让我重新回顾了一遍已经逝去的往事。昔日的一幕幕情景,闪现在眼前时,依旧那么熟悉,那么清晰,又那么令人神往。我总觉得:自己到了中年以后,怀旧之情常在心头萦绕。

步履人生之路,只有回头看看时,才会察觉在缓缓渐进中已经走得很遥远了,周边的一切也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

写《老底子的事体》(第二集)的过程,也是我感悟生命意义的过程。以前,每当我回首过往生活的时候,总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的惊叹。人就是这样,当你面对着分分秒秒的光阴时,是不屑一顾的;而一旦失去了的时候才会惋惜时间的珍贵。所以,人们的灵魂有时候需要依靠回忆的呼唤。光阴易逝,时光迫人。我常提醒自己必须在展望明天的同时,把握今天。如果永远遗憾昨天,生命就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忆能产生力量。这是我通过写作《老底子的事体》(第二集)获得的意外收获。四时易节,冬去春来。自己的年华在时序的变迁中悄悄流逝,如今我已处于“奔六”的年龄了,虽事未成,功未就,却依然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视为生命的意义。我把以上这些感悟留在这里,以此作为自勉。

书成之日,我要真挚地感谢Intertek IES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李伟国和责任编辑杨柏伟为本书起了一个具有上海方言特色的书名;感谢《新民晚报》的郑辛遥先生为我画了一幅漫画肖像;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吴良风和女儿钱奕,她们支持我、理解我、鼓励我,不仅免去了我许多家务劳动,而且还来书桌前沏茶倒水,既给了我写作的时间,又给了我关爱和力量,女儿还帮我做了文字校阅工作。使得我在浮华中偏安一隅,静心专注地笔耕。

但愿将来还有《老底子的事体》(第三集)问世。

钱民权

2007年10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底子的事体(第2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民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6747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