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论英雄,成败大不同
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世人多以成败论英雄,创建伟大功业的国君鲜有人认为他不肖,而亡国之君也听不到有人说他贤明。
中国历史上,许多功业显赫的国君,未必合乎道、神、圣、贤经典所称的圣明, 《吕氏春秋》就举了三个例子:越王勾践以诈伪消灭了吴王夫差,楚文王以诡术吞并了息、蔡两国,赵襄子以阴谋灭掉代国。
这三名国君,各以各的方式得到自己所要的结果,并不完全遵照人情常理,但后世仍然称颂他们,这全是因为他们有所成就,建立了事功。
《吕氏春秋》接着讲的结论,该是最重要的了:任何人如果能建立类似的事功又不失道义,也就可以做到王天下了。
可见,建立事功是王天下的必要条件!
魅力是放大了尺度、对群众的诱惑;有魅力的人让群众爱上他们,然后跟着他们走。
而“说要做什么就能成功做到”的人格特质,正是魅力的构成要件之一。具有如此特质的人,展现出所言必行、所行必成的魄力、信心和能力;当他再说要成就什么功业时,即使群众并不清楚他的计划,不知道他要怎么做、要花多久时间才能完成,却都会相信他一定能达成目的,愿意毫不犹豫地追随他、加入他。这就是他吸引群众的魅力。
“使命必达,说到做到”的魅力构成要件,若没有过往成功的纪录可稽。很难散发出吸引群众、令人信服的魅力。唯成功。才能兼善天下
讲到人该不该追求胜利,该不该追求名声,明末清初《潜书》的作者唐甄点出其中关键:如果有人能以道心战胜私欲,那唯恐他不追求胜利;如果有人能以德行建立名声,那唯恐他不追求名声!追求成功是否值得鼓励,全看追求成功的目的何在罢了!
所有生物中最可贵的就是人,人身上最可贵的就是心,心最可贵的就是成圣,圣者最可贵的就是成就了事功。
的确,圣贵莫如功,道、神、圣、贤经典都是强调成就事功的。儒家思想主张:一个士人在不得志时,至少要做到独善其身;而一旦得志,就一定要施展抱负,兼善天下。
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读了圣贤书,学得经国济世、平定乱局、除暴安良的好本领。如果读书人、知识分子不谈建立功业,只以一身的平安顺遂为满足,那和没见识、没能力的匹夫匹妇又有什么不同呢?
心怀大志,一心想兼善天下的人,若是没有达到心愿,是死而有憾的!
想要兼善天下,就必须先成就功业!行动为上,成功为旨
道、神、圣、贤传世的经典中,记载了后代子孙应该学习和实践的各项做人处世心性智慧。但学习只是第一步,重点在于学到之后的身体力行。
学习道、神、圣、贤的心性智慧,如果只求知道、了解,却没有在生活中实践,还不如不知道,重要的还是实践学到的东西。
《大学》这本教人如何学做大人、做有道德之人的书,以“三纲领”教人首先要领悟灵明的本性,接下来要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度度人,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
又以“八条目”一一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项目一一阐明一个人由独善其身到兼善天下的进阶途径,而历经这些项目阶段,是有其最终目标的。
唐甄以《诗经》的心性智慧为例说明:行为的战战兢兢不是目的,之所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目的在于平安顺利过河。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是手段, “过河”才是目的;同理,学道、神、圣、贤的心性智慧只是手段,兼善天下、经世济民才是目的。
因此,向往道、神、圣、贤心性智慧,学习经典的人,别忘了心怀“致远、犯难”;要知道:言行如曾参夫子,却不具备勇士孟贲渡河勇气的人,其实离圣人的诚敬还远得很呢!
要立下大志,许下大愿,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运用道、神、圣、贤的心性智慧去建立兼善天下、经世济民的伟大事功一一这才是读经典、学习经典的终极目标!立大志,选正途,建事功
一个立下大志向的人,纵使最后未能竟其全功,没有百分之百完成志向,也应该已经对社会形成了正面的影响。所以,不论最后是不是得以克竟全功,老祖宗鼓励我们“取法于上”。
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孔老夫子和墨子,前者推动儒家思想,后者推动墨家思想,都希望自己的主张遍行于天下,虽然他们都没有达到终极目标,但是两家思想在当时都成为显学,已足以让孔老夫子和墨子青史留名,成为创立学派的一代宗师。孔老夫子更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独领风骚,成为中国人最尊崇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P2-6
近四百年来,科技大力发展,中华儿女终于明白:王道仍须船坚胞利。全球竞相提升军备,商业化腐蚀人心。哈佛人遇上孔子,又发现原来经典十分实用,可以导正科技,并且唤醒道心,实为人类之大幸。令人感佩,更衷心赞叹!
一一曾仕强
本书以十八篇文章、十八句名言、引用五十多本著作,从圆融的角度举出“道、神、圣、贤”修炼佳途,读来引入入胜,爱不釋手。这是一部教我们成功”做人”的心性智慧宝典,详读书中所举众多常例及典故来源,会让人凭空增加人生修炼功夫好几段。
一一陈定国
古籍经典浩瀚,明知其中有宝,却往往不知从伺着手。《当孔子遇上哈佛》恰好为我们提供了此一吸收学习的管道,这本书体系相当完整,读者可以从不同的主题略窥各种古籍经典对此一主题的看法,而且其内容与现代的管理哲学也似乎紧密呼应。
一一司徒达贤
作者历经东西方高等名门教育的洗礼,近几年潜心专研中国道圣先贤的智慧,经其干锤百炼淬出人生之指南。读本书先”学”后”习”,“悟”后而“做”,遇”困”必改变游戏规则而攻之,才能掌握命运,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一一石滋宜
人类现代生活已经无法摆脱金融政治与声光电化之学,但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湄岸旁总不免有静默深思之士,李克明正是其中之一。这本书,融合东方老智慧与西方新知识,是东西文化相遇在一个现代人心中所撞出的火花,充满了智慧沉淀后的深思与体会。
一一童子贤
元大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李克明博士用四年工夫写这本《当孔子遇上哈佛》,“首部曲:职场心性智慧”以十八篇文章、十八句名言、引用五十多本著作,从圆融的角度举出黄石公标榜的“道、神、圣、贤”修炼佳途,读来引人人胜,爱不释手。2013年的农历年节假期长达九天,正适合用来咀嚼这本芬芳的道果。
李克明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创立于1636年)法学院(创立于1817年)JD班与商学院(创立于1908年)MBA班,受过严格的逻辑科学教育训练,是不折不扣的西方文化“制造品”。但是他回台湾职场工作之后,因缘际会跌进了东方儒、道、法、兵、纵横、释古老经典文化的湖海里。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60年、管仲约生于公元前725年、孙武生于公元前535年、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这些人都比哈佛大学法学院与商学院早很久。因此他又成为东方经典的“再加工品”,对世间“人”与“事”有别有心裁的心得。所以这本《当孔子遇上哈佛》的确是一本难得的东西合璧之修业进德宝典,特此郑重推荐。
我个人于1986年到美国学习西方的近代企业管理,在1973年获得密歇根大学企管博士学位,回台从事企管教学与实务工作,对中国古典文化一直似懂非懂,见面不相识。直到1988年在香港拜见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后,认真研读南怀瑾先生送我的三十多本他在儒、道、释方面的呕心著作后,才幡然觉醒我过去有多愚蠢,竟然把先圣先贤教我们如何“做人”与“做事”的中华宝贵经典文化轻易置于路旁,无缘面对不相识,天天经过不置一眼。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从那时起我也和李克明博士一样,一头栽进浩瀚的中华民族文化经典里,把南怀瑾大师的系列著作一一研读,醍醐灌顶,如饮琼浆玉液,心畅体舒,对于我以前所学之行尸走肉式的西方管理知识也注入新灵魂,得以领悟西方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东方中华民族的王道文化来导引及中和,才不会迷失于人类贪婪的红尘万丈中。
中华经典文化教我们如何成功的“做人”(谦虚)及“做事”(认真)。南怀瑾老师曾经举三位历史名人,说明真正成功的境界,必须会“做人”又会“做事”才行。第一位是北宋民族英雄岳飞,他“做事成功”(打仗百战百胜),但“做人失败” (和长官政治关系恶劣),所以被皇帝及奸相冤死。第二位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做人成功” (文状元散尽家财抗元),但“做事失败” (每战必败),所以被元世祖忽必烈擒拿,写下《正气歌》,终死于监狱中。只有第三位的唐朝郭子仪,他“做事成功” (勤王每战必胜), “做人也成功” (战胜后,马上辞去兵权以宽皇帝之心),所以他能以“并肩王”之高位,及七子八婿大团圆享受善终知五福。
李克明董事长的这本《当孔子遇上哈佛》就是教我们成功“做人”的心性智慧宝典,详读书中所举众多常例及典故来源,会让人凭空增加人生修炼功夫好几段,实在很实惠,既可提高文化水平,又可增加成功几率,更可发挥老祖宗的三不朽功德。使现代的企业创业家及职业经理人,有好的与时俱进知识(即良知),又有好的能力表现(即良能),更有好的道德良心(即良心),这种良知、良能、良心三者兼备的“三良”企业经理人,才是造福广大社会人群的宝贝。
李克明著的《当孔子遇上哈佛(首部曲职场心性智慧)》自上百部经典中摘录道、神、圣、贤的教诲,杂以典故,辅以与西方观念的比较,阐述了可以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刻用上的十八项心性智慧:圣贵在功首揭成功在兼善天下;义兵无偃才能以战止战;为学知兵才远离祸患!奇正相生、避实击虚、以寡击众、不豫则废、待敌可胜、当机立断、迂回至要,等等。
在如今人人忙着数钞票、为生活奋斗的经济社会中,要说服人们去亲近经典,学习和实践经典的内涵,必先让大家相信道、神、圣、贤的心性智慧可以帮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做得更好、得到成功。李克明著的《当孔子遇上哈佛(首部曲职场心性智慧)》的内容就是要让大家在学习了经典心性智慧之后,可以立刻把它们用出来,见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