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胶圣经(从乐迷到收藏家)(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郭思蔚——从理工博士到音乐长才,从乐迷成长为收藏家!

资讯泛滥的时代,培养出独具的眼光和敏锐的耳力,才是正途!

《黑胶圣经(从乐迷到收藏家)(精)》是一部激荡生命热情的黑胶唱片收藏大全,带您重访音乐黄金年代!四十年专业经验,提供黑胶爱好者、收藏家、投资人最重要的指标!

内容推荐

《黑胶圣经(从乐迷到收藏家)(精)》详细解说黑胶唱片的各种知识,从唱片公司到唱片发展史、唱片的录音制作过程、唱片的版号识别、价值判断、收藏渠道、选片原则乃至唱片的选取、放置、整理及收藏与投资的方向,等等,堪称具体而微的黑胶圣经、百科全书,全书数百幅珍稀图片,均由作者郭思蔚亲选拍摄。

目录

自序 外婆的尼龙绳球

推荐序

前言

为何要收藏唱片

收藏家众生相

唱片解剖学

唱片发展史

唱片制作程序

唱片版号识别

唱片出版年代的判别

唱片的品相

唱片的价值

唱片的收藏渠道

选片的原则

唱片的存取、放置与整理

唱片收藏的方向

试读章节

1970年代初,另一项唱片工业的新技术正在发展成熟:四声道(Quadraphonic)是这回的主角。所谓四声道,即是借着特殊的唱头和解码器,可以将以同样技术编码刻制的唱片(或具有八声轨的匣式录音带)上四个独立声道(一般唱片只有两个)的讯号送到四个喇叭上,使听者有置身于环绕四周的音场之中的感觉。即使以一般的stereo唱头播放,两个后置声道的讯号合并入前方左右声道,仍然可以产生stereo的效果。但是如何将四声道的讯号记录在唱片音沟两侧墙,就产生许多不同的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有JVC推出的CD-4系统,得到RCA、Atlantic、Nonesuch等大厂支持。CBS在1972年发表SQ(StereoCQuadraphonic)系统,受到EMI系统和哥伦比亚自家唱片的拥护,可说在数量和品质上都是最成功的(47)。尤其是EMI录制的古典音乐唱片,后两声道主要拾取音乐厅的堂音。即使以stereo唱头播放,后方声道讯号听起来很像是音乐厅内产生的自然回音,因此经常有不俗的音效。许多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发烧唱片,就是EMI的SQ录音产物,可以作为证明(48)。早期EMI的做法,是将stereo和SQ两种版本的唱片平行发售;不过后来发现市场区隔没有这么明显,只有stereo系统的买家也可以播放SQ制作的唱片,因此不久就出现同一张唱片只有SQ版,但是封套背后以及唱片标签上会注明Quadraphonic/Stereo,表示两者共用。

另外,日本山水(sansui)音响发展出来的QS系统,则有ABC、MCA、Turnabout、Vox等唱片公司采用。由于这些互不相容的系统名称容易混淆,而且多半用于流行乐、轻音乐等,以四声道录一些乐器绕着人跑的特殊效果。乍听之下很新鲜;久之,容易令人厌烦不耐。四声道系统为了产生足够的声道分离效果,得要大量使用点麦克风做近距离拾音,乐手之间甚至需要用屏风隔离开来,以免麦克风的讯号互相干扰。因此声部间的声量和相位经常会有不平衡和空间感支离破碎的缺点,录古典乐团时隋形特别严重。几年之后,市场对四声道胃口渐失,各大公司纷纷回归传统的stereo系统。EMI、RCA、CBS等在1979年左右也放弃了四声道的录音技术。欧陆的大公司如DGG、Philips等,则从头到尾根本没有加入这个四声道系统的阵营。至于Decca/London推出的一个录音系列Phase4,名称很近似四声道的技术(49),其实并非多声道系统,只是多轨录音。这个名称让许多收藏家误会Phase4也是四声道。

直刻唱片和半速刻片再现

几乎和四声道同时,唱片业出现了许多专门以音响效果为号召的唱片录音公司。原本隶属于唱片制作过程的一环主要是为了正确表现音乐内容的录音技术,此时忽然跃居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成为主角。许多发烧(audiophile)唱片公司为了达到最忠实的音响再生效果,选择直刻(Direct-cut)录音作为号召。所谓直刻,就是不经由录音机和母带,直接把现场的音乐演奏,经过麦克风和扩大机,连接到刻片机,直接制作唱片母版。

其实这个技术一点也不新鲜,早在录音机发明之前的时代,唱片就是以直刻的方式录音的。随着录音带的发展,唱片录音才不再直接刻在母版上,给予录音师和制作人更多事后的选择和弥补空间。借着录音带的剪接,音乐家不必整段音乐重新来过,只要重录不正确或不满意的段落,事后再由工程人员剪接就可以了。声部、音量等方面的平衡,也可在事后经由电子方式补偿处理。甚至一个团体的成员,可以在不同时间、空间进行录音,最后再凑在一起。经由重复录音,一个人也可以录制一整个乐团或合唱团的效果。这种技术的过分使用,当然会造成音响和音乐品质上的劣化。以直刻方式录音,首先去除了母带多次剪接、拷贝的失真,其次在录音之前所有的声部音量平衡、录音电平都要先决定好,因此免去了工程师事后动手脚所带来的音效污染。这类直刻唱片公司中,以喇叭花为商标的Sheffield Labs最具有代表性(50),Crystal Clear、M&K Realtime、Sonicarts,以及一些日本的唱片公司如RcA,JVC,Toshiba,East Wind等,都有不少直刻片在1970年代间问世(51)。连以数码录音唱片著名的Telarc公司,当年也是以几张直刻的管风琴唱片起家的。  直刻唱片有个很易见的缺点,就是录音像现场演奏时一般,所有技巧上的缺失都钜细靡遗地记录下来,没有办法修改。对爵士乐或流行乐来说,还不是太大的问题。古典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明确谱记下来的,就没有那么容易混过去了。因此直刻片多半是以前两者为主,少有古典音乐的唱片,大型的管弦乐曲更是寥如晨星。再者,这些蝇量级的小公司也请不起大牌的音乐家,或是花巨额成本请交响乐团录音。和他们合作的,多半是一些年轻未成名、过气,或是水准平平的演奏(唱)家。这些人面对麦克风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加上知道录好以后不能再改,演出当然是战战兢兢,放不开来。虽然录坏了可以整面重来;不过限于制作成本和时限,难免有草草了事的录音。因此这些直刻唱片,一直有“音效虽好,演奏平庸”之评。

另外一派的发烧唱片厂,标榜的是半速刻片(half speed mastering)。一般唱片刻片时,都是以同样的转速(33、45转等)刻制。半速刻片,就是将转盘速度放慢到一半,当然母带的播放速度也必须是一半以配合。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频部分在唱片上的实际纹路很密集,如果用一半的速度转动母盘,这些震荡的频率就只有一半,比较容易忠实地刻画下来。其实这也不是新发现,迪卡早年在发展ffrr系统时,就发现当年扩大机的高频频宽无法达到要求,所以必须用半速刻片,让扩大机的负荷减低。半速刻片著名的厂家,包括CBS(52)、RCA的0.5特殊系列(53),Nautilus(54)、Mobile Fidelity(55)等。

直刻片、半速刻片终究还是难逃下一个唱片技术的浪涛,在1980年代中就销声匿迹了。除了这些特殊刻片技术的公司之外,标榜发烧录音的小型唱片公司,在进入1980年代之后,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诸如Reference Recordings、Vital、Wilson Audio、opus 3、Wlater Lily、Audioquest等,有些昙花一现,有些到今日还继续发行数码媒体。P94-7

序言

你若问我,音乐的形状是什么?我会毫不考虑地说:圆形。颜色呢?多半是黑色。至于音乐的气味呢?呃,那就是介于橘子花香、墨汁甜味和微带辛辣的霉味之间了。对唱片收藏者来说,以上的答案,是可以心领神会的。

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会成为收藏者。我努力分析回想,为什么会累积这些甜蜜的包袱?我想,应该要追溯到外婆的尼龙绳球。

外婆家是个老式的两层楼洋房。对住在单进小平房的我来说,那里提供无数的房间、通道、橱柜,让我们捉迷藏和探险。外婆的卧房连通前面的起居室,有古老的木框穿衣镜、五斗柜,和一个及腰铁架,上面放着永远保持八分满清水的铝制洗脸盆。床侧面墙右边有个暗褐色的木头门,原先是通往另一间卧室的走道,但是狭窄的空间全部为杂物堆放所占,成为名符其实的储藏室。这道门是常年锁着的,铜质的厚重钥匙,被爱干净的外婆藏着,不让我们进入。记忆中只有一两次跟着取物的外婆,远远站在门口(还是不准我入内)向里面张望。其实或许里头堆放的,只不过是些旧家具等杂物,但是我仍然像首次进入蓝胡子公爵城堡的朱迪丝般,对那扇紧锁木门之后的世界充满好奇。

大学时,外婆辞世,跟着母亲至外婆家整理遗物。这次,我终于有机会进入那间神秘的储藏室,才发现它其实没有记忆中那般阴暗或灰尘蛛网遍布。本是走道的一侧有几扇玻璃窗,午后的目光斜照着曾经使用但被汰换的木桌椅、规则捆绑的旧报纸、清洗过,排放整齐的各式空玻璃罐、药厂赠送的纸扇等。难怪每次有多余的腌渍瓜菜,外婆总是能够很快找到玻璃瓶罐让我们装回家。而嗜穿素色旗袍的她,手边总是有印着“明星花露水”或是“新一点灵B-12”眼药水广告的纸扇驱热赶蝇!做事一向有效率的母亲,此刻却将动作停留在一个纸箱前,对着内容发呆。我探头过去,那里面,是大小一致,首尾相接、缠绕成球的红色尼龙绳。

外公从商,还在银行董事会任职,年节之际,总是有许多人情礼节。那些水果糕点罐头礼盒,经常用红色尼龙绳重重十字捆扎,方便捉拿。外公家人丁众多,还有仆佣司机,算是大户人家。外婆却坚持简朴清忙,连这廉价的尼龙绳也仔细地捆成绳球,以备不时之需。看着这些成堆、永远不可能用罄的绳球,母亲的脸颊挂了泪珠。

但是我清楚,收藏的基因不见得会遗传,至少不是代代相传。母亲丢弃无用杂物的手脚一向俐快,收买酒矸的三轮车,都晓得隔阵在家门前卖力吆喊,必有所获。小学时必须走一段不短的路到校,不久就发现避免绕路的捷径,是穿越一个修车厂的空地。狭长的黄泥车道,两旁停放着待修或待领的各色车辆。大型的卡车、交通车等无法驶入厂房,也是利用这土路一旁做为临时车间。技工们修理车辆时,大件、有利用价值的替换零件都会收走;但是一些小零件,经常就随手弃置于土石场地上。放学经过,往往为这些新奇的物件所吸引,时常将诸如橡皮垫圈、螺丝螺帽、弹簧钢珠等藏在书包内带回家,存放在一个饼干铁盒内。至于收藏这些废品的动机,已经不复记忆,应该只是觉得被弃置相当可惜,说不定哪天可以用它们来组合成什么器械玩具。终究它们还是在每次把玩之后,又躺回小铁盒,在某次大扫除时,被母亲倾倒入垃圾筒内。不过看来外婆收藏的基因透过尼龙绳,像脐带般隔了一代连到我身上来。

唱片,当然不是弃物,至少对我来说绝对不是。但是收藏唱片之于我,却绝非“与生俱来”或“家学渊源”可以搪塞。小时家中的确有电唱机和些许翻版唱片;但是除了几张诸如“荣星儿童合唱团”、“原野三重唱”等听得懂的唱片之外,其它古典、西洋流行乐的唱片,是一概没兴趣的。我甚至还会和妹妹贼贼地趁父母不在家,用指甲抠划那些鸣凤、松竹翻版唱片简陋塑胶包覆的封套,留下一道道雪泥鸿爪而窃喜!现在每当我费心尝试修复破损唱片外封套的时候,经常想,这是不是小时破坏唱片的报应?及至上中学,赶潮流地拾起吉他哼唱些似懂非懂的英文歌曲。为了学样,开始自己攒零花钱买翻版集锦唱片。不久,发现要弹好吉他的伴奏,口唱部分可就乱了谱,只好闭口改练古典吉他。在自学过程中,唱片更是我的老师。而由此,发现了吉他不止可以独奏,还有广大的合奏、协奏音乐,而其后又爱屋及乌地接触吉他音乐之外的小宇宙。就这样,我被卷入了唱片收藏的美丽旋涡。

本书的章篇,主要是根据过去在台湾地区《音响论坛》杂志发表的专栏内容。其实写作的动机,是检视自己收藏唱片历程,不断发生的“为什么…”、“要如何…”诸问题的总成。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惊讶地发现,不止中文出版对探究唱片收藏整体行为的文献阙如,连外文资料也仅集中于几个发烧厂家的发行整理、封面标签例证,或是播放硬件的调校等片面知识。从CD取代唱片到近年的所谓黑胶文艺复兴之间,不同世代的收藏者似乎在经验传承上有个断层。借着专栏按月出稿的驱策,将自己零散吸收领悟的收藏知识做有系统的整理分享。不过碍于杂志篇幅限制,许多细节必须精简,或拆解成每月可独立的段落。在此,我尽量将内容还原,甚至补齐连载时遗落割舍的章节,冀望成为连贯的逻辑。诚然如同书名,要面面俱顾,就极难丝丝入理。收藏界卧虎藏龙,任何一个主题都有更适合执笔的专家。不过收藏界也有个特性,就是不喜出头,以免自暴其短或是遭人羡嫉。我久居美国,对这些顾虑比较不敏感,因此敢斗着胆野人献曝!

感谢先父让我从他对古玉收藏的热诚中领略收藏必须要“盘”,必须知取舍、摒贪嗔,更接纳“品相”这个意境。感谢母亲以身示范何谓毅力和耐心。感谢敦惠多年来忍受搬迁之间诸多迁就。感谢《音响论坛》刘汉盛总编辑提供我自由挥洒的空间,以及慨然允诺让连载内容成书。感谢悔之兄不顾我“出版不是慈善事业”的警语,以诗人的执著驱策我对这冷门书籍进行修稿。如果我能预支感谢,我还要谢谢读者分享我对音乐与唱片收藏的热情,以及不吝提供意见和指正。

当然,我终究要感谢外婆的尼龙绳球!

书评(媒体评论)

外公从商,还在银行董事会任职,年节之际,总有许多人情礼物,那些水果糕点罐头礼盒,经常用红色尼龙绳重重十字捆扎。外婆坚持简朴清忙,将尼龙绳仔细捆成绳球,以备不时之需。收藏的基因透过尼龙绳,像脐带般连到我身上来。感谢先父让我从他对古玉收藏的热诚中领略收藏必须要“盘”,必须知取舍、摒贪嗔,更接纳“品相”这个意境。感谢母亲以身示范何谓毅力和耐心。感谢敦惠多年来忍受搬迁之间诸多迁就……当然,我终究要感谢外婆的尼龙绳球!

——郭思蔚《外婆的尼龙绳球》

你对于音乐的醉心,表现在精选古典唱片上。你把大部分的零用钱、奖学金和做家教领到的薪水都花费在购买唱片上,数量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为你一再扩充放置唱片的空间。有一回深夜,你像往常那样坐在客厅里欣赏音乐,我则在自己的书房内阅读写作,忽闻海菲兹的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一曲终了,我走出书房,要求你重播一次给我听。“原来,你也在听啊!”你的眼神竞有喜悦与兴奋的光芒流露。于是我们默默地并坐,再度欣赏那感伤而浪漫的曲调。那旋律和氛围,至今记亿犹新。

——林文月《给儿子的信》

本书不仅能增进您对黑胶唱片的认知,也能减少您在二手黑胶上的错误投资。毕竟,现在仍然是投入选购黑胶唱片的最佳时机。郭思蔚兄是位可敬的朋友,也是位可怕的对手。

——台湾黑胶三剑客 李富桂、林清荣,王克勤

郭思蔚的这本《黑胶圣经》不是一时兴起之作,而是他人生的一份记录史,记录他工作以外的音乐人生轨迹。他所走过而留下的轨迹正是您可依循的康庄大道。

——《音响论坛》总编辑 刘汉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胶圣经(从乐迷到收藏家)(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思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1455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92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76
CIP核字 2013294711
中图分类号 G894-64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78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有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