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以古为新(时代激流中的诗学戏曲与文化)/北京大学艺术学文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的研究成果结集(论文集)。全书分为两卷,上卷为《历史与诗学》,包括《论小诗:一个批评的范例》《胡适与早期新诗“说理”风气之形成》《闻一多的“文化抵抗”与新诗“格律”的确立》等多篇讨论诗学的论文;下卷为《戏曲的踪迹》,包括《<春柳>杂志与民初之戏剧改良》《<国剧画报>与“宫廷戏曲”研究》等多篇涉及戏曲的研究。全书深入细致,富于独创性。其中大部分文章曾发表于有影响的期刊杂志上。 作者简介 陈均,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编订朱英诞、穆儒丐、顾随等作家的作品及京昆史料文献多种。出版有专著《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京都聆曲录》及诗集《亮光集》、小说《亨亨的奇妙旅程》等。 目录 上卷 历史与诗学 论小诗:一个批评的范例 胡适与早期新诗“说理”风气之形成 闻一多的“文化抵抗”与新诗“格律”的确立 梁宗岱与“象征”观念的形塑 朱光潜诗学观念之建构 废名圈、晚唐诗及另类现代性 ——从朱英诞谈新诗的“传统与现代” 朱英诞琐记 ——从《梅花依旧》说起 顾随和《苏辛词说》 “顾随与鲁迅”补说 ——顾随佚文《鲁迅小说中诗之描写》读后 反思20世纪80年代,新诗史叙述诸问题及省思 以“古”为新:中文当代诗的一个面相 出今入古,与时俱化:一种“全新的写作” ——杨典诗散论 西风曾识半点香:柏桦的诗与人生 杜涯诗发微 另一种“中国经验” ——哈金诗二首读析 国士风 ——孙玉石先生印象记 下卷 戏曲的踪迹 《春柳》杂志与民初之戏剧改良 《国剧画报》与“宫廷戏曲”研究 “百年”之后的越剧发展态势与未来想象 “北方昆曲”概念之生成与建构 昆曲史的建构及写作诸问题 ——以《昆剧演出史稿》《昆剧发展史》中的 “北方昆曲”为例 “男旦”“女同”与“昆曲”: 近年来的中国戏曲文化生态剖析 有情领会唯在“还魂” ——俞平伯《〈牡丹亭〉赞》探析 北京昆曲研习社“节编全本《牡丹亭》”考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昆曲流派问题的回顾与省思 ——以昆曲“俞派”的建构与展开为例 青春版《牡丹亭》如何走出国门? ——以《青春版〈牡丹亭〉美西巡回演出2006》 剪报册为例 从戏曲史窥见清代社会日常 ——读《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昆曲为何能“久衰而未绝”? 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北京大学与昆曲”琐谈 吕班的戏剧艺术 李安电影:“风景诗”里的“哲学”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京剧》之后 ——由纪录片《京剧》之争议谈起 探求一种“戏曲化电影”的未来 ——从戏曲电影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的诗性传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以古为新(时代激流中的诗学戏曲与文化)/北京大学艺术学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20641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2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6 |
出版时间 | 2019-11-01 |
首版时间 | 2019-11-01 |
印刷时间 | 202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54 |
CIP核字 | 2019263341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