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
内容
内容推荐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写作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目录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54)
乔治·西默农(1955)
弗兰克·奥康纳(1957)
罗伯特·洛威尔(1961)
威廉·S.巴勒斯(1965)
约翰·契弗(1976)
唐纳德·巴塞尔姆(1981)
约瑟夫·布罗茨基(1982)
欧仁·尤奈斯库(1984)
艾丽丝·默多克(1990)
克洛德·西蒙(1992)
纳吉布·马哈福兹(1992)
乔治·斯坦纳(1995)
塔哈尔·本·杰伦(1999)
朱利安·巴恩斯(2000)
赫塔·米勒(2014)
导语
本书经《巴黎评论》授权,从“作家访谈”栏目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受访作家的访谈,本书是内容独特的文学评论集子,跟作家面对面谈论他们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喜好,从单纯的访谈语言字里行间就能读出不少惊喜。
书评(媒体评论)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
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
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
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
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海明威
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
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
,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
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
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
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
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
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
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
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奥尔罕·帕慕克
《巴黎评论》的访谈总
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
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
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
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
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
训练。
——戴夫·艾格斯
应该在酒会、朗读会、
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
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
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
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
直到艺术硕士的各级课程
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
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
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
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
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
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
,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
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
激动,不可或缺。
——科伦·麦凯恩
精彩页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奥卡路就在人民广场旁边。这是一条奇形怪状的街道,由河滩大道延伸到圣玛丽亚·迪米拉科利教堂一侧。这条不算长的圆石走道,由中段向外扩展,形成一个广场,两端逐渐变细。它的名字意为“鹅街”,像罗马的许多街道一样,取自一家被人遗忘已久的餐馆招牌。
在一侧,从台伯河畔一直延伸到里佩塔街,到处都是工人阶级的房子:一排排狭窄的门洞,阴暗潮湿的小楼梯,狭窄的窗户,一串小商店;蜜饯、修理店、卡斯泰利葡萄酒、发动机尾气的气味;街头顽童的叫喊,一辆古兹摩托车的试驾轰鸣声,法庭上的争论声。
对面的建筑更高大,隐隐有些不协调,没有缺口的檐板阳台上挂满盆栽的藤蔓和被精心照料的攀缘植物,透出宁静的贵气:这里是富人的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就住在这边,他住在附近唯一一栋现代建筑里,它就像用玉石和象牙筑成的堤坝,探入周围的红金色之中。
来开门的是女仆,她是一个肤色黝黑的女孩,穿着传统的黑裙子和白围裙。莫拉维亚在她身后的玄关那儿,正在检查刚到的一箱酒。他转过身来。记者们可以先去客厅。他马上就来。
看之下,莫拉维亚家的客厅不免让人失望。它就像电影演员租住的帕里奥里区公寓那样,优雅、正式、特色不甚鲜明,只是要小一些;或者说,就像瑞士大使馆的接待室,屋里没有旅行文件夹,也没有任何读物。家具极少,就像在十八世纪。四幅画装点着墙壁:两幅雷纳托·古图索的,一幅乔凡尼·马丁内利的;一张宽大的蓝色沙发上方,还有一幅托蒂·夏洛亚的。沙发两端各有一把扶手椅,被椅子和沙发围拢着的,是一张又长又矮的威尼斯咖啡桌,上面镶嵌着古色古香的星座图案和黄道十二宫标志。桌面的粉蓝色和旧玫瑰色,与桌子底下的波斯地毯色调相同。一个唱片柜靠在对面的墙上,柜子里有巴赫,斯卡拉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一些早期的四重奏,还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以及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这个房间清冷的格调似乎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只有窗外的景色能让人想起春天即将来到;屋顶阳台上鲜花盛开,城市暖融融的,被斜阳染红。莫拉维亚突然进来了。他高大、文雅、严肃;他的面部轮廓和倒影是冰冷的,几乎像金属一样;他声音低沉,也像金属似的——两者都会让人联想起炮铜。可以从他的举止中察觉到一丝不安,也许是羞怯,但他在自家客厅里颇为自在;他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叉起了腿。
——本·约翰逊、安娜·玛丽亚·德·多米尼西斯,一九五四年
《巴黎评论》:我们可以从头说起吗?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从头?
《巴黎评论》:你出生在……
莫拉维亚:哦。我生在这里。我一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于罗马。
《巴黎评论》:你受过什么样的教育?
莫拉维亚:我受的教育嘛,我受的正规教育几乎是零。我只有文法学校的文凭,仅此而已。我只上了九年学。因为骨结核,我不得不退学。从九岁到十七岁时的一九二四年,期间我总共有五年时间卧病在床。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译者:唐江
编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71491
开本 32开
页数 4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9
出版时间 2022-08-01
首版时间 2022-08-01
印刷时间 202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62
CIP核字 2022082890
中图分类号 K815.6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