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慈禧皇陵:大清陵墓解密
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清朝太后慈禧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慈禧作为晚清主要政治人物,生前作威作福,玩弄权术,不仅单独营建自己的陵寝,还穷尽所能维修和重建。死后的慈禧将无数的珍宝带入地下,以供自己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享受。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如此厚葬招来的却是飞来横祸,军阀孙殿英贪财盗墓,打开慈禧陵地宫后,将旷世珍宝盗掘一空。本书不仅介绍了慈禧陵的选址、营建、陵寝之谜,还介绍了慈禧陵的特点,以及陵寝被盗、盗案审判和珍宝的去向,还有关于慈禧陵地宫的科学清理等内容。

作者简介

徐鑫,男,满族,河北省遵化市人。自幼爱好历史,对清朝陵寝兴趣尤其浓厚。1993年8月起在清东陵工作,长期致力于清朝陵寝的研究、保护和发掘。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性文章,出版《点击乾隆陵地宫》《香妃迷案》《大清皇陵私家相册》及《大清皇陵》四卷本考古系列等二十余部专著,其中《大清皇陵》考古系列影响深广。

目录

序 章 一块废弃的丹陛石

第一章 神秘的慈禧陵

奇怪的西太后陵‖ 012

慈禧陵建陵之谜‖ 018

慈禧陵:“金”“木”“石”“彩绘”四绝‖ 035

第二章 慈禧历史密码

慈禧身世‖ 058

垂帘听政:巧除八大臣‖ 065

慈禧与“亲爸爸”“老佛爷”“老祖宗”‖ 076

慈禧:都该死,杀无赦‖ 084

丧事:最后一次风光‖ 106

第三章 慈禧陵被盗始末

慈禧陵被盗:师长与逃兵‖ 122

不了了之的审判‖ 130

清皇室重殓慈禧遗体‖ 136

第四章 考古:钻进慈禧地宫

公安局:高手在民间‖ 144

民间藏宝图‖ 167

插曲:“慈禧开棺”事件的真相‖ 172

揭秘慈禧尸体‖ 177

第五章 慈禧陵藏宝探秘

十八颗珍珠手串与佛楼之谜‖ 186

发现盗宝新去处‖ 197

人奶与美容秘籍‖ 201

第六章 历史的天空

找回来的录像带‖ 210

为这段历史正名‖ 219

后 记

精彩书摘

慈禧陵前有一块雕刻石块,被称为丹陛石。它的存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慈禧陵重建的故事,这块丹陛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慈禧陵的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1965年夏季的一天,几个在慈禧陵东砂山外废弃砖石堆处干活的工人正有气无力地拣砖头装车,准备拉往别的陵寝。那年的夏天显得格外热,远处的知了使大劲地叫着:“知了,知了……”

一个叼着手工卷烟的工人从地上站了起来,伸了一下腰,张嘴刚要说话,嘴里的烟掉了下来,掉到砖石堆的缝隙里了。

那个人见烟掉到砖缝里,急忙去捡,但还是晚了一步。同事见了,笑了起来:“抽整根烟的命都没有,得了,德发。”原来这位抽烟的工人叫王德发。

王德发的脸上有些不带劲了,“我非得把它找出来,抽了……”王德发蹲下身去,在砖石堆中使劲地翻腾起来。

这个乱砖石堆是原先慈禧陵重修时临时堆放废料的地方,占地很大。慈禧陵重修刚完成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就先后死了。清廷不仅要忙着办理慈禧和光绪帝的丧事,还要办理慈禧的奉安山陵大典,紧接着又要操持建光绪帝的陵寝。光绪帝陵寝还没建成,清王朝就灭亡了,以致重修慈禧陵时的大量建筑废料长期堆放在陵寝附近,未来得及清走。当地的一些村民便把堆放在废料中的一些尚能用的砖头、石块捡回家里盖房和砌墙,废料堆逐渐成了破烂不堪的垃圾堆了。

1952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成立后,保管所的人便开始用陵寝周围所剩的废弃旧料修补填砌各陵的地宫盗口,后来又组织一些民工清理陵寝周围的废料垃圾,以便日后对游人开放陵寝。

在这种背景下,王德发等几个民工来到清东陵当小工,每天可以拿上八角钱。这八角钱在现在不算什么,但在1965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一个农民壮劳力在当时辛苦地干上一天能挣的工分最多不过四五角钱,一个国家正式职工每月也就是30多元钱。能在东陵当个小工,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工作了,挣来的钱除了交给生产队买一些工分之外还有剩头,就可以购买其他的生活物资。当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人都能来东陵干活的,那个叫王德发的民工就是托“后门”来的。王德发被嘲笑了,他感到被嘲笑的还有他的“后门”,于是他发起狠来,两只手将砖头扔得飞了起来。其他民工则在一旁闲聊。王德发见此,气不打一处来。忽然他脑瓜一转,冒出一个办法来,“我也嘲弄一下他们”。

“我找到宝贝了……你们看,这是什么?”王德发大叫起来。

其他几个民工全围拢过来观看,“啥呀,啥呀……”

“在哪呢?我看看……”好奇心使得民工们都惊奇起来。

大家都知道,清东陵大多数陵寝地宫虽然都被盗过,但陵上的一些东西有的还没有被卖的都被藏了起来。这些年不时发现在地里或墙体内藏有好东西,这回他们在这堆不起眼的垃圾废料中也许会有所发现,甚至有人联想到如果真的发现了好东西是上报还是私分呢。大家顺着王德发的手指方向看去,发现面前已被捡出一个一尺见方的坑来,坑里面有许多老泥土,一块砖头下面则是一块石质雕刻。

“这是什么?”

“扒出来看看!”几个民工与王德发一起扒起砖头。

“是地窨子盖,还是啥……”

很快,大伙扒出一个3米多见方的空地来,呈现在大伙面前的则是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块,大家用木棍和水清理掉了石块上的泥土。

“这不是慈禧大殿前的丹陛石吗?”有人说道。

“图案像是,不是还有一块吗?”

“是不是这玩意下面有东西呀?”有人提出不同的想法。

大伙正在议论纷纷,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你们说啥呢,不干活?”

“杜同志,我们正想向你们汇报呢,你看这是怎么回事?”来人正是保管所职工杜清林。

“我看看。”杜清林往前凑了凑:“这是一块石雕刻,不过看起来很像慈禧大殿前的丹陛石……只是雕刻手法不同……”杜清林嘟囔着。

杜清林的父亲是老石匠。清东陵保管所成立后,为了陆续对一些陵寝中毁坏的石雕进行修复,特地将有丰富经验的石匠老师傅请来,可惜他由于受工伤不幸过世,出于照顾关系,特意招儿子杜清林来清东陵上班。杜清林虽为摄影师,负责陵寝照相和洗相片,但他受父亲的影响,也深知雕刻上的一些特殊手法,如浮雕、浅雕、透雕等。透雕手法难度是最大的,浮雕次之。杜清林望着眼前的这块丹陛石,对所雕刻的图案非常熟悉:凤在上,龙在下,是一幅高浮雕的凤戏龙“龙凤呈祥”图案。样式与慈禧陵隆恩殿前的丹陛石特别相似,只是现如今慈禧陵隆恩殿的丹陛石是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雕刻成的。

“难道这就是慈禧陵重修时传说被换掉的丹陛石……”杜清林心里想着,嘴上却说:“大伙该干活干活,先别理它,我向领导汇报一下再作处理。”

杜清林没有找到所长,便找来保管所的会计谢久增,将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说了。谢久增一听,立刻惊喜起来:“好东西,好东西,走,带我瞅瞅去。”

谢久增与杜清林来到慈禧陵东砂山外侧,见民工们已经开始干活了。在被民工发现的这块石雕刻面前,谢久增指着雕刻说:“这应该就是慈禧陵重新修建时被废弃的丹陛石。这块丹陛石的发现,对研究慈禧陵是有好处的,更换丹陛石这段历史能更好地说明慈禧败家亡国、贪图个人享受的罪恶嘴脸,这是很好的阶级教育的物证。这块丹陛石应该好好地保护起来,用它来教育广大人民:慈禧为了个人的享受是如何榨取人民血汗的。我和所长商量一下。”很快,所长同意将此丹陛石作为慈禧罪证进行展览。

根据指令,民工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将发现的丹陛石撬起,地上铺上圆木,运到慈禧陵神道碑亭南面台阶下的空地上,供游人和当地人观看。

“别的陵(丹陛石)都是龙在左,凤在右,龙凤并排。慈禧的(丹陛石)倒好,凤在上,龙在下,这不明显是凤压龙吗?这意思是说,慈禧活着的时候管着两个皇帝,死了呢也要管着皇帝。这块丹陛石,不但能说明慈禧的专权专势,也能说明慈禧这个人年轻守不住寡,有私情呢?你看,丹陛石上还有一只小老鼠呢。”原来在这块被废弃的丹陛石上面雕有一只蜥蜴,人们为此议论纷纷。

在这块被废弃的丹陛石的海水江崖图案里的小动物,根本不是小老鼠,而是一个口吐祥云的蜥蜴,也有说这是壁虎的,是一个古时人们常说的吉祥物,在皇宫中则称为“守宫”。

民间传说,守宫是验证女子贞洁的方法。古代,在女子的臂膀上点一颗鲜艳的红痣,以验证女人的贞操,叫“守宫砂”。古人认为守宫就是守住女人那神圣的一方妙处。实际上“守宫”是蜥蜴的一种,躯体略扁,脊部颜色灰暗,有粟粒状的突起,腹面白黄色,口大,舌肥厚,四足各有五趾,趾内多皱褶,善吸附他物,能游行在垂直的墙壁上,更像是“壁虎”。古代相传,用瓦罐一类的东西把壁虎养起来,天天喂它丹砂,大概吃到七斤丹砂的时候,就把它弄死捣烂,用来点在女人的面额上,殷红一点,只要没有发生性关系就永不褪色,一有性生活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只能用在未结婚的女子身上,已婚妇女绝对不灵验,这种办法是在宋代随理学的兴起而得到推广的。其实,守宫只是古时流传的一种毫无科学依据的传说而已。

1977年,随着中国大地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迎来了新的春天。清东陵也翻开了历史新篇章,原先的保管所领导退休,新的领导开始上任。所长为原马兰峪镇公社书记宁玉福,他的到来,自然带来了一批新的人才,为清东陵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其中就包括自学成才的农民出身的清陵学者徐广源。

1979年,所长宁玉福将徐广源找到办公室,对他说:“我想把停车场的丹陛石移开,你看放哪儿合适?”

“宁所长,我也早想与您说这件事呢,停车场那块丹陛石放在那儿就不是个事。那块丹陛石虽然被废弃,毕竟也是历史上留下来的,那也是文物,对于研究慈禧很有价值。将它放在停车场很危险,又不便于保护,应该换个地方。”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找你就是为了这件事。你看放在什么地方合适?”宁所长说。

徐广源胸有成竹地说:“所长,您看将丹陛石放在慈禧陵神路桥北面怎么样?”

“我看行,就这么办吧!”宁所长说。

把那块废弃的丹陛石放在慈禧陵神路桥北、大泊岸下边,既是游人的必经之处,又便于工作人员保护,可以说是最佳地点。由于丹陛石沉重,于是决定采用汽车运走的方式。当时,人们用捯链将丹陛石吊起放到车上,丹陛石上原有的一条裂缝,由于起吊加颠簸,丹陛石在运输中断成了两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这块丹陛石与慈安陵隆恩殿前的丹陛石无论是图案还是雕刻手法都是相同的。

也正是慈禧陵前摆放着这么一块丹陛石,来到慈禧陵参观的人,很容易就识别出,定东陵的两座陵寝中,哪座是慈禧陵,哪座是慈安陵。原来,咸丰帝的定东陵是两座陵寝,两座陵寝并排建立,规制又基本相同,东面的定东陵为慈禧陵,正式名称叫菩陀峪定东陵,西面的定东陵为慈安陵,正式名称叫普祥峪定东陵。因此有人感到奇怪,慈禧生前被称为“西太后”,为何死后葬在了两座皇后陵的东面?慈安生前被称为“东太后”,为何死后却葬在了西面呢?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从慈禧陵开始说起吧。

前言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统治中国的268年当中,有两个女人在清王朝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一个是在幕后辅佐两代幼主的孝庄文皇后,另一个则是操纵两朝皇帝的慈禧。

说起这两个女人,孝庄文皇后辅佐清朝两代皇帝使得国力由弱转强,达到“康乾盛世”的顶峰。慈禧也是辅佐两代皇帝,国力却是由弱转为更弱,进而达到亡国境地。虽说这与时代背景有关,但更与两人的性格有关。孝庄文皇后视金钱如粪土,不图享受,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切以维护皇权、保护皇帝为目的。慈禧则是视权力和金钱如生命,贪图享受,损害国家利益,维护自己权力至上。对内残酷杀戮,暗害慈安,囚禁光绪帝,杀死珍妃,扼杀“戊戌变法”,造成“戊戌六君子”惨案,政治上实行一人言统治。对外丧权辱国,卑躬屈膝,签订各种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以致后来签订的《辛丑条约》,将中国彻底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慈禧自己却依旧热衷于权力,仍然极尽地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

孝庄文皇后生前并未建陵,死前遗嘱称想留在清东陵附近,死后暂安在清东陵风水墙外,雍正帝才改建为陵。慈禧生前就大肆营建陵寝,并单独建陵后又重修,她的陵寝规制高,建筑坚固,用料讲究,装修都是异常豪华,甚至超过了紫禁城的太和殿。陵寝中的雕刻和绘画,更是处处彰显其生前的权力至上和生活奢华。她根本没有考虑国力的艰难以及人民生活的困苦,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己为中心,以享受为乐,唯我独尊,典型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她的快乐就是“权”和“钱”,是建立在国家和人民痛苦上的生活。这在她的陵寝建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也正因为如此,最终导致了她的陵寝被盗,被抛尸棺外,遭到羞辱,随葬珍宝流落他方。

笔者生活在临近清东陵的马兰峪,在清东陵工作过十余年,耳闻目睹知道和了解了许多关于慈禧及慈禧陵的各种逸事。随着影视和文学作品的泛滥以及各路视频网红和主播的八卦,各种无聊话题频频充斥了人们的休闲时光,很多内容不仅在扭曲清朝历史,更是误导了人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减少和杜绝这类毁三观事情的继续,笔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慈禧和她的陵寝故事,以一己之力,击破那些网络上胡说八道的谣言和传闻。

谁是慈禧陵的真正盗墓者?

慈禧陵是如何选址的?

慈禧陵的位置秘闻有哪些?

慈禧陵为什么比紫禁城都豪华?

清理慈禧陵内棺发生过什么秘闻?

慈禧的身世之谜如何?

慈禧的遗体今何在?

十八颗珍珠手串被秘密取走了吗?

……

走进慈禧陵,就让我们近距离解读慈禧陵的历史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慈禧皇陵:大清陵墓解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104412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22-08-01
首版时间 2022-09-01
印刷时间 202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324
CIP核字 2022082983
中图分类号 K928.76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4
166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