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机器人导读/科普经典导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科普经典导读丛书之一,是对《我,机器人》的导读,主要从《我,机器人》概览、阿西莫夫的故事、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等方面介绍了该书的内容和价值。

《我,机器人》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机器人故事,它借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视角表达着对机器人不同的态度,它们不仅仅是机器,还是与我们有着同样感情的存在。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我,机器人》的导读,主要从《我,机器人》概览、阿西莫夫的故事、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等方面介绍了该书的内容和价值。

《我,机器人》以9个内部关联的机器人故事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目录

引言 心与铁

《我,机器人》概览

阿西莫夫的故事

 阿西莫夫之前与之后

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

 机器人简史 走出科幻小说的机器人与我们的未来

尾声

附录 可供进一步阅读的图书

试读章节

《捉兔记》——跳芭蕾舞的机器人

当机器人跳起蹩脚的芭蕾舞时,我们可以确信,它们决不是为了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至于这些正电子脑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这可是让鲍威尔和多诺万颇为头疼的事儿。原则上,新型的戴夫-5机器人应该能够独立在小行星上工作,无需人的监督。但是,我们这个故事中的戴夫-5却面对更严峻的工作,它必须同时控制6个辅助性机器人,通过一种连机器人专家都尚未搞清楚的正电子场效应,控制这6根“手指”来进行工作。问题来了——只要有人在一旁监督戴夫,它们就能顺利地工作,一旦无人照看,它们就可能立即罢工,一点矿石也采不出来。我只能想到用“跳芭蕾舞的机器人”这个短语来形容故事中的滑稽场景,两位工程师发现,当有某种紧急情况发生时,以戴夫为首的7个机器人,就会停止工作,操练起队形,仿佛舞蹈演员一样轻盈起舞。但是,他们必须知道真相,因为只有搞清楚原因才可以进行修理。鲍威尔和多诺万准备制造一起人为的小事故,以便亲临问题现场,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把自己困在了塌方的坑道中。这一次,幸运之神和倒霉鬼同时附体,他们期待的事发生了:戴夫把身处险境的两名人类丢在一旁,指挥着6个辅助机器人跳起了舞蹈。情急之中,鲍威尔灵光乍现,他用枪干掉了一个辅助性机器人,戴夫顿时清醒过来,我们的机械英雄在关键时刻终于拯救了人类。

不必完全依赖人类发出工作指令,能够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而采取行动——这样的机器人或许更接近我们想象中的人工智能,从“机器”朝着“人”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不过,这也就要求机器人能调动更多的“主动精神”,这在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有人在一旁监督着的时候,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它无人照看,而又出现特殊性的紧急事故时,戴夫5就要同时向6个“手指”发出协调性的指令,这时-候它可就有点吃不消了。这种对“主动精神”的高度要求超出了戴夫5的承受范围,于是,戴-夫就像我们人类紧张焦虑的时候会抓耳挠腮一样,它突然停下来,开始毫无意义地搬弄起自己的“手指”,这V可好,戴夫和他的6个“小跟班”跳起了施特劳斯的圆舞曲……

《捉兔记》这个故事并没有直接涉及机器人三定律,而是探讨了所谓机器人“主动精神”的话题。当人精神紧张的时候,身体就会释放去甲基肾上腺素等,这是一种“油门型”化学物质,也叫“压力荷尔蒙”。这种物质会使人警醒,以便应对紧张事件和活动,但同时也会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人体内还有一种物质叫做“血清素”,是一种神经传导素,有的专家称其为“刹车型”化学物质,是使人放松和产生快感的东西,也有人叫它“快乐荷尔蒙”。如果人们听到一首好听的歌,看到一幅好看的画,身心感到很舒畅,那么就是体内的“快乐荷尔蒙”在增加、在释放。人体内的“刹车型”和“油门型”物质如果和谐运作、相互补充,就可以构建平衡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阿西莫夫没有告诉我们正电子脑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原理,至少戴夫-5号还没有像人一样的平衡机制,为了让它恢复正常,工程师只好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干掉他的一根手指,减少它的“精神负担”。P38-40

序言

心与铁

2007年刚开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全球无数青年的榜样,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发表演说,他预言机器人将经历“PC式发展”之路,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历史,在未来进入千家万户,这无疑点燃了机器人普及的“导火索”,而这场革命必将与个人电脑一样,彻底改变时代的生活方式。

当您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正在做什么呢?比尔·盖茨的预言就像电脑病毒一样突然冲进我的中枢神经。想象一下,在不远的将来,我可以拥有一个机器人为我敲键盘,为我搜集全宇宙最精准的信息资料;当我腰酸背疼地挺立在工作台前时,它会为我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还顺道给我捶捶背……这些幻想源自小时候看《多拉A梦》的美好回忆,拥有一只有万能兜肚的蓝色机器猫,啊,那简直太棒了!然而,此刻您一定按捺不住地要说我缺乏想象力了吧,您或许会说——

想象一下吧,在不远的将来,智能机器人将如同今日的电脑一样,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你我的生活,它们将为我们照顾年迈而行动不便的老人,照看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在你上班的时候为你把皮鞋擦亮,在你下班的时候为你准备好丰盛的晚餐;它们将为你安排好工作计划,告诉你最新的娱乐八卦新闻,给你发送最及时的体坛与天气快报;当你寂寞的时候陪你下棋、陪你跳舞,甚至为你寻找一个浪漫的情侣拍档……如果出现意外灾难,它们会冷静而迅速地伸出援助之手;当然,它们或许也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突然发疯,做出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来,把你逼得手足无措。

事实上,“机器人”一词并不仅仅意味着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从科学幻想到现实中的科技发明,关于机器人的故事或许可以讲上一千零一夜,正如“计算机”并不仅仅是我们每天随手可及,供我们上网聊天,或者在虚拟世界里扮演游侠的家用电脑一样,我们必须要问,“机器人”是什么,或者反过来问,什么东西才算得上“机器人”呢?它仅仅是我们手头的一种机械工具么,就像我们用来拧紧一颗螺丝的扳手?它仅仅是我们的奴隶么,只要我们给它一块电池和一条指令,它就会奉命行动?或者,它会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但它毕竟不是人类,需要定时维修,偶尔还会来点神经错乱?再或者,它将成为我们人类的敌人,背叛它的创造者,代替人类成为新的地球主宰?

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里,第一次创造出“robot”这个词,这个单词后来被各语种吸收采纳,逐渐通行为世界词汇,而“机器人”也在人类的想象和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机器人”一词诞生之时,仿佛已经预言了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黑洞:在恰佩克的故事里,机器人最终拥有了反抗意识,发动了对人类的战争,而源于捷克语的“robota”一词,本意就是“奴隶”。1939年,在美国纽约世界博览会上首次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1959年,美国的德沃尔与英格伯格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真正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而对于人类与机器人关系的困惑也越来越多:机器人能获得自己的智慧吗?它是高级的机器还是一种“人造人”,它可以成为人类的一员享有人类的权利吗?科技的发展会不会创造出比人类更聪明的机器人,它们会像终结者一样毁灭不再是最高智慧化身的“父亲”吗?正如克隆人带来的恐慌与兴奋一样,对于机器人的思考也超越了纯粹的科学技术层面,进入伦理关系的价值层面。

于是,“机器人行为准则”成为一个至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而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巨大理论贡献的人,就是美国的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曾说自己十几岁就是个骨灰级的科幻迷,读过许多以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后,他发现这些故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威胁人类的机器人,就像恰佩克的开山之作一样,读多了总会陷入对科技未来的黑色悲剧里;而另一类占极少数的,则是令人同情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爱单纯,残酷无情的反而是奴役它们的人类。或许正是后者令阿西莫夫深深着迷,然而,在阿西莫夫看来,不是“同情”而是要“理解”机器人,科学家们制造机器人,也不是为了制造跟自己作对的敌人,而应当制定规则让机器人服从人的命令。为人服务。1950年,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集《我。机器人》正式出版,正是在这本书里,阿西莫夫以9个内部关联的机器人故事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有了这三条铁一般不可抗拒的法则,我们至少能在原则上确保机器人不会伤害人类了,它们不会成为我们的敌人,而会是我们忠实能干的仆人、助手甚至朋友。尽管阿西莫夫主要是通过科幻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探讨了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协议,但是却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机器人三大定律被誉为“机器人王国的宪法”,它成为机器人必须遵循的行为、道德准则,成为现实世界中机器人科研开发默认的首要规则,成为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关系的伦理学基石。这三条定律并非没有漏洞,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恰恰是围绕这三条定律及其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各种问题而展开的。他把我们带进一个以各类奇妙的机器人为主角的未来世界,展现“机器人”甚至“我们”人类,在生命漩涡中的对话、反抗或是永久的迷失。

关于《我,机器人》这本小书,阿西莫夫最初想到的书名叫做《心与铁》——“心”指人,“铁”指机器人。这两个词或许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对于人与机器之间区别的本质看法。很多人认定,即便机器人再聪明,它们终归是一堆“铁”而没有人“心”。然而,现实果真如此吗?在许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已经出现了具有自我学习能力,最后进化出个人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智能机器人,也许有一天,从科学幻想到我们真实的未来,机器人的属性将从“机器”转移到“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并不能让我们绝对相信机器人将永远服从人类的命令,但是,阿西莫夫在机器人故事里无论是悲悯还是乐观的情感流露,却足够有理由让我们平静地期待这样的未来:即便到了那一天,人类也可以和机器人友好地相处……

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说《第一定律》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机器人艾玛2号违背机器人第一定律,为了保护一只小狗把主人遗弃在雪地里,而没有尽到保护人类的职责。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就像是阿西莫夫对于“心与铁”的一个美丽寓言——“那只风暴狗不是风暴狗。当艾玛2号把它带回来的时候我们叫它小艾玛。艾玛2号必须在我的枪口下保护它。第一定律又怎么能挡得住神圣的母爱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机器人导读/科普经典导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晓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749352
开本 32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074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5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