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性生活--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三部分导读(精)/精神译丛
内容
内容推荐
该书是马舍雷的斯宾诺莎《伦理学》导读系列的第二分册,导读的内容是《伦理学》第三部分《论感情》。该分册对斯宾诺莎在“受感致动的情状的起源与自然(de origine et natura affectuum)”的公理、命题、证明、附释、绎理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从概念、推理、推论的体系中,还原了斯宾诺莎对人的感情的唯物主义理解。在马舍雷的解读中,斯宾诺莎所说的“感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心理情绪。相反,“感情”的规律和万物的规律一样,是处在同一个顺序和联系之中的。“感情”在拉丁文中的表达是affectus,其原义即为“受感而动”或“受感致动”。普遍联系、相互保持交换关系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关系中受到相互作用而“受感致动”。凡遇同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推动而有加快的趋势;凡遇反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抑制而有减慢的趋势。观念作为事物的观念,也同样以这一规则而动。身体受到来自外部身体/物体所施加的同向力量的作用,身体的观念也受到推动,而有“快乐”的情状;反之,身体的观念则受到抑制,而有“悲伤”的情状。马舍雷对这部分的解读尤为细致,“快乐”和“悲伤”的基础是身体的观念保持自身存在的“欲望”,“欲望”—“快乐”—“悲伤”,在“想象”作用机制之下同外部身体的观念发生复杂的致动性交换,可以显现为波动的情感、双向的情感,以及在“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中的复杂衍生情感(受感致动的情状),从而构成了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感情(激情)的现象学结构。
作者简介
皮埃尔·马舍雷(Pierre Macherey,1938— ),法国当代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研究专家、文学思想研究者。1938年2月17日出生于法国的贝尔福小镇。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的学生,现为法国北部里尔大学荣誉教授。著有:《读〈资本论〉》(和阿尔都塞、巴里巴尔、朗西埃等人合著)、《文学生产理论》、《黑格尔或斯宾诺莎》、《黑格尔和社会》、《文学在思考什么?》、《马克思1845》、《规范的主体》等。
目录
前言
“论受感致动的情状”部分的主题与谋篇布局
对受感致动的情状的理性观照(“论受感致动的情状”的标题与序言)
从被动情状激情到受感致动的情状
感性生活的组织方式
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定义和公设)
定义一和定义二
定义三
公设一和公设二
第一章 感性生活的自然基础和基本形式(命题一到命题十一)
1.心灵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命题一、命题二和命题三)
2.Conatus(努力)(命题四到命题八)
3.受感致动的基本情状(命题九、命题十和命题十一,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一、定义二和定义三)
a/欲望及其双重决定(命题九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一)
b/快乐和悲伤的对子(命题十、命题十一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二、定义三)
第二章 受感致动的次级情状表现和对象关系的形成(命题十二到命题二十)
1.爱与恨(命题十二和命题十三及其绎理和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六和定义七)
2.联系与转移的机制(命题十四和命题十五及其绎理和附释,命题十六,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八和定义九)
3.受感致动的情状的双向特征(命题十七及其附释)
4.受感致动的情状系统的时间性投射(命题十八及其两则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十二和定义十三,定义十四和定义十五,定义十六和定义十七,命题十九和命题二十)
第三章 受感致动机制在人际间的表现形态和受感致动的情状的模仿(命题二十一到命题三十四)
1.二元组情境与三元组情境(命题二十一和命题二十二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十八和定义十九,命题二十三及其附释和命题二十四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二十三和定义二十四)
2.指向他人的感情和指向自我的感情(命题二十五和命题二十六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二十一和定义二十二、定义二十五和定义二十六、定义二十八和定义二十九)
3.受感致动的情状的模仿(命题二十七及其附释、绎理一、绎理二、绎理三,以及绎理三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三十三和定义三十五)
4.他人注视之下的动作(命题二十八,命题二十九及其附释,命题三十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三十和定义三十一、定义四十三和定义四十四)
5.受感致动的情状模仿机制的讨回效果:为自己和为他人的欲望与被欲望、爱与被爱、恨与被恨(命题三十一及其绎理和附释,命题三十二及其附释,命题三十三和命题三十四)
第四章 感性冲突(命题三十五到命题四十七)
1.爱何以会转化为恨(命题三十五及其附释、命题三十六以及其绎理和附释、命题三十七和命题三十八,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三十二)
2.拒你所欲和欲你所拒(命题三十九及其附释,命题四十及其附释和绎理一与绎理二及绎理二附释,命题四十一及其附释,命题四十一绎理及其附释,命题四十二、命题四十三和命题四十四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三十四、定义三十六、定义三十七、定义三十八、定义三十九和定义四十二)
3.厌憎和迷恋(命题四十五、命题四十六、命题四十七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五和定义十一)
第五章 感性生活中的偶性和变动(命题四十八到命题五十七)
1.固着(命题四十八、命题四十九及附释)
2.预感(命题五十及其附释)
3.无常的喜怒哀乐(命题五十一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二十七、定义四十、定义四十一)
4.心灵的几种走锚情状(命题五十二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四、定义五、定义十和定义四十二)
5.忧虑与偏好(命题五十三及其绎理,命题五十四,命题五十五及其绎理、附释及该附释之绎理和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二十五和定义二十六)
6.关于偶性的感性行为的推导以及对受感致动的被动情状的一般定义(命题五十六,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四十五、定义四十六、定义四十七、定义四十八,以及受感致动的情状的总定义)
7.个体感性体验的差异性(命题五十七及其附释)
第六章 受感致动的主动情状(命题五十八和命题五十九)
主要受感致动的情状形态索引
《伦理学》第三部分纲要
代译后记:斯宾诺莎《伦理学》Affecn,s概念意涵锥指54()
序言
本卷是对《伦理学》第
三部分的阅读,是斯宾诺莎
《伦理学》系列导读①的第
二分册,本系列的第一分册
是对《伦理学》第五部分的
阅读,已于1994年出版。②
在本导读的第一分册的开篇
③,已经对这个导读计划、
其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作
了一些解释:读者可以去参
阅。在这里可以回顾一下,
我们对斯宾诺莎《伦理学》
作这一导读,意在为那些对
《伦理学》文本有兴趣——
不仅仅是对思想内容有兴趣
,思想内容是颇有阐释的余
地的——的读者提供一个解
读的引导:本导读的意图是
让斯宾诺莎所依循的推理的
阐述更易为人所把握,他的
这种推理是不能与它借以展
开并表现自身的那种演证的
部署体系(appareil
denaonstratif)相分离的。
出于基本方法论需要的规定
——这一规定要求在努力形
成解释之前先要确切完整地
认识文本——,这里首先要
逐字逐句地进入斯宾诺莎的
文本;切勿用阐述观念的方
式替换他的字句,仿佛这些
观念是存在于离开书写它们
的文本支持之外似的。这决
定了利用这里给出的导读的
方法:对导读的利用必须伴
随着对斯宾诺莎文本的不断
阅读,而对他的文本的阅读
要尽可能地读原文,也就是
说,读其文本的拉丁文原文
①,并在逐字逐句研究地理
解了原文的基础上对之作出
重译;万不可将这里给出的
导读当作这种直接阅读的替
代,相反,这里的导读恰恰
是以努力做到逐字逐句的直
接阅读为前提的。
由于这一系列导读以多
少有些随机的顺序发表出了
对《伦理学》各部分的专门
研究,故此,使《伦理学》
的连续部分的次序始终显得
不清。就此我不能再重复作
出解释,但要说明的是,《
伦理学》是由几个“部分
(parces)”而不是由几“卷
(libri)”组成全书的:借此编
排样式,斯宾诺莎当然是想
提请读者留意这项哲学事业
的总全的特征,即便这项哲
学事业是以连续的阶段推进
完成的,也从来没有偏离著
作标题所标明的主要目标,
这个主要目标就是将阐明实
践生活所必需的理性要素加
以集合汇总。由此来看,《
伦理学》的每个部分当然是
与它们共属的思辨的总体不
可分离,各部分在这个总体
中各就其位,若脱离了这个
总体,每个部分都将在很大
程度上失去其意义。对文本
的逐字逐句的阅读——这就
是《伦理学》的这个系列导
读所主张的阅读类型——切
勿忽视这种有机联系,以本
质上伦理性的关切——这是
一个贯彻始终的关切——为
出发点而进行的不同步骤的
反思,也正是由这种有机联
系而成了一个整体。话虽如
此,但毕竟,如何将他的方
法分解为即便不是绝对自动
地被把握也至少是易于被明
白领会的推理顺序,这一直
也是斯宾诺莎的一个关切:
显然也正是基于此一考虑,
全书的论述才以系列命题的
形式被呈现出来,这样便切
分了论述的渐进过程,以便
于使论述遵循共时性的和原
因性的必然性。这部著作前
后相继的各“部分”因而各自
覆盖着相对独立的探究领域
,它们在全书整体之中构成
了“整体的部分”,从各自特
有的角度共同映射出一个总
的系统。故此,我们能够联
系《伦理学》各部分的探究
领域来对它们分别进行认识
,只要做到如下这一点就可
以,即,勿忽视尤其适用于
全书通盘考量的积分整体性
把握方式,这种积分整体性
也是同全书的演证的部署体
系的工作执行——这种演证
的部署体系的工作执行过程
一以贯之地展示着这种积分
整体性——联系一体并纵贯
全书的。①
这里要研究的《伦理学
》第三部分正好位于贯穿于
整部著作的线索的中心。在
此前两部分的论述之中,斯
宾诺莎先是给出了对若干普
遍法则的阐述,只要事物的
自然总体地并在其各部分的
细节中都服从于原因性原则
,那些普遍法则就整全地决
定着事物的自然(第一部分“
论神”),接着由此推导出了
精神顺序所特有的工作规则
,因精神顺序所属的“是”的
种类不能化简为身体顺序所
特有的受决定机制,故有其
特殊的工作规则(第二部分“
论心灵”)。作为《伦理学》
第三部分理性考察之对象的
感性(感情)生活本身乃是这
种心灵建制的特殊方面,这
种心灵建制为形形色色的个
体存有——就其普遍形式而
论的个体存有,它们可以是
人,也可以不是人——设定
了基础:因此,在对伦理学
说进行阐明之前,《伦理学
》第三部分对一种真正的实
践理论所内含的要素作出了
界定。只有从这一部分出发
,才有可能使对特殊地规定
着——在个体方面和集体方
面规定着——人的状况的那
些样式加以推导成为可能(
第四部分“论奴役”),这一
推导进而又在关于实现解放
的步骤的推理考察中得到了
延续,那些使解放得以实现
的步骤也将使理智的理论机
能和感性的实践机能达成伦
理的综合(第五部分“论自由
”)。《伦理学》第三部分就
受感致动诸情状加以推理得
出的理论构成了一个关节,
此一关节将专门对普遍而论
的自然所进行的探究与对有
其特殊性方面的人类存有的
探究联系了起来:这一部分
因而使我们能够从理论的视
角过渡到实践的视角、从客
观的视角过渡到主观的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性生活--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三部分导读(精)/精神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皮埃尔·马舍雷
译者 译者:赵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450452
开本 32开
页数 55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15
出版时间 2022-11-01
首版时间 2022-11-01
印刷时间 202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836
CIP核字 2022205996
中图分类号 B563.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7
153
3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