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书(精装)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的书写有观察者客观细腻的角度,也有思考者沉潜忧悒的气质。从实地亲历和钩沉访查出发,本书所呈现的海洋文化的生活样态和物事变迁,作家王月鹏经由多维折射,营造出与世界、与历史、与读者的全新对话空间,展开对人类文明与海洋深层伦理纽结的哲学追问。

内容简介

出生在海边的作家重回渔村实地考察采访,近距离记录城市化进程中渔村渔民的生活现状,在与渔民的交流中追记惊涛骇浪中的惊险往事,在典籍资料中找寻被时光漫漶的民间传奇,谛听海洋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共振,剖析海洋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流转嬗递,在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悲悯深刻的省思感忏中,揭示自然伦理与人类文明纽结的复杂庞博。

作者简介
王月鹏,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现居烟台。曾获山东省委、省政府泰山文艺奖、百花文学奖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等奖项。
目录

上篇

点灯的人

无字钟

老人与海及其他

成为一座岛

飞蛤

海里的根

打缆

羽翼风暴

网里或网外的海

徐福东渡

一瞬

海事

与海同行

石帆

下篇

另一种桥

夜宿渔村

心愿树

切口

一支柳笛

蚕与茧

食与味

匠心与规矩

在半岛

向海的窗口

“纪念那些未能从海上归来的人们”

海,与人海┃后记

精彩书摘

点灯的人

那座灯塔已经废弃很多年了。塔楼还在,若是隔了一段距离看渔村,稍微抬一下目光,就会看到北边老龙山上的那个塔楼;倘若距离再远一些,视域中的塔楼则悬到了渔村上方,跟渔村浑然一体。我站在海边,时常凝望那里,总觉得那里残留了一丝亮光,它不同于渔村灯火,也迥异于遥远的星辰,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光和亮。后来我才明白,那种光亮,与我静夜写作时桌面的台灯有些相仿,是幽微的,也是透彻的,它在穿越夜色之前,已经直抵某个人的心灵。这个发现让我愕然,让我坐在书桌前有了置身汹涌波涛之上的错觉。

当年在老龙山上修建灯塔,是颇有争议的。传说老龙山是龙住过的地方,龙头之上怎么好弄一盏灯呢?后来,渔村的人在海上出事太多了,在山顶弄个“照头”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争议总算平息下来。山上有一处破旧的岗楼,大约是以前打仗时修筑的防御设施。村里要建灯塔了,更确切地说,是要把老龙山上遗留的岗楼利用起来,改造成灯塔。山上没有路,村人用面袋子装了海滩的沙子,一袋一袋扛到山顶;选用的砖,一块足有八斤重,当时算是最好最结实的材质了。

建一个灯塔,为出海的人,也为等候出海归来的人。

灯塔建好了,渔村专门物色了一个点灯的人。那人叫刘少章,六十五岁,已从船队退了下来,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每天日落时分,他就拄着拐杖往山上走去,等天色暗下来,灯塔就亮了起来。

一个退休的老渔民在为那些回家的渔船点灯守灯,他们老远看见山顶的一灼白光,就知道老龙山到了,家就在不远的地方,船该在哪里停泊才是安全的。在黑咕隆咚的海上,这一丝微弱的灯光,让他们辨明了家的方向。在灯塔修建之前,若是遇到坏天气,船一不小心就偏离了方向,漂到一些没有“海口”的地方,船无法靠岸,一个浪打来,就可能造成沉船事故。

屋外下起了雨。哗啦啦的雨声中,我在听老船长讲述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他的讲述是缓慢的,就像窗外断断续续的雨;历史是断续的,也像这雨,既断且续。

那个点灯人是在九十六岁那年去世的,当时是村里年寿最高的人。

那盏灯,经历了太多变迁。最初用的是煤油灯,外面有一个玻璃灯罩。后来改为汽灯,通宵地亮着。再后来,换成了闪光灯,几秒钟就闪烁一下子。遥想那些有风有雨的日子,渔民在海上望着灯塔,家人在村里也望着灯塔,在这世间,也许唯有这灯光是他们同时看到的东西。这样的一盏灯,在我看来是一个关乎渔民生活和命运的大事,而在他们心目中,这盏灯解决的只是他们在海上的具体困境,对于改变他们的命运并没啥根本作用。若干年过去了,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灯塔,只是灯早已不在了,点灯的人也不在了。而点灯的地方还在,远远看去,那青灰色的灯塔可以从山上的树木中轻易分辨出来。我和朋友商定,在离开渔村的时候再到那个灯塔跟前看一看。我说不清,为什么并不急于去看望灯塔,以及,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

老船长正在讲述关于灯塔的往事,一个老人走进屋来,他们是牌友,每天凑在一起打几圈麻将。老船长问道,刘少章点灯是哪年的事?老人说可能是1980年吧。老船长说不对,应该是1971年,也可能是1968年,或者是1969年,当时已经入社了,肯定是1958年以后的事……两个老人的记忆出了偏差,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好长时间也无法吻合。他们亲历的往事,已经记不清了。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将依循一些被考证的史实,来看待和谈论那段历史。越是有矛盾和出入,我越是感觉到探究和书写的必要。我曾想继续寻访点灯人刘少章的后人,想要沿着这条线索,去寻找和呈现更多真实发生过的往事。后来,我又犹豫了,终于没有去做。当年点灯的人,渔村没有几个人还记得,他们本身已经不在意这个事情了,纵然采访他们的后人又有什么意义?隔了这么多的年月,我究竟想要理清一些什么?我也说不清,我甚至无法理解自己的所思与所为。那盏灯,曾经就那样地亮在渔村北面的老龙山上,还需要我的所谓追溯吗?我对灯塔的所谓寻访,不过是想了解一些历史故事,来确认某种现实,抑或与我所期待的现实形成印证。可是,关于灯塔的记忆,却出现了太多的矛盾和出入,那些老船长似乎并不在意那个灯塔,灯塔在他们眼里,仅仅是灯塔,是回家的一个参照。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先入为主了,在潜意识里赋予了灯塔一些象征的意味。这是所谓知识分子通常的思维习惯,这样的思维习惯在渔民身上是无效的。在当年的渔村,灯塔仅仅是灯塔,这不是象征,也不是细节,这是关涉海上航行的生命,关涉到渔民能否安全回家的一件很具体很紧要的事。我需要做的,是努力从象征的思维中跳出来,回到真切的现实,回到事件的现场。

村人对灯塔的记忆大多淡漠了。几个与灯塔有些关联的老船长,也只是记住了大概情节。时光带走了太多东西。我对灯塔往事的追问,在他们也是有些不解的。我试图用我的方式来看待这个渔村,与这个渔村的现在和历史对话。但是事实证明,我与渔村的对话,是不对称的,也是无效的。关于灯塔,在渔村有不同的说法,每个说法都来自亲身的经历。是否需要统一这些说法,这是一个问题。我曾想,把这些问题以分歧的状态留下,留待后人鉴别和评判。可是,脱离了特定语境,所谓的鉴别,所谓的评判,所谓的看到和理解,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真实状况?

老船长说,他1992年退休的时候,灯塔还在用着。在他身后的墙上,是一张山东省地图和世界地图,那是他时常要看的。如今,在地图之上,在巨大的“寿”字两边,挂起了一副对联,那是他八十大寿的时候,亲戚送他的贺礼——“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大红的对联盖住了墙上的那张旧地图。老船长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讲述关于灯塔的故事。

他一直记着五岁那年的一个秋天傍晚,跟随爷爷去山上点灯的情景。天下着雨,他们披着蓑衣,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向山顶走去。夜色越来越浓,爷爷手中的那盏灯在风雨里或明或暗,发出不服输的光。他跟在爷爷的身后,提着一桶油,那是汽灯备用的油。沿着山路缓慢地挪动了大约有一个小时,才到达山顶。爷爷点上汽灯,遥望海面,长长地叹一口气。下雨天看不清海上,只看到黑乎乎的一片。船头即使悬挂了小汽灯,在山顶也是看不到的。爷孙俩需要在山上住一晚上。小屋里漏雨,根本就无法入睡,他看着那盏汽灯一直亮着,那个时候他幼小的心灵中并不知道,这盏灯对于海上航行的村人意味着什么。若干年后他当了渔民,当了船长,时常会想起五岁那年跟随爷爷在山顶守灯的雨夜,他似乎更深地理解了那盏灯的意义。再后来,大约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顶拉上了电灯,不再需要有人每天上山点灯了,在渔村的房屋里,就可通过电闸遥控山顶的那盏灯。那盏灯,也像其他地方的灯一样,在山顶闪烁,老渔民根据灯的闪烁频率,判断自己到了哪里。灯光作为一种语言,穿越夜色和风雨,被理解和被接受。在海上,两船相遇,也是通过灯来传递信号的,“左红右绿当中白”。他补充说,这是那个年代的国际航海规定。

五岁那年陪爷爷上山点灯的他,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就这样走过。不管走在哪里,他的心中始终有一盏灯在亮着。我知道,当我写下这个句子,它瞬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然而对于眼前的这个老船长,这一盏灯,是现实中的灯,微弱的光里,有着切肤的迷茫与希望。

“老辈人出海,太苦了,村里很多人都是死在海里的。过去只要遇到了风,技术好的渔民能回来,有的船就顺风漂到了别的地方,最终船翻人亡。”村里新建的房屋,门楣大多贴有“一帆风顺”四个字。这个词语,在我们的惯常使用中,是有隐喻意味的,而在这个渔村,这是最具体的祈愿,不是形而上的,是现实中的正在经历和即将经历的事。后来,每条船上都买了“半导体”,渔民感到很好奇,他们不明白一个小小的机器怎么会说话,而且可以预知天气的好坏。他们把它称为“话匣子”。他们在海上拿着那个小小的机器,反复地端量,觉得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他们经年累月在海上打鱼,经历了太多的事,再神奇的事都可以在他们或清晰或模糊、或犹疑或坚定的“理论”里得到解释,而现在这个小小的“话匣子”却让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了。这是他们对于科技最初的态度和记忆……时光转眼到了今天,船上完全机械化了,先进的仪器,导航、探鱼器,他们都习以为常。是科技,减少了海上的危险。祖祖辈辈出海打鱼的渔民,靠运气和经验在海上作业的渔民,如今可以凭借高科技做出精准判断,实施精准捕捞。海里的资源越来越少。

他说起小时候提着篓子到海边就可以捡到被海浪打上了岸的鱼,有一种当地人称作“离水烂”的鱼,很快就会捡满篓子,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把这种鱼捡回家,用来喂猪。而如今,所有的鱼都明显“瘦”了。有的渔民在网里再套上一层纱网,让网口变得越发小了,再小的鱼也休想“漏网”,甚至连产卵期的鲅鱼,都被他们捕走了。在休渔期,有人仍在偷偷出海,连鱼苗都捞了上来。我们习惯了说“海阔凭鱼跃”,其实在浩瀚的大海里,鱼类也是讲究“水土”的,哪种鱼在哪种地方产卵生长,都是有规可循的。比如,有一种大青虾,每年都会到渤海湾里产卵,它们钻在海底的沙里,一边产卵一边吃沙,虾籽沾在沙上。春天的鱼,大多是带籽的。这种时节,人是不该打搅它们的,更不该捕获和食用它们。前几年,有外地人把定置工具插在渔村附近海域,那是一种“断子绝孙”式的捕鱼方式,再小的鱼苗也不放过。村里的渔民试图制止他们,却遭到了殴打。周边几个村的渔民自发组织起来,驾着自家的船,足有上百艘,浩浩荡荡地拥向外地人占据的海域讨要说法,直到有关部门出面,这事才算平息下来。

眼前的这位海木匠已经九十四岁了。他回忆小时候,渔村家家都有小船,家家都有捕虾的网,他的父亲当时在海会工作,每年开始捕虾之前组织渔民抓阄,所有渔船按照抓阄的位置在海上有序排列,互不侵扰。渔船出海归来,橹都统一放在龙王庙以东的小棚里,由专人看护。海木匠目前所住的这栋房子,是四十四年前盖的,房子东面市场处当时是海,从平房上即可甩竿钓鱼,外面有坝,坝高不足一米,平时海潮一般不会超越,风大的时候,海浪翻过堤坝,撞到墙上,浪花径直溅进了院里。每天晚上,他都是枕着海的声音入睡的。他说,以前渔灯节送灯是在晚饭后,现在改成了白天,以前每到正月十三这天渔村海面灯火闪烁,真好看,现在放灯常常就被船和海上养殖挡住,根本就放不出去。

这个渔村的“农转非”是在2008年12月28日,海木匠记得特别清楚,他说他的新生活是从那一天开始的。他曾在长春打工做过木匠,回村后出了几年海,1962年秋天到了渔村船厂工作,成为一名海木匠,主要任务就是造渔船。造渔船又称排渔船,由专门的海木匠施工。开工之日,先铺船底三块板,名为“铺志”,要放鞭炮,念喜歌,宴请工匠;渔船造到船面,举行仪式,称“比量口”,用红布包裹铜钱放入渔船底盘中间;最后的仪式是“上梁面”,安梁时,在船上做一个小洞,内放铜钱,用红布覆盖,再用面梁压住。村里在老龙山上修建灯塔,灯座是由这位海木匠亲手安装的,他和村里的瓦匠一起忙活了一个星期……老人思维清晰,记忆力很好。我想要继续打听关于灯塔的往事,老人却话锋一转,谈到了他的童年。他说小时候的腊月里经常下大雪,雪花飘啊飘,现在再也看不到那么大的雪了,有时候一个冬天也见不到雪花,反而是南方经常下起了大雪。他感慨这个世道的变化。我对这个世界一直是怀有困惑的,且经常把这种困惑归结为不成熟所致。面对这位九十四岁的老人,听他慨叹对世事的困惑,我感到释然。不同的是,老人在困惑之后,更加清楚地知道,唯一的路,就是面对自己的生活。那时候,他过年跟着父亲去邻村赶集,买桃酥,过年拜姥姥和舅舅用。他会缠着父亲买鞭炮,他喜欢放鞭炮。他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收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是五个小铜板。他喜欢吃糖包、吃甘蔗,那时的甘蔗又长又甜。他喜欢打陀螺,村里的井台底下不小心洒了水,结成冰,男孩就在上面打陀螺,女孩则在屋后荡秋千,秋千是用船上的桅杆架起来的……

听这位九十四岁的老人讲述童年往事,像是在听一个遥远的童话。

他也说到了以前的大海。那时的冬天很冷,海都结冰了,他经常从船上踩着冰走到岸上。寒冬腊月,鱼冻在冰里,他把冰块打碎,把鱼捡回去,主要是黑鱼和黄鱼,鱼肉很厚。

“而现在出海的人,把小鱼仔都捕回来了,一网打上几千斤小鱼仔,这叫自己害自己。”从海木匠这里,从老船长的言谈中,我听到了太多这样的质问。有的渔民觉得,海是大家共有的,你不拉网别人也会拉网。当缺少一个严格的共同的行为规范时,还有什么是可以依靠的?其实这也是当下所有行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关键是你究竟做了什么?承担了什么?看到一些所谓知识分子在大谈特谈宏大问题,而拒绝从个体生命出发承担那些具体事务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可疑的。

眼前这位老人九十四岁了,一日三餐,日常生活,都是自己打理。我问他,作为一个走过了接近一个世纪的老人,独处时经常会想些什么?

老人说,什么也不想。

这个回答过于简单和干脆,完全超出我的预料,我对此有些隐隐的不满和不解。按照我的惯常理解,作为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经历了那么多的世事,他一定会在独处的时候,逐一回想,感慨万千。不过,这仅仅是我—— 一个所谓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而在眼前这位老人身上,在很多的人那里,并不是这样看待人生和社会的。我的一些所谓思考,不过是一种想象,我一直在想象我和世界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这是靠不住的。

想到了渔灯。在迷茫的大海上,一个人正当无路可去的时候,眼前突现一盏灯,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我曾经以为,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隐喻。而在渔村亲历的那些人和事彻底纠正了我,告诉我这不是隐喻,这是最真切的现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书(精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月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81466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44000
出版时间 2021-1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