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文化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能否科学地处理好自己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量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刻不容缓。
本书为“2008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纪实评选活动”的人物纪实,书中发掘了社会各界文化遗产保护人士及其感人的事迹,相信这些人物、事迹及相关的遗产所包含的德道含量、文化含量,会使这个评选活动具有特殊的魅力。我们从书中完全可以窥视到这样的魅力。
图书 | 人与遗产(2008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纪实)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未来的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文化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能否科学地处理好自己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量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刻不容缓。 本书为“2008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纪实评选活动”的人物纪实,书中发掘了社会各界文化遗产保护人士及其感人的事迹,相信这些人物、事迹及相关的遗产所包含的德道含量、文化含量,会使这个评选活动具有特殊的魅力。我们从书中完全可以窥视到这样的魅力。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书中生动翔实地记录了首届评选活动过程,以及评选出的30位获奖者(其中包括3个团队)的突出事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与遗产之关系的方式、方法、意义以及悲喜剧。该书还摘选了数百条网友的精彩留言,从这些留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众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的热情。 目录 在“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暨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责任、影响力、价值”(专访“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主任马自树) 年度十大杰出人物 叶星生:保护藏族文化,守望精神家园 赵泰来:文物回归的捐献大家 杨卫泽: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领导人的天职 曹保明:守望东北文化遗产 丹青:梦想与遐思 窦宝荣:一个收藏家的光荣与梦想 华新民:北京胡同卫士 威廉·林赛:“不爱长城非好汉” 热合曼·阿木提:克孜尔尕哈石窟的守望者 樊建川:收藏是充满激情的事业 建川博物馆,半个世纪收藏的结晶 年度贡献奖人物 郭永清:楚墓卫士 丁仰振:古陶瓷收藏家 张安蒙:荣誉之后的断想 魏兰香:痴心文博终不悔 曾一智:百折不挠曾一智 杨古城:宁波古城的“文保狂人” 汪利明:于细节处存续城市的记忆 陈松林:爱护文物如家宝 王继堂:为了守卫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金晓春: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胡顿·福利曼:心系中国文化的美国老人 丁云川:我与杭州西湖历史文化保护 姚远利:保护文物,传承文化之经历与感受 佘幼芝:不悔的守护——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 包畹蓉:痴迷戏服终不悔 张北槐:一生傩缘终无悔 曾丽:“我的使命是如此的艰巨” 天津市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团队:考证城市历史,留住天津记忆 老北京拍记队:完整真实记录北京的变迁 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回到田野 守望故乡 评选活动感言 拾穗者成员获奖感言 感谢 感动!为这样一群“疯子” 双行道 她们的目光 附录 2007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关键词 2008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大事记 图说评选大事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城市发展要满足这些变化就必须不断地改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的物质形态。但是这种改善和改变必须以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和心理需求为前提,以促进人与人的理解、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人与环境的协调为目标,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的繁荣,还包括环境的不断改善、文化的持久传承。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精深,价值弥足珍贵,只要得以充分挖掘和运用,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持久的推动作用。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的就是要将历史文化传之后世、永续利用,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历史文化丰厚、创造力绵延不绝的发展条件。 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过去我们对物质资源的重视和开发远远超过对人文资源的重视和开发,更多地注重城市“硬实力”的打造。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吸引力、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人,而人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城市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这一切又都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的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先进文化的引领,城市必然会因为缺乏“软实力”在竞争中落后、掉队,而发达的城市文化和较高的市民素质最终必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现实的城市竞争力。无锡3000多年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每一次辉煌,其背后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知识与意义系统,是伴随整个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无锡在没有“锡”的条件下,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靠的就是筚路蓝缕、开拓创业、自强奋斗的吴文化的深厚底蕴;无锡近代在缺少官办资本投入的条件下,创造了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辉煌,靠的就是务实重工、尚德诚信的工商文化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在缺少政策支持的条件下,创造了“苏南模式”的辉煌,靠的就是“四千四万”的文化精神。重视文化,铸造文化,发展文化,依靠文化,这是无锡异军突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发展成为国内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的基本经验。“十一五”期间无锡要实现“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探索经济社会新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如果缺少了文明和文化的作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全面提升全体无锡人的文化意识、文明素质、创新思想和法治观念,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才能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这么说,城市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基因,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城市必然会因为缺乏基础性“软实力”而在竞争中难有作为。 一切传统的历史文化,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都需要重新阐释和扬弃利用;一切现代的先进文化,都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每一位城市领导人要珍惜保护好每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新时期的先进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城市的实现发展中交相辉映。 1.城市领导人要正视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差距。 过去几年,无锡文化遗产保护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无锡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现实城市地位极不相称。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正视差距,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和对待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一是要克服经济效益至上的观念。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富口袋”,那么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富脑袋”。精神文化产品既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又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公益性上,如果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就可能导致文化遗产保护误人歧途、难以为继。我们必须从思想上树立“文化遗产也是生产力、保护文化遗产就是抓发展”的观念。二是要克服消极畏难的心理。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经济工作,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文化遗产保护又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复杂性大,系统性强,抓文化遗产保护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素养和文化水平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必须克服懈怠和畏难情绪,虚心学习优秀历史文化,认真对待历史文化遗存,在决策中体现文化意识,在工作中强化文化创新,努力引导全社会积极投身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开创城市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三是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保护文化遗产,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太容易在短期内出“显绩”,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本着对我们的城市、对所有无锡人、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埋头苦干而不急功近利,点滴积累而不追求政绩,扎扎实实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全面提升无锡的人文竞争力,再铸无锡文化发展的新辉煌。P34-36 后记 评选与编排的过程也是一个被不断地感动和教育的过程,这本书如果仅仅从图书的角度来写几句编后的话显然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在这短短的后记里展开谈谈有关的人和事又是不可能的。千言万语,归纳为一句话:这本书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关心支持并参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人们的辛勤付出的共同结晶。它从很多不同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与遗产之关系的方式、方法、意义,以及悲喜剧。 本图书得以出版,首先应该感谢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的获奖者,他们以自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守护传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正义良心以及感人的实践事迹为本书提供了精彩的内容,他们是需要我们致敬并学习的现时代的文化英雄。 感谢遍布各级文博机构、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推荐者,他们首先感受和认识了那些候选人的感人事迹并向评选活动办公室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他们挖掘了一种在浮躁与喧嚣的现实生活中需要高度关注的精神、道德与文化价值。 感谢参加初评和终评的专家评委以及作为集体参与投票的新闻媒体单位,还有那些在央视国际网络和《中国文物报》书面投票中的公众参与者。他们的公正选择,为我们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提供了文化传承者的标准和评判。这些标准与评判必将深远地影响到未来我们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的思想与行动方式。 评选活动不仅仅是选择和取舍,也是一种感恩、回报和价值的弘扬与传承活动,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思想宣传、知识普及和社会动员活动。因此,也应该感谢参与评选活动办公室具体工作的志愿者——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博考古专业的若干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或者提供了人力、智力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或者直接参与了大量琐碎的日常工作,使评选活动能够成功举行,包括这本图书的稿件征集和编辑加工,以及后期的设计和印制。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我们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事业必不可少的奉献。 应该感谢的人太多。实际上整个评选活动从策划到实施,完全就是一次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为核心的社会团体、媒体、民间人士和民间力量的大集结和大奉献,我们将参评人物重点也锁定在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民间人士,目的正在于尽可能广泛地唤起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为建立“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体制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快速转型的时期,未来的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文化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能否科学地处理好自己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量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刻不容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理应由政府和专家主导,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参与,保护就不可能取得成效,文化遗产更不可能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文化遗产本来就是人民创造的,与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但是体制、观念还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原因阻碍了它与人民之间的这种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努力回归遗产与人民之间的这种密切而健康的联系。 评选活动的宗旨就是发掘社会各界文化遗产保护人士尤其是民间人士及其感人的事迹,弘扬受到他们保护的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事业树立一种标杆。我们坚信,这些人物、事迹及相关的遗产所包含的德道含量、文化含量,会使这个评选活动具有特殊的魅力。我们从书中完全可以窥视到这样的魅力。 作为评选活动的工作人员,我们会继续努力,将评选活动做好,将评选活动中感人的人、事及文化遗产的价值宣传普及到更多的人的心中,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凝聚更多的人力、智力和财力支持,并使得被这些光荣的杰出人物抢救保护下来的文化遗产和你我以及所有的人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与遗产(2008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纪实)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曹兵武//刘玉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73188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0.7 |
丛书名 | |
印张 | 2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