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代画家那些事儿/轻松读艺术
内容
试读章节

顾恺之的贡献不只体现在绘画作品上,他的绘画理论流传至今,尤为可贵。在其三本绘画理论书籍《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中提出了“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顾恺之学画师从卫协,最善于人物画。他的画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被称为“顾家样”,所画人物清瘦俊秀,这就是所谓的“秀骨清相”,这副模样就是他特有的“春蚕吐丝”般流畅延绵的线条所带来的效果。

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说道:“晋之顾,宋之陆,梁之张,首尾完全,为稀世珍宝,皆不可论价”“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是前无古人的。通过后世对顾恺之的评价也可以看出,他的艺术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同时,他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

张彦远在《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写道:“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雷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其笔法如“春蚕吐丝”,紧劲有力,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作品《女史箴图》用笔最大的特点是线条圆而转、细而匀,没有方折。由于六朝时期是以篆书为主,受其影响,顾恺之在绘画上没有用刚硬的线条,线条本身也没有粗细变化,人们认为这种线条很高古,所以称之为“高古游丝描”。

顾恺之的风格之所以那么突出,都源于他的用笔。魏晋是以瘦为美的时期,所以“秀骨清相”在当时的人物造型中被广泛表现和崇拜。“骨”在人物造型上是和人物的“神”相连的,只有“骨”到了才能体现出“神”。顾恺之的运笔连绵不绝,对于线条力度的把握很均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中的“意”便是说人物风骨这层含义。顾恺之对用笔的独到理解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

《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的赋所创作的。全画一共九段,每一段都是一个古代宫廷女人的传奇故事,这传奇故事其实也就是为了宣扬社会道德规范所画的“好人好事”,说到底还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在每段画前面,顾恺之都亲自抄上张华的一段赋,可谓是图文并茂的“政治宣传册”。画后有顾恺之自己的签字,这大概是最早有画家签名的一幅画了吧。原作上的印章和题跋也值得一提,上面盖满了从公元8世纪起,历代收藏家的印章,后面还有金章宗和清乾隆皇帝以及其他人的题跋,更有趣的是,那自恋的乾隆皇帝亲自在画上画了一束兰花。

《女史箴图》拥有“异于常画”的传奇命运,过程相当坎坷。在清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女史箴图》被八国联军掠走,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其间,丢失了前两段。大英博物馆在对此画进行修复的时候请的是日本人,日本的中国画修复技术不达标,才导致现在的《女史箴图》只能一直摊开着。此画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的。画中,曹植和随从在岸上深情遥望着水上飘逸窈窕的洛神,在洛神周围的神兽衬托得洛神更加娇艳。赋中描写的是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话说有一位姓甄的女子,她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妃子,在官渡之战后,被曹操俘虏,本来曹操是想自己独占这位闻名已久的大美女,可谁知曹丕先其_:步,曹操虽然很生气,但是他还是理智的,再怎么着,也不能因为一个女人而杀了自己儿子吧,便顺水推舟地把甄氏许给了曹丕。事实上,曹植和这个甄氏也互有好感。婚后,曹丕也是有点儿介意甄氏与曹植的情愫,所以冷落她而宠幸郭后。不久,甄氏便被曹丕的另一位妃子设计陷害,被曹丕下令处死。曹丕又见曹植时,深感愧疚。曹丕也真是的,得到人家了就好好待她嘛,何必让她命丧黄泉,这真是印证了那句“红颜薄命”。曹丕把甄氏生前用的金缕玉带枕送给曹植,曹植伤心欲绝,整日睹物思人。一次,他在回封地东潘时经过洛水,夜里枕着甄氏的枕头睡觉,梦见了甄氏来找他,一觉醒来的他在这悲喜交加的心情下,创作出了《洛神赋》。《洛神赋》原本叫《感甄赋》,是甄氏的儿子感觉这名字太露骨了,遂改为《洛神赋》。再后来,顾恺之就将这段凄惨故事搬到了绘画上。

作为赋,它言辞瑰丽,动情动心,人神相恋悲戚难断;作为画,画面中的人物生动,飘飘欲仙,如痴如醉,哀伤席卷画卷。P6-8

目录

序言

“绘”当凌绝顶

顾恺之(约348年-409年)

不“痴”不艺术

展子虔(550年-604年)

丹青妙手

阎立本(601年-673年)

丹青神化,冠绝古今

吴道子(680年-759年)

仙风道骨在人问

关仝(约907年-960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顾闳巾(约910年-980年)

一夜宴尽厌一生

范宽(约950年-1031年)

古令绝笔也

郭熙(1023年-1085年)

今世之独绝

张择端(1085年-1145年)

稀世珍品后的无闻者

夏圭(生卒年不详)

夏半边的半壁江山

马远(1190年-1279年)

“一角”绝境的浅吟

赵孟頫(1254年-1322年)

独自呐喊的遗民

黄公望(1269年-1354年)

“晚来风急”

倪瓒(1301年-1374年)

宁做洁癖狂,不为宦海鬼

沈周(1427年-1509年)

看破世俗我自在

唐寅(1470年-1523年)

风流才子且风流

董其昌(1555年-1636年)

一切尽在笔筌问

朱耷(1626-1705年)

疯癫不只是外表,还是一种艺术态度

石涛(1630年-1724年)

瓜苦不过瞬间

郑板桥(1693年-1765年)

咬得住青山,做得起翠竹

序言

纵观中国绘画史上那些数不清的画家,有多少能够被人记起,而那些被记起的画家,他们的辛酸又有多少人知晓?该书列举的二十位古代画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担得起“‘绘’当凌绝顶”这五个字。有那么多同样优秀的画家,为什么选了这几个呢?缘于他们都曾有过难以言语的艰辛,并大方接受后继续挺直腰板挥洒笔墨。也有许多画家同他们一样,但是没有被著录在此书中。不是把他们遗忘了,而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已放下他们。世上只存在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上天的事,他人的事我们管不到,上天的事违背不了,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早有意识,像是默契一样,在绘画中寻求一生的酣畅淋漓。

画家的最终成就或许不只体现在绘画技巧上,工匠也能拥有娴熟高超的画技,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脱离工匠这个“匠”字,为了画画而画画是一种循规蹈矩恶性循环。画家的每一件作品也不是凭空出世的,其间饱含的思想、感悟、情愫、人生阅历等精神层面对画作的赋予,是一幅画的灵魂,也是画家的灵魂。

在写此书之前,对于这些画家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他们的艺术成就上;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深入接触,才算真正明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成就。喜欢一个人,就是在那一瞬间,或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爱他,就是要接受他的全部,就像董其昌,喜欢他的人都能够接受他在品格上的缺陷,能做到了解他的缺点后还一如既往地追随他,这就是真正的喜欢。

虽身处当下这个快速而又有些无情的世界,但那些资料中透出的温婉,终究还是占据了整个心灵,或许是那古籍的墨香,或许是那人物命运的多舛,都铭刻在心难以忘却。平淡的语句带来的震撼足以激活原本几近枯萎的灵魂。

这群人有“读万卷书”的涵养,有“行万里路”的阅历。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在这里,读书修养变成了作画的先决条件,这二十位饱读诗书的画家将一身书香气息灌注在画作上,人生经历对于他们的创作思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了‘  像古人那样全身心投入到自然山水的闲情现代人怕是没有了,我们只能每逢节假日那短暂的几天去山水间感受自然之灵气,这对现代人来说已经足够了。在种种牵绊的烦心中,漫步于自然,以草地为床,以鸟呜为乐,以露气为被,就这样闭着眼冥想着,所有不快与哀愁统统不再。

为众人熟知的唐寅唐伯虎,他不论是对爱情还是绘画都保持那一份沁人心脾的执着。对艺术的追求就像是对爱情一样,虽然不是每一份付出都有回报,但至少存在这个世界问,认识了绘画,了解了绘画,就已足够。我们没有朱耷、唐寅那些画家那般凄惨颠簸的命运,也没有倪瓒、石涛他们那样清逸脱俗的思想,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了解他们的感受,探寻他们的悲伤。说不上感同身受,却足以在心中掀起层层波澜。曾经幻想,有没有一个画家的作品能将人感动到哭泣?这一点,对于音乐、电影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对于绘画,特别是中国画,能像利剑一样直人人心,是多么难得啊!

看一幅作品的同时也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样不会苍白无力,不会毫无头绪地迷失在那笔触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被渐渐淡忘的古代画家,看现在,愿意了解他们的除了是专业所需,再就是兴趣爱好。星辰该如此陨落么?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留下来的曾经的辉煌怎么就这么默默无闻,只等懂它们的人出现,再现当年容姿。“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是否那些早已作古的画家和那些传世至今的画作都在发问:深爱我的那个人,真正懂我的那个人,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可终究,还是来了。

写这本书不为别的,只因需要,是读者,是作者,或是那些作品,还是那些想深埋每个人心中的孤寂灵魂。不论是人还是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衡量他的价值与否,跟“有”无关,这个“有”便是除精神层面以外的可以用物质衡量一切的。虽说董其昌的品行不怎么样,但不得不承认,他在绘画和绘画理论上,极少有人与其比肩,这里没有偏颇,没有高低。

真心希望,读者们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画家那些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这些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经历、感悟之后的充实和兴奋,并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么一丝舒适。这里没有世界的喧嚣,没有社会的混杂,也没有身边人带来的不幸福。这本书虽厚不盈寸,却装载了二十位古代顶级画家的人生,这是厚重的。本书能够带给各位读者的除了对绘画和画家的了解,也能使读者在阅读时深思这个喧杂的世界。绚烂背后尽是伤悲,但是他们不需要同情,他们要的是坚强躯壳下那永不会变的孤傲灵魂。信念在,躯体不在又如何?

编写这本书时深感压力重重,我们努力将这些画家的事迹、画作整理得足够详细,但是我们深知书中还有很多缺点,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朋友见谅,为此,我们殷切希望方家给予批评指教。

内容推荐

《古代画家那些事儿》(作者韩莹莹、马贇)精选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20位画家,这20位历代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古代画家那些事儿》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绘画艺术。

编辑推荐

顾恺之;吴道子;范宽;夏圭;唐寅;朱耷;黄公望;郑板桥;赵孟頫;关仝;阎立本……《古代画家那些事儿》(作者韩莹莹、马贇)精选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20位画家,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代画家那些事儿/轻松读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莹莹//马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127657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3286848
中图分类号 K825.72=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4: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