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云南书写与国家认同研究(1937-1945) |
内容 | 内容推荐 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在史料整理与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史诠诗”,“以诗证史”,既致力于地方性知识的呈现,又将区域的研究置于对整体历史的关怀之中。 作者简介 董晓霞,女,云南腾冲人,文学博士。现为大理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持续关注中国抗日战争文学研究十余年,以“大文学”视野出发,整理、发掘了大量滇缅抗战文史资料。在《新文学史料》《当代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2022年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目标和论题思路 第一章 走入边地——战时滇缅、滇越边地旅行记 第一节 战时的边地河山 一 滇越道上 二 滇缅路纪行 第二节 发现边地丰富之处 一 从“边夷”到抗战中的同胞 二 边城风貌 第三节 战时边地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介绍边地——云南边地作家的地方经验与国家观念 第一节 彭桂萼:澜沧江畔“保卫南方”的史诗 一 主动汇入“抗战总流”的家乡边地 二 自觉担起“号兵”的启蒙责任 三 呈现边地由“牧歌”转向“战歌”的进程 第二节 白平阶:跨过横断山脉见到古树繁花 一 国家话语的传达 二 边民主体身份的觉醒 第三节 马子华:陷入战火的滇南边地 一 边民的国家认同危机 二 抗战中的觉醒 三 “夷方地”在战火中的苦难 四 “漂亮的说词”背后的事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保卫边地——诞生于滇缅抗战前线的作品 第一节 “扬威异域” 一 远征壮志——出征时的畅想 二 远征人语——反攻时期的豪情 第二节 保卫的边地 一 “地图上的一条红线” 二 飞机上看边地河山 三 远征军士兵笔下的边地同胞 第三节 战争与边地国土之关系 一 “处在同一命运里” 二 牺牲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与“点”联结起的国家共同感 第一节 滇缅公路——歌颂路的现代化与凝聚力 一 “向新世纪跃进” 二 路的凝聚力 第二节 中印公路——现代化的胜利之路 一 勘路记——“中央人”对沿线民族的主动认识 二 通车记——亲历士兵对现代化工程的颂赞 第三节 “野人山”书写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 一 区域的认识 二 “野人山的新主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云南书写与国家认同研究(1937-1945)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董晓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1870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1 |
出版时间 | 2023-06-01 |
首版时间 | 2023-06-01 |
印刷时间 | 202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06 |
CIP核字 | 2023089151 |
中图分类号 | I209.9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