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不尽的论语(图文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扎实的国学功底、敏锐的现实眼光、理性的现代意识解读《论语》,它在汗牛充栋的《论语》阐释注疏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作者的解读文笔简约、文风朴实、行文流畅,没有故作高深,也不流于肤浅,言之成理,持着有故,读来或使人会心一笑,或叫人豁然开朗。

内容推荐

对经典的释读有如观看一幅美术作品,形象的感知和意义的阐释总是会因人而异。如何解读经典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书作者以其扎实的国学功底、敏锐的现实眼光、理性的现代意识解读《论语》,在汗牛充栋的《论语》阐释注疏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如果您是一位浸淫《论语》多年的长者,应该为这样一部解读而欣慰;如果您是一位初涉国学的懵懂青年,本书或许不失为引领您登堂入室的启蒙读物。

目录

自序

一 读《论语》读什么

 (一)红尘即正道

 (二)天地有大关

 (三)人间有正气

 (四)《论语》之不足

二 学孔子学什么

 (一)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二)因革损益,与时俱进

 (三)直抒胸臆,实事求是

 (四)躬亲实践,细处着手

 (五)襟怀坦荡,自信从容

三《论语》今解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后记

试读章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敬老人,出外要尊重长者,谦虚谨慎且讲求信用,博有爱心且亲近仁者。这些基本功都做好了,可以让他们去学习书本知识。”

行有馀力,方以学文。可见,学习具体知识,乃在学习如何做人之后。这二者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层次上的不同。在孔子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而后才是学习具体的生存技能和书本知识。这样的道理,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什么现代中国的年轻一代中,会有很多人生活于迷茫、困惑之中,有很多人性格偏激、暴戾,又有很多人面对挫折、失意时无法自我调整、适应,甚而走上堕落、毁灭、报复社会之路?根源就在于教育的方向存在问题。

一个人在世上快乐生活,需要两种本领:一为健康的人格,二为生存的技能。二者皆是安身立命的必备要素。在同一时期,一个人可以有若干的生存技能,可以选择若干的研究领域和就业岗位,但相对不变的,是他自身的个性与品质;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遭遇、经历、环境都在不停变化,他们所学的具体知识可能有用武之地,也可能无用武之地,唯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生活态度令其终生受益!所以,对一个人而言,尽管健康的人格和必要的生存技能都是必需的,但内心的修为、处世的艺术、优秀的品质却应是第一位的。与之相对应,教育亦当以培育健康人格为首要目的。

反观于我们的现代教育和社会风尚,中小学以升学为目的,大学以出国、就业为目的,毕业后以升官发财享乐为目的,就是没有强调以学会做人为目的。唯一一点可怜的人性教育,也是告诉孩子“要竞争,要强,要不惜一切手段压倒别人”。如此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培育出健康、合格的社会公民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挫折、失败和残酷的竞争面前又怎能不痛苦、失落呢?稍加诱惑,又怎能不走向腐化堕落呢?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永远都不能是学习的最初出发点。在它之前,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

领会夫子的这段话,不必囿于字面内容。在孔子时代,学习如何做人,可能就是入孝出悌、谨信仁爱。在今天的时代,做人的内涵必然要丰富许多,除孝悌仁爱之外,爱国、责任、宽容、良知、自信、坚强等,都应是健康人格所必需的。广而言之,品质、修养、道德、境界、心态、处世原则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等诸多方面之进步,在逻辑上,都当优先于具体的书本知识。

当然,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绝不可以令人生厌的“假大空”方式行之,而是必须紧扣人性,深入理解成长困惑和成长需要,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融入孩子的切身体会之中。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娶妻)以贤德为贵,不以美色为贵;孝敬父母,竭尽全力;为国君做事,勇往直前;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即便(此人)没有学习,我也认为他已经学习了。”

知识与修养之间,不能画等号。满腹经纶者,未必优雅高尚。目不识丁者,未必粗鄙浅陋。

子夏说:找女朋友,重视贤德,不以貌取人(让我想起了诸葛亮);伺奉父母,尽心竭力,毫无怨言;对待工作,勤勉敬业,全身心投入;与朋友交,不打诳语。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相反,倘若娶妻只看靓妹与否,双亲冷暖不闻不问,工作业绩听之任之,对待挚友两面三刀。虽曰学矣,吾必谓之未学。这样的人少吗?不少。大学校园中,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掌握了大量知识,就瞧不起农民工、看不惯乡下人,甚至以与寒酸的父母同行为耻。如此,学问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望,学习了也不能巩固。要把握好忠、信二字,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刚刚考入一所新学校。最初大家彼此都不熟悉,所以相互都很尊重。等到日渐厮?昆成一团,饮食不分你我、言语称兄道弟时,往往也就意味着尊重的丧失。等到有一天,大家都认为某某同学不过如此时,揶揄、欺侮甚或凌辱,就会加之于身。

我曾经有过数次这样的经历,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升到高中,从高中再升到大学,都重复着同样的规律。最初相识,大家都会因我长相威严而不敢轻易冒犯;随后大家发现我性格温和,就渐渐放下了惧意,但敬重之心尚存;再后之,则往往由于我喜欢与大家开玩笑、打闹、勾肩搭背而轻慢于我;最后,某一天,会在某次玩笑时节,突然予我以十分的难堪。

每一次,受到同学特别是受到特别亲密、要好的朋友之谩侮后,我都会深深陷入沉思。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每次都会这样?渐渐地,我悟出了其中道理:端庄,则不怒自威;狎昵,则必致其辱。哪怕是再要好的朋友、再熟悉的环境,也需要保持庄重的举止,也需要保持起码的距离,也需要注意言行的适可。

这样的感慨,让我想起许多的故事,比如《黔之驴》。虎初见驴,骇然,庞然大物也。久之,则发现技止此尔!倘若黔驴始终不露半点痕迹,无论对方如何挑衅,只是冷冷地看着它,结局会是怎样?会否一直对峙下去?我不得而知,只知道,那轻易的“蹄之”真的是暴露了自己的所有。看来,人还是要夹着尾巴做人的,偶尔翘一下尾巴,就会露出命门,招致雷霆一击。

若干年后,我已经改变许多。我知道不可以与人太过亲昵,知道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于是变得庄重许多,周围人也便始终对我十分尊重。这或许便是“过则无惮改”的结果吧!这样很好,这就是成人世界。P38-40

序言

大概是两个月前,正伯君用E-mail发来他的新作——《道不尽的<论语>》,说是让我提提意见,其实我知道那是他的一种客气,因为我曾是他在北京大学学习考古时的老师,而他应该也清楚,我平素对《论语》没有作过任何的研究,哪里提得出什么意见呢?不过我还是十分高兴地读了这本“凑热闹”的《道不尽的<论语>》。说他“凑热闹”,是因为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对传统经典著作的各种释读本随处可见,大有令人目不暇接之势。仅就《论语》而言,就有于丹《于丹<论语>心得》、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样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著作。前者是频频曝光的著名媒体人物,后者是深藏不露的博学之士,你宿正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凑什么热闹呢?当我读完《道不尽的<论语>》之后,才觉得这“热闹”还是值得一凑的。

这本《道不尽的<论语>》有别于其他的各种《论语》注释本。我觉得更像是正伯君自己的《<论语>读后感》,正伯君对《论语》的释读和发挥或许有未尽原意之处,但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如何解读经典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以为李零先生的读法是值得提倡的,但那只能是少部分人的读法。正伯君的《道不尽的<论语>》亦不失为一种读法。对经典的释读有如观看一幅美术作品,形象的感知和意义的阐释总是会因人而异,这样的比喻或许不太恰当,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经典不仅仅属于专家,应该也属于大众”。

正伯君较同班同学年龄稍长,阅历亦相对丰富些。表面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少语寡言、性情敦厚的老成青年,而在交往中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位才思敏捷、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活激情的热血青年。我还依稀记得2001年的元旦,在周原遗址的发掘现场,他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新年致辞,表达了一位北大学子对国家未来的认真思考和美好憧憬,读来令人感动万分。今天读他的《道不尽的<论语>》,那位激扬文字的正伯再次跃然纸上。我以为他是一贯的——因为一贯的勤奋,才能使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能坚持手不释卷;因为一贯的善思,才能使他在繁杂喧嚣的尘世,仍能保持应有的沉静做独立的思考;因为一贯的社会责任,才能使他在大家都“向钱看”的潮流中不为所惑,仍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重。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需要正伯君这样的青年,需要像他这样怀抱理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青年。我想他的著作可以带给大家的应该不仅仅是他所阐释的《论语》思想,而且是每个人对如何不断完善人类自身的反省精神。

2007年9月4日于燕园

后记

创作《道不尽的<论语>》,并非跟风,而是自己早已有之的夙愿。三四年前,我就曾动过这样的念头,但每每想到工程浩大,自己的国学根底又实在太浅,就迟迟不曾动手。这次也是下了很大决心才开始的。终于,书稿完成了,但依旧留有一些遗憾与困惑。遗憾主要有二:一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阅历有限,最终完成的作品不够理想;二是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想法,因为篇幅和体系所限而未能尽书,感觉有点意犹未尽!困惑则是一些更深层次的想法。其中有的困惑几乎曾让我半途而废,有的困惑则至今尚未解开。是故,我想借“后记”这一平台择遗憾与困惑之“要者”、“大者”提出,一则使书稿更加完整,二则与大家共同研究,以为今后探索之根基。

一、补充一些想法

我想简要补充这样一些想法:

(一)在“读《论语》,读什么”一章中,我只提到三点要旨,即“红尘即正道”、“天地有大美”、“人间有正气”,显然这远不能概括《论语》之全部精髓。至少如“志当存高远”、“行止宜高贵”、“责任和义务”、“等级与秩序”等,都是读《论语》时应当把握的宏旨。我之所以着重谈前述三点,一则是因为这三点较有新意,二则是因为这三点紧扣时代之需要,所得出的启示或许有助于解决一些紧迫的社会问题。

……

(三)如何扬弃传统文化

时不我待。我们不可能等到一切先期理论都水落石出时再去弘扬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就只能凭着自身的感觉和判断,以有所扬弃、有所取舍的态度来阐释经典。当然,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传统文化一定是包含大量优秀成分的。

要扬弃,要取舍,就意味着有些东西要保留,有些东西要舍弃。如此,问题就来了:首先,哪些应该保留,哪些需要舍弃。这个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因为既然已经开始了,就一定会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的。更让人费神和头疼的是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如果舍弃其中的某些部分,会不会有损先圣前贤思想的完整性、系统性。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一种思想,其中的各类元素必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删除其中的某些元素,一定会带来思想体系的缺损。

第二,如果思想体系之缺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一定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解释,二是弥补。“解释”就是要将缺少了什么、为什么要舍弃说明白,令人信服;“弥补”就是在留下的空白处用适当的新思想加以补充。这些思想不仅要适应新时代,而且还要能够与原有体系中的其他元素相融合、相匹配。显然,这个工作是很需要智慧的。

第三,从更大的角度讲,即便是弥补后完整的思想体系,也依然需要更大的“弥补”。也就是说,这种思想体系是有先天缺陷的,这种缺陷是自创始人那里就留下的。比如孔子思想中关于民主、法治、公民意识等思想的阙如,就是更高层次上的空白。这种空白无论是扬弃之前还是修补之后都是存在的。这样的空白如果继续存在,后果是很严重的,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启用孔子思想的积极性。因此,要想让孔子思想在新时代、新社会发挥新的作用,就必须弥补这一巨大空白,使之与西方思想很好地衔接。这种衔接,不是外科的衔接,而是血肉经络的连通。显然,这个工程更为艰巨。作为这项工程的前期工作,首先要弄清楚孔子思想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同时还要清楚的知道,现代中国需要引进什么,应该引进什么,需要创新什么,应该创新什么。我所举例的民主、法治、公民意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

总之,扬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以上是我在书稿完成后的一些补充观点。作为后记,它们既是此次创作的落脚点,也是今后探索的出发点。

真诚感谢您百忙中阅读本书;真诚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

作者

2007.12.10

书评(媒体评论)

近年重读传统经典之风甚盛,注解发挥之论亦层出不穷,宿正伯对于《论语》的理解比较抓得住精神,联系得了生活,立论比较站得住,确实有益于读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王蒙

在异彩纷呈的《论语》热中,正伯的这本《道不尽的<论语>》显得与众不同。他以扎实的国学功底、敏锐的现实眼光、理性的现代意识解读《论语》。在汗牛充栋的《论语》阐释注疏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他的解读文笔简约、文风朴实、行文流畅,没有故作高深,也不流于肤浅,言之成理,持着有故,读来或使人会心一笑,或叫人豁然开朗。如果您是一位浸淫《论语》多年的长者,应该为这样一部解读而欣慰;如果您是一位初涉国学的懵懂青年,本书或许不失为引领您登堂入室的启蒙读物。

——朱铁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不尽的论语(图文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宿正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0856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8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23.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52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