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编译的《庄子白话全译》内容介绍:在充满竞争和诱惑的现代社会,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散文作为文学殿堂中一种举足轻重、影响广泛的文体,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因为优秀的散文,是文学大师们至情至性的杰作,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或阐释着深刻的自然或社会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若干篇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净化自己的思想,荡涤自己的心灵,从而摆脱尘世观念的侵染,使自己的思想进入一个高尚博大的境界,以此静观社会,审视人生,检视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臻于完美。
文史哲编译的《庄子白话全译》内容介绍:《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虽然这另一个方式和另一个角度,都来自“古代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离我们很遥远,但每次接触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感到它是那么熟悉、亲切和清新。
磅礴恢宏的思想,恣肆徜徉的文章,在庄子的言论中,在他所讲的故事中,无不蕴含着诱人回首的意境和耐人寻觅的曲径。这些意境和曲径,粗粗观览,是那么随意和放纵,把人引上九天,似乎日月星辰都可运于掌心把玩;细细品味,又是那么精细和玲珑,好像是缜密思绪和纤纤玉指共同编绣出来的锦绢。一起来翻阅《庄子白话全译》吧!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考,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平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担当一个官职,行为能够得到一乡百姓称赞的,品德能投合一国之君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人,他们评价自己,也像小鸟那样自视很高。所以宋荣子对他们是嗤之以鼻。即使所有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勤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清楚自身与他物的区别,能分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追名逐利的俗事,从来都不当回事。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实在是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人世间的享乐,从不去刻意追求。虽然这样他能免于步行,但还是要靠风的帮助啊。如果能因循自然的本性,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邀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哪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鹁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还是有人不把手中的小火把熄灭;它与太阳和月亮的光相比,不是很难吗?及时雨已经降落,可是人们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是很徒劳吗?如果先生能居于国君的位置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在国君的位置上主事;我自认为能力有限,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的影子,我将去追求那些虚的东西吗?巧妇鸟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只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最多也就是喝饱肚子。大王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即使厨师不下厨去做祭祀用的饭菜了,主持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的工作!”P6-7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干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越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
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虽然这另一个方式和另一个角度,都来自“古代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离我们很遥远,但每次接触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感到它是那么熟悉、亲切和清新。
磅礴恢宏的思想,恣肆徜徉的文章,在庄子的言论中,在他所讲的故事中,无不蕴含着诱人回首的意境和耐人寻觅的曲径。这些意境和曲径,粗粗观览,是那么随意和放纵,把人引上九天,似乎日月星辰都可运于掌心把玩:细细品味,又是那么精细和玲珑,好像是缜密思绪和纤纤玉指共同编绣出来的锦绢。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而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余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较为常见。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撰本、向秀本、司马彪本、李颐本。其中崔撰本、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李颐本三十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晋朝郭象的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字句方面,都更为精纯。由于他吸收和借鉴了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颇富改造性的独特诠释,故为历代所推崇,逐渐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庄子》中,“三位一体”的寓言、重言、卮言互相辅助,互相映衬,构成《庄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庄子正是以其杰出的天才、超人的想象、浪漫的感情,借助这“三言”打破言与意的隔膜,创造出其极具浪漫主义感染力的优美文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逾越的高峰。
庄子对养生、生死、仁义、交友、快乐等都有非常独到而深刻的论述。为了让大家都能读懂《庄子》,轻松领悟《庄子》的哲理,本书以图释文,并配有导读和译文。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不仅保证;隹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其间的精妙故事,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窘。社会前进,精神世界愈发孱弱、环境恶化、精神紧张、寂寞空虚、纸醉金迷、人格扭曲、道德败坏、信仰危机。人们疯狂地追逐外物,却忘掉了心灵世界的内在修养。如今,唯有向庄子借一杯清凉的山泉,涤荡日渐污浊的灵魂。
两千多年来,《庄子》深刻地影响着每个阶层的中国人。尤其为中国知识分子开辟了一个极富弹性的人格缓冲区。当他们在政治宫掖、人生建树等方面遇到挫折、失意之时,总能在庄子的作品中找到皈依和平衡。
——李怀宇
庄子其人其书其学,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上是一个极特殊的景观,甚至可以说是个异数:有关人心世道的说理文章,文辞居然这样优美,想象力如此丰富,意象这般瑰丽,先秦诸子中,找不到第二家。
——刘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