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未来叙事(明日环境史)(精)
内容
商品特色

《未来叙事》详情页.jpg

内容推荐

在过去的人们眼中,未来是什么样子?
  

科幻故事时常出现在电视节目、电影和图书报刊中;新闻机构不断推送关于人工智能、太空探素和延长寿命的医疗创举等消息;广告激起大众对未来各种技术形式的兴奋感;智囊团也热衷于预测哪种新武器将赢得下一场战争……故事、图像和预言就像建筑的砖瓦,慢慢构成了一个宏伟的未来期待模式:人类可以掌控环境,可以在有限的地球资源下,实现无限的增长。
   

本书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历史,一项对环境之梦的研究。作者阅读了几个世纪以来由科学家、作家、政府官员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所编写的数百个故事和预言——它们被称为“叙事”,讲述着人们对未来的畅想,每个叙事都是一张小小的未来蓝图。在跨越几个世纪的阅读体验中,我们会读到耳熟能详的明日寓言,也有许多已被遗忘的故事。在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故事都与未来相关联,并且还将继续塑造未来。最终,一系列的探索和事实表明,只有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叙事会对客观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说:“梦想就是未来蓝图。”本书对于反思过去,认清当下,思考未来,以及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迈克尔·罗森
   

美国历史学家、作家,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2005年至2007年于斯坦福大学任梅隆博士后研究员;曾担任美国公共工程历史学会董事会成员。2011年,他凭借《查尔斯河上的伊甸园:波士顿的形成》(Eden on the Charles:The Making of Boston) 入围普利策历史奖。

目录

序幕  未来环境之梦 

第一章  进步与增长的故事 

第二章  工业化的故事情节 

第三章  进化的寓言 

第四章  细绘世界末日 

第五章  悲剧的选择 

尾声  改变梦想 

鸣谢

精彩书摘

序幕: 未来环境之梦

 

“我们给孩子所看的,将成为他们未来所做的。因此,我们给孩子看什么,至关重要。通常孩子们都会自己实现当初的预言。梦想就是未来蓝图。”

------卡尔·萨根(Carl Sagan),《以梦为图》(Dreams Are Maps)(1992)

 

1995年,一群环保人士应原住民阿丘阿尔人的要求深入亚马逊。阿丘阿尔人的居住地,大约覆盖200万英亩雨林,横跨厄瓜多尔和秘鲁之间的边界。在阿丘阿尔文化中,梦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阿丘阿尔人的长老和巫师看见了一些预兆,貌似他们的土地和文化很快就会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危害其实是真实存在的:阿丘阿尔人知道,西方石油公司正不断深入邻国人民的土地,当地的人民亲眼所见他们留下了环境和文化的满目疮痍。但是,当环保人士到这里提供帮助时,他们对阿丘阿尔人的想法感到惊讶。阿丘阿尔人没有寻求当地环保组织的协助,而是要求环保人士回家去“改变现代世界的梦想”。

阿丘阿尔人说的现代世界,主要是指工业化的西方。现代世界的人又是否真的梦想着未来?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西方人完全把自己沉浸在明日故事和图景中,导致他们会经常感觉未来和过去一样真实。科幻故事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电影和印刷品中;新闻机构不断推送关于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和延长寿命的医疗措施程序等,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推测;广告激起大众对未来个人技术形式的兴奋感;智囊团也预测哪种新武器将赢得下一场战争。故事、图像和预测长期以来好像建筑的砖头一样,慢慢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未来期待模式。这种未来愿景,又同时可以被一个社会群体、一整个文化体系,甚至是被全世界数十亿人所共享。

人们设想的明日世界,往往会注重那些卓越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也成为了未来的代名词。但是,对光洁的实验室和闪亮的机器所产生的憧憬,也经常让我们看不到事实的真相。这种真相与大多数对未来环境憧憬的寓言故事一致,都是关于科技将如何保证人类对自然环境拥有越来越大的控制权。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典情景动画片《杰森一家》(The Jetsons),就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此后,该动画片在有人类居住的每一个大洲都播放过。虽然人们很少从环境角度来审视这个动画片,但该剧本身,就描绘了一个一草一木都被人造品所取代的未来。然而,动画片通过展示这令人震惊的未来,体现出环境主题在该剧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不知为何,人们却察觉不到,反而更关注飞行汽车和机器人女仆。尽管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是大多数对明天充满无限想象的故事,乃至《杰森一家》,其内容很大程度上都是环境之梦。

本书探讨了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未来环境的设想。但是,我不是为了去了解人们未来可能发展如何。相反,我感兴趣的是这些故事所体现的,西方一直想象并为之努力的未来环境,也就是阿丘阿尔人所说的“现代世界之梦”。西方的这种环境期待从何而来,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那么这种期待最终会带着我们进入怎样的世界?如果真的如卡尔·萨根所说的梦想可作为未来蓝图,那么现在似乎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那些人们最认同的未来蓝图了,只求能确保人类文明没有在无意中走错了路。

我阅读了几个世纪以来由科学家、小说作家、政府官员和其他人所编写的,数百个故事和预言。每一个故事和预言本身就是一张小小的未来蓝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注意到故事里总有一个特殊的期待,而且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资料中:无论环境变化的后果如何,人类都将无止境地扩张。这种扩张可能是创造的源泉,也可能是破坏的导火索。一切取决于故事怎么讲,但这种扩张终将变成一种改变环境的力量。简言之,在有限资源的星球上实现无限的增长,这种期待一直明确引导着西方长期的发展雄心。它已被大众认同,但是却又自相矛盾。观察到这一点,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正如大家所想,因为我们的发展导向发生了某种错误,所以人类尚未进入“人类世”,即由人类主宰环境的时代。诚然,西方长期以来对扩张的期待,一直都是他们期望到达的终极目标。

鉴于人类扩张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事实,世界应当更深入了解,人们是如何给自己讲未来的故事,又是如何直至今日都不曾改变,人类又是如何自主形成并维持无限增长这一期待的。这些都是本书研究的目的。本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历史,一项对环境之梦的研究。如历史学家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所说,本书其实也是一个个自然界的小故事组合而成的庞大叙事故事。本书调查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轴,从15世纪欧洲人首次发现世界是超乎想象的大,一直调查到现如今的现状。在跨越几个世纪的阅读体验中,读者将读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明日寓言,也有许多已被遗忘的故事。在环境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背景下,所有这些故事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实质的影响,阿丘阿尔人和他们的邻居就是显著的证明。这些故事也将继续塑造未来,因为它们推动前进之路的同时,也排除了其他的发展之路。5 

人类所共有的关于未来的故事,就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们的往昔。更恰当地说,这些故事产生于社会记忆,或集体对过去事件的理解。记忆通常以叙事形式流传,进而鼓励人们对明日世界抱有某些期待。然后人们通过更多的叙事故事,来表达这些期待。事实上,过去和未来的故事之间,有重要的关联性,因为它们构成了人类发展这个庞大故事的两部分。就像任何故事都有开头和结尾一样,这两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塑造。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预言了未来的工人革命,以及革命最终将产生共产主义的天堂。这种预言完全取决于他对历史所持有的特定看法,即生产方式是历史变革的主要推力。同样,我们对历史发展还有另一种解释,人类将技术进步置于历史中心,其实是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未来会拥有更多技术奇迹。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未来主义者,总试图认真评估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们喜欢以故事的形式提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设想,而且他们知道大部分历史和预言的内容,都是互为起源的。

从更基本的层面上看,昨天和明天的故事也互为关联,因为二者都是通过想象建构出未知世界。这些故事都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行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曾经去过哪里,又将走向何方。记录历史并不新鲜: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一直在记录历史。我们致力于描绘昨天,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令人信服且有借鉴作用的历史。若没有对历史的记录,一个民族集体就会感到如无根之萍,就像他们的社会患了失忆症一样。书写未来,至少书写世俗社会的未来,就是书写近期需要我们去推断的事件。一旦人们开始相信明天会与昨天有本质的不同,就需要编造故事来表达大家的期待。这些故事形成了人们现在的身份认同,就像大众产生的集体记忆一样明确,而人们也会以同样的热情去为这些故事辩护。

这些故事,都适用于西方无止境增长与扩张的梦想。当它们与西方文化中最核心的神话交融在一起时,更是获得了相当大的推动力:催人进步的理念。人类社会一直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并将无限期地继续发展下去。这种发展的信念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进步有多种体现形式:道德的、文化的、社会的、物质的、科学的。同时,这种进步的理念可以把昨天和明天的故事都联系起来。人类进步史学家约翰·巴格内尔·伯里(J. B. Bury)曾描述该理论是“涉及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预言”。这一理论同时也涉及相当多的宗教内容,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这种被誉为进步的改变,真的能将世界引向一个更好的地方。进步作为一种理念,其影响在18世纪开始与日俱增,而在20世纪末则逐步减弱。这段时期,增长是进步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总的来说,对进步的追求,可能是整个西方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理念。

正因为进步的理念让人忽略了资源的极限,所以它可谓是人类无止境扩张的绝佳伙伴。比如,人们总说知识的积累或人类灵性的进化都是有限度的,这意味着改进的过程是有终点的。但是,终点的存在会削弱进步的理念。进步的理念告诉我们,人要做出积极的改变,必须坚定不移且持之以恒地朝着完美状态前进,而人是可逐步接近这种状态的,但不可能实现这种状态。在环境方面,进步等同于不断增加丰富的物质资源,然后实现对地球的控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的扩张。从此,增长的信念以及拒绝承认环境存在极限,成为西方最伟大梦想的基础。最近,这一理念也成为西方致命噩梦的开始。

在构建无止境物质增长的愿景时,有两个相关的假说特别有影响力。第一,我们相信通过科技手段,可以确保自然资源一直富足。而且,无论有多少人居住在地球上,或无论人类的资源消耗有多大,都可以持续提供足够的需求;第二,人类持有一种信念,当我们拥有足够先进的科技手段,人类可以彻底控制自然界,并随心所欲地操纵自然。这两个假说都表明,人类有可能独立于自然界,而且彻底成为自然的主人,以至于环境极限一词,对我们来说实际上只是自相矛盾的托词罢了。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不论我们接受或拒绝这两个假说,都促使人类对未来环境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因为太常见,而且被大众接受,导致我都把它们当作共识来说。当然其它对未来环境的观点,从古到今依然存在,但没有一个影响力和持久性能与这两个相媲美。尽管这两个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而且变得愈加复杂,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对它们的大致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这两种观点所涉及未来世界的故事非常地扣人心弦,但故事之间又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它们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对未来预测时的对抗关系。事实上,不同的故事在对历史分析时也是一种对抗关系。因为人在处于看似简单的立场上做出的假说,可能因其对历史和未来的认知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世界观认知。 

第一个故事就包括上述假说,并预见了地球被完全开发过程。该故事出现于欧洲启蒙运动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变成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所描述的未来愿景:“我们生存在巨大的工业城市机器中,人好像是最后的有机体,生活在变质的、金属的、和无比干净的人工世界中”。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可能是《杰森一家》,它体现的是一个带喜剧叙事效果的乌托邦版本。一般来说,发展型叙事故事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大量的人居住在庞大的城市中(通常是圆顶或地下),将无农用价值的植物和动物赶尽杀绝,彻底开展海洋耕种,主要食用人工合成食物,掘地三千尺挖掘资源,控制地球气候以制造理想的天气,然后最终扩张到外太空。在一个没有环境极限且无边无际的宇宙中,通过傲人的技术给人类提供无限的物质富足,这的确是一个诱人的愿景。

发展型叙事与一种环境思维方式有着共同的未来愿景和假设。这种思维方式通常被称为丰饶主义或普罗米修斯主义,它是以给人类带来火种的希腊神为名。普罗米修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应该将自然界首先视为一组原材料,而且要相信人类的能力及其技术水平,能把这些材料转化为可用的形式,还要坚信人类的计划就应该是这样的。长期以来,这一理念在西方政治机构和资本主义文化中占据了极具影响力的位置,美国尤其如此。普罗米修斯主义者经常通过所谓的技术乌托邦主义,来表达他们的未来愿景,他们会强调机器是通往人类美好未来的关键。技术乌托邦也会拥抱地球全面发展的梦想,但是也有例外。其实,他们内心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二种共识型叙事故事是建立在与上述相反的假说上的灾难故事: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界不能无休止的重塑或控制。简言之,人类仍然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并受制于自然法则。关于增长的故事,其结局则是令人恐惧的环境超载预言。环境超载通常包括人口过多、水资源匮乏、土壤枯竭、资源枯竭、海洋物产枯竭、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战争、饥荒、疾病和社会崩溃。灾难型叙事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融合,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环境运动的兴起而获得生机。人类不断的增长和扩张后地球会是什么样子?类似这样的问题,灾难型叙事表达的世界末日观点,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认同灾难叙事的人,他们的理念往往与现代环保主义的一些思想流派有异曲同工之处。至少,他们都认为地球资源的极限是确实存在的。发展型叙事可以体现出普罗米修斯主义者所期待的未来。但是,灾难型叙事并没有和发展型叙事一样,能体现出环保主义者所期待的未来。更准确地说,灾难型叙事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对未来环境的看法:如果普罗米修斯主义者所赞同的扩张程度真的实现了,那世界又将会是什么样子?环保主义者若用除增长愿景以外的其他愿景,以吸引公众对未来设想的注意力。这一途径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主要是因为社会记忆没有为其他未来愿景,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也因为发展型叙事,是有效地将任何其他生活方式描绘成落后过时的。环保主义者的这种失败,其代价是巨大的。

虽然像普罗米修斯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这样的术语挺有用,但是把不同的环境态度,当成是处于对抗关系的故事所体现的理念,而不是当成对立的社会群体,其实是有好处的。学者和媒体评论员却倾向于后者。因此,他们将人分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丰饶主义者和生态环保主义者,技术主义者和马尔萨斯主义者,或者繁荣主义者和末日主义者。但是,这些标签却总是有误导性。例如,支持增长的倡议者并没有对垄断持乐观主义态度,而那些担心人口过量的人,也并不会拒绝技术发展。这样的分类也体现了牢不可破的群体身份认同。而实际上,人们会根据环境需求的不同从一个群体转为另一个群体。一个人在阅读有关经济增长的报纸文章时,他可能是一个繁荣主义者,而在翻开下一页,读到有关气候变化的最新消息后,他可能是一个末日主义者。2017年,一位做未来趋势预测的硅谷技术投资人承认,他的心理状态是“在极度的乐观和彻底的恐惧之间左右摇摆”。人们很少能坦然且长期地融入一个单一的群体类别中,而总是在不同的时刻,接受不同的环境叙事故事。

尽管西方文化中蕴含着对增长的强烈期望,但西方也产生了对未来的环保愿景。他们也重视稳定人口数量、谨慎使用资源和稳态经济,因此共同构成了一个零零碎碎的反对增长的主题。根据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一主题往往会有起伏变化。这种环保愿景,从来没有像上述两种以增长为主旨的主流叙事故事那样,被普遍或广泛接受。然而,它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有时也是颇有影响力的。因为,环保愿景让人们重新思考进步的意义,并敢于在增长模式之外去寻找另一种未来发展。这种愿景,在环境之梦的庞大历史背景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若将所有这些关于未来的故事,都视为一种创造文化中的无谓幻想而置若罔闻,可能也落的轻松。但是,这些故事太重要了,因为它们对现实世界有因果关系和生态影响力。个人层面上是最容易发现这些故事的影响的。快速发展的预期心理学领域发现,被未来拖拽着前进的人,如同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滚滚向前。这导致一些科学家建议,我们这个物种应该取名为“展望者”(homo prospectus)更为合适。生态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写道:“我们所有的决定都是从对未来的几种愿景中做出一个选择而已”。有些人甚至能够认识到这些故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力。尤其是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都承认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还有其他富有想象力的人鼓舞了他们,而做出现在的职业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时间旅行者,人需要一些指引找到前进的道路。那么,有关未来的故事往往可以作为图例,而为人所用。

研究未来的领域中,有一个基本准则是明天的寓言故事也能塑造整个社会。社会学家弗雷德·波拉克(Fred Polak)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念:对未来的愿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但是,人们近在咫尺之处,就能体会到这种愿景对政府、企业和机构有多重要。无论他们是在宣传和追求自己期待的愿景,还是对别人的预测做出反应,都会以愿景的方式来展示。耶鲁大学的社会学家温德尔·贝尔(Wendell Bell)把社会定义为“人们对未来产生一定的共同期待,然后基于这些期待而产生的共同行为”。人们围绕某一特定期待的共识程度越高,这种期待就越能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对增长抱有一种共识态度,因为人们很容易想象,一个不断扩大的蛋糕,即使切开的蛋糕大小不一,但是能让每个人都受益。虽然增长的一些主要促成因素,比如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制度,经常受到多方的猛烈抨击,但事实上,除了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之外,我们也很难对增长本身提出批评意见。

当然,发展型和灾难型叙事故事,并不是引导人类走向其中一个结局的唯一力量。对明天的世界做出规划并执行,也绝非易如反掌。因为我们构想的未来已经把社会带向了一个指定的发展方向,所以城市化、工业化、人口扩张、科技进步等等其他的作用力,也推动着社会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几个世纪以来,物质变化和文化的公序良俗一直深深地纠缠在一起。在共同推动人类走向命运旅途的过程中,它们相互强化,甚至相互创造。在这层意义上,这两种对未来的叙事故事,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是结果。它们在长期不断进步与增长的历史背景下,预测未来可能的样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未来叙事(明日环境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迈克尔·罗森
译者 译者:宋广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171904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40
CIP核字 2022196062
中图分类号 X24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