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服
内容
编辑推荐

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的确定,汉服再次被摆上台面,多名政协委员提议将汉服作为开幕式的代表团服饰,汉服的传承弘扬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雅是俗,汉服毋庸置疑地成为最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服装。全书内容包括汉服渊源、细说汉服、汉服礼仪、打造自己的汉服、聚焦汉服运动等。

内容推荐

2004年和2005年,“汉服运动”被响亮提出,穿汉服从单一的个体行为,慢慢演变为一种公众运动,相关汉服社团开始正规注册,并围绕“汉服”进行网络大讨论,把最初的朴素“崇古”志向转为正规的文化运营、商业运营。

2006年,据各大媒体报道,形式多样的汉服仪式开始出现:中学生们穿着汉服举行“成人礼”,未婚的小情侣按照周制婚礼互定终身,年轻的姑娘、小伙开始相约身穿汉服在中秋节“祭拜月亮”……

目录

第一章 汉服渊源

第二章 细说汉服

第三章 汉服礼仪

第四章 打造自己的汉服

第五章 聚焦汉服运动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近年来,“汉服”的曝光率直线上升。由民间自发的这股复兴与推广汉服的热潮,在传统文化爱好者有组织的推动下,逐渐壮大成为一场“运动”。它有着明确的社会价值追求,并在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反省。在这场运动的背后,力量来自何人?

情迷“古典”的一代

童年时代放假在家的日子里,无数时间是这样娱乐掉的:搜罗家中一切纱巾、床单、妈妈的各种饰品……统统缠挂在身上,环佩叮当地假扮古装人物,华丽的仙女、皇后、公主、丫环……美不胜收。伙伴们每次都会幻想一个情节,浪漫恋爱的,挑战皇权的……从不重复。台词基本靠即兴发挥,大家无比默契,假扮得如醉如痴,乐此不疲。穿上马马虎虎的“古装”,额上模仿嫦娥印一个红点,就能让我们得到难以言喻的精神满足。稍有绘画才能的女孩子,提笔便是一位古代美人,衣袂飘飘,樱桃小口,画遍院子里的墙、黑板和自己的课本。对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份没有文化沉重,单纯得超越时代的浪漫。当年在墙上涂鸦的“80后”们,如今把阵地搬到了手写板和网上,一幅幅唯美的画作“滋润”着我们的眼睛。最为有趣的是,一位网名“西西”的画手所画的一幅汉武帝君臣图,人物英秀挺拔,服饰极具高贵气质,在数个论坛出现时,都引得群情激荡,集体花痴“实在太帅”。此图被网友笑称:“一幅画掀起了汉服热”、“哪里有这张图,哪里就会有歪楼”……

年轻人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198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生活在两种形态的临界点,有质朴的童年,过着讲究实用的现代生活,却有幸耳濡目染了一批保持纯朴的古典文艺作品。出生时代粗简的文化环境与浪漫天性的反差,使他们一边穿着批量生产的成衣,一边神往着古典的美丽影像。虽有些令人惊讶,但汉服爱好者的主体,正是来自社会普遍误解为脱离了传统的“70末~80后”一代,在他们心底,埋着传统的根基。

一种文化如果不是真正地被人们喜爱、向往,不会形成强大的生命力。谈到“80后”童年受到的古典美学影响,最大功臣非古典影视、戏剧等文艺作品莫属。从《西游记》到《射雕英雄传》,从《三国演义》、《唐明皇》到近期的《汉武大帝》,历史和传奇是国人永远回味不尽的故事。古典剧甚至成为抗衡动漫、韩剧、美剧等外来文化商品最强势的一支本土力量。其剧情、人物多带有传奇色彩,才貌双全的英雄、美人层出不穷,在造型的表现上极具观赏性。早期自发热衷于汉服的cosplaycr,便多数是出于这种喜爱。现任教大连理工大学的年轻女孩宋鸽,早在高中时期便开始以钟情人物的形象绘制插画,参加一些cosplay活动,在网络上小有名气。如今,最令她感到幸福的事情是工作和自己的爱好高度结合。她为自己负责的服装史课程准备了一份美妙的教具——复制各个朝代的缩小版服装,穿在价值不菲的华丽娃娃身上,面料采用真丝或纯棉麻,从服装手工到整体造型,全部亲力亲为,乐此不疲。充满魅力的教具在课堂上赚足了眼球,引发了班上强烈的学习热情。喜欢汉服的人群中,亦不乏男孩子。与女孩子不同的是,相对于服饰,他们往往先迷恋华夏的思想和历史,热衷于探讨汉服背后的文化与民族精神,并由此而成为“汉服迷”。日渐频繁。短短的一两年内,汉服热便从最初的个人行为发展成为有广泛参与者的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在这期间,汉服文化交流平台显示了自我发展与推广的强大力量。

网络是汉服运动的发起地,也是最大的推动力。多个传统、民族文化论坛,在2000年前后初显雏形,到如今已聚拢一批有明确社会价值观和责任心的人群。他们希望借汉服为突破点,复兴服饰背后优秀的社会礼仪与文化,促使具有民族自信心的文明社会的回归。因而,网络平台虽然属于自发的民间性质,但却在汉服运动之初便给它注入了思想性,使之能够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因为网络,使得初接触汉服的爱好者们有了及时互动的可能,有了相对集中的管理和引导。汉服拥有了“粉丝”,兼有趣味和思想,遂成为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复苏的一项传统文化。

汉服文化的交流乐园

汉服论坛内容颇为丰富,怀抱好奇心初次前来的浏览者,可能会如踏人大观园般惊喜,流连忘返。汉服交流部分有工艺、造型、礼仪等板块,大家在此交流史料中汉服的款型、制作与穿着。有人认真地制作实物,还原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以供汉服爱好者参考;也有人兴趣盎然地实验汉服复杂款式的制作方法。现在较大的几个汉服论坛,都整理出了分类清晰的汉服资料,从款式、色彩到造型、礼仪应有尽有,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积累,非常方便初学者参考。每个论坛都有几“宝”一一他们活跃在不同板块,各有所长,是被大家熟知的“专家网友”,对汉服研究投入了很高的热情。由于他们的带领,汉服论坛的技术性板块总是呈现积极而其乐融融的探讨氛围,实践和钻研也颇见成效。P153-156

序言

“你才穿唐装呢!你们全家都穿唐装!”

前几年,全中国都在热捧唐装的时候,有人把乐评人颜峻的名言改换了一下,刻薄地讽刺了当年唐装流行的泛滥无度。当时我也写了一篇东西,名字叫《唐装大补丸》,其中谈到:“民族文化贫血症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慢性病,需要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全方位逐渐调理,而不是急赤白脸地凭着几颗大补丸就指望着事半功倍……这唐装大补丸所面对的到底是民族文化贫血症,还是时尚癫痫症,或者是这二者的混合性病变,有时还真的很难说……”

几年之后,世态炎凉。稍微时尚一点的人,大都谈唐装色变。很多服装品牌也不再拿唐装当噱头贩卖,而是换了个词“中式”。我们原来概念里的唐装,很多已经混迹于宾馆饭店服务员的工作服了。

或者说,唐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二元分化过程。

与当年唐装的嚣张相比,后来汉服的小规模风行似乎转化了语境。少了很多政府、专家、设计师等一众主流的推动话语,汉服的推动力似乎主要来自民间。据说,第一个引起大家关注的穿着者,竟然是一位中年的电工。而汉服传播的重要工具,也从主流媒体转移到了网络。在网络中,一些以汉服为主题的论坛和网站成为爱好者们发表感言、交流技艺的最重要阵地。与此相比,各大门户网站以及文化时尚类杂志这方面却谨慎有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汉服流行的民间特性。

从某种角度而言,在汉服的流行过程中,因有一个推力的缺席,而进一步加深了汉服的小范围特性。这个推力就是商业。

在商业社会中,或许只有当一个概念被转化为商机的时候,才能成为主流。当年唐装风靡一时,除了舆论上的推动之外,最为关键的,则是大批服装企业的参与。我认识一个曾经做唐装的企业,从2001年开始,这个原来以旗袍为主,年销售额仅仅一千多万元的企业全部转产做唐装,卖得最好的时候,一个月就卖二千多万人民币。这样的品牌在当年的市场上可谓数不胜数。

今天能买到汉服的地方,除了极少的街边小店之外,可能就是网上的虚拟店铺了。我前几天在淘宝网上搜索了一下。输入“汉服”,可以查到六百个信息;输入“唐装”,可以查到二百个;而输入“婚纱”,则是十六万多个。根据这个情况,我不知是否可以推测出以下的信息:

1.汉服的市场空问并不大;

2.汉服的主要销售渠道在网络,且都是小作坊;

3.即使是在世界上最大的汉服销售平台上,其销售终端的数量也极其有限;

4.唐装已经改换名目,并且进入高端,有的品牌甚至被摆入了顶级商场,已经开始退出小作坊和网络销售的阶段。

或者可以这样说,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汉服市场目前的经营模式还非常初级,更别说进入品牌经营的阶段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坏事。唐装及其文化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被过度的商业开发搞坏了。但汉服绝不会重蹈覆辙,因为无论从其适穿性,还是深植其中的文化基因,汉服都与这个时代的主流生活方式相疏离。这不是商家们的兴奋点所在。

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汉服实在是太沉重了。这并不是物理上的重量概念,而是说,汉服所依附的,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比如环境、礼仪、语言、配饰——我多次看到很多人身穿汉服,脚上却蹬着阿迪达斯、耐克——而服装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显性环节。

在这个系统中,如果仅仅为满足个人的穿着趣味和文化情怀而选择汉服,是件好事,旁人也无须指责。毕竟,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但如果将其硬拽到狭隘的爱国和复兴汉族文化的死角,并且让汉服和其他服饰强烈对立起来,搞非此即彼的对错题,反而会生出不少荒谬和愚蠢的事端。服装脱离了审美,倒与群众运动挂上钩,这种事在服装史上也屡见不鲜。

我家旁边有个很大的公园,树好,水也好。每到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总能看到三三两两拍婚纱照的小团队。我喜欢看那些穿着庞大婚纱的新娘们亦步亦趋地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足个有趣的风景。路人见了也就是瞄两眼便若无其事地匆匆走远。这情景,有时会让我想起汉服。二者在今口的语境中,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我甚至会想,即使汉服在今后普及到极致,也可能不过像婚纱而已(当然,不仅仅在婚庆的场合穿)。

有很多汉服的死忠粉丝,常常会拿日本的和服来说事儿。但要知道,即使是在传统文化保留得非常好的日本,和服也不是日常服装。现代生活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这让和服仅仪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中。平常人穿着和服逛菜市场,同样会被视作异类。

而且,在日本,和服的价格贵得惊人。因为其所用面料、制作工艺等等都足被当作一种艺术来对待的。在我看来,当年唐装盛行所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便是对传统面料和传统工艺的再度挖掘。虽然唐装本身已经转化了,但这些技艺却被深深地移植到了其他中式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来巾式服装的高端走向。

我很高兴地看到,《汉服》一书将汉服的制作工艺作为这本书主要的部分之一,而不是空泛的感怀和大而无当的文化论证。在扎扎实实的技艺面前,很多打着文化旗号的文字游戏都显得虚无缥缈。我很难想象,一件由劣质材料和粗糙工艺制作的汉服,能够承载多少文化和情感的厚重。缺少技艺的依托,一件所谓的汉服剩下的恐怕更多的是口号。而当口号也逐渐虚脱的时候,汉服也会成为饭店廉价的工作服的。

这是造化弄人,急不得,怨不得。倒不如少谈些文化,多研究研究手艺。

刘蛟

2007年12月

后记

书稿封笔,笔者仍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要说清汉服的来龙去脉、汉服的制作方法,并非易事。成书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当然也存在遗憾,比如在汉服的制作部分,每款服装均需笔者做出实物方可验证方法的准确与否,而我们只能从古书中找到对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只言片语的记载,却不能得到口口相传的当面传授。也因此,更让我们感觉到,汉服运动不该仅仅是一句口号,或是一件衣服,它更应该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重拾,否则,汉服最终也会像唐装那样昙花一现。一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说:“保护下来的是形态,传承下来的才是文化。”我们希望藉由此书表达我们将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发扬并代代相传的强烈意愿。

三位作者,一个好史论,一个爱设计,一个擅摄影,书稿前三章由蒋玉秋完成,后两章由王艺璇完成,部分图片拍摄及处理工作由陈锋和北京图文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完成。

感谢固瑚、冉琳、李岩、郭光辉、王雅坤为拍摄工作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汉衣坊任冠宇、陈建虹、刘彬接受采访并给予无私帮助;感谢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网(www.ctcc-web.cn)的网络支持;感谢北京服装学院袁仄教授对书稿纲领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感谢我们的好友中国纺织报著名记者刘蛟为本书作序;感谢青岛出版社的赵文生先生和北京图文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吴熠丹经理的鼓励和帮助,使此书得以出版发行;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们!

编著者

2007年11月20日

(注:本书封面汉服为周汛、高春明等绘制,在此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玉秋//王艺璇//陈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45219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41.742.811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8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