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编著的《上九天揽月(载人宇宙飞船)》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全面的参考知识。
图书 | 上九天揽月(载人宇宙飞船)/探究式科普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林静编著的《上九天揽月(载人宇宙飞船)》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全面的参考知识。 内容推荐 林静编著的《上九天揽月(载人宇宙飞船)》内容简介: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是苏联的“东方1”1号宇宙飞船,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上九天揽月(载人宇宙飞船)》带领我们了解和认识人类探索太空的载体——宇宙飞船,以探究式的方法详细解密了载人宇宙飞船的制造、基本原理、升空发射、分离、出舱登月等方面的知识。 目录 第一章 载人宇宙飞船知识篇 第一节 认识载人宇宙飞船 1.什么是载人宇宙飞船 2.载人飞船的分类 3.载人飞船的结构形式 4.载人飞船的系统组成 第二节 载人宇宙飞船的应用与展望 1.载人飞船的太空旅程 2.载人飞船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载人飞船的发射 第一节 认识运载火箭 1.运载火箭概况 2.火箭的分类与组成 3.火箭发射前应做的准备 第二节 火箭相关技术 1.火箭的级间分离技术 2.火箭遥测、惯导、计算机技术 第三章 各国宇宙毪船巡礼 第一节 中国宇宙飞船 1.“神舟”一号宇宙飞船 2.“神舟”二号宇宙飞船 3.“神舟”三号宇宙飞船 4.“神舟”四号宇宙飞船 5.“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6.“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 7.“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 第二节 美国宇宙飞船系列 1.“水晶”号宇宙飞船 2.“双子星座”号飞船 3.“阿波罗”号飞船 4.“猎户座”飞船 第三节 俄罗斯宇宙飞船系列 1.“东方”号宇宙飞船 2.“上升”号宇宙飞船 3.“联盟”号宇宙飞船 第四章 宇宙飞船探秘 第一节 中国的载人航天 1.我国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的原因 2.“神舟”六号创下的“第一” 3.神舟1~5号飞船的不同之处 4.神舟七号飞船的返回 5.中国不造航天飞机而造载人飞船的原因 第二节 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 1.长期的失重状态对宇航员的生命有怎样的影响 2.宇航服都有哪些结构 3.宇航服都有哪些特点 4.穿戴宇航服都有哪些步骤 5.宇航员怎样解决用水问题 第三节 关于宇宙飞船的一些问题 1.宇宙飞船从发射到回收着陆要经过的过程 2.飞船上有“黑匣子”吗 3.“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 4.“阿波罗15号”飞船与前面几艘的不同之处 5.宇宙飞船与航天飞机的区别 6.无人乘载的载人航天器与有人乘载的载人航天器 7.未来飞船的发展方向 8.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认识载人宇宙飞船 1.什么是载人宇宙飞船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也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诗句。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这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宇宙空间的各种愿望与复杂心情。 现在,月球在人们心中已不是什么神秘的世界了,它荒芜、寂静、不平坦、又热又冷。科学家们甚至对月球的土壤组成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而这一切,大都归功于亲临月球的宇宙飞船。那么,究竟什么是载人飞船呢? 所谓载人飞船是用一种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轨道上作短期飞行,在完成特定任务之后再返回地面的载人航天器,过去也曾称作宇宙飞船。载人飞船不仅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 宇宙飞船与返回式卫星有相似之处,但其因为需要载人,所以增加了许多特设系统,以满足宇航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种需要。例如,用于空气更新、废水处理和再生、通风、温度和温度控制等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报话通信系统、仪表和照明系统、航天服、载人机动装置和逃逸系统等。 通常宇宙飞船一般由返回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五大部分组成,登月飞船还会有特殊的登月舱。 返回座舱是载人宇宙飞船的核心舱段,也是整个宇宙飞船的控制中心。返回座舱不仅和其他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阶段的各种应力和环境条件,而且还要经受再入大气层和返回地面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 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工作场所,里面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服务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和气源等设备,对宇宙飞船起服务保障作用。对接舱是用来与太空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的舱段。 历史上第一艘载人飞船是前苏联于1961年发射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它由两个舱组成。上面的是密封载人舱,又称航天员座舱。这是一个直径为2.3米的球体。舱内设有能保障航天员生活的供水、供气的生命保障系统,以及控制飞船姿态的姿态控制系统、测量飞船飞行轨道的信标系统、着陆用的降落伞回收系统和应急救生用的弹射座椅系统。另一个舱是设备舱,它长3.1米,直径为2.58米。设备舱内有使载人舱脱离飞行轨道而返回地面的制动火箭系统、供应电能的电池、储气的气瓶、喷嘴等系统。“东方”1号宇宙飞船总质量约为4700千克。它和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只能执行一次任务。 继前苏联之后,美国也相继发射了“水晶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其中“阿波罗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登月的载人飞船。 飞船为什么不做成一个整体,而要采用分段设计 因为当飞船返回时,以大约每秒7.9千米的高速,沿着十分陡的路线下降,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和过载,使飞船和航天员面临着严峻考验。严酷的现实使科学家不得不进行选择:把必须返回地面的仪器设备返回,不需要的就留在轨道上继续工作或遗弃。这样,飞船返回的重量大大减轻,技术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飞船的飞行需要动力,于是必须要有个推进舱。航天员在太空中需要工作生活场所,必须要有轨道舱,这个舱将来还可留在空中继续科学试验。 分舱段的飞船另一好处是,增加了可靠性和安全系数,一个舱发生故障,其他舱还可继续工作。 2.载人飞船的分类 飞船按其用途分为三大类,即:不载人实验飞船(如我国的神舟1号~神舟4号)、载人飞船(如前苏联的。东方”号、“联盟”号)和货运飞船(如俄罗斯的“进步”号)。 如果按其飞行轨道分,飞船又可以分为卫星式飞船、登月飞船和行星际飞船。 所谓不载人试验飞船,是为了确保载人上天的安全而研制的一种过渡型飞船。它的技术状态,也就是说它的结构形式、设备状况.都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探测太空环境,考察船内环境能否适应航天员的需要并且是否安全可靠,试验飞船从发射、轨道运行和返回着陆整个过程中飞船的防护能力,以及进行一系列有关技术试验等。如我国从1999年开始相继发射的“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都属于不载人试验飞船。 载人飞船是在不载人试验飞船多次实际发射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完善的最终产物。它是真正地用于天地往返的一种载人运输工具。 货运飞船则比上面两种飞船结构简单,它主要的作用就是给空间站上的航天员运送必要的物资,如水、燃料、食物以及氧气等。由于这种飞船上不载人,所以就没有返回着陆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是一次性使用的飞船。如俄罗斯的“进步”号就是一艘货运飞船。 卫星式飞船,它的运行轨道像人造卫星一样,是绕地球飞行的飞船。目前大部分宇宙飞船都属于这个范畴,但“阿波罗”号飞船除外。 登月飞船,顾名思义,就是指专为登月而设计的载人飞船,如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来了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3.载人飞船的结构彩式 通常为了确保飞船安全飞行,载人飞船的结构一般采取分段设计,分为两舱结构形式和三舱结构形式。早期的飞船都采用两舱结构,比如前苏联的“东方”号载人飞船。后来的飞船多采用三舱结构,比如前苏联的。联盟”号载人飞船。 两舱结构的飞船一般由座舱和服务舱两部分组成。座舱是飞船的返回部分,所以也称返回舱。航天员从发射、轨道运行和返回地面整个飞行过程中都在返回舱里,返回舱外形常常采用最简单的无翼大钝头形状。如前苏联的“东方”号飞船的返回舱是采用球形,美国的“水星”号飞船座舱是钟形。 三舱结构的飞船一般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 轨道舱是飞船的重点舱段。P2-9 序言 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回眸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紧密相连。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不得不赞叹科技,它犹如魔法师手中的魔杖,使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人类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视觉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电话是人类听觉的“顺风耳”,它让即使远隔重洋的亲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样述说家长里短;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人类脚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万里不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当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时候,人的创造力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不但在物质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形成新的、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仅仅是人类世界观的一个变化,诸如此类的认识变化实在太多了。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是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思想来指导行为,就难免会走弯路,所以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环节。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说的科普是指采用读者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来说,在全社会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是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曾经在科技上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广大民众的科学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开展广泛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举办各种科技讲座等,但是相对来说,图书出版无疑是所有科普活动中最为重要和易于实施的途径。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2003年以来,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已经援建城乡社区图书室16.2万个,援建图书56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科普图书,约3.5亿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对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素质。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探究式科普丛书》。 该套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_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相信这套科普图书的出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对科普知识的全面需求,为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一定的基础。 是为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上九天揽月(载人宇宙飞船)/探究式科普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380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9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V423.5-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6 |
宽 | 16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