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红线女
内容
试读章节

水天一碧征帆远

——红线女的艺术生涯

1998年12月举行的“红线女从艺六十年庆贺活动”的开幕晚会上,红线女演唱了新编粤曲《艺海抒怀》。她在曲中唱道:自己从艺的六十年,是“说风唱雨,艺海尽情遨游;红线穿古今,痴情写春秋”的漫长而又难忘的岁月。红线女从十二岁开始演戏,至今还在为推动粤剧艺术的发展而竭尽心力。喜爱粤剧的观众亲切地称呼她“女姐”,把她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叫作“红腔”和“红派”表演艺术,以表示对她的艺术创造的欣赏和推崇。国家领导人也大力肯定红线女的艺术成就,毛泽东主席说她“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李先念主席说:“把红线女叫作粤剧艺术大师,她完全当之无愧!”胡耀邦总书记也夸奖红线女是“祖国的骄傲”!红线女把人民群众的厚爱和国家领导人的鼓励,一直看作推动她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奋斗不息、勇攀高峰的永不枯竭的原动力,看作是人民群众对她的殷殷期望和祖国母亲对她的谆谆嘱咐。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期望和嘱咐,使红线女在大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满怀对人民、对祖国、对艺术、对观众的热烈而永恒的挚爱,永不停息地在舞台上追求美、创造美、传播美。时至今日,红线女仍未停止对美的渴望追求和对艺术创造的突破超越,继续以探索、拼搏、奉献的精神,去夺取艺术创造的新的成果。

珠江水暖

红线女出生在中国南方美丽可爱的现代都市——广州。在她出生之前的上一个世纪末,这里曾经爆发轰轰烈烈的反对英国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她出生的那一个世纪之初,这里又多次策动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在她出生的时候,广州已经和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红线女出生的地方,是华洋杂处的广州西关,她的少年时代是在中外文化碰撞的环境中度过的,但是熏陶着她年幼身心的精神因素,主要是长驻脑海、永生难忘的中国传统文化。两三岁的时候,她就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听母亲吟唱温馨的儿歌民谣和迷人的广东大戏。六七岁的时候,她已经跟着留声机学唱《金生挑盒》《月怕娥眉》《一代艺人》等一些流行的广东大戏唱段。待到年纪再大一些,她便跟着母亲到戏院去看广东大戏的演出,回到家中就仿效演唱。有时还遵从父亲之命在招待客人时清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赞和父亲的奖赏。也许就是这些儿时的特殊经历和文化濡染,在红线女的心底里种下了痴迷艺术、热爱粤剧的根苗。

红线女的家族是同粤剧夙有渊源的演艺家族,家人的身教言传和亲密接触,进一步繁育了她的艺术细胞和激发了她的艺术触觉。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殿卿是演艺高超的粤剧武生泰斗,因为倡议重建粤剧八和会馆而被同行尊称为“新华公”。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享誉海内外的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舅母何芙莲也是著名的粤剧花旦。他们或是德艺双馨的楷模,或是技艺卓绝的高手,或是革新创造的榜样。耳濡目染他们的为人行事、立身处世,使红线女终生受用无穷。红线女的父亲虽然不赞成她投身粤剧舞台,但他很钟爱这个女儿。他在红线女开始登上粤剧舞台时要她把艺名小燕红改为邝红棉,这当中寄寓着他希望红线女做人要像红棉树那样正直、学艺要像红棉树那样好胜的期待。

红线女对艺术创造的毕生追求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家族前辈、慈祥双亲对她的熏陶、支持和培养、教育。P1-3

目录

水天一碧征帆远

——红线女的艺术生涯

春风无限任高翔

——试说红线女的艺术和人生

课室·殿堂·绿洲

——“红线女艺术中心”成立十周年随想

艺术星空的一颗恒星

——长照梨园的红线女舞台艺术

红线女表演艺术的魅力之源

尊重传统革新创造与时俱进

——红线女从艺七十周年感言

永远的光彩

——缅怀粤剧一代宗师红线女

缅怀艺术大师红线女

《软皮蛇招郡马》:打开表演艺术的成功之门

《我为卿狂》:开拓剧影两栖的新天地

《还我汉江山》:十八岁的正印花旦前途无限

《一代天娇》:天娇一曲传红腔

《思凡》:对传统剧目的成功改编

《四大美人》:演绎生命和理想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红派”表演艺术的新发展

四识粤剧《搜书院》

红线女全面论好戏

红线女激情塑造朱帘秀

《雷雨》:三副翅膀九重天

红线女谈振兴粤剧的政策和策略

红线女谈“红腔”“红派”和红线女艺术研究

《岭南戏剧观赏集》序/红线女

序言

2009年,我们出版了广东剧坛名宿、著名粤剧编剧莫汝城的一本书《红派艺术浅探》。事隔六年,我们又为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谢彬筹出版另一本书《永远的红线女》。两位前辈都是红线女生前极为珍重的好友,经过多年的艺术合作,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红线女早年曾主演莫汝城的三部名剧《李香君》《搜书院》《山乡风云》;而在晚年委重任予谢彬筹,托其主编《红线女艺术研究》。这一编就编了十几年,留下了十五期、一百多万字的研究成果。红线女很感谢谢彬筹的贡献,随后破例为谢彬筹的著作《岭南戏剧观赏集》作序,对作者及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作者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地研究粤剧的热情,年近古稀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粤剧的精神,应该大力肯定和赞扬。作者所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未见空头的笔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体现。”

“雪压霜欺早白头,情怀坦荡劲方遒。”李志浦的诗句是谢彬筹的真实写照。尽管岁月蹉跎、际遇浮沉,他依然扎扎实实地脚踏着大地、坚守着自己人生的信念,不改对岭南戏剧的痴情。翻看谢彬筹现有的研究成果,很难看到与戏剧无关的文字,而且你还会发现他在不断收紧自己的关注点——在岭南所有的剧种中他更多地关注粤剧,在粤剧中,他更多地关注红线女及其“红派艺术”。

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指出:“红线女的艺术不只是她个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粤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艺术的一颗绚丽的明珠……对于红线女的艺术,我们有责任把它系统地加以整理和总结,这是关系到粤剧艺术建设的十分重要的工作。”谢彬筹不负重托,认认真真地把这项工作看作一项系统的文化研究课题来对待,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宏观的长篇论述,又有微观的细节短评;既有对红线女艺术生涯的深情叙说,又有对某段表演、某句唱腔的鉴赏;既有黄钟大吕般的气势去宣称“红派艺术”对岭南文化发展乃至对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又有抽丝剥茧般分析“红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总之,谢彬筹的文章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有审美价值,确实是对红线女艺术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编者

2015年8月

内容推荐

我们尊称红线女是“永远的“红线女,因为她具备人民艺术家应该拥有的美德嘉行:民族魄、爱国心、民为本、艺立身、正三观、崇本真、歌传情、舞达意、普天下、播大美、攀高峰、志不移。我们永远学习红线女、敬仰红线女、纪念红线女。

《永远的红线女》从作者谢彬筹对艺术大师红线女的近距离接触和深入研究出发,总结和缅怀红线女一生的艺术成就。

编辑推荐

《永远的红线女》从作者谢彬筹对艺术大师红线女的近距离接触和深入研究出发,总结和缅怀红线女一生的艺术成就,红线女老师既是热情洋溢的舞台艺术实践家,也是敏锐睿智的舞台艺术理论家。本书内容包括水天一碧征帆远——红线女的艺术生涯、缅怀艺术大师红线女、红线女全面论好戏、红线女激情塑造朱帘秀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红线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彬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7461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5277687
中图分类号 K825.78=7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