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之旅)
内容
商品特色

内容推荐

人终究无法在这个世间过得小心翼翼,因为总有一种召唤在不远的前方,它让人不得清宁,也无法停留。我是王阳明,我从江南一个叫作余姚的县城出发……  

人这一生兜兜转转,倏忽千里,时间深处弥漫着美丽的伤感。我就这样开始了一生的致良知之旅:少年时的天马行空,边关历险;青年时的困惑纠结,溺于佛道;从中年到晚年的百死千难与知行合一,波澜壮阔中的孤寂,轰轰烈烈中的脆弱,悲喜交集中的坚守,生命一度绚烂至极,然皆归于平静。

我奔走了一辈子,从一个讲堂到另一个讲堂,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在1529年1月9日的那个早晨,油尽灯枯的我终于无需奔走,也无话可说,留在这个世上的一切都将任由后人评说,在心爱的弟子周积面前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溘然而逝……

作者简介

宗承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多家刊物专栏作者。已出版《大明朝》《衙门绝秘录》《灰色生存》《历史的面孔》《帝国往事》《心法》等二十余部作品。其中《灰色生存》荣获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历史类十大好书,《大明朝》入围京东文学奖。

目录

自序 世无阳明,人心如牢笼 /1

一、我的南方天空:千年江河上漂流的云水一梦 /001

我生在江南,却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光里,穿行于异乡的阡陌。我深深地眷恋江南风物,却也常常会被异乡的一株草木劫持,被一方山水俘虏,或者被一片风声拷问。那一声声拷问贯穿时光,让人无所遁形。……我是王阳明,这一刻,我从江南一个叫作余姚的县城出发。

二、我的圣贤大梦:人的心眼,是看世界的天眼 /029

生命就是在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酝酿发酵……人究竟是为什么而活?很多个夜晚,我总会仰首向天发出一声声追问。是带着各自的使命优游于人间,是为了某种不可言说的信仰,又或者是为了一种简单的存在?总觉得冥冥中有一双手在拨弄我们的命运,究竟是谁的手?你我都无从知晓。

三、我的草木至理:儒道仙佛宦海,纷杂人生 /075

人生天地之间有定数,也因此各行各道,最后还是会殊途同归。我告诫自己,光阴似水,不要等到日后留下太多遗憾。如同划破暗夜的流星,刹那间便失去了光芒,天上是这样,人心也是如此,等不得。

四、我的水云自由:格物不如格心,龙场悟道 /109

身处于这荒凉的居所,时间像是饱满的果实,轻轻一挤就汁水横流。所谓的生命质感,不过是你与时间的合二为一,彼此拥有。

躺在黑暗的空间,使我瞬间就把握了永恒。人不怕面对世界,怕的是面对自己。一旦终日面对自己,你就无法回避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觉悟,它或许是痛苦,但至少是真实的。

五、我的素心难问:做官讲学,庐陵、京城与滁州 /181

从今往后,我所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向这个世界解释“心学”为何物。人的内心最容易滋长的,便是对于某种神圣之物的念想与渴望。说到底,圣人与天地万物同体,儒、佛、老、庄皆为我所用,是为之大道。我们都坚信,圣人之道不会坠落,日后相会,终有所获。

六、我的南赣之行:破山中贼,破心中贼 /241

一个人的时候,我习惯了静坐,在这样的时间纵深里,那些缠绕自己的现实问题,也慢慢变得不再重要。虽然我还有未竟的政治理想,还有我的知行合一。在去除那些附着于自己身上的标签,我的世界显得格外辽阔与透明。

七、我的知而又行:南昌平乱,此心不动 /287

有弟子问我:“为什么我能够用兵如神,其中有没有什么技巧?”

我告诉他:“并没有什么技巧,我只是一心做学问。……真正的学问不是掉书袋,而是用学问来养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傻子,人的智慧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有人胜出,有人失败,区别就在于此心动与不动。”

八、我的良知难求:忧谗避毁,事上磨 /323

这些年来,我不停地奔走,从一个讲堂到另一个讲堂,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每件事都拿有用和无用的尺子量上好几遍。世间路,哪有那么多有无之别,不过是我们的分别心在作祟。不知别人如何,我是很难找到一条直道,抵达彼岸。

九、我的心泉日新:六年乡居讲学,致良知 /357

我不由百感交集,人生就像是一场春秋大梦,何处起,何处落,谁也说不清,过去的再也回不来。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而月在天。

我喜欢弟子们围绕在身边,就算是沉默也是满满的充盈,就算是辩驳也是良知的显现。我告诫在场的弟子们,人只有一次生命,你们要做真正的自己,不要让眼前的幻景遮蔽了良知,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

十、我的良知召唤:思田平叛,此心光明 /385

人这一生兜兜转转,倏忽千里,时间深处弥漫着美丽的伤感。

往事如同快速倒带的胶片电影,每一格都是转瞬即逝的人生片段:山阴、龙场、书院、京城、南赣、广西、徐爱、湛若水、弟子、家族、儿子……

我艰难地睁开眼睛,嘴里含含糊糊地吐出一句“我要走了”。……用最后一丝气力留下了人生的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附录一 王阳明大事年表 /409

附录二 明朝中央官制简表 /415

附录三 明朝地方官制简表 /417

序言

自序 世无阳明,人心如牢笼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有人说,王阳明的横空出世,照亮了中国思想史的天空。

今天当我们走近王阳明的时候,需要打开三重疑问的大门。

第一扇门上写着:为什么是王阳明?

第二扇门上写着:王阳明为什么要创建心学?

最后一扇门上写着:心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中国儒、释、道思想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激荡与融汇后,终于在赵宋王朝迸发出亮丽的火花——理学。儒、释、道各有侧重,各成其法。道家重在天地自然。佛学重在心性意识,而禅宗则冲淡了佛学的宗教精神,回归人之庸常。宋儒沿接禅宗,又重新回到先秦儒生士子们苦苦追寻的家国天下的现实问题,且吸纳、融化佛学上对心性研析的一切成就。宋代理学家以宇宙论为人生哲学之根据,而宇宙论大多采用的是道教先天无极之说,使得儒学有了一番新生命与新迹象。

一个人降临世界是偶然,偶然的生命个体,绽放出必然的思想火花,是个体的造化,也是时代的需要。将王阳明放在明代中叶这样一个混沌的时代背景下,他所掀起的心学革命无异于一场“人的解放”。这也是为什么梁启超先生会说,王阳明“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到正德皇帝即位,思想统一,朱子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已过百年,渐趋僵化,甚至沦为儒生士子科举时的照搬之学。曾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大学问家陆深说:“今日举子,不必有融会贯通之功,不必有探讨讲求之力,但诵坊肆所刻软熟烂腐数千余言,习为依稀仿佛、浮靡对偶之语,自足以应有司之选矣。”如此背景下,读书种子们只会死记硬背,何谈创造力。

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曾言:“近来一种俗学,习为记诵套子,往往能取高第。浅中之徒,转相仿效,更以通经学古为拙。”归有光的忧虑不无道理,而那个以叛逆立世、将自己活成一团火的李贽也毫不讳言,自己就是靠记诵模拟而考中科举的。他的经验之谈是“取时文尖新可爱玩者,日诵数篇,临场得五百。题旨下,但作缮写眷录生,即高中矣”。文化的活力和创新力受到极大束缚。如果说,世无孔子,万古如长夜,那么我要说,世无阳明,人心如牢笼。

王阳明一生历经磨难,居夷处困,始终不改其追求圣人之道的初衷,将良知之教体现在应事接物的具体行动中,主动改造主客观世界,使之达到心物统一、主客统一,有限与无限统一。虽处逆境而不自弃,愈挫愈勇。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始终如一,终化险为夷,从而立下赫赫事功。作为思想巨子,阳明所创立的心学蔚为大观,如滔滔江水,不可用一朵两朵浪花来确定其范围。有人喜欢将王阳明一分为二,半是思想者,半是杀人魔,两个王阳明,前者奔着求圣而去,后者奔着事功而往。

从起意写王阳明,我就在书桌上方贴了个纸条,上面写着:写王阳明时,你想写什么。于心性驽钝的我而言,写什么都不觉轻松,遑论王阳明和心学。九死一生历练的人,得来的是九死一生的学问,让人下笔如千钧。无论怎么写,都觉得轻;无论怎么写,都觉得重。一不留神,弄成了“野狐禅”,不免贻笑大方。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无新便是常态。今人放大阳明学说的功利性,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功利的时代。儒家的最高价值,是让人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若日常生活无法体现,也算不得最高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对日常生活有一种误读,总认为溺于凡俗,沉于烟火,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并为此沾沾自喜。殊不知,人应该活出精神超拔的阳面,而不是活出混同咸鱼的阴面。

王阳明说,人人皆为圣人。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神圣的意义。人常叹,知己难求。连自己都不知自己,你又求个什么劲呢?当有一天,我们将困顿的目光投向传统文化,会惊奇地发现,现实世界难求的知己,其实早就活跃于另一个平行世界。王阳明是最好的倾听者,也是最好的话语者。上至朝廷大臣、学者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都有王阳明的信徒,尤其是在中下层民众中,王阳明具有极大的影响。“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引发了中下层民众的极大兴趣,直接推动了儒学平民化运动,构成了对官学也就是朱子学的强烈冲击,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嘉靖八年(1529),王阳明心学被禁,朱子学的反对者认为:“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朝廷要求“都察院榜谕天下,敢有踵袭邪说,果于非圣者,重治不饶”。直到万历十二年(1584),明廷才准许王阳明入祀学宫、孔庙,“(万历十二年)十一月庚寅,准王守仁、陈献章、胡居仁从祀学宫”。这是官方政策的一大转变。

王阳明痛恨那种“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的局面,正因如此,他才顺应时代潮流,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要改变朱子学的观念,让格物的方式从“道问学”走向“尊德性”,提倡“致良知”的道德实践,使每个人都成为道德主体,不再一味寻求外在的天理,而是遵从内心的良知,实现知行合一。如此,社会文化才可能避免僵化,重新焕发活力,像儿童初长成时那样,“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做人也要像孩子那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如果说朱子学是捆绑彼时社会的绳索,那么阳明学说则是一双解绑的巨手。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王阳明的“良知”说和“知行合一”说,曾激励了明朝中晚期无数读书种子们的矍然奋起。在近代,王阳明学说又被一些进步思想家用来作为变革社会、救国图强的思想武器,并且这种影响超越了国界,阳明良知之说和知行合一之教远播东亚、东南亚,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不受阳明良知智慧的启发、浸染和影响。

那么,在这个最好且又最坏的时代,“良知说”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我们习惯了安身立命,习惯了将生活当作日子过,将视野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以私利为半径的小小圆圈之中。我们在嘲笑庸人哲学不值一提的同时,却又义无反顾地在用世俗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我们在嘲笑别人的可笑之处的同时,又在身体力行地制造着别人围观的笑话。当下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话语时代,从现实到网络,从旧文本到新媒体,一口唾沫就可以掀起滔天巨浪。虽然王阳明临终之前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但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又何尝不是多言之人?连他的朋友都劝他少说话。他主动反省,他说,一个人话一多,必定气浮、志轻,气浮的人热衷于外在炫耀,志轻的人容易自满松懈。

多思多行且多言的王阳明,像极了这个时代的我们。于是,有人将阳明学说理解为心灵鸡汤似的精神诉求,只闻鸡汤美味,不见万物观照。就像俗务缠身的我们,走进阳明心学,何尝不是为了能够明心见性、摒弃杂念?

无论是过去被批判的王阳明,还是被现代人奉为心灵导师的王阳明,都不是王阳明本人。如果给王阳明贴上身份标签,我们可以说他是“十六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演说家、最伟大的哲学家、仕途不如意的官员、二流诗人、道德典范和坚定的行动主义者”。他甚至和我们这些庸常之人有很多共性:和老友喝最辣的酒,好为人师,用世俗的成功标准衡量自己,用不着边际的梦想代替思考,对早已抛弃自己的朝廷抱有不眠不休的幻想,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

现代性造就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可以说从未像今时这般丰裕。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工具理性向人类世界宣告它的无所不能。工具理性讲求的是功利,趋利是其本质。在工具理性面前,一切都成为相对,包括自然、信仰乃至人本身,因此,尼采无奈地发出“上帝死了”的呼吁。与此同时,人也“死了”。人制造了工具理性,却受制于所造之物。丧失自我的个体在工具理性造就的现代性面前,如无根浮萍,于是良知和现代人渐行渐远,而现代性造就的种种险恶却如影随形: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恶化、道德的失衡和混乱、拜金主义的盛行泛滥、人类自我价值的虚无化、人类心灵最终的安顿……这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困扰着现代文明。

理性对外界物质关注过多,却很少关注人的内心。人在物质层面的丰裕同精神、价值层面的匮乏与空虚形成强大的张力和鲜明的对比。人们甚至不惜牺牲人性的尊严、自然的完整、价值的可贵,以换取物质的丰富。于是,为了谋求短暂利益而出卖人格、出卖良知的行径也出现了,于是便产生了困扰现代文明的灾难和问题。在王阳明的语境中,心,良知,天理,是同一个意思。当一个人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全都以良知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可以说,他的一切,都被包在了良知这个圆圈里面,圆圈外面,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就是所谓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当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充满了良知,人生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境界。良知,是大智大勇,是大反思,是一种高级智慧。解决事情的办法千变万化,永远不要去违背自己的良知。如果我们懂得“致良知”,并且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将自己的良知如实地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就享有一种与自己的生命本质相一致的现实生活,我们就是有根基的人,是体现了生命自身的完整性、独立性与自主性的人。如果不是,而总是以私心、私利、私欲的满足为目的,那么我们就会在外物的追逐之中丧失自我生命的本质,就会成为没有生命根基的、东倒西歪的人,就会造成现实生活与生命本质之间的断裂,从而使生活走向生命目的的反面。王阳明说,世界是我心观察出来的,我心污浊,这世界就污浊;我心光明,这世界就光明。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读王阳明时,你在读什么?”有人说,与古人对话,只能自己领悟。读王阳明,虽然不能像读哈姆雷特,千人千面,但也各有选择。一曰“小我”,一曰“本我”。“本我”即开放的自我。以开放的自我和阳明对话,你的自我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开放;你若以“小我”去读阳明,读出来的便是庸俗,便是腥臊,好端端的阳明学说也被弄得庸俗不堪。当然,我喜欢第三种读法,围而共读。即同好者围坐一起,每一句话都讨论,每一句话都辩论。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对群体的经验的丰富,这样就变成了活的话语。

——什么是圣人之道?王阳明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圣人之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谨以此书,献给我那正处于青春凶猛期的女儿宗雪彤,也希望她这一生活出自己的意思来。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宗承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212205
开本 16开
页数 4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76
CIP核字 2022180907
中图分类号 B248.2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