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这30年(10位文化名人口述改革开放)
内容
编辑推荐

刚刚过去的3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但对每一个亲历其间的中国人都是一份值得不断回望的记忆。本书收录了当今中国最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10位著名文化人的口述历史。随着本书10位主人公展开的文化记忆,那些隐藏在时间深处我们曾经拥有的激情与彷徨,偏执与洞见,坚持与妥协,再次在各种声音的论争中弯弯曲曲向我们走来,呈现出一个时代进步的艰难足迹……

内容推荐

刚刚过去的3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但对每一个亲历其间的中国人都是一份值得不断回望的记忆。《我这30年:10位文化名人口述改革开放》试图用当今中国最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10位著名文化人的口述历史,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轨迹进行一次检索。这10位文化人,有作家、学者、电视制片人、画家、音乐家、表演艺术家,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为我们民族留下了这个时代深深的文化记忆。捧读这些人的30年,那些隐藏在时间深处我们曾经拥有的激情与彷徨、偏执与洞见,随着记忆再次在各种声音的论争中弯弯曲曲向我们走来,呈现出一个时代进步的艰难足迹……

目录

王蒙:生活是不会被消灭的

余秋雨:我赶上了这巨大的历史机遇

贾平凹:有时很快乐,有时很痛苦

韩美林:沧桑全付笑谈中

于丹:穿越时间的精神成长史

姜昆:成就于30年的大时代里

李谷一:一切和祖国发展息息相关

张纪中:推动中国电视剧升级

李海鹰:千万种口味应对千万种人

陈冲:爱是人生最难的一件事

后记

试读章节

用美丽文笔表现中国文化

记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您的《文化苦旅》系列文化散文开始一纸风行。从刚才的谈话我们也知道,“苦旅”的念头由来已久,但我们猜想,您之所以踏上这段寻找中华文明的旅途,一定也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契机吧。

余秋雨:我一直觉得,改革开放有个显著的好处,就是改变了中国的现实,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巨大灾难后重新苏醒的民族,灾难使我们感到沉重的屈辱,灾难结束后的开放也带来了思想上的焦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一直听到一种质疑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这么落后,外国怎么那么好?由此产生了很多对中华文化方方面面的责难。比如我的好友、已经去世的柏杨先生写的《丑陋的中国人》,还有龙应台女士写的《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上溯到鲁迅对国民性的剖析,当时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中国的文化问题非常的严重。甚至好多人提出,中华民族是第二等民族。我理解的文化,是人类各部分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体,最终沉淀为集体人格。因此,我研究中国文化,也就是研究中国人。当时海内外文化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以批判为主,那些观点我局部同意,但基本评价却不赞成。但是我不会和他们争论,因为一争论就乱,而真理从来就不是“越辩越明”的。

我对中华文化整体上是热爱的,我希望通过我尽可能美丽的文笔来表现我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情感,我的文字是有表情的,我所有的读者都可以从我的文字看出,我的表情肯定是赞美的、热爱的,即使对于灭亡的地方我也是非常同情、难过的,绝不是去骂他的,不是“去吧”这样的。这一点海内外读者都感受到了,他们接受了我的这种态度。很多人仅仅从散文技巧的角度来研究我的文笔,其实,那种文笔就是我的立场。

记者:您最开始写的这些文章是散见于《收获》杂志的,是分期发表的,那么在写作上是否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方针?

余秋雨:在我动笔之前,就对此次“苦旅”有一个十六个字的总体勾画,那就是:远祖废墟,当代愁虑;一己笔触,世间话语。这十六个字,包括“文化苦旅”这个书名,都是我在旅行途中,在一间小旅馆的桌子上写的。写下这四个字后,好像挖开了一道小渠,一系列构思就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了。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关于“远祖废墟”和“当代愁虑”——这主要是针对“文革”之后的文化焦点,主要在二十世纪的是非得失间徘徊。对此我一直抱有歧见。我觉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是非,很难梳理得清。在兵荒马乱之中,虽然也出过一些杰出人物,但文化整体已进入衰败化、应时化、实用化、政治化、极端化、琐碎化的过程。我们需要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以伟大的唐代为中枢,前后辐射。甚至再往前推,推到魏晋、秦汉,甚至战国。我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绝不是回到“文革”之前,更不是回到晚清时期,而应该寻找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只有这种坐标,才是世界性的坐标。这不是向古代遁逸,而是对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给予了更高的历史期许。

我必须以一个从灾难中跳出不久的中国文化人的身份,寻找曾经发生过伟大历史事件的文化现场。先让废墟提醒自己,再由自己提醒更多的同胞:我们的土地上还保留着曾经伟大的证据;直到今天,我们还与这些伟大的证据相邻而居。这就是所谓“为了现代而寻找古代”。

关于“一己笔触”和“世间话语”——文学写作的基座是个体生命。没有个体的集体,是一种纸扎的庞大、空洞的合唱、虚假的一致,这是我们在“文革”时期天天忍无可忍的精神磨难。因此我一早就决定,从语言风格、选择标准、观察视角、思考方式、情感走向全然都是个性化的。我还会故意把个人对家乡生活的回忆文章穿插其间。我的这次写作,必须随着自己的脚步,走出一罔圈以各种名义筑造起来的围墙,走向平民天地、寻常巷陌。只有世间才是我最宏大的背景。

需要说明的是,我从写作一开始就摆脱了知识精英小圈子里“互为观众”的陷阱,认为那是在掩盖一种懒惰和无能。我争取在文章中化解“学术硬块”,努力与不同文化、不同住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产生心灵沟通。事实证明,只要有这种诚恳,而且用不懈的努力来保持这种诚恳,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记者:在我们印象中,《文化苦旅》发行最初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宣传,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您发现自己的“一己笔触”突然变成了畅销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出版成书,既没有开新闻发布会,也没有开作品研讨会,甚至,报刊上连一行字的消息都没有刊登过,但很快出现了发行奇迹,一版版地重印。我当时还在外地考察,对发行情况并不清楚,也没有与出版社签过出版合同,出版社当时支付的是一次性稿费,大约一共四千元人民币吧,很快就在考察途中花完了。只是有几次,我在黑龙江边境的黑河,在新疆边境的喀什,在广西边境的凭祥,都发现了大批《文化苦旅》的读者,我才知道这本书真是卖得很多了。

那些年从中国大陆向外国邮寄印刷品还要受到检查,据报道,上世纪90年代前期国内家长向海外留学子女寄得最多的书籍也是这一本。这让我感动了好几天。

P53-55

序言

南海沧溟孕育了广东开拓、进取、开放、创新的海洋文化精神,在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曾经先后拥现出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勇立历史潮头的寻梦人,他们不甘民族沉沦,为强国富民进行了苦苦的求索,在近代中国掀起变革图强的惊天巨浪。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0世纪70年代,中国再一次将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梦首先赋予了这一片火热的土地。

1978年12月18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50号文件,决定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创办经济特区。广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按照中央提出的“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要求,以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先后创办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大胆引进外资,积极开展城市流通体制、价格体制、所有制结构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兴办“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建立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放地带,迅速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第一轮热潮。

1992年初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南下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对广东的改革开放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强调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刻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广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入了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时期。

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视察广东,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勉励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东按照中央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不断增创体制、产业、科技、开放、环境新优势,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着力提升科技综合竞争实力,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2003年4月,就在广东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情系人民健康,亲临一线视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寄望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和区域合作,大力推进社会和民生建设,全面转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30年春风化雨,3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广东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是广东经济实力快速发展的30年,是广东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成效显著的30年,是广东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的30年,是广东逐步走向科学发展、社会日趋和谐稳定的30年。广东的GDP已经由1978年的185.8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万亿元,增长了37倍。目前,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1/8,外贸出口占全国的1/3,税收占全国总额的1/7,累计吸收外资总额占全国的1/4。经济规模先后赶超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成为中国内地名副其实的第一经济大省。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综合试验场,各个领域探索出来的成功做法,不断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和经验。广东产品行销全国,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为标志的“广货”席卷大江南北。广东屡开风气之先,成为传送新观念、新事物、新潮流的“南风窗”,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进程。

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生动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雄辩地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30年凤凰涅檠,30年破蛹化蝶。广东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引领改革开放,注重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将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二是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实效着眼谋划改革和发展大计,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三是必须坚持依靠群众搞改革,注重吸取人民群众的改革智慧,尊重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首创精神。四是必须坚持服从全局利益和发挥地方优势相结合,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在改革和发展中的积极性。五是必须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注重改革和开放相互推动。六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与稳步发展相结合,注重把改革开放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深刻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核,极大丰富了岭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广东改革开放的先锋实践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岭南文化最鲜活的一部分。

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30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厚重的思想解放史。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得益于思想解放的先行。从杀出血路创办经济特区,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党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号角一次次在南粤大地首先吹响,一次次引领广东率先改革、率先发展。进入2008年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旗又一次率先在南粤大地上高高举起。广东要开创未来,仍然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要继续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勇破阻碍广东发展的观念和误区,大胆创新科学发展的思想和举措;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探索创新;要以宽松的政策支持干事创业者,以宽厚的心态理解干事创业者,以宽容的精神善待干事创业者,形成干事、创业、敢想、敢试、敢负责的社会氛围。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广东曾有的改革开放先发优势已不复存在,广东和全国各地一起,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看到广东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又要从世界发展的宏观视野来审视广东的过去和现在,增强忧患意识,以世界眼光谋划广东的未来。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面向世界的眼光、主动服务全国的意识,在开创我国科学发展新局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先行一步,继续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

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省内各出版社全力以赴、辛勤工作,集中推出了一批反映改革开放的专题出版物,内容涉及30年来改革开放风云人物、重大事件、经济变化、政治革新、文化演进、社会变迁和未来发展等,多形式、多层面记录和再现改革开放的历史,多学科、多视角分析和探索广东改革开放的动因、价值和特点,对帮助广东干部、群众全面客观了解广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认识这场大变革大开放的历史地位,重塑改革的锐气,在新的起点上再创广东辉煌,将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靠改革开放赢得今天的发展,也必将靠改革开放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08年10月

后记

理解昨天

王蒙对后生晚辈的欣赏一向不吝美辞,一次他对80后的作品略有微弹,觉得读他们的作品有一种“没有昨天”的感觉,有80后粉丝大怒反击:“没有昨天?您还没有明天呢,明天您就嗝儿屁歇凉了。”王蒙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说起这个段子,自己也乐。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王蒙1979年在北京街头看到勾肩搭背的青年男女,看到久违的油条豆浆、话梅糖果时涌出的泪水,我们就能理解一个有昨天的人和没有昨天的人的区别。

被命名为“改革开放”的刚刚过去的这30年,是离我们最近的昨天。它属于我们这本书的讲述者,我们更希望通过讲述,通过文字载体,它也能成为“80后的昨天”、“90后的昨天”。

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任务,对于仅仅10位讲述者,对于这么一本薄薄的小书而言,都难免拘于一域并充满一己之见。而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要理解并相信我们曾有那样一个过去并不容易,更不要说让他们视之为自己生命的共同体,自己不曾经历却必须正视的昨天。

在这个经济挂帅,物质和财富成为价值核心的年代,我们撷取的这lO位,不是财富翘楚,也非商海潮人,他们的意义和价值,更多体现在文化和精神领域,他们有影响力也有话语权,但在日常物质消费生活的遮蔽下,这影响力和话语权还有多大,我们也难以测度。

但我们深知,历史记忆的欠缺,将会影响许多人对国家民族现实形态的判断,并最终影响着每个人的个人命运。所以我们有记录和讲述的责任。这是薪火相传的责任。

更何况,这是我们亲身经历并浸淫其中的30年,激情和迷惘都还没有退却,这零距离的昨天体温犹存,没有谁比我们更有资格讲述它。

我们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真实呈现,没有遮蔽,无论是事件还是情感。我们相信,在个体经历和宏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把每一个亲历者的昨天加起来,也许就是这个国家的昨天,这个民族的昨天,或者说是这个文化共同体的昨天。

同时我们也相信,拆掉年代的背景板,还是会有一些共通的东西,让我们能够辨识过去,厘清现实。

比如一个文人如何因言获罪流配边陲又如何重返京师仕途显达;一个女人用十年时间学习和感叹受是人生最难的一件事;有梦想的年轻人如何在底层奋斗终获老艺人提携登上巅峰;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在知天命之年感喟一“反正就这样活着,有时很快活,有时很痛苦”。

熟悉的故事,共通的情感。大历史中似曾相识的人生,不管时代如何转换,放在个人身上就是进退穷达的酸甜苦辣,就是情感跌宕的悲欢离合,就是生老病死的生命年轮。

超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宏观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刚刚过去的30年又的确是如此不凡。

一个国家100多年来难得平静的30年,没有大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安定,物质财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全世界都真切感受到了一个大国的崛起……

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个历史的拐点,是一段值得我们反复书写的昨天。

随着本书10位主人公展开的文化记忆,那些隐藏在时间深处我们曾经拥有的激情与彷徨,偏执与洞见,坚持与妥协,再次在各种声音的论争中弯弯曲曲向我们走来,呈现出一个时代进步的艰难足迹。

这里没有大历史的宏伟叙事,唯有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这些普通个体在平凡生活中表现出的信念与坚持,自有挡不住的动人光华;他们既受惠于这个时代,又无惧于其中的沉重担当。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脊梁。

最后,还有许多感谢。

感谢这套书的主持者,广东省委宣传部和花城出版社,没有他们深切的文化关怀,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面世。

感谢南方日报文体新闻中心一批80后的年轻记者,他们克服时代的隔膜和理解的鸿沟,以饱满的才情和严谨的求证全力投入,才让一篇篇任务作文有了记录历史的分量。

感谢10位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的真诚叙述,他们是这本书的主角,这里是关于他们的昨天的记录。

而现在,这已经成为我们的昨天。

——编者2008年秋于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这30年(10位文化名人口述改革开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志红//陈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5063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