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艳阳天(1-3)(精装)
内容
内容简介
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小说的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完整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朴素晓畅,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精彩书摘

《艳阳天》一

第一章

萧长春死了媳妇,三年还没有续上。

都说“二茬子”光棍儿不好过,萧长春本身还沉得住气,最心急的人,倒是他爸爸萧老大。

儿子的婚事成了老头子的心病啦!这些日子,他只要见到对劲的人,就要唠叨一顿:“你们总说拥护长春,拥护,拥护,他有难处,你们都看着不管!”

有人故意逗他说:“老萧一天到晚都是乐呵呵的,还有什么难处呀?”

老头子拍着大腿、喷着唾沫星子说:“唉,我看你们是骑驴的不知道赶脚的苦哇!事情不是明摆着:一家子人筷子夹骨头——三条光棍,没个娘儿们,日子怎么过呀!不论办什么事儿,长春都是听你们的,你们应该撺掇他赶快说个人呀!”

人们说:“这是老萧的私事,外人可不能干涉。”

老头子把大眼泡子一眨巴说:“嗬,什么公事、私事?我就不信这一套!平常日子,这家生孩子,长春给请老娘婆,那家没有买盐打醋的钱,长春转着腰东摘西借;他敢干涉你们的私事,你们就不敢干涉干涉他呀!”

说实在的话,在东山坞农业社里,关心萧长春婚姻事儿的人并不少,真心实意帮忙使劲的人更多,光当过媒人的就有十几个。说过的人家,不是这一头不随心,就是那一头不如意;加上萧长春本人没白天黑夜地忙工作,实在顾不上在这种事情上多花脑筋,就拖拖拉拉地搁下了。

这几天,韩百仲的媳妇大脚焦二菊正在热心地跑腿说媒。

她给萧长春说的这个人,是她姨表嫂的娘家侄女,住在南庄;二十六岁的坐家女,心高眼高,一般男子,一般人家,全都瞧不上。萧家原籍在离庄,距南庄很近,根底全都知道;一打听萧长春这个人,更没有别的话说了;东山坞今年生产又搞得特别出色,附近村子没有不喝彩的——三事加一功,那个姑娘点头乐意了。问起女方的人才相貌,大脚焦二菊更是满打满包。她说:在东山坞最漂亮的闺女要数焦淑红,最手巧的人要数焦淑红,可是南庄那个人儿,只能在焦淑红以上,不会让她比下去;要说缺欠,就是思想差点劲儿,文化不高;话儿说回来,萧家娶媳妇是为了过日子,并不是选举干部,思想、文化怎么样,自然不能算大缺点了。大脚焦二菊还说,光凭媒人的嘴说好说坏不行,最要紧的还是当事人亲自瞧瞧;她说,只要萧长春跟那个姑娘一碰面,她这个大媒人就算当成了。

这一回可乐坏了萧老大。

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罗锅腰挺直了;走路脚步更有力了,说话的声音更洪亮了。他三十七岁就死了老婆,守着萧长春这根独苗过了几十年,儿子是他的无价宝。那时候,穷日子就像张开血盆大嘴的饿狼,追的他东跑西颠逃活命,受的那份罪就无法儿说了。闯来闯去,最后只好在东山坞落户安身。东山坞是萧长春的姥姥家,亲戚虽穷,总还可以帮衬一点儿;加上边区政府在这边一扎根,过了几年萧长春又当了民兵,沟北有些富裕户也不敢欺负外姓人了,父子俩才算站住了脚。萧老大省吃俭用过日子,顿顿紧,口口攒,存下三斗红高粱,给儿子买了个童养媳妇。他实指望办一件对得起儿子的事儿,哪知道反而给儿子找了个心病——两个人不对脾气,见了面就像冤家对头一般,吃饭不肯在一个桌上,儿子宁可光着脚丫子走路,也不穿媳妇做的鞋。那年秋后,萧老大硬强着给儿媳妇上了头童养媳正式结婚的时候,俗称上头。,小两口没在一条炕上睡两夜,儿子就参军走了,一去两年没回家。到了大军进关的第二年冬天,儿子从湖北来了信,说是在那儿休整练兵。萧老大打点了盘缠,带着儿媳妇去看望儿子。当时萧老大是抱定这样一个主意去的:眼下是新社会了,新社会要讲究婚姻自由,你们两个当着面说说痛快话,愿意在一块儿过下去呢,就从此和美,这更好;不愿意一块儿过下去呢,好说好散,各奔前程,谁也别耽误谁。爷儿俩经过好些日子的艰苦行程,总算找到了儿子。小两口一见面,媳妇就哭了,哭得老头子怪难受,又插不上话儿。闷了一会儿,儿子开口了,他说:“别哭啦,咱们都是穷人,都是受过害的,我往后再不嫌弃你了。”一句话把个萧老大说得起心乐,两年兵没有白当,儿子变了!小两口恩恩爱爱地住了半个月,回来就给萧老大生了个胖孙子。又过三年,儿子复员回来了,眼看就要过起团圆美好的日子,不料想媳妇命薄,没半年就暴病死去。萧家门里开始过起没有娘们的日子。其实呢,儿子要是不当干部,把心思都扑在过日子上;就算当干部,也别像眼下这个样子,一头钻进去什么都不顾,把自己的事情看重一点儿,续上个媳妇还成问题吗?儿子偏偏不能使他随心如愿。萧老大是个爱脸面的红脸汉子,他不反对儿子当干部,儿子为公家搭心搭力搭东西,他从来都不心疼,更没说过半句拉后腿的话儿。他说:“就凭咱们顶着一脑袋高粱花的泥腿子,如今在八九百口子人里边说啥算啥,走区上县平,先头那个社会,做梦你也梦不着,不好好干对得起共产党呀?就是自己的事情,能想想,也得想想;说个媳妇,也碍不着你办公事,真就这点工夫都拨不出来呀!”儿子不张罗,萧老大张罗,他时时刻刻不忘这件事儿,见到过心的人就说,见着可靠的人就求。为这类的事情,儿子没少说他。说就说,你自己不办,别人办你还管呀!萧老大又不想包办,媳妇给你找好了,让你们对面相,让你们心甘情愿,这不就行了!

行了,萧老大没有白费一片心,事情总算张罗成了,他怎么会不高兴呢!

从打去年秋天起,东山坞就像一盆火炭,越烧越火暴了。一入夏季,满地的麦子随着风长,长得出奇了。萧老大活了六十五,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麦子。庄稼人过日子指望个什么呢?当然是好收成了,有了好收成,就有了好光景,这是一宗大喜事。儿子的亲事又有了眉目,等到订妥,收下麦子过了门,萧老大的一桩心事就了却啦!儿子有了伴儿,孙子有了妈,他自己有人伺候,也能够吃口现成的,喝口现成的,成了有福的老头子了。这可是喜上加喜呀!

老头子这几天正在不停脚地忙碌着。

头一宗事儿,应当是请媒人。萧老大既好面子,也是热心肠的人,这个“场”自然不能丢下,手头再紧,也不能让人家在这大忙的日子里白跑腿儿。

大脚焦二菊连忙推辞说:“大姐夫,您怎么把我当外人看了?我可不是那种跑媒拉纤的行家,长这么大,还是大闺女坐轿头一遭儿。我什么也不图,就想办一件好事儿。外甥终年累月地为我们大伙儿忙,顾不上自己的家,我给他办办这件事儿,表表我的一片心,也是理所应当。往后,有个人把家给他挑起来,叫他塌塌地把咱们农业社搞好,就什么都有了;不嗍嗍您的筷子,跑断了腿,我也心甘情愿!您要是为这个破费钱,我可要生气了!”

萧老大要办的第二宗事儿,就是赶快叫儿子去相亲。眼下儿子没在家,到渠道工地上带工去了,离东山坞抄近走还有四十里,见不到,喊不应,老头子挺着急。

大脚焦二菊给他出主意说:“工地上要干部有干部,要党员有党员,外甥离开几天也没事儿;捎个信去,说得急一点儿,不就回来啦!常言道趁热打铁,这种事情不能搁着,搁凉了再出个什么岔子,就难办了。”

萧老大立刻跑到农业社办公室,找到会计马立本,托他赶快给儿子萧长春带个口信。

这一天,会计马立本奉了副主任马之悦之命,正要给萧长春写信,当下便答应把萧老大的意思挂在信上;后来,不知是忘了,还是故意没写上,反正要萧长春回家相亲的这件事儿,在那封信上一字儿没有提。

三天以后,大湾供销社的一位业务员把这封信带到了工地上。

这个时候正是一九五七年春蚕结茧、小麦黄梢的季节,本县东北部二十几个乡联合挖渠引水的工程搞得很火热。

这条渠从城北牛儿山北边的潮白河引出来,沿着山根东下,直伸到这个县最边沿的东山坞、章庄一带。河水引过来以后,这边靠山区的土地干旱问题就解决了大半,还能排泄一部分低洼地的积水。这个工程是在广大农民普遍要求下开始的,足足表现了高级农业社成立以后的新气魄;虽说劈山越岭、工程艰巨,但是所有来到工地的干部和社员都是信心十足,都掏出全部力气劳动。

供销社的业务员打听到东山坞小队驻扎的村子,在办公室里扑了空;那儿的炊事员告诉他,老萧的“办公室”在工地上。业务员又折回工地,好不容易才找到东山坞的工段。

河床的形状已经在山沟、平地上出现了。高山被劈开,棱坎被削平,沟谷被填满,河床直冲过来,伸进山前边的平原上。在这绿色的世界里,它像一条黄色的巨龙,摇头摆尾地游动着,显得特别的精神。

刚起晌,民工们正干得起劲儿。刨土的,开石的,推车的,挑筐的,还有背石头的;你来我往,你呼我叫,加上呼啦啦飘动的红旗,唱着评戏的广播喇叭,热闹非常,真是一幅动人的图景!

业务员转着身子,在人群里寻找萧长春。人来人往,就是不见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他拦住一个挑土的民工问:“喂,同志,东山坞的萧支书不在这儿吗?”

那个挑土的民工把担子换了换肩,和善地看了他一眼,朝后边一指,说:“在这儿,那不是上来了!”

在一道被水冲开的土沟那边,有一队背石头的人正从河槽里边往上爬。他们都是很壮实的庄稼汉子,光着肩膀,背着木棍拼成的背架,背架上绑着大块石头,在那陡立的坎子上,弯腰哈背、吭哧吭哧地移动着脚步。这里边同样没有一个干部模样的人。

业务员朝他们喊一声:“萧支书在哪儿呀?”

背石头的人大口地喘着气,谁也顾不上回答他。直到爬上坎,打头的那个人,抬头朝他看看,紧走几步,又跨到一旁停住;等到身后的人都走过去之后,才跟他答话说:“同志,您找我吗?”

业务员转着身子仍在人群里寻找,随口说:“我找东山坞的萧支书。”

那个背石头的人把身子微微一蹲,把背架放在一个小土坎上;又从背襟里抽出两只粗壮的胳膊,活动活动肩膀;一纵身,像一只小鹿似的,轻轻巧巧地从沟那边跳了过来。他站稳之后,抽下腰带上的毛巾,一面擦着满脸的热汗,一面和气地说道:“我就是萧长春。您有什么事呀?”

业务员听他这么说,就像不相信似的上上下下打量着这位党支部书记。他刚刚调到大湾供销社,没跟萧长春见过面;可是老早就听到人们议论过萧长春。在他的想像里,萧支书应该是另一个样子,到底该是什么样子,他也说不出,反正眼前这个人不大像。

萧长春三十岁左右,中等个子,穿着一条蓝布便裤,腰间扎着一条很宽的牛皮带;上身光着,发达的肌肉,在肩膀和两臂棱棱地突起;肩头上被粗麻绳勒了几道红印子,更增加了他那强悍的气魄;没有留头发,发茬又粗又黑;圆脸盘上,宽宽的浓眉下边,闪动着一对精明、深沉的眼睛;特别在他说话的时候,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很引人注目——整个看去,他是个健壮、英俊的庄稼人。

业务员一面好奇地打量着萧长春,一面从背包里掏出一封用报纸糊成封皮的信,还掏出一张叠着的纸条,说:“这是马主任让我捎给您的。里边可能说的是重要事儿,他要我亲手交给您。这个纸条,是在半路上碰见一位女同志,她托我带给您的。”

业务员走后,萧长春急忙打开马之悦的信。只见上边写着:萧支书:

工地所需之粮,正在操办,一二日内即派人送到。还缺何物,请来信,一定尽力满足你们的需要。

我社今年小麦丰收在望,从成色看,压倒全乡;春苗茁壮,锄草等管理也都及时,前次乡里开社干部会议,李乡长又当众表扬了我们。会后,还组织了一次参观,参与者,无不喝彩!

家中一切事情,有我、百仲和连福负责办理。连福最近工作也很积极,再没有闹情绪。当前之事,都已安排妥当。社员劳动热情很高,工作井井有条。请勿挂念。

这次挖河引水,关系着我县半数人口的生产、生活之大计,更是为我们东山坞子孙谋求幸福。你们身负光荣重任,我们都十分羡慕。闻知你们几次得到红旗,更为高兴。望你们再接再厉。

工程正在紧张阶段,也正是领导工作最重要的时刻,完工之前,你就不必回来了。

…………

马之悦上月日背石头的人们把石头放下,又折回来了。他们老远就见萧长春在默声不语地看信,一边看着,眉头微微地皱着,嘴角却带着一点笑模样,断定这信是家里来的,便都高兴地呼喊起来:

“老萧,信上都报告什么好消息?”

“要来人跟我们换班吗?”

社员们说着就把萧长春给围上了。

“嗨,不要抢,不要抢,问问老萧,别是情书呀!”

“谁像你那么小气,人家支书大公无私,情书也要公开!”

“就是嘛!我们还得给支书参谋参谋哪!”

远处推车的和挑土的社员,也都扔下工具,朝这边凑过来。那张短小的信纸,就在一只只流着汗水、沾着泥土的手上传来传去;这个还没看完,就被那个抢去了,抢到手还没看,又被别人抢走了。大伙儿嘻嘻哈哈,显得又亲密又热闹。

庄稼人是不轻易出远门的,出了门,也不像城里人那么爱写信,书信对他们说来总有点新奇的味道。况且,他们都离开家一个半月了,离家那会儿,麦子刚吐穗,眼下大概都黄梢了,成色怎么样,预分方案公布了没有,都是大家伙最关心的事儿;去年大灾荒,困难的关口他们都鼓着肚子挺过来了,好光景伸手就抓到了,谁不想听一听从家里传来的好消息呢!

等到识字的人看了信,不识字的人让别人念叨听了,一个个都像得了喜事似的咧开嘴巴笑,汗水横流的脸像是开了花。特别是那些年纪轻的人,跳着脚乐。

“听到没有,我们社的麦子把全乡都压下去了,去年我们的灾情压倒全乡,今年翻个了!”

“不见家里的信,我也猜它个八九成。开天辟地,哪年有今年这麦地耕得深,哪年有今年的麦子种得及时!不长出个样子来,那才见鬼!”

“不光耕得深、种得及时,粪底子也厚实呀!初级社那会儿,一亩地使一车粪就嚷邪了,今年咱们麦地里呢,每亩三车都冒了头!”

“我看哪,最节骨眼儿的,还是春天抗旱的功劳。正月十五压的那次雪,顶一场透雨;正吐穗的时候浇的那一茬水,分明是撒了一地白面呀!”

人们兴高采烈地说着。不爱讲话的人,嘴上没说,心里边也是热乎乎的。到工地上来的人,全是从东山坞的社员里选拔出来的,思想好,劳动也好;去年大灾以后,他们跟萧长春拧成一股劲儿,撑起东山坞的天,辛苦操劳,这八九个月真不容易过呀!如今谈论起就要到手的丰收,就要到嘴的白面馒头,自然是高兴啊!

在人们嬉笑议论的时候,萧长春又打开另一个小纸条儿。他看了一眼,脸上那一点点笑意立刻就消散了,再看一眼,浓眉皱了一下。纸卷上写的是:萧支书:

麦收时节到了,这是我们东山坞高级合作化以后的第一次大丰收,是个十分重要的时刻。社里的问题非常多,特别是沟北有些人,开始嘀嘀咕咕,不知道又打什么主意。家里的领导,有的不往心里去,有的往心里去,又管不了。怎么办呀,真愁死人了……我们都希望你快点回来,越快越好,千万千万!……

焦淑红月日萧长春心里打个转,赶忙把这个小纸条一团,顺手塞在裤兜里,没有再给旁人看。

副队长马同峰捧着马之悦那封信反复地看着,好像在手上掂掂它有多少分量。他扭头瞧瞧萧长春的神态,眼睛一眨巴,走到那些乐得发狂的年轻人跟前说:“喂,消停消停,你们说,这信里边都有什么内容?”

“好消息呗!”

“告诉我们回去咬白面馒头了!”

马同峰说:“要我看哪,不是一张完完整整的喜帖子。”

这句话,把大伙都给说愣住了,停住嬉笑,转过脸来,听他往下讲。

有人附和马同峰说:“这话有理。看信上的口气,收割麦子,也没有人换我们班了。”

年轻人说:“人家都安排好了嘛!大伙的劲头又挺足,只要他们把麦子收上来,不换班也没关系。”

马同峰说:“安排好了?好个屁吧,葫芦里不定又装了什么药哪!收割、分配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叫支书回去看看呢?我犯疑就犯在‘你就不必回来’这几个字儿上边。”

多数人都赞成这个看法:“这倒是,我们回去不回去倒没啥,老萧还是应当回去关照关照。”

“马主任这二年办事情越来越不稳了,总想邪门,别等他一糊涂,又像去年那样,捅个大乱子呀!”

萧长春站在人圈外边,安然地从裤兜里那封信上撕下一小条,又从跟前一个人手里拉过烟荷包,倒出一点烟末,两只粗大的手指头特别灵巧地一转动,就卷成了一支纸烟;然后点着,慢慢地吸起来。任凭人们议论纷纷,他不露声色,也不插言,只是一边仔细听,一边琢磨这两封信里的意思。这两封信跟社员们的议论在他心里边顶开牛了。他想,东山坞的工作真的会是一帆风顺吗?真的因为丰收了,乱七八糟的思想都烟消雾散了,都跟社一条心了,都用劲劳动了?会不会因为马之悦去年犯了错误,现在想要讨好、表功,故意跟自己报喜不报忧呢?他又反过来想,马之悦信上说的情况也许是真的。既然麦子丰收了,集体化的优越性表现出来了,往后的生活眼看着就要提高了,还有什么问题呢,还能嘀咕什么呢?会不会因为焦淑红年轻没经验,听到一些只言片语,就大惊小怪呢?……

马同峰见萧长春平平静静地不哼不哈,怪纳闷,就凑到跟前问他:“我说老萧,你瞧这封信的意思怎么样呀?”

萧长春一抬手甩掉烟头,用脚踩灭,笑笑说:“要我看,麦子丰收,这是真的;麦子一丰收,那些三心二意的人会寻思寻思,回回头,工作比过去好搞了,咱们的农业社要巩固了,这也是真的;说的一点问题没有,那倒不一定。”

马同峰说:“对了。依我看,马主任这个人不大可靠。不要说别的,他光是工作不用劲儿,马马虎虎地在那儿对付,麦秋忙月,出点事儿关系就不小。我看你光是蹲在工地上不行啊!”

围着他们的社员,听了这两句话,都觉得在理。大伙儿就七嘴八舌地说,小心不为过,萧长春回村走一趟,把工作检查检查、安排安排,才算稳当保险。

“老萧,你尽管塌塌地回去,这边的事儿有我们大伙儿,你就不用挂心了。”

“早去早回来,你去了,替我们看看,我们在这儿呆着也踏实了。”

萧长春抬头看了看太阳,说:“现在该休息了,党员和团员到北坎子下边开个小会;其余的同志,要往家里捎东西,就准备准备,我今天赶回去。”

大家一听支书决定回去,全都乐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艳阳天(1-3)(精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浩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55156
开本 16开
页数 1603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215
出版时间 1975-10-01
首版时间 1964-10-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616
CIP核字 2019157670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6
9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