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庆康编著的《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是一本全面介绍民国时期安康全貌的书籍。它将20世纪20—40年代,挪威人摄于安康的珍贵资料收集整理,以图为据,穿插讲述民国时期安康的人文地貌、历史事件。将图片与史实有机结合,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佐证,相得益彰。
图书 | 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 |
内容 | 编辑推荐 柳庆康编著的《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是一本全面介绍民国时期安康全貌的书籍。它将20世纪20—40年代,挪威人摄于安康的珍贵资料收集整理,以图为据,穿插讲述民国时期安康的人文地貌、历史事件。将图片与史实有机结合,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佐证,相得益彰。 内容推荐 秦巴汉水间的明珠——安康,集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富集的旅游文化资源于一体,人文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南北交融的民俗特征被演绎得多姿多彩。由柳庆康编著的这本《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以20世纪初来陕的挪威传教士为切入点,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对这一时期安康的人文地貌进行了多角度的展示,资料分量重,图片珍贵难得。 目录 序 我们一同回家 第一章 把“安康”送回安康 结识尤约翰 尤约翰编辑《安康老相册》 第二章 夏明华来安康 夏明华的安康缘 夏明华之妻安娜来安康 夏明华夫妇在安康 第三章 基督教传入安康 唐代的景教 元代的也里可温 明代的天主教 清代之后的新教 基督教传入安康 传教士的脚步 第四章 美丽的汉江 汉江渊源 安康船业与渡口 汉江奠安塔 清时俄国人笔下的汉江和白河县城 汉江航运 美丽的汉江 第五章 安康新旧二城 安康城的变迁 清时俄国人笔下的安康城和旬阳城 民国初年挪威人笔下的安康城 安康旧城 安康新城 第六章恒口传教 恒口教徒第一人 恒口教友 第七章 热爱安康的挪威人 跋山涉水来安康 异国他乡的坚守 第八章 繁荣的安康 安康百业 安康手工业 城里的生意人 安康春节 第九章 挪威人和安康民众 普及民众 教会间的友好往来 第十章 尤汉森夫妇在安康 尤汉森来安康 玺珍来安康 痛失长女又生路得 回国休假 再回安康 尤汉森远购药品回安康 尤汉森夫妇在安康 第十一章 信义医院 西医传入安康及教会医院 救护伤员舍生忘死 信义医院 第十二章 安康福音堂 小北街福音堂 恒口镇与汉阴县福音堂 安康西关福音堂 第十三章 南坝居所与中挪儿童 南坝建居所 安康儿童乐园 第十四章 信义学校 明清学塾 民国教育 信义学校 第十五章 挪威儿童的课本与《模范公民》 挪威儿童的课本 民国切实办教育 《模范公民》训练小册 第十六章 民生百态 石磨与粮食加工 辛勤劳作 新式婚礼 山路弯弯 黄土梁墓地 纺线染布 第十七章 抗战时的五里铺机场 东坝机场 五里铺军用机场 空军第五十九航空站 扩建机场 美国大兵在安康弓 随军牧师和孤儿 抗日美军和五里铺机场名垂青史 第十八章 莫特森和安康彩色纪录片 莫特森来安康 莫特森夫妇在安康 中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 莫特森离开安康 第十九章 离别难舍安康情 难舍难分 离开中国 回到挪威 第二十章 心系安康 尤汉森去台湾及家人简况 尤汉森回挪威 玺珍回安康 第廿一章 尤氏父子送回《古金州八景全图》 尤约翰重返中国 尤约翰回安康 《古金州八景全图》 第廿二章 悠悠万里安康情 重访晏家寨 73名挪威人万里寻亲安康行 中挪朋友友好联欢 跋 古拙安康美丽安康——读柳庆康先生《安康往事》 后记 感谢 感动 感慨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15年1月,他到英国学习医疗学。当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帮着治疗伤兵,学习并积累了不少医疗临床知识和经验,这对后来在中国安康的宣教工作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中华民国五年(1916)二月二十三日,夏明华牧师乘船抵达中国。这天,被挪威自由信义会定为开创在华宣教的纪念日。夏牧师先在北京华语学院学习中文,那一期共有60名学生,他学习踏实认真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夏牧师在北京学习语言时,收到澳大利亚宣教士伯吉斯(Mr.Burgess)的来信。英国基督教内地会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即差遣车步云和伯吉斯到当时称为兴安府的安康县传教。他们在安康租了一栋房子开始传福音。后来伯吉斯与一位安康女传道士结了婚,夫妻同工,在安康奉献了20年。但是,传教工作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他们距离最近的传教基地恒口也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强烈的孤独感和沮丧感快要把他们吞噬了。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安康士绅鲁长卿在其自撰的《重续兴安府志》说:“车步云,英国人。惟情和蔼,平易近人,人亦乐就之。然小民以其无势可藉,以故信从者绝少也。” 内地会因传教成效甚微,有意离开。1917年,当他们听说有一位刚从挪威来到中国的牧师正在寻找宣教地方的时候,就再做一次努力,写信给夏明华,热情邀请,恳求他前来接棒,把福音带给安康的百姓。当年暑假,夏牧师偕同华籍传教士熊金相,欣然来到完全陌生的安康进行访问。他们详细了解了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拜访了当地的士绅,考察了内地会的工作,反倒认为安康是一个传播福音的好地方。遂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到在白庙巷设立的安康邮政局,向挪威总会汇报了自己到安康的情况,后又发出请求开拓安康教会的详细报告。对于夏牧师来说,能够在其他宣教机构尚未开垦的土地上建立挪威差会(差会是教会的一种宣教组织,可以差派宣教士去异地宣教,差会要负责宣教士的生活费用,宣教士要对差会负责,向差会汇报工作情况)的宣教工作,是最重要的事。经过祷告,他隐约感到安康正是他想来的地方。 夏牧师回到北京后继续学习,同时,他更加关注陕西和安康的消息。两年学期届满,经挪威总会委派,他从北京到武汉,然后乘船,一路激流勇进,于1918年10月1日,抵达了目的地安康。这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安康是天主教和英国内地会的传教区,夏牧师初来时只得沿街游行布道,向行人派发传教图片。在朝夕相处中,他深切地感受到安康百姓的友好和亲善,他们对基督教并不排斥,这更坚定了夏牧师在安康传播福音的信心。 夏牧师抵达安康不久,11月鄂军军阀王安澜攻占安康。王安澜于农历十月初三(11月6日)上午抵达安康,驻城西张家坎,下午开始攻城。城内民团靠大刀、梭镖、棍棒,奋力与王部决战。王攻城两日两夜不克。其问士绅张和三、李史青找到夏明华牧师,频频拱手,请他出面调停。张和三为清代秀才,是地方有名望的士绅,通医道,1917年暑假夏牧师首次来安康时两人相识。 夏牧师见安康城危如累卵,遂不顾个人安危,手举一面白旗,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红色十字,在城楼上挥舞喊话,说要谈判,王安澜见状答应。城内官兵将夏牧师用箩筐从城墙上吊下,他独自一人步人王营。王安澜见是一外国人,倒也礼让三分,提出要进城,要粮,要款。夏牧师用生硬的京腔汉语反复劝说: 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要爱上帝,爱人民,要慈悲为怀,不要用武力,城里百姓和你的士兵的生命重于一切。阿门! 王安澜见是一个当不了家,说话又费劲的洋人,遂没有动粗,将夏牧师送回城内。商谈无果,初五夜半,王部再次自西至南搭云梯强攻,民团不支,初七城破。王部入城,见人就砍,凡穿草鞋,手上有泥,操五里、恒口一带口音的人,均以守城民团格杀,安康城一时间血流成渠。连续几天下来,数百人被杀,城墙和街道上500余具尸体无人敢收葬。后由天主堂和福音堂出面调停并出资雇人,将这些尸体一同埋在大南门外。 P13-14 序言 我们一同回家 陈长吟 时光可以流逝,人生可以老去,但绘画与摄影似乎永远年轻,那是因为它们记录下了当年的情景图像,真实得如在眼前。绘画和摄影带着科技成分,虽然客观但其本身是没有感情及温度的,不过,那些绘者与摄者,皆是热血沸腾之人。我们透过图像,仿佛能感觉到他们的心跳。 第一次见到《古金州八景全图》,见到七八十年前的陕南城乡旧照片,是在安康老城里的顾家大院。这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老宅子,屋面青砖灰瓦,石墩木柱,有前庭、厢房、过厅、后厢房、上房等两排二十余间。天井上耸立着拱形的凉亭,从长长的木楼梯爬上二层,回廊通畅,四周相连,目光无遮,视野温馨。宅内几乎全是木结构,木栏杆、木门槛、木屏风、木隔断、木窗户、木桌木椅,图形古雅,雕刻精致,处处窥见匠心。这是安康城里仅有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系文人雅士喜聚之地。 让我观看这些照片的,是柳庆康。他既是顾家大院的亲戚及保护者,又是顾氏民居餐馆的合伙人及推广者,更是一位热爱故土安康的宣传者、文化人。他机智真诚,乐善好友,喜欢做有益有趣的事情。 庆康告诉我,这些珍贵的图片,是一个叫尤约翰的挪威人送回来的。具体过程,他在书中有详尽叙述。 我从这些老图片中,看到了祖辈人的穿戴和举止,看到了城垣和房屋的旧貌,看到了汉水上的舟行,看到了土地上的耕夫……这些似曾相识且又遥远如梦的生活场景,像一股温暖的根脉,顿时在我心里涌动起来了。于是,我很感激这个叫尤约翰的外国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 从庆康的介绍中得知,尤约翰的父母亲20世纪初期在安康做过传教士,他们还在挪威建有一座名叫“安康”的房子。尤约翰就在这所房子里出生,然后又来到安康,度过难忘的童年时光。 后来,我真见到了尤约翰先生。他此时已七十多岁了,体形魁梧高大,充满活力。尤其没想到的是,他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声音很有磁性。他在安康城乡间转悠,与儿时玩伴拉家常,品尝地道的陕南菜,学唱传统民歌,就像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又回到故乡来了。 的确,安康是尤约翰的第二故乡。2岁到11岁,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社会记忆,从此时开始;乡音乡情,于此时人心;生活习惯,由此时形成;环境影响,自此时烙印……所以尤约翰回到安康,就有回家的感觉。 《古金州八景全图》和老照片送到安康,是回家;尤约翰再来安康,是回家;柳庆康编著这本影像书,也是一种回家;我读着这些文字和图片,更像回家。 我们一同回家。 家园不分国界,回家不论方式,人类的情感是一致的,手心的热度是相同的。 我想,打开这本书,可能是每个准备回家的人的期待。 2014年12月9日于西安吉祥村 后记 感谢 感动 感慨 感谢 《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是我的第一本著作。此时我最想说的是:感谢! 感谢挪威人,为安康留下了这批珍贵、不可多得的老照片。 感谢尤约翰,将《安康老相册》送给我,使我拥有了这批瑰宝,授权我将这些照片写成书,又补充了一些老照片和新资料。 感谢文友王晓群先生,鼓励我将这么好的、难得的资料,写成一本书。 感谢《旅途》杂志,将拙文《把安康送回家——挪威传教士和安康老相册散记》首次刊登在2012年第2期上,其后连载,在安康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感谢《安康日报》,将《一个挪威人的安康情结——记尤约翰和他的老照片》刊登在2012年4月11日版面上,在安康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感谢朋友黄平先生,主动邀请我将写老照片的图文《安康往事》刊登在《魅力安康》杂志,从2012年4月号(第29期)开始,每期4个页码无偿连载,到2015年2月号结束,共35期,在安康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感谢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省慈善协会会长徐山林先生,欣然为我题写书名。 感谢陈长吟先生,为我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我们一同回家》序言。 感谢崔宝堂先生为本书治印。崔宝堂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刻字艺术委员会主任,是我多年的老师和好朋友。 感谢父亲柳清标先生、母亲顾铭钰女士、叔父柳清嘉先生、姑姑柳清群女士、姑夫宋伯安先生,对老照片进行了仔细的辨认和讲解,西大街的消防桶和许多景观就是他们认证出来的。父亲看过样书,但未能看到正式出版的书籍,于2015年2月去世。 感谢妻子卢洁女士,是她承担了家里的一切事务,使得我有精力和时间在外面“疯跑”。 感谢曾志信老师,他在精神不佳的状态下,为我校斟初稿;文友周邦基先生为我“把关斧正”;姚维荣教授、李冰副教授和徐家蓉女士,为我字斟句酌地校勘;歌友周韵中、李权女士在行文上的帮助加快了成书的进度。 感谢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程军先生、宋梅女士,安康市中心支行行长王凯俊先生和副行长崔玲女士,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感谢李晓娟女士和韩天善先生,为本书策划、统筹出版所做的工作。 感谢韩舒女士完美的封面设计,感谢王斌、陈飞波先生拍摄的新照片和吴克珍女士的校对。 感谢设计师李静、田寒露女士独具匠心的装帧设计,令全书典雅美观。 感谢安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对本书的关怀和指导。 感谢陕西省委宣传部和评审专家,将本书评定为陕西省“2014年度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彻底改变了本书的出版命运。 感谢陕西旅游出版社责任编辑细致入微的推敲及锤炼,使我的草稿变成了铅字,奉献给大家。 感谢张治国、梁国安、锁安生、李致国、陈有安、唐正安、寸亚文、王丽、丁礼康、毛先珍、洪安忠、杨春滋等朋友对我伸出扶持之手;张永强、罗先余、蒋典军、冯文中、陈敏、李春芝、赖景远、单福平、刘序盾、马晓平、张明源、李东、张晓萍、罗玉梅、王晓云、唐玉梅、戚景春、但昭、柳育丁等老师和亲友的关心和激励,使得本书做得更好。 感谢先贤,披荆斩棘,舍生忘死,上下求索,为我们留下理性的光明,指引我们向真善美的道路上迈进。 感动 从2009年起,我先后接待了100多名挪威人,男人个个绅士,女人个个贤淑。从认识到知道挪威人对安康的奉献和情怀后,我就感动着。随着接触、了解的深入,感动也一直在加深。他们的父辈和安康没有丝毫的牵连,然全心侍奉几十年。他们追寻父辈的足迹,年年来安康。将安康1926年的《古金州八景全图》、1947年的彩色纪录片和1918年一1949年的老照片保存完好,送还安康。这种大爱让人无以言表。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康人,我对安康爱到什么程度,又为安康做了些什么呢? 挪威人奉献的史料填补了安康的一段历史空白。而这批老照片地域之集中,题材之广泛,时间之悠长,风俗之系统,在全国是独此仅有,具有很大的存史研究价值。 感慨 坦率地说,本书的价值在老照片,而不在文字。老照片是安康往事最原始、最直观的材料,我只能认真学习,仔细辨别,在众多解读中去伪存真,贴近历史,还原一段真历史,只能叙述,不敢有丝毫臆想枉为。历史不可重现,但这些老照片,却将民国时的安康重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不是民国安康史,也不是挪威安康传教史,只是对安康老照片的一个解读。我只能以科学的态度和对宗教的虔诚、艺术的热忱,求真务实说真话。故在文字结构上,勉强分成这样一些专题来图解往事,并力求尽可能详尽些,但最后还是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掉,让读者多看珍贵的老照片吧。 我深知,万事以真为根本,没有真,善则可能是伪善,美也可能是假美了。在采访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对濒临湮灭的历史一要赶快抢救,二要对史料去伪存真。我们这个民族要前进,一定需要有清清楚楚和明明白白的历史,不诋毁也不溢美过誉任何历史人物。我们要睁开眼睛,看一个真实的世界方可。一个人心存真念有正气,才能做好一件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对得起历史,经得起后世人检验的实事来。 本书有民国安康照片390幅,现代安康照片29幅。聊以自慰的是,这是迄今为止挪威人在安康最全面、真实、可信的版本。真诚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收益。 人类的历史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没有理由无视或忽视我们的历史。现任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给历史整容,会唐突了现实,苍白了未来,弱智了后人,最可怕的是家丑还可能重现!” 蔡元培先生说:“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 我们都是凡人,每个人天天都在创造书写历史,只要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德、立功、立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无愧于历史。 希望读者对此书多提宝贵意见,对谬错之处不吝赐教。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2014年1月8日初稿 2015年6月12日定稿 柳庆康 书评(媒体评论) 《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一书,是一本全面介绍民国时期安康全貌的书籍。使馆方面对本书的创作者及其他参与本书出版的人员表示真诚的感谢。挪威人与安康民众所结下的友谊,无疑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民众之间建立长久友谊的典范。 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在挪威人民与中国人民面前,因为它是挪中友好交往的重要见证。 ——挪威王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邓咏欣 得知了本书即将付梓出版的喜讯,我感到十分欣慰。非常感谢作者以及为中挪友好做出努力的中国朋友。这本书凝聚着无数中挪友好人士的心血,饱含着挪威人对安康故土深深的怀念之情。我的家人和时刻心系安康发展的挪威朋友,一定会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阅读此书。 ——《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一书主人公之一尤约翰 《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将20世纪20—40年代,挪威人摄于安康的珍贵资料收集整理,以图为据,穿插讲述民国时期安康的人文地貌、历史事件。将图片与史实有机结合,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佐证,相得益彰。 大力弘扬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启迪于未来,乃壮丽事业之历史使命和高尚责任。相信这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书籍,定能为宣传陕西历史文化,为中挪友好交往添砖加瓦。 ——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韩杰应 历史是人民大众创造的,书写历史自然应该描绘民众的喜怒哀乐、音容笑貌,从而丰富历史的色彩,增加历史的温度。《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以图说史,图文并茂,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再现了民国时期安康民众的生活场景,让安康子民对本土的历史记忆更加鲜活,也更真实。从真实的历史中走向未来,安康人的思索会更加理性,步伐也会更加坚定。感谢挪威人的深情厚谊,感谢为抢救保护这批图片做出贡献的人们! ——安康学院中文系主任、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承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柳庆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陕西旅游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183218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5-06-01 |
首版时间 | 2015-06-01 |
印刷时间 | 201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42 |
CIP核字 | 2015133069 |
中图分类号 | K924.13 |
丛书名 | |
印张 | 2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陕西 |
长 | 240 |
宽 | 176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