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社会叙事与地方治理研究(转型期乡村社会的集体行动)(精)/九州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转型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研究——时代叙事与地方治理》一书重点考察了我国转型期乡村的地方性集体行动,通过描述最为古朴的河村互助式社群组织“水会”的复兴,解读了人民公社解体之后集体化时代原有的集体化农事耕作又是如何被加以组织起来的。
就生活史的角度而言,《转型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研究——时代叙事与地方治理》分析了“集体化时代”迈向结束之后,社群式“集体生活”的缺席和重建,并着重从微观口述史的角度,聚焦了“去集体化”之后,农民劳动耕作生活是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和行为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书描绘了河村村民所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所操演的乡土情理逻辑,并分别从日常生活和生存文化的角度,对国家收缩之后水利农事是如何回归集体合作以及社会扩展后集体行动又是如何产生的中心问题进行了解读和探讨。未止于此,本书从社会自主性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成长”之后草根民间组织的运作以及社会秩序又是如何自发生成的。同时,作为经验性考察,本书从国家式改造的角度,对“基层政权”之后国家和乡村的关系重构给予了挖掘。意外的是,本书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对“基层管理”之后乡村社会公共物品供给是如何外卷化的现象,展开了初步讨论与阐释。
《转型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研究——时代叙事与地方治理》立足于河村日常生活的实践,关注和挖掘日常生活的“后台故事”,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集体行动嵌入到时空体系模式中,并进一步理解为是在重复的路径和创造的经验中,所展现的一种理性行动与结构行动交融的文化系统。
目录
导言乡土中国的不朽传统与时代叙事的历史书写
第一章日常生活实践与乡土情理逻辑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研究的缘起
探讨的问题
两个经典学说与集体行动模型
日常生活的视角以及核心概念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田野调查地点的时空背景及聚落演变
区域背景:鲁西粮棉生产经济文化区
村落空间:河村的位置与聚落布局
时间进路:河村的源起与隶属沿革
第三章从民间展开的社会图景与时代叙事
1978—1980,从国家的退却到社会的成长
1981—1983,分立之疡
1984—1987,设建水会,迈向团体化的集体合作
第四章集体行动的生产逻辑: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文化呈现
带头人、集体动员与水利农事合作的组织化
街头文化与集体决策
家族作为组织化的基础
可操作的传统与文化以及和谐主义
第五章再生产的逻辑与机制:乡土情理下的集体行动选择
可操作的权威与集体认同
民间集体福利意涵与乡村地缘政治
精英复制与国家吸纳
国家地方化与地方国家化
第六章集体行动的格局、社会生活自主性与国家地方式治理
动员方式与决策机制
家族生态、传统再造与复线关系
认同基础与乡土情理
动员能力与精英生产
集体行动的逻辑
政治生活与社区公共物品
第七章结论:反身思考与扩展理解
搭伙与共存:行动原型与文化底色
家庭与社群:行动能力与合作关系
日常与记忆:行动机制与文化密码
团结与和谐:乡土情理与社会秩序
关系与法则:社会生活与国家治理
田野与知识:平面个案与立体叙述
失去的文化生态与想象的未来图景
附录
附录一 河村田野作业的线索人物
附录二 河村水会的主事安排轮换与节气季节仪式周期
附录三 河村与水有关的“二月二,龙抬头”祈福信仰
附录四 河村黑龙爷庙会仪式实践与信仰空间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卷首开篇的第一句话,我想用“乡土中国的不朽者”作为对费
孝通先生的怀念。“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这是费老临近
谢幕时讲述的一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费孝通先生的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禄村农田》《乡土重建》等一
部部著作,让我们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得以在“差序格局”的理论镜
像中绵续“不朽”,让我们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在“社区研究”的方法
指南下继替“长存”。
角度再转回来,毋庸置疑,作为大师的费孝通先生正是创造文
化的人,正是我们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不朽者”。
费孝通先生史诗般的人生记录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磨难与变迁。
他的侠骨柔肠和书生意气、志在富民和天下大同,书写了中国知识
分子的高尚品格和社会良知。他的“江村”叙述和结构描写、“乡
土”概念和比较阐释,开拓了中国社区研究里程碑和本土化。其实,
费孝通先生也是“诗人”,他的“诗作”和“诗作的风格”成为中国
社会学、人类学和世界社会学、人类学的一部分而被永远地保留下
来。用王铭铭先生的话来讲,就是:“费孝通先生以他的激情,回应
了一个时代,以他的书写,留下了他的脚印。”①
可以说,我正是踏寻费孝通先生的脚印,一步一步走进了社会学和
人类学的家园。在费孝通先生九十岁的时候,我只有二十岁。
也正是在这1999年,我获得了费孝通先生亲笔签有“费孝通,九十
岁”的一套由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十四卷本的《费孝通文集》。那时
起,我怀着一颗高山仰止和顶礼膜拜的心,开始了“乡土中国”的
阅读。在阅读中,我体验到了社会学想象的极致魔力与田野书写的
独有美感。阅读费老,让我在日常生活的好奇与洞察中,开启了去
发现社会和文化的旅行。费孝通先生“推己及人”还给了我立身处
世启蒙之外的学术启蒙,让我学会了对话。不仅和自己对话,还要
和他人对话。不仅和生活对话,还要和理想对话。不仅和理论对话,
还要和经验对话。不仅要和现实对话,还要和历史对话。在对话中,
像诗人一样推敲、凝练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世界的概念。
费孝通先生,作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不朽者”,撒播下无数颗
“社会长存,文化不死”的种子。本书孕育于20年以前的一项研究
计划,所使用资料来自2002年开始至今的田野调查。2002年5月至
2005年4月,我在华北河村进行了初次的田野作业。2005年4月24
日,这一天我终生铭记。这一天,我从田野纷杂且凌乱的资料中完
成了本书的田野笔记,当夜却获知费孝通先生驾鹤仙去的消息。一
个思想者成为一尊永恒的塑像!我悲痛地在本书的田野笔记手稿扉
页上写下了“谨以此文悼念费孝通先生”这样一句刻有历史印记的
内心表达。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将这句话改为了“谨以此书纪念费
孝通先生”。“一个思想者肉身的寂灭,却也将思想者的精神圣化”①,
我想凭借出版的这本书表达我和我们这一代对费老的诚敬之心和轸念
殊深之情。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精神空间,正如大海中永立
的灯塔,占据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永久性的位置。本书也正是向
着永立的灯塔,铭恩于甘棠遗爱,羊碑犹泣,化作成浸满尘土的一
滴水,汇聚于费老所开拓倡导的没有边际的学术之海。
突然想起王铭铭先生对于“知道分子”的有趣解读,我也突然
顿悟我所“书写”的不就是“读书”和“田野”交融的结果吗?当
然,也正是在读书中我学会模仿着去做研究、模仿着去创作,从而
使自己也成为“知道分子”。从这个意义上,本书的确也是一部模仿
之作。最开始,我为这种再现社会生活独有的叙事方式而着迷,并
意识到寻找文字所记录的故事的背后才是知识得以呈现的魅力。简
单来说,田野研究需要学会讲故事,需要学会阐释故事中的知识。
这也算是我选择的第一个模仿。阎云翔先生说过:“合格的人类学家
应是个优秀的讲述者,合格的民族志必须是优秀的叙事文本。”①显
然,我的第一个模仿并没有成功,我的故事似乎远不够精彩。可以
肯定的是,这与我缺乏深入的直接体验有关。同样,田野作业是发
现社会生活的奥妙和隐藏的秘密最有力的工具。这也是我着迷的另
外一点。按照阎云翔先生的理解,优秀的民族志在于理论分析与经
验事实的描述之间的水乳交融。从中,我不仅意识到撰写民族志需
要深度描写的魔力,也意识到需要概念提炼的功力,这两个力是一
个整体。毋庸讳言,按照黄宗智先生的标准,我第二个模仿也没有
成功。尽管本书拘囿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训练,但我愿意认识到这
些存在的不足,我更愿意将此视为今后逾越窠臼的阶梯。
因此,我在决定将自己努力的研究成果呈示于读者之际,感到
本书还有很多的缺憾。这也是在自我披露之后向读者致以歉意的地
方。也许我的心境正如哈耶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社会叙事与地方治理研究(转型期乡村社会的集体行动)(精)/九州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正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2510033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22-07-01
首版时间 2022-07-01
印刷时间 202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456
CIP核字 2022104675
中图分类号 D638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