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相对春节的家人团聚,端午的爱国欢庆,中秋的期盼团圆,清明的核心是缅怀先祖。每逢清明时节,那种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前往亲人坟茔扫墓祭祖的感人场面,那种年年岁岁“生死两相隔,思念无尽时”的痴痴怀念,都是国人对祖先表达感恩和追念情愫的最真挚的情感宣泄。
清明节源于周秦,又名“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古往今来,清明节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使其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书介绍了清明节的节日特点以及习俗。
常常,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是心灵的舟搁浅了,理想的帆停滞了,只剩下徘徊徘徊。难道远行只是为了忘却,得到只是为了失去?让我们把人生拨回原点,回到本真,回到桃花源,品读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故事。
本书为“原生态中国节丛书”之一,介绍了清明节的节日特点以及习俗。
三 敬畏:祖先崇拜的意识
如果要进一步挖掘中国人为什么要祭祀祖先,就要追溯到远古人类的祖先崇拜意识。
在远古蛮荒时代,人类对大自然是极其惧怕的,自然界发生的许多可怕的灾难都使人类困惑不解和恐慌,人类的祖先总是用崇拜的眼光,以敬畏的心情来对待自然界以及主宰人类的神灵。清明节祭扫墓的习俗,就是上古时代人类对天地、祖先崇拜的结果。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在灵魂观念的指导下,远古人普遍认为,氏族祖先的神灵会在冥冥之中主宰和支配氏族的一切,诸如战争、狩猎、种植、繁衍、生死、疾病等,因此,凡氏族有重大活动和发生各种灾难,都要祈求祖先神灵福佑去灾。同时,出于对氏族首领或长者的敬畏,在他们去世以后,也要定时到他们的坟莹供奉衣食,祭祀他们的神灵。
既然人们需要求福于祖先,于是祭祀祖先的礼俗也就不敢怠慢,祖先崇拜也就自发地产生了。中国人讲究清明节祭祀祖先,正是源于远古先人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敬畏。远古人认为:人死了灵魂还可以离开肉体而活着。这种灵魂观念使他们产生了畏惧,在他们看来,灵魂脱离躯壳还可以自由来往于各处,比活着更有能力左右人的祸福,所以,由对祖先的敬畏转变为对死人的崇拜。我国商周时代祖先崇拜十分盛行,人们认为祖先有强大的力量,主宰着子孙的繁衍和幸福。尤其是对祖先的亡灵十分敬畏,所以对祖先的坟墓更是重视,必须要祭祀、敬献。与此同时,家庭祖先是个体家庭产生以后兴起的。鬼魂观念本来就使人们对死者的亡灵产生畏惧心理,自汉代开始,道教兴起,佛教传人,二教宣扬积善行德、因果报应,为人们描绘了阴曹地府里的牛鬼蛇神、十八层地狱,更是把鬼的大干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更使人们产生了恐惧心理。人们担心如果祖先的亡灵不满,就会把活人打人地狱,这在活人的心理上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中国人祭拜的目的不仅是感念祖先,更重要的是盼望多子多孙、香火不断,这样祖先的亡灵也会得到安慰。因为后代承担着对长辈养生送死的责任,体现了儒家孝的伦理观念,种姓的延续,多子多福,光耀门庭,是家族力量的显示。人们通常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只有充满希望的生活,才是幸福美满的。期盼求学也是中国人祭拜的目的之一,“学而优则仕”,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达到“一朝及第天下知”,是许多中国人为子孙设计的一条加官进爵的道路。求学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家族的命运。此外,祭拜祖先还有祛病、祈雨、望财等目的。
既对祖宗魂灵表示敬畏,又对下一代寄予厚望,于是,这两种心理使祭祖成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表达了感念先人恩德、祈求祖宗保佑的中心思想。
祭拜祖先的过程,实际上是心理压力释放的过程,也是人神共乐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增强了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对那些为抚育后代成长而历尽艰辛的先祖,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之情,特别是在逢年过节之时,人们都要在香案上或祖坟前烧几炷香,摆几副碗筷,表达心中的无限感激和思念。远方的游子,每到这个时候,总禁不住热泪沾襟,人生的意义似乎在佳节良辰显得更为珍贵。
我们的祖先讲究要有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善待自然,天人合一。没有敬畏,就会目空一切,到头来将是人神共怨。敬畏祖先,感恩先贤,像条绵延无限的生命河流,承载着清明这个古老的节日。
四 孝道:祭祖的文化品格
清明节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血脉,形成了鲜明的文化品格,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一忠孝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无不反映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凸显出浓厚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可以说,清明祭祖的文化渊源,一开始就承载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使清明节显得十分沉重,缺乏节日的欢乐气氛。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重人伦,从上古的祖先崇拜,到春秋战国时代演变出的儒家的孝道,清明、春节、中秋、冬至等节日的祭祖风俗无不起源于此。
孝道是古老的传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就是说,要把死者的后事当做生者的前事来办,才是最孝的。换句话来说,悼念已故的亲人,正是为了教育和激励后代。中国人讲究孝道,祭祀祖先的根本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衡量人们是否行孝。对祖先的尊敬,实际是对伦理次序的尊从。倡导追念祖先,感恩前辈,就是倡导饮水思源、沿承血脉、福泽后代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公祭祖先,还是私祭已逝的亲人,都在庄重地对先人、先祖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
后世历代王朝都尊儒教,重人伦,以孝治国,十分重视养生送死,甚至视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所以厚葬风气十分兴盛。隆重祭祖以尽孝道,成为相沿积久的传统风尚。自唐代开始,宋、元、明、清各代都将清明节作为大节来看待,每年此时,为了让百姓过好清明节,宫廷都会放假,官署都会休息,全国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
应该看到,在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下,唐以后的寒食、清明节日风俗也在发生着内在的变化。寒食节故事中介子推身上“忠义”的色彩更加浓厚,汉代以来笼罩在寒食节故事中的谶讳和神秘气息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散去,魏晋时代士大夫那种独善其身的“狷气”在介子推身上也逐渐淡化,寒食节的精神化身介子推日益按照儒家思想的标准成为“忠孝贤达”。尽管如此,介子推的故事还是没能达到人们的要求,唐以后寒食、清明并没有把介子推当做核心人物来祭祀,祭祖扫墓反而成为主流。清明节超越了寒食节的地域局限性,把节日的主题扩大了,忠于国家皇帝,孝于祖先亲人,在民众的节日风尚中儒家的忠孝思想突出,使节日这个全民间自发约定俗成的活动,渗进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并上升为国家法律。从而,节日风俗与官方主流思想相一致,清明节才形成了上到天子,下达百姓,全民共同认可的节日。节日的生命力和节庆的规模也在不断加强和扩大,在国家的强势推动下,节日影响日益深人人心,范围日益广泛,甚至传播到邻国。
“百善孝为先。”《孝经》中说: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诲是由孝而生发的。孝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人的社会原点,也是社会政治秩序的原点。孔孟思想在《孝经》中的反映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人生蓝图。同时,孝是仁之本,是礼敬的化身,还可外化为忠的思想。一位研究中国文化的日本学者说:“孝道实为中国人的国民道德。”
在人类传承的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就是信仰。人们正是通过祭祀活动,经营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清明祭祖就是中国人忠孝文化传统精神的体现和亮点。
P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