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花女/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茶花女》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的代表作。这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名著。

玛格丽特原是个纯洁无邪的农家姑娘,因生活所迫,来巴黎谋生,沦落为娼。由于天生丽质,气度不凡,她很快就成了巴黎社交界的明星,整天被上流社会的公子老爷们追逐。她讨厌富裕殷勤的N伯爵,拒绝了风流倜傥的加斯东,却爱上了既无钱财又无地位的阿尔芒。她认识到人的价值不在于身份、财产和地位,幸福只能建立在真正的爱情之上,所以当真正的爱情来临时,她能勇敢地去追求,无私地去捍卫。

内容推荐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茶花一样纯洁美丽的妓女的悲惨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动人;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税务官之子阿尔芒真诚地爱她,使一向被人玩弄的玛格丽特深受感动,渴望通过纯真的爱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阿尔芒的父亲反对他们的爱情,为了儿子的前途和幸福迫使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忍痛作出了自我牺牲,离开阿尔芒回到了过去的生活。阿尔芒不明真相,以为她贪恋财富,愤然折磨羞辱她,玛格丽特终于在冤屈和疾病中含恨死去。

《茶花女》自问世以来风靡全世界,是最为浪漫动人的爱情小说的代表。以其为蓝本的舞台剧、电影更是层出不穷。本书另收入“茶花女背后的故事”及百余幅相关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目录

茶花女

《茶花女》背后的故事

一、玛丽·杜普莱西与“茶花女”

二、小仲马与玛丽·杜普莱西

三、玛格丽特·戈蒂埃的诞生

四、剧本上演,好事多磨

五、《茶花女》与威尔第

六、影视剧中的“茶花女”

试读章节

我认为,只有对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创造人物,如同认真学习了一种语言才能讲它一样。

我还没有到创造的年龄,只好满足于讲讲故事。

因此,请读者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除了女主人公以外,如今都还健在。

而且,我收集在这儿的大部分事实,在巴黎还有一些证人,如果我的证明还不够的话,他们可以旁证。由于一种特殊的机缘,只有我能够把这些事情写出来,因为,我是最后那些细节的唯一知情人,没有那些细节,就不可能写出一个有趣而完整的故事。

我是这样知道这些细节的:1847年3月12日,我在拉菲特街看见一幅黄色的大广告,说要拍卖家具和大量古玩珍品。拍卖是在物主去世后举行的,广告上没有提死者的名字,但拍卖将于16日中午12点到下午5点在安丹街九号进行。

广告上还附言道,13、14日两天,人们可以去参观那套住宅,看看家具。

我向来爱好古玩,于是决定不坐失良机,哪怕不买,至少也要去看看。

第二天,我去了安丹街九号。

时间尚早,但那个套间里已有人参观了,甚至还有女的。她们虽然穿着丝绒,披着开司米披肩,有华丽的马车在门口恭候,但都用惊讶,甚至羡慕的目光望着展现在眼前的豪华陈设。

不久,我就明白了她们为什么羡慕和惊讶,观察了一番之后,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妓女的家。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上流社会的妇女所渴望见到的,那就是这些女人的家。(这儿正好有一些上流社会的妇女。)这些女人的衣着打扮,每天都使她们相形见绌,而且,和她们一样,在歌剧院和意大利剧院里有自己的包厢,并且就在她们旁边。她们在巴黎无耻地恣意卖弄她们的美貌、首饰和丑事。

我所在的这个住宅,主人已经去世,所以最贞洁的女人也能走进她的卧室。死亡净化了这个富丽堂皇但污秽肮脏的地方,而且,如果需要的话,她们可以推说是为拍卖而来,并不知道这是何许人家里。她们看到了广告,想参观参观广告上写的那些东西,先挑一挑,仅此而已。这并不妨碍她们从所有这些珍稀物品中寻找这个妓女的生活痕迹,她们肯定听到过一些关于妓女的离奇故事。

不幸的是,秘密已和这个女神一同消逝了,尽管这些贵妇人满怀期望,但她们只能看到死者身后要拍卖的东西,至于女房客生前出卖什么,已一点也看不到了。

不过,还是有些东西值得买的。家具全是上等的,香木家具和布尔雕刻的家具、塞弗尔和中国的花瓶、萨克森的小雕像,绸缎、丝绒、花边绣品,应有尽有。

我跟着那些好奇的贵妇人,在住宅里走来走去。她们走进一间挂着波斯织物的房间,我也想跟着进去,但她们几乎马上就笑着退了出来,仿佛因这种新的好奇心而感到害臊,我却更急切地想进去看看。这是一间梳妆室,里面摆满了精致的梳妆品,从那些东西上可以看出死者生前的穷奢极侈。

靠墙的一张三尺宽、六尺长的大桌上,奥科克和奥迪奥制造的各种珍宝闪闪发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成千件物品,全都是金子或银子做的,对我们的这个女主人来说,这些都是梳妆打扮所必不可少的东西。不过,这些东西只能一件一件地积聚,而且也不是一个情夫所能置全的。

看了妓女的梳妆室,我并没有觉得不快,我兴致勃勃地细细察看,不管是什么东西。我发现这些雕刻精美的用具上都刻着不同的姓名开头字母和不同的符号。

我看着这些东西,每一件东西都向我诉说这个可怜的姑娘的卖笑生涯。我心想,上帝对她还算宽容,没有让她受到通常的惩罚,而是让她在衰老之前就死在奢华与美貌之中。对妓女来说,衰老是她们的第一次死亡。

的确,还有什么比看到生活放荡的晚年,特别是生活放荡女人的晚年更觉悲惨呢?这种晚年没有一点尊严,得不到任何关心。那种没完没了的后悔,并非因为走过邪恶之路,而是由于算计错误和滥花金钱,这是我们所能听到的最为悲惨的事情。我认识一个曾经风流过的女人,过去的生活没有给她留下任何东西,除了一个女儿。据她同时代的人说,这个女儿几乎和她母亲年轻时一样漂亮。那个可怜的女孩,她母亲从来没有对她说过“你是我的女儿”,只要求她养老,就像她自己曾经把她抚养大一样。这个可怜的姑娘叫路易丝,她违心地服从了母亲的意愿,不是出于情欲,也不是为了取乐,而像是有人要她学会一种职业,她就去从事这种职业一样。

她从小就见惯了放荡荒淫的生活,自己也早早步人其中,加上这个女孩长期多病,这些都使她泯灭了上帝或许也曾赋予过她的分辨善恶的才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去开发这种才智。

我一直记得这个年轻姑娘,她几乎每天都在同一时间走过大街。她母亲始终形影不离地陪着她,就像一个真正的母亲陪伴她真正的女儿一样。那时我还年轻,很容易染上我们这个时代轻浮的习气。但我还记得,一看到这种丑恶的监视行为,我就打心底里感到轻蔑和厌恶。  补充说一句,处女脸上绝不会有这样一种天真无邪的感情,这样一种忧郁痛苦的表情。

简直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怨妇”的形象。

一天,这个姑娘突然容光焕发,在由她母亲操纵的堕落生涯里,上帝似乎给了这个有罪的女人一点幸福。上帝为什么要让她软弱无力,承受生活痛苦的重压而得不到安慰呢?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身上仅有的那点纯洁使她开心得浑身发颤。灵魂总有一些奇怪的寄托,路易丝跑去把这个使她如此高兴的消息告诉了母亲。说起来让人羞耻,不过我们在这里不是随意编造不道德的事情,而是在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我们认为不应该时时披露这些人所受的苦难,那我们也许还是沉默为好。可人们往往不听申诉就定她们的罪,轻视她们而又不公正地评价她们。我们说,这是可耻的。当母亲的回答女儿说,两个人生活就够拮据了,又怎能养得起三个人;又说这样的孩子是没有用的,怀孕是浪费时间。

第二天,一个助产婆来看路易丝,我们只需指出她是那位母亲的朋友。路易丝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后来下了床,脸色比以前更苍白,人更虚弱了。

三个月以后,有一个男人出于怜悯,开始医治她的身心创伤,但最后那次打击实在太厉害了,路易丝还是死于早产后遗症。

母亲还活着。活得怎么样?天知道。

当我凝视着这些银制器皿的时候,这个故事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似乎已经沉思了一段时间,因为屋子里只剩我和一个看守,他站在门口严密地监视着我,看我是不是想偷东西。

我走到这个正直的人跟前,他已被我搞得心神不安。

“先生,”我对他说,“你能把在这儿住过的那个人的姓名告诉我吗?

“玛格丽特·戈蒂耶小姐。”

我知道这个姑娘的名字,并且见过她。

“怎么?”我问看守,“玛格丽特·戈蒂耶去世了?”

“是的,先生。”。

“什么时候去世的?”

“我想有三个星期了吧。”

“为什么让人来参观她的住宅呢?”

“债主们认为这样可以抬高拍卖的价钱。大家事先可以看看织物和家具,你知道,这样可以招徕顾客。”

“这么说,她欠了债?”

“啊,先生,她欠了许多债。”

“拍卖后能还清吗?”

“还有得多。”

“那多余的钱给谁呢?”

“给她家里。”

“她有家?”  “好像有。”

“谢谢你,先生。”

看守摸清我的来意后放心了,向我行了个礼。我走了出来。

“可怜的姑娘!”我回家时心想,“她一定死得很悲惨,因为在她的那个圈子里,只有身体健康才有朋友。”我不由自主地同情起玛格丽特·戈蒂耶的命运来。

对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有点可笑,但我对妓女总是无限宽容,我甚至不想花力气为这种宽容与人争辩。

有一天,我去警察局拿护照,看见附近的一条街上有两个警察押着一个姑娘,我不知道那个姑娘做了什么,我能够说的,就是她满脸泪水,紧紧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因为她被捕后,母子就要分离。从那天起,我就再也不敢随便地蔑视女人了。P1-4

序言

我国近代第一个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的当推林纾,而林纾的第一部成名译作就是小仲马的《茶花女》。1898年,小仲马去世才三年,这部在法国感动了几代人的名著就被林纾用文言文译成汉语,在国内不胫而走,闹得“一时纸贵洛阳”。林老先生也因此获得了“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的美誉。

《茶花女》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的代表作。这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名著。人们可能一时想不起作者的名字,可能不同意把它划入一流小说之列,但世界各国的读者都应该听说过这部作品,熟悉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这也许要归功于威尔第在歌剧《茶花女》中所显示出来的天才,要感谢嘉宝在电影《茶花女》中的出色表演,可能与戏剧《茶花女》的巨大成功也不无关系。但别忘了,是先有了小说《茶花女》才有了以后的一切。

比起《茶花女》来,小仲马就不那么幸运了。尽管他生前就与大名鼎鼎的父亲平分秋色,甚至在大仲马日薄西山之际他能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并轻而易举地踏进了父亲梦寐以求的法兰西学士院的大门,但后人好像更喜欢放荡不羁、幽默豪爽的大仲马,而对总是板着脸、热衷于说教的小仲马敬而远之,连文学史家和批评家给他的篇幅也越来越吝啬,以至于不少人竟产生了这种想法,如果没有《茶花女》,没有玛格丽特和阿尔芒,人们是否还会记得这个名噪一时的小仲马?

然而,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只要人们还记得大仲马,小仲马就永远不会被湮没。仲马父子的恩恩怨怨、聚聚散散本身就是一台绝妙的戏。戏以大仲马抛弃小仲马母子开场,以父子反目而告终,但其问不乏亲密的互助、互慰和互爱。虽然大小仲马性格迥异,但毕竟血浓于水,而且两人的身世、遭遇和抗争方式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说大仲马因为自己的黑人血统而受到歧视,要躲进他用理想和想象构筑起来的浪漫世界中让他的利剑和侠客来扫除不平、消灭偏见的话,小仲马则因自己的私生子身份而受到社会甚至是自己父亲的不公正对待,他不但要像父亲那样用笔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证明白身的价值,而且要用他那套道德观和伦理观来劝恶从善,主持公道。他把自己的文学世界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说教就是他的剑,他的武器,博学雄辩的道德家就是他的剑客和侠土。所以,尽管小仲马一出生就遭父亲抛弃,但他从内心里敬佩他那位身体粗壮、脾气暴躁的可怕的父亲。  小仲马七岁那年,父亲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爱心萌发,突然采取法律手段,从卡特琳娜·拉贝也就是小仲马的生母那儿夺回了儿子,但又未好好养育,而是把小仲马送进了寄宿学校,直到小仲马长成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时,大仲马才把他接回身边。他带着小仲马出入社交场所,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并告诫儿子,既然拥有了仲马这个伟大的姓氏,就要生活得轰轰烈烈,不要拒绝任何享乐,要活出个人样来。

哪个年轻人能经得起这种诱惑?然而,小仲马毕竟不同于挥霍成性、作风轻浮的父亲,勤劳、节俭和本分的母亲培养了他诚实、规矩的个性。跟随父亲狂热、放纵了一段时间以后,小仲马开始反省,并且很快就改邪归正。日后,他曾把这段经历看作是受诱惑的结果,而不是出于本性的爱好。不管这是不是一种辩解和掩饰,这段生活在客观上对小仲马以后的创作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因此而熟悉了那个“半上流社会”,结识了许多当时驰骋文坛的名人大家,受到了文学的熏陶和文人气氛的感染,文学的悟性和感觉也逐渐培养起来。也正是因为这种放荡的生活使得他负债累累。为了还债,他尝试着学习写作,期望像父亲那样靠笔杆子赚钱。这时,大仲马扶持了他,出资替他出版了他平生第一部作品《青春之罪》。这是一部涂鸦之作,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但毕竟给了小仲马以信心和勇气,磨炼了他的文笔,使他遇到了玛丽·杜普莱西,经历了那场铭心刻骨的爱情悲剧之后,躲在旅店里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流芳百世的经典名著《茶花女》。

大仲马应该早就察觉到了儿子的文学天才。他曾想提携儿子,他对小仲马说:“你为什么不跟我合作呢?我可以告诉你,这很简单,只需你在任何方面都信赖我。”可小仲马拒绝了,他要凭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再说,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都与父亲有很大的不同。大仲马对此曾说过一段极为精彩的妙语:“我从梦幻中汲取题材,而我的儿子却从现实中汲取题材;我闭着眼睛写作,他却睁着眼睛写作;我绘画,他照相。”作为一个浪漫派作家,大仲马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剑客、侠士,代表着一种理想,而小仲马却以他的笔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对他来说,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创造,而是记录。他曾说:“对我们来说,根本不存在创不创造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东西可创造的。我们只需观看、回忆、感受,然后用一种特别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小说和戏剧大都以真实事件为依据。《茶花女》记录了他与玛丽·杜普莱西的爱情悲剧,《私生子》和《放荡的父亲》是他与大仲马身世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克莱孟梭事件》带有他与第一个情妇普拉迪埃偷情的痕迹,《欧勃雷夫人的见解》中的那个欧勃雷夫人无疑就是与他关系密切、被他称为“妈妈”的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总之,他不去刻意创造,费神想象,他周围的一切就是他写作的题材。如果说《茶花女》还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话,自1866年《克莱孟梭事件》之后,小仲马已完全迈人了现实主义的行列。

小仲马的作品大多以妇女、婚姻、金钱和家庭问题为题材,或反映妇女的堕落和自拔,或谴责夫妻问的不忠,或描写金钱对人心的腐蚀和对家庭的破坏。由于自身的遭遇和经历,小仲马对这些社会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他把他的作品变成了一个辉煌而博学的讲坛,其中心议题是社会道德问题。他扮演着道德家的角色,在这个讲坛上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宣传自己的道德主张和行为准则,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式样——主题文学。小仲马的主题文学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相类似,它以探讨某个问题为目的,围绕着这个主题来组织情节和塑造人物,作品中往往夹杂着大量的议论,这不免会使作品产生沉闷、枯燥之感。不过,小仲马的主题文学其主要问题倒并不在于此。尽管他也说教和辩论,但由于他懂得如何提炼动人的情节,他的作品并不显得单调、乏味。然而,他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观点和态度却有不少矛盾之处,有时还表现为行为和思想的分裂。他主张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要捍卫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为了解决已婚男女的私通问题(他反对私通,谴责不忠,自己却又与有夫之妇偷情),他又呼吁离婚的合法化。他对待妇女的态度尤其能说明他的这种矛盾心态。在《茶花女》中,他给了妓女以深刻的同情和理解,但1852年《茶花女》在舞台上演出成功后,他对妓女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认为妓女是现代一切灾难的根源,指出对这些邪恶的女人决不能手软,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妇女们的男友》(1864)突出了一男子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作恶多端的妇女的愤怒,喊出了要“重新把妇女沦为奴隶”的口号;《克莱孟梭事件》(1866)描写男主人公在义愤之下杀死了满嘴谎言的妻子,为男性报了仇雪了恨。可《欧勃雷夫人的见解》(1867)和《乔治公主》(1871)又赞扬起妇女的美德和牺牲精神来;《克洛德的女人》(1873)写一诚实学者遭不贞妻子的愚弄和背叛,次年的《阿尔丰斯先生》却又谴责一男子为追求有钱的寡妇而抛弃了挚爱着他的贫寒少女。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他的《为了妇女的逐步解放》了。在这本小册子里,小仲马一方面为妇女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妇女在家里绝对服从丈夫。

这种矛盾的心态说明了什么呢?是小仲马思维混乱的反映,还是他客观公正的表现?

其实,决定小仲马态度的并不是人的性别,而是善恶标准。他以社会的道德家自居,无论男女,凡是不符合他的道德准则的,就将遭到他的抨击。母亲的遭遇教会了他怜悯那些受到社会不公正对待的无辜者,自己的身世使他挺身而出去保护那些受人迫害的不幸者,所以他对玛格丽特这类心地善良、被逼为娼、想悔过自新的妓女满怀同情,饱含眼泪。但他对那些以卖淫成名、发财、害人的妓女却又深恶痛绝。为了避免鼓励邪恶之嫌,他在《茶花女》的结尾明确宣称:“我没有从这个故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所有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姑娘都能做出她所做的事……我再重复一遍,玛格丽特的故事只是一个例外。但是,如果它具有普遍性,那似乎也不必把它写出来了。”

小仲马一生共写了四十多部作品,前期以写小说为主,戏剧《茶花女》改编成功后,小仲马发现自己更适合写戏剧,于是放弃了小说的写作,专攻剧本,并在戏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誉为是法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但真正使小仲马扬名,并确立了他文学地位的还是小说《茶花女》。小仲马在《茶花女》中,以抒情的笔调、精辟的议论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爱情故事。他塑造的玛格丽特·戈蒂埃这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不甘堕落的妇女形象,与哈代的苔丝、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莫泊桑的羊脂球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都占有一席之位。

玛格丽特原是个纯洁无邪的农家姑娘,因生活所迫,来巴黎谋生,沦落为娼。由于天生丽质,气度不凡,她很快就成了巴黎社交界的明星,整天被上流社会的公子老爷们追逐。她挥金如土,夜夜狂欢,一年要花销十万法郎。但纸醉金迷的外表掩盖着内心的痛苦和空虚。她充其量不过是男人的玩物和“可用金钱买到的机器”,供人消遣,任人宰割。她没有真正的朋友,得不到友谊和温暖,她的身边到处是虚情假意和冷酷自私。她“被迫牺牲肉体以换取精神满足。精神满足也失去后便更觉痛苦不堪”。为了逃避现实,忘却痛苦,她只好放纵自己,“二十岁的美人儿,像挑夫一样喝酒讲话,别人说的话越是不堪入耳,她越是笑得厉害”。但在这种邪恶的环境里,玛格丽特仍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是非标准。她讨厌富裕殷勤的N伯爵,拒绝了风流倜傥的加斯东,却爱上了既无钱财又无地位的阿尔芒。她认识到人的价值不在于身份、财产和地位,幸福只能建立在真正的爱情之上,所以当真正的爱情来临时,她能勇敢地去追求,无私地去捍卫。她与阿尔芒离开了奢华喧闹的巴黎,来到了宁静简朴的乡村。她在花园里追逐蝴蝶、蜻蜒,在林间散步,在河中泛舟。她恢复了纯洁的天性,改掉了旧日的恶习。为了彻底摆脱过去那段生活的阴影,她打算与阿尔芒去意大利开始新的生活。她瞒着阿尔芒卖掉了马匹,当掉了首饰衣物,以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当阿尔芒的父亲以女儿的幸福和前程为借口,要求她放弃对阿尔芒的爱时,她又能牺牲自己,默默地离开了阿尔芒,独自吞食这个苦果。面对阿尔芒的误解、报复和侮辱,她忍辱负重,不吐真情。是的,她曾自暴自弃,自我摧残,但当生命之火燃到尽头时,对爱情的渴盼和对生命的留恋使她产生了一种极想活下去的强烈愿望。她拖着病体去香榭丽舍大街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沐浴着阳光的温暖。临终前,她念叨着阿尔芒的名字。每当有人推门,她都以为是阿尔芒进来了,眼里放出光亮来。

玛格丽特虽然是个妓女,但她身上集中了许多美德,我们丝毫不觉得她邪恶淫荡,反而会被她善良无私的精神和行为所感动。小仲马像波德莱尔一样,力图在丑恶中挖掘出美好的东西来。这些美好的东西有的被丑所掩盖了,有的被恶给玷污了。小仲马觉得,发掘这种恶之花不但有益于真善美的发扬光大,更是对假恶丑的控诉。小仲马呼吁整个社会要公正地评价和对待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妓女,要帮助和理解她们,“如果说爱她们是一种过错,那么至少也应该同情她们……而不要轻视和抛弃她们”。“为什么我们要丢弃那些伤口流血的灵魂呢?”他要为这些受害的女人大声疾呼,“无论在什么地方听到这种高贵的受苦人在祈求,我都要为她作宣传”,因为他相信在“宣传这事的时候也就是指出了道路”。

从大量的材料来看,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阿尔芒无疑就是小仲马本人的真实写照。但小仲马在书中宁可以一个第三者“我”的身份出现而不愿直接进入角色,让人对号入座。阿尔芒与小仲马一样,生活严肃认真,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如果说他初恋玛格丽特是由于迷上了玛格丽特的名声、美貌和风韵的话,当他得知了玛格丽特的身世和处境后,同情、理解就升华成了一种爱情。这种爱随着对玛格丽特的进一步了解而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真诚。阿尔芒没有加斯东那样英俊,也没有N伯爵那样有钱,但他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当玛格丽特生病期间,他天天去探问病情却从不留姓名;当玛格丽特吐血卧床时,只有他流着泪握住玛格丽特的手守在床头,苦苦哀求她不要再自我伤害。他追求纯洁的爱情,如果能得到这种爱,他不惜第二天就被人杀死。他把爱情看得十分崇高,不愿意他的爱沾上一点点铜臭味,认为任何交易都会玷污和贬低爱情。他的妒忌、猜疑和报复恰恰反映出他对玛格丽特强烈的爱,也正是这种爱赢得了玛格丽特的芳心,使玛格丽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委身于他。阿尔芒的真诚、善良、正直与上流社会的寄生虫们的自私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在那个肮脏丑恶的社会中看到了一线光明,也给许多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姑娘带来温暖、安慰和希望。

阿尔芒的父亲是贵族资产阶级的一个代表,虚伪,自私,相信金钱至上。他满脑子陈旧观念,对玛格丽特这样的女人抱有很深的偏见。他以有辱门楣为由,要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遭拒绝后又搬出女儿的幸福和前程来要挟心地善良的玛格丽特,但实际上,他要拆散这对鸳鸯的真正目的是想保全自己的财产。他说得很明白,他养育了一对儿女是指望他们日后能够报答他。如果阿尔芒为了玛格丽特而倾家荡产,那他只能指望女儿一个人了,而玛格丽特的身份和名声又将影响女儿的婚姻,如果男方因此而取消婚约,那他连女儿也不能依靠了。所以,他坚决地要把阿尔芒与玛格丽特分开。尽管他以后对玛格丽特有过一些关心和资助,但他无疑是这场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然而,小仲马一方面无情地抨击他,另一方面又把他塑造成一个正直、公正、宽厚的人物,最后竞使得深受其害的玛格丽特都对他产生了一种感激之情,体会到了一种温暖的父爱。这种矛盾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如果不是为了突出阿尔芒父亲丰富多变的性格,至少反映了小仲马与大仲马的微妙关系和复杂感情。

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多次强调本书的真实性,虽然这部小说还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但它从多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客观现实。《茶花女》的时代背景是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当时金融贵族掌握着法国的统治权,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趋激烈。自由竞争使得一部分人破产倒闭,另一部分人却因此而兴旺发达。发了财的资产阶级过着骄奢淫侈的糜烂生活,破了产的小工业者和农民则流离失所。许多像玛格丽特这样的姑娘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都市寻找生活出路,而那帮贵族资产者却花天酒地,一掷千金,整天追逐女人。在这个社会中,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酷而自私。貌似诚实的经纪人一下子就刮走了玛格丽特三万法郎;债主们没等玛格丽特咽气便上门查封财产,宣布拍卖。小仲马在书中借公墓园丁之口,揭露了那些有钱人的虚伪本质,反映了妓女们的悲惨命运:“那些肥头大耳的食利者来看他们死去的亲人一年还不到四次,他们带了花来,可那是些什么花呀!他们说要为死者哭泣,却不肯花钱修一修坟墓。他们在墓碑上写得凄惨动人,却从不曾流过眼泪。”那些妓女,年轻漂亮时被有钱人当做门面和玩物,可一旦人老珠黄,失去了可被炫耀的价值,她们便被冷落在一边。她们一死,就被扔进公共墓穴中,没有人再管她们。玛格丽特生前曾是何等荣耀和神气,豪华住宅,华丽马车,公爵、伯爵、男爵一个个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当她病倒时,临死前,又有谁真正照顾她,给她一点温暖呢?原来众星捧月般围着她身边转的人全都不见了,连普律当丝也不来了。她原先跟前跟后,只不过是为了得到一点实惠,能坐在玛格丽特的包厢里看戏,能坐着马车外出游玩,而当这一切都得不到的时候,她就从玛格丽特身边消失了,而且还在玛格丽特死后到处散布谣言说玛格丽特欠她多少钱没有还,以此从阿尔芒那儿得到一些补偿。

小仲马没有斯丹达尔那样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也不像莫泊桑、福楼拜那样刻意描写小人物以反映大时代,更没有巴尔扎克那样的魄力和勇气要替社会写史,全面反映整个19世纪,但他的作品却切切实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特征,并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对社会丑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也应该归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列。

《茶花女》在写作手法上颇具特色。小仲马模仿普雷沃神甫的假自传体形式,让阿尔芒的自述通过“我”这个中间媒介反馈给读者。“我”亲耳听阿尔芒叙述这个动人的故事,亲眼看到了有关信件,亲自参加了拍卖、挖棺,并且见过玛格丽特,还拜访了阿尔芒的父亲和妹妹,“我”是这个故事的唯一见证人,这就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程度,同时也排除了“真自传体”的种种不便。小说在拍卖声中拉开序幕,而拍卖其实也是故事的尾声。作者制造了声势,交代了背景,作了大量的铺垫后才以倒叙的形式拉出故事的主体部分。讲完故事后,小说又恢复了顺序,与开头相连接相呼应,使整部作品错落有致,灵活有变又顺畅自然,避免了呆板沉闷的弊病。除了结构上的这种精心安排以外,小仲马还用强烈的对比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玛格丽特在包厢里初见阿尔芒时曾是那么放肆,那么无礼,在家中也是那么粗鲁低俗,但当她找到了真正的爱情时,她温柔,安详,善解人意,无私奉献,谁也不相信她就是几个月前还因奢侈和丑闻而出名的玛格丽特-戈蒂埃。同样,小仲马不惜笔墨地描写了玛格丽特的美貌和风韵,描写了玛格丽特的奢侈生活和豪华排场,又不吝篇幅地描写了挖棺后玛格丽特尸体腐烂的可怕景象,这种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大大地加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茶花女》的心理描写也值得一提。自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以来,法国的作家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故事讲述和动作描写,而是开始注重刻画和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但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而且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小仲马的心理描写虽然没有斯丹达尔那样严密、细腻,但也颇为出色。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恩恩怨怨伴随着一系列误会、猜疑、嫉妒、谅解,组成了一个极复杂的感情世界。当阿尔芒得到了玛格丽特的第一次恩爱之后,他冷静地分析和思考了这种爱情的意义和价值。他意识到这种爱情的难能可贵,又怀疑它的真实性,所以执意寻找和探究玛格丽特爱上自己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的迷茫夹杂着怀疑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种种复杂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刻画出一个爱情专一、感情细腻的情人形象来。小说第22章,当玛格丽特神秘失踪,阿尔芒在布吉瓦苦等时的那种焦虑、不安、痛苦、恐慌的心情描写得更为精彩。作者把这种心理描写与阿尔芒雨夜兼程、冒险赶路的动作描写结合起来,制造出一幅有动有静、情景交融、具有立体感的画面。没有这种心理描写,人物的性格变化、情节的发展和矛盾的冲突就会失去可靠的依据,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丰富性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一部经典名著,允许也应该有许多不同的译本,以让在读者在阅读比较中选择最佳的译本,获得最接近原著原味的感受。同时,每种名著的译本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完善的问题。这种完善可能包含着许多译者的心血,凝聚着几代人的努力。《茶花女》自林纾以来,在中国已有不少译本,其中不乏相当出色的译本。本书的这个的译本,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后多次重版重印。现再做修改,增加一些背景资料和图片,以便读者能更愉快地欣赏这部世界名著,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2012年春

加拿大,蒙特利尔

书评(媒体评论)

小仲马先生不仅仅是机敏、灵活,他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

——乔治·桑

小仲马先生一开始就拥有这种能引起反响的罕见才能,他应该替时代说了不少重要的话。

——保尔·布尔盖(法兰西学院院士)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严复

我的名字是何其芳起的,他当时喜读小仲马的《茶花女》,《茶花女》的男主人公阿尔芒也被译作“阿蒙”,何先生的命名是“王阿蒙”,父亲认为阿猫阿狗是南方人给孩子起名的习惯,去阿存蒙,乃有现名。

——王蒙

《茶花女》将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代表,正如玛侬和《驴皮》是其他世纪的代表一样。

——亨利·巴塔耶

在晚清文坛上,最走红的外国小说人物,一是福尔摩斯,一是茶花女(玛格丽特),不少作家喜欢在小说中带它一笔,以显示才情和学识。

——陈平原

自林译《茶花女遗事》后,“打倒才子佳人团圆之结局,中国小说界大受其影响”。

——张静庐

欧洲文学名著输入中国的第一部。

——施蛰存

吾国新小说之破天荒,为《茶花女遗事》。

——浑铁樵

《茶花女》在中国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风行海内外”,“不胫走万本”。

——寒光:《林琴南》;陈衍:《林纾传》,见《福建通志·文苑传》第9卷

1875年,小仲马进入法兰西学士院,成为四十位“不朽者”之一。

——王强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花女/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小仲马
译者 胡小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56307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9
16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