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故事(走近远去的城市记忆)
内容
内容推荐
《上海故事》是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影像工作室”制作的一档电视纪录片栏目,节目以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讲述对象,用生动的笔触来演绎“城市”的含义。节目从珍贵的影像资料出发,通过寻访过去历史时代的亲历者,将这些历史见证人的真实讲述与珍贵影像资料有机结合,关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城市发展、社会变革和民族命运的故事,深入挖掘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上海的历史人文精神。《上海故事》节目着力把上海的历史和当下链接起来,较全面、较系统、较深入地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展现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特征。
本书中所收录的故事,即精选和改编自《上海故事》栏目开播以来的各期节目。
目录
用镜头记录上海
城市,是轮子滚出来的
地铁春秋
春节记忆
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
吃在云南路
编织美丽生活
搪瓷的美好记忆
剃头
浴室风情录
弄堂里的叫卖声
恋曲1980
六十岁再出发
我的家在武康大楼
白相城隍庙
快乐的大世界
上海杂技团往事
影院往事
那些年,我们一起唱的歌
快门声里的往事追忆
从年画到年历片
M50:艺术在这里聚集
淘书乐,乐淘书
出版社的故事
精武人生
沪剧情缘
海上中医
寻找饶家驹
安东尼奥尼与上海
外国人在上海
序言
2011年元旦,上海音像资料馆立足于为上海这座城市
挖掘弥足珍贵的记忆,策划开办了电视周播节目《上海故
事》。节目开播以来,秉承“贴近百姓、抚今追昔、继往
开来”的原则,讲述上海故事、传承上海文化、弘扬上海
精神,唤醒了无数沉睡于泛黄胶片中的声光色影,撰写了
一部活色生香的上海影像志。
上海音像资料馆作为上海唯一的专业音像档案馆,收
藏管理着超过100万小时的音像资料,其中包括拍摄于1898
年的外滩活动影像、大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有关上海
这座城市的历史影像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全部广播电视音视
频资料。这些宝贵的历史人文遗产,犹如童话中的“睡美
人”,等待着王子将之唤醒。
而《上海故事》栏目的“王子之吻”,为“睡美人”
重拾了生命的体温。就如同家庭会通过影集留住共同的生
活记忆,《上海故事》通过回顾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化
身承载《集体记忆》的“上海城市影集”。例如:本书中
收录的《我的家在武康大楼》《白厢城隍庙》《快乐的大
世界》等一系列既有丰富历史影像资料、又有丰富民间记
忆的文章,传播着可阅读的建筑,连接起了历史与现实;
而《地铁春秋》《编织美丽生活》《搪瓷的美好记忆》《
浴室风情录》等,则呈现着城市的沧桑变迁,留住了上海
人的乡愁记忆。
记得曾有人对“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
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
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上海故事”正是通过讲述个人命
运,以小见大,以水滴汇成洪流,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节目通过历史见证人的真实讲述和珍贵影像资料有机结
合,寻找历史记忆,挖掘精神宝藏,凸显价值导向,描摹
出这座城市最具人文关怀的“集体人格”。历史岁月在这
里成了将历史影像资料点石成金的“魔法棒”。
对于老年人来说,《上海故事》是真切的回忆;对于
年轻人来说,《上海故事》是历史的传承;正是通过极具
地方特色的史话故事,《上海故事》传承着上海的城市精
神风貌,彰显着上海的城市气质特征。例如:《用镜头记
录大海》《城市,是轮子滚出来的》《那些年,我们一起
唱的歌》,就蕴含了上海城市精神与城市荣耀,而《寻找
饶家驹》《外国人在上海》则显示出了上海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的感恩与骄傲。
从音像资料馆的专业角度来说,《上海故事》电视节
目的播出推动了音像资料的编研与开发,赋予了历史影像
二次生命。但我以为,唤起和守护人们对上海这座城市温
暖的集体记忆,塑造城市“集体人格”的文化意义更为重
要。
上海音像资料馆馆长乐建强
2019年7月7日
导语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出版的《上海故事--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30篇,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手工技艺、中外名人在上海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精彩页
用镜头记录上海
上海有一批城市发展的记录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追赶着城市前进的脚步。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摄影提供了天然的拍摄素材,摄影家们在自己成长生活的地方,用镜头记录着苏州河两岸的巨大变化、正在消失的石库门生活,重大工程、历史建筑、特色街区也都是他们的镜头聚焦的对象,活跃在城市各个地方的摄影者们希望尽可能地为人们多留住一些美好的弄堂记忆,并用黑白或彩色照片来讲述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从沙龙摄影到纪实摄影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严肃讨论的年代,在摄影界,当时上海一批观念超前、志同道合的摄影家发起成立了“天马摄影艺术沙龙”这一摄影学术团体。摄影家杨元昌因为1979年的摄影作品《师徒》而声名鹊起,被选为沙龙的主席。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后来成为《新民晚报》首席摄影记者的雍和,当时是这一沙龙的副主席。雍和回忆,当时在中国摄影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沙龙摄影,喜欢拍一些光影,追求唯美的效果,拍摄对象多为小桥、流水、落日等,所以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杨元昌也认为:“当时主要还是搞唯关的比较多一点,而一些创新的东西,在摄影领域里面,没有占到主导地位。”
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和严肃讨论的年代,一些思想前卫的摄影师却不甘于此,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开始大胆地尝试、探索。1979年早春二月的一天,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傍晚时漫天大雪随风起舞,杨元昌在上海街头抓拍到了一老一小两位在劳作的工人,作品取名为“师徒))o他记得那天自己从老师家里出来,在漫天大雪中看到一个老工人和一个小青年,就通过摄影画面表现了对老师傅的敬重。
1988年10月26日,由天马摄影艺术沙龙主办的“天马摄影艺术展”在上海美术家画廊举行,“天马摄影艺术展”为摄影界吹来了一缕新鲜空气,受到参观者的交口称赞。杨元昌记得那个时候正好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也搞了一个国际摄影展,天马摄影艺术展一开幕,很多人都被吸引过来了,参观后都觉得很震撼。
雍和对于纪实摄影的价值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不管摄影者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多多少少是记录了这个社会的一些动态,时光流逝后回过头来看看,非常有味道,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只有把摄影作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放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当中来看,它的意义才更大。
在《新民晚报》的从业经历,使雍和有了很强的新闻敏感度,他的摄影作品不仅仅局限在艺术方面,更多的是与历史、社会以及城市建设相关。当时司空见惯却又不被现在年轻人理解的一些现象,他都通过照相机忠实地记录下来,留下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他回忆,由于排水不畅,当时的上海每到7、8月份,只要下稍微大一点的雨,不用说小马路,就是像南京路这样的大马路都会积水。当时南京路上就诞生了一个新的生意,用人力三轮车把不愿打湿皮鞋的行人摆渡到马路对面,十几米二十米的路,收费5元、10元不等,雍和的摄影作品就记录下了这些画面。
上海男人体贴、顾家的形象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20世纪80年代杨元昌躲在墙后用长焦镜头抓拍到的作品,《只要你开心》则是雍和1995年在南京西路上偶然拍摄到的瞬间。这两张反映上海男人与女人的照片,准确、细致地抓住了不同年代上海男人与女人关系的微妙变化。
通过这些记录社会风貌变迁的摄影实践和反思,雍和觉得,摄影和别的艺术门类如舞蹈、音乐、美术等相比,它的独特性和最大的功能,就在于记录。
为大变样的城市留影
20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和浦东开发开放,上海这座城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所有这些都逃不过雍和敏锐的眼光,在90年代初出现的所谓“新生事物”,被他用相机一一记录了下来。他记得那时圣诞节进入中国,上海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圣诞晚会,和平饭店的圣诞晚会票价甚至达到了888元的“天价”,用现在的眼光看还是比较保守的“三点式”表演、摇滚音乐会等,也都开始在上海出现。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故事(走近远去的城市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明远//李霞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136410
开本 16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4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574
CIP核字 2019144445
中图分类号 K295.1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7
166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