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精)/敦煌草书写本识粹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残卷四卷三种,现分别为敦煌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私人收藏品、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四件写本均首尾俱缺。三种《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残卷,普光本有传世;义忠本仅在《洪武南藏》中得以保存。《洪武南藏》为明代刻造的三个官版中的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法图本无传世,可能是唐蕃战争期间旅居凉州的长安西明寺僧乘恩的讲稿(乘恩本)。义忠本为抄写本,普光本和乘恩本(疑)为记录稿,且两份记录稿为不同书手所写,三种草书写卷在书法上展示了义忠本的中原风格和普光本、“乘恩本”的河西风格。 目录 壹 義忠本《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下》釋校 其一 敦煌市博物館〇八三號 其二 上海博物館〇六〇號 貳 普光本《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下》釋校 叁 伯二三〇四《大乘百法論疏卷下抄》釋校 敦煌本《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下》殘卷淺述 序言 一、本册所收唐敦煌草 書本《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 下》殘卷三卷兩種,現分别 爲敦煌博物館、上海博物館 和一私人收藏品。三件寫本 均首尾俱缺。現按寫本原裝 形式圖片、釋文,相對印出 ,以便對照。 二、竪式排版,採用敦 煌草書寫本原件圖版與釋文 、校注左右對照的形式:左 面爲圖版頁;右面按原文分 行竪排釋文,並在相應位置 排列校注文字。 三、釋文一律採用《漢 語大字典》釐定的標準繁體 字,對原寫卷中的俗體字、 異體字等(包括《漢語大字 典》所收),一律在校注中 加以説明;但對原寫本中的 標準草書字一般不作説明, 個别辨識困難者則酌情處理 。 四、對原卷的錯字、别 字等,在校注中作詳細説明 。 五、凡唐代官方認可並 見於正楷寫卷及碑刻者,如 万、无、礼等,與今簡化字 相同,爲保持寫卷原貌,不 作改動。 六、對於前人已經釋讀 出的文本之異文與文字,在 校注中加以説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精)/敦煌草书写本识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马德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9592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55 |
出版时间 | 2022-06-01 |
首版时间 | 2022-06-01 |
印刷时间 | 202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256 |
CIP核字 | 2021277717 |
中图分类号 | B94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86 |
宽 | 211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