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11终局第3部卷1上下)》一书延续了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对东线这场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首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
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三部卷一部分,本书重点讲述了苏军的三个方面军在天王星行动中如何击败、消灭了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并包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的半数部队。
图书 |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11终局第3部卷1上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11终局第3部卷1上下)》一书延续了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对东线这场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首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 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三部卷一部分,本书重点讲述了苏军的三个方面军在天王星行动中如何击败、消灭了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并包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的半数部队。 内容推荐 斯大林格勒战役旨在掩护德军诸多战线中的一条之侧翼。这场史诗般的战役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失败,目前正进入严峻的最后阶段。在深受欢迎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一中,戴维·格兰茨详细阐述了二战中最恶名昭著的战役之结局的开始,这也是历史上生命、物资代价最高昂的战役之一,并以事实真相驳斥了流传半个世纪的神话和误导。 本三部曲第二部结束时,德军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已然偏离高加索油田这一原定目标,陷入到斯大林格勒城内废墟的殊死消耗战。在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著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11终局第3部卷1上下)》中,我们将署见德军过度拉伸、红军集结大股兵力、指挥工作愈加熟练造成的最终后果。寻找并利用轴心国军队防御弱点的尝试多次失败后,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终于在1942年11月中旬抓住机会,发起一场大胆的毁灭性反攻,这就是“天王星”行动。 格兰茨详细而又生动地描述了红军三个方面军如何在“天王星”行动中击败、歼灭罗马尼亚两个集团军大部,并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半敲力量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合围圈内,从而使德军由胜转效。与前两部一样,本书大量使用了过去难以获得或认为已缺失的资料,例如第6集团军作战日志和苏联、俄罗斯新近公开的档案记录。这些资料(详细或完整引用大多收录在副卷附录)使交战双方的战役策划和执行得到全新诠释,彻底澄清了这场历史性战役真相。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灾难的框架 第二章 苏军的战略策划:“天王星”计划之起源 第三章 集结部队:苏军作战序列和“天王星”计划 第四章 11月18日的双方兵力对比 第五章 突破,11月19日-20日 第六章 包围圈封闭,11月21日-23日 第七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构设合围对外正面,11月24日-27日 第八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合围对外正面和“土星”计划,11月28日-30日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由于希特勒已于1941年12月对美国宣战,故认为1942年年终前,必须在政治和军事上在东线取得某种稳定的结果,这样便可以抗击美国日趋加强的力量。从经济上看,“蓝色”行动迄今为止未能解决德国对石油的迫切需求。A集团军群1942年8月8日占领了苏联东南部规模较小的迈科普油田,却发现撤离的苏军已将该地区所有油井和炼油厂破坏殆尽。位于车臣和阿塞拜疆的格罗兹尼油田规模更大,极其诱惑力,但A集团军群司令威廉·李斯特元帅似乎无力完成最后几百公里的冲刺,以夺取这些奖品。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集团军群所需要的补给物资必须穿过顿河畔罗斯托夫这一瓶颈,然后将火车上的物资交给卡车和畜力车,经长途跋涉运往高加索山区。另外,由于德国人在改造、使用苏联铁路系统方面遭遇到了困难,为高加索地区提供补给实际上将以损害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为代价。 李斯特进军受阻不仅仅是因为身后漫长、脆弱的补给线,在前方,苏军日趋加强的战斗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面对德军的进击,苏联红军寸土必争,不断发起(尽管有些拙劣的)反冲击和反突击,延缓、削弱了侵略者,希特勒和他的主要顾问们却对此视而不见。一些苏军部队像去年夏季那样被歼灭,红军依然严重缺乏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他们需要这些人组织武器和后勤支援,建立起野战集团军和更大编制的部队。尽管如此,在1941—1942年的惨败中生存下来的苏军将士,其能力和意志日趋增强。希特勒认为他的将领过于谨慎,这其实是面对能力不断提高的对手的必然反应。实际上,如果不是德军步步进逼,再加上急于取胜的约瑟夫·斯大林督促红军在未获得有效指挥控制的情况下过早地发起多次反击,苏联红军也许会更具威胁。由于准备仓促,协同不佳,这些过早发起的反击使人员和武器一再遭受到损失。悲惨的现实是,进攻中的红军部队依然缺乏必要的技能,无力克服德军预有准备的防御,更不必说与经验丰富的德军装甲部队在开阔的战场上展开机动作战了。 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指挥B集团军群的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面临的问题,与李斯特在高加索山区的困境如出一辙,甚至更加复杂。“蓝色”行动最初的作战指令(1942年4月4日签发的第41号元首令)几乎没有提及伏尔加河畔的这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德军的目标是高加索油田,他们本打算绕过这座城市,仅以炮击和轰炸使其丧失效用。但斯大林格勒犹如一块磁铁,渐渐吸住了德军,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名字赋予其重要的宣传意义。但B集团军群缺乏足够的兵力夺取该城,并将苏军发起的一系列反击引向城市两侧。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装甲兵上将弗里德里希·保卢斯之所以能到达斯大林格勒并缓慢地将其肃清,是因为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不断渊整部队,为保卢斯提供援兵,维系他的进攻行动。另外,为了将少量德军师投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山区,德国人不得不以轴心国军队掩护其漫长、脆弱的左翼。因此,截至1942年10月初,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先后投入斯大林格勒西北方,沿顿河担任侧翼掩护,另外,罗马尼亚第6、第7军(计划于11月20日编为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继续掩护伏尔加河以西地域和城市南部。但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的兵力和武器都很匮乏,根本无力抗击苏军的猛烈反击。虽说德军调派了儿个反坦克炮兵连和其他专业单位加强这些卫星国军队,但德军战线的两翼缺乏重武器,很容易招致一场大规模机械化突击。。 相比之下,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中将指挥第62集团军实施防御,他们获得了充足的援兵——尽管有时候只是勉强够用——决不让这座城市落入德国人之手。在斯大林格勒废墟历时两个月的逐屋苦战中,德军丧失了机动作战的一切优势,近距离交战限制了德军战斗轰炸机和炮兵发挥效力。实际上,崔可夫的部下故意贴近德军突击部队,这样,德军战机和火炮便无法开火,生怕误伤己方部队。截至9月底,保卢斯已成功肃清城市南部的大半部分,但第6集团军元气大伤。每个德军步兵团或装甲掷弹兵团只能拼凑出几百名战斗兵继续遂行进攻,而崔可夫的部下死守着城市北部的工厂区。为维系进攻,保卢斯不得不在市中心与城外侧翼防区之间来回调动工兵和步兵单位。 P2-3 序言 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国防军及其盟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与约瑟夫·斯大林的苏联红军展开激烈厮杀,11月,红军发起反攻,这场史诗般的战役就此到达高潮。自轴心国军队向东突击、跨过苏联南部以来,时间已过去约6个月。这段时间里,轴心国入侵者重创了防御中的苏军,毙伤100多万红军将士,前进600多公里,一举到达高加索山脉北坡和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虽然红军屡遭挫败,一次次遏止并击退入侵者的尝试徒劳无获,但1942年10月,他们终于在斯大林格勒瓦砾遍地的街道上阻挡住轴心国军队。德国独裁者及其军队的声誉危在旦夕,希特勒命令德军最精锐的集团军——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将军的第6集团军——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斯大林格勒。激烈的战斗耗尽了第6集团军的实力,失望的希特勒别无选择,只得将轴心盟友的军队投入前线。 正如一年前所做的那样,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巧妙地利用了希特勒肆无忌惮的野心,这种野心驱使德军远远超出了其能力的极限。1942年夏季和秋季确认并利用轴心国军队防御弱点的尝试屡屡受挫后,苏军最高统帅部终于以精心策划的“天王星”行动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苏军一系列以星座命名的反攻行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旨在击败轴心国军队,夺取苏联人所称的“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略主动权。“天王星”反击战期间,红军以三个方面军发起进攻,一举击败、歼灭了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的主力,并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半数力量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彻底颠覆了德军的进攻势头。接下来的10周,红军实施防御,挫败了德军救援第6集团军的两次尝试,粉碎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重创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并将德国第6集团军歼灭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东线作战序列中的50余万德军士兵被粗暴地抹去,希特勒的盟友们惊恐地见到战争态势突然发生了变化,胜利者陡然沦为被征服者。总之,轴心国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德国及其军队再也无法从这场灾难中彻底恢复过来。 本三部曲的前两卷描述了这场灾难的由来:第一卷讲述的是德军攻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这场虚假的胜利进军,第二卷叙述的是斯大林格勒城内残酷的消耗战,事实证明,这场消耗战对整场战役至关重要,一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整个战争的重要性。前两卷都大量使用了新近公开的档案资料,以辨别、佐证、祛除自战争结束以来关于这场战役一直盛行于世的神话。 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关的神话,是基于既往历史资料来源自然产生的一种副产品。70年来,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的毁灭深深地吸引了历史学家和公众。尽管这个主题深具魅力,相关著作汗牛充栋,但这场悲剧的诸多原因和事件并不为后人知晓。正如本三部曲前两卷业已证明的那样,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只能在德军整场战役的背景下加以理解,而这场战役最初对夺取这座城市并无兴趣。侵略者真正的目标是高加索油田,但他们在距离这一目标很近处失败了。这场失利的广泛原因几乎与导致德军1941年失败的原因如出一辙:后勤补给线过度延伸、未能集中力量对付单一目标、组织机构越来越复杂、苏联红军的行动。 造成我们集体误解这场战役的第二个原因是,交战双方的参与者根据他们的记忆撰写回忆录,几乎没有使用官方记录。冷战期间,德国方面的许多记录似乎不可避免地遗失了,而苏军参战人员,例如瓦西里·崔可夫和格奥尔吉·朱可夫,也仅局限于他们自己的回忆。 误解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第三个原因是,至少在西方,人们普遍接受了关于整场战争的德方神话。为自身的失败寻找借口,甚至以某种合乎逻辑的方式重新编排相关记忆,这是人类的本性,尽管复杂、纷乱的过程得到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解释。因此,大多数德军东线生还者提供的字面真相,实际上是他们为失败寻找的借口(也许是无意识的)。在这类记述中,德军生还者记住的是他们的进军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遭遇抵抗,直到卷入斯大林格勒被炸毁的各条街道。然后,也只有在此之后,德国人的集体记忆是,笨拙但狂热的敌人以上百场作战行动耗尽了他们的实力。待德军大伤元气后,苏军便以压倒性攻势打垮了侧翼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队,这才得以包围并歼灭第6集团军。这种集体辩解认为,即便如此,如果不是希特勒的胡乱干预和保卢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作为,被围的第6集团军仍有可能脱困。本卷的重点在于阐述犯错的并非希特勒一人,以及红军已变得极其强大,第6集团军虚弱不堪,保卢斯根本无法率部突出重围,与德军救援部队会合。 至于德军失败和苏军获胜的其他原因,我们留给读者们探寻,本卷和前两卷对此都有详尽的阐述。简单说来,虽然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勇气,并遭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痛苦,但红军最终胜出,就此开始了收复苏联国土的漫长征途。 与前两卷的主题一样,第三卷以全新的文件证据为基础,对存有争议的问题和流传甚广的神话加以审视。本卷与前两卷的主要区别是与这一时期作战行动相关的疑问和神话的数量问题。简言之,这段时间的战斗中充斥着颇具争议、悬而未决的疑问,最显著的如下: ·是谁提出了“天王星”行动的概念? ·“天王星”攻势为何能赢得胜利? ·第6集团军是否能突出包围圈,或者被解救? ·德军救援行动为何失败? ·谁该为第6集团军的败亡负主要责任? 除了各种广泛的传统资料来源,本卷还使用了此前从未提供给研究者的两大类文件资料。第一类包括德国第6集团军作战日志中的大量记录,战争结束后,这份作战日志消失不见了,现在已被重新找到并予以出版。第二类是苏联(俄罗斯)新近公开的大量档案资料,其中包括红军总参谋部每日作战概要摘录;最高统帅部、国防人民委员会(NKO)和红军总参谋部下达的各种命令和指示;以及大多数时候都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的苏军第62集团军及辖内各师、各旅的作战日志。 由于持续存在的争议和神话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审慎地将许多文件的英译本加入本卷,正是根据这些文件,我们得出了自己的判断和结论。这些文件和另外一些以图表和表格方式呈现的详尽证据构成了本卷上下册的实质。这是对第三卷的补充,也提供了接受、拒绝或仅仅是证实我们的结论所必要的确凿证据。因此,与前两卷一样,本卷提供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阶段前所未有的细节,以及新的观点、解释和评价。 本卷只集中于苏德双方的策划和在斯大林格勒周边实施的作战行动。具体说来,重点是第6集团军包围圈内外的战斗,包括德军救援行动的发起和失利;红军竭力向奇尔河、顿河和阿克赛河扩大合围对外正面;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消灭包围圈内第6集团军的行动。因此,本卷只对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策划、实施的“小土星”攻势以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后改为南方面军)发起的科捷利尼科沃、托尔莫辛攻势作出简要叙述。 由于红军1942年12月下半月和1943年1月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和西部地区发动的攻势极其庞大,增补的第四卷将阐述本三部曲范围外的军事行动。具体说来,包括与斯大林格勒关系不大,但对第6集团军的最终命运具有重要影响的作战行动,例如: ·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打击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小土星”行动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南方面军)打击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的科捷利尼科沃和罗斯托夫进攻战役 ·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打击匈牙利第2集团军的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进攻战役 ·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打击德国第2集团军的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进攻战役 ·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顿巴斯东部地区打击“弗雷特-皮科”集团军级支队和“霍利特”集团军级集群的攻势 ·外高加索方面军在北高加索地区打击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的攻势 如果没有诸多个人和机构的支持,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研究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再次感谢詹森·马克,既因为他个人提供的慷慨帮助,也是为了他在澳大利亚悉尼“跳跃骑士”出版社推出的关于斯大林格勒战术记述的开创性著作。另外还有威廉·麦克罗登,他毕生致力于编写详细、准确的德军战时作战序列,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量研究成果。 对本卷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感谢两个人,他们的德文和敏锐的战争知识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出色的德国军事历史学家罗梅迪奥·格拉夫·冯·图恩-霍恩施泰因博士慷慨无私地自愿对本卷手稿作出评价。他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这份稿件,并对其各个方面作出评判,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确定必要的资料来源,还纠正了我们对德文的频频曲解。洛塔尔·蔡德勒博士是一名经历过战争的老兵,他在德军第168步兵师服役了两年多时间,两次负伤,他翻译了许多页德国文件,并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量笔记和另外一些战时日记。两位的慷慨协助都是为了使本卷更加准确、更加客观。我们对他们的无私帮助深表谢意。 一如既往,我们要衷心感谢玛丽·安·格兰茨为编辑、校对这份手稿发挥的重要作用。 戴维·M.格兰茨 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 乔纳森·M.豪斯 堪萨斯州例文沃思 书评(媒体评论) 格兰茨和豪斯正在撰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权威性历史。他们的三部曲以严谨的治学和相当公正的态度为基础,与这场战役几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为人所接受的观点存在显著的不同……这部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的巨著不太可能被超越。 ——《东线惊雷:苏德战争1941—1945年》作者,埃文·莫兹利 这部权威性新著大量使用了过去难以见到的红军记录,对这场战役的认真研究者来说,这是—部不可或缺的读物。 ——《斯大林格勒:红军是如何获得胜利的》作者,迈克尔·K.琼斯 格兰茨是世界顶级的苏德战争史学者。 ——军事历史杂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11终局第3部卷1上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 |
译者 | 小小冰人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81499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00 |
出版时间 | 2017-09-01 |
首版时间 | 2017-09-01 |
印刷时间 | 2017-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982 |
CIP核字 | 2017180639 |
中图分类号 | E512.9 |
丛书名 | |
印张 | 4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6 |
宽 | 161 |
高 | 3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版贸核渝字(2015)第205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