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尤比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让人深感不安的生存恐怖故事,一场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醒过来的噩梦。

菲利普·迪克著的《尤比克》是一部集中反映迪克信仰的小说。他述说了他的世界观、他的哲学,还有他对宇宙人生虚假性的看法。而他在自设的语言陷阱中,沉入了自我的无力挣扎。

内容推荐

《尤比克》内容介绍:

乔·奇普为格伦·朗西特的反超能咨询公司工作,保护人们免受通灵师和先知的心灵窥探。在一次前往月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朗西特的行动组遭遇埋伏,朗西特身亡。行动组成员迅速将朗西特的遗体送往苏黎世的亡灵馆冰冻冷藏,并试图与他的大脑取得联系。然而,不仅没有成功联系上朗西特,行动组成员还发现,钱币、香烟等物品均在发生退转,时光似乎在倒流。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尤比克》作者菲利普·迪克。

试读章节

朋友们,现在是清货时间,低价出售电动静音尤比克。

没错,让我们把原先的市场价抛到脑后。

谨记:出售货品均按说明使用,用得放心。

1992年6月5日凌晨3点半,纽约朗西特公司。太阳系顶级通灵师从电子地图上消失。可视电话铃骤响。过去两个月,朗西特公司发生信息故障,霍利斯手下一大批超能师下落不明。今天又信号突断,真是撞上霉运了。

“朗西特先生?抱歉。”视频上的朗西特一脸倦容,地图室的夜班技术员神情不安,咳嗽连连。“一个反超能师刚发来消息,搁哪儿去了?”他忙不迭地从信息记录仪里拉出一堆杂乱的磁带,“是多恩小姐上报的。你该记得,她跟踪他到了绿河一带,然后……”

“谁?我哪记得住这么多反超能师谁跟踪的谁?”朗西特捋了捋缠成一团的灰白头发,“直说吧,霍利斯手下谁丢了?”他睡眼惺忪,说话没好声气。

“S. 多尔?梅利丰。”

“什么?跟丢了梅利丰?你是在开玩笑吗?”

“不开玩笑。”技术员肯定地说,“伊迪?多恩和两个反超能师一路追到一家叫‘情致幻身体验屋’的汽车旅馆。旅馆开在地下,有六十间客房,专供不想暴露身份的商人和妓女使用。伊迪和同事看不出梅利丰有异样,但为保险起见,派了阿什伍德去读心,结果发现他意念纷飞。阿什伍德没有对策,只好返回托皮卡市,目前正在物色新人。”

朗西特清醒了些许,点燃一支烟。他忧郁地托着腮帮坐着,烟雾从双路扫描仪一侧飘散开来。“你确定跟丢的是梅利丰?他的长相似乎没人见过,而且外貌每月一变。他的心电场有多强?”

“我们叫乔?奇普去旅馆探查,测得旅客的心感场极值,峰值高达68.2。在已知的通灵师中,梅利丰的心力最强。”技术员回答,“那是我们最后的电子定位,然后,他——不——见——了。”

“你没去地板上找找?地图背面?”

“电子信号消失。他已不在地球上。我们还追踪到一颗殖民星球,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我得去征求我妻子的意见。”朗西特说。

“深更半夜,亡灵馆早关门了。”

“在瑞士可不会。”朗西特发出怪笑,仿佛被某种讨厌的午夜流体呛到老喉咙。“晚安。”他挂断电话。

亲友亡灵馆的老板是赫伯特?肖恩海特?冯?福格尔桑。他平素比员工到得早。这个时间点天气寒冷,有回声的大楼刚开始有活气。一个牧师模样的男子焦急地等候在服务台。他戴着一副几乎不透光的眼镜,穿着平纹运动夹克,脚踏一双明黄色的尖头鞋,手里拿着一张探视单。定是趁节假日外出探亲访友。复活节就快到了,亲人们都来凭吊亡灵,大批访客将拥向亡灵馆。

“好的,先生,我亲自为您服务。”赫伯特友善地笑着说。

“我的祖母,”访客说,“大约八十岁,一个干瘦矮小的老太太。”

“请稍等。”赫伯特说着去找那具冰棺,编号是3054039—B。

他找到存放处,仔细查看随附提单,中阴身只剩下十五天。阳寿快到了,他心想。他将一个手持式光相子放大器探入棺柩的透明塑料外壳,调试出显示大脑活动迹象的频率。

一丝微弱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来:“……蒂莉扭伤脚踝,我们都觉得伤愈没可能。她人太傻,伤没好就心急上路。”

听到这,赫伯特放心了。他拔掉扩音器,吩咐手下把对上号的棺柩送往探视室。访客和老太太将在探视室里交谈。

“检查完了?”客人边付款边问。

“我亲自检查过了,没问题。”赫伯特回答。他啪地打开一排开关,然后退了出去,“复活节快乐,先生。”

“谢谢!”客人面对棺柩坐下。冰棺里冒出丝丝寒气。他戴上耳机,对着微型麦克风沉稳地说:“弗洛拉,亲爱的,能听见我说话吗?我能听见你说。弗洛拉?”

待我归西,赫伯特暗想,我会嘱咐继承人每一百年帮我复活一次。这样的话,人类的命运不就晓得啦。不过,继承人要支付高昂的技术维护费—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总有一天,继承人会不乐意给钱,径自将我拉出冰棺—上帝啊—埋进黄土。

“埋葬是野蛮的,”赫伯特大声地抱怨,“原始文化的糟粕阴魂不散!”

“是啊,先生。”秘书边打字边附和。

探视室里,一排棺柩井然有序地隔开放置。好几个顾客在与亲人的亡灵密谈。他们屏气凝神,静听对方说话。多么宁静祥和的场面!孝男孝女们定期前来探望亲人。他们带来外面世界的消息,趁亡灵的脑部短暂激活,和言善语,抚慰亲人孤寂的心灵。而且,他们供养了赫伯特。访客盈门,经营亡灵馆大有可图。

“我父亲有些虚弱。”一个年轻人说—他的话引起赫伯特的注意,“您能否抽空替他检查检查?我将十分感谢!”P1-3

后记

迪克的世界

韩松

我知道有迪克这个人很晚,1996年去美国逛当地的科幻书店。都不晓得他,竟没有买他的书。后来大概2003年才知道,当时迪克已经死了二十一年,中国才有出版社译了他的书来出。以前都以为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最牛,不知道还有个迪克。后来一天天感觉不一样了。现在听说能为迪克的书写跋,能与这个牛人阴阳对话,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坐在电脑前甚至有一种毕恭毕敬感。

但他是一个美国人,我们中国人,对于美国人,其实是有隔阂的。尤其迪克,更是难以理解的一个人,虽然他的书中写到了东方文化和《易经》。其实,就算在他自己的文化中,他也很长时期难以让人理解,只有一群死忠的粉丝捧他。他是一个迟迟才被承认的天才。

一年前,在四川参加星云奖仪式时便听说,有人在译迪克的这么一套书。美方的代理者认为迪克是主流作家,因此没有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出版商参与进来。所以今天看到的,是译林出版社的版本。迪克在世时,也曾写过一些主流小说,但有生之年只出版过一本。

关于迪克的生平,如今人们介绍得已经很多了,大致是这么一些情况:

他生于1928年,卒于1982年,只活了五十四岁。他作品中的不少人物,差不多也都命不长。

他活着时,几乎就是个“撸瑟”,也就是失败者,比屌丝还差的感觉。

他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但出生后五周就死了。迪克认为是母亲照料不周。因此恨他妈,家庭关系不好。而父亲在迪克四岁时,也抛家而去。

迪克结过五次婚,都离7。

成年迪克靠安非他明活着,还吸毒,经常陷入神经错乱中。

他有严重的焦虑症,不能与人正常交往。他还患上了妄想症,认为自己被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监视。

他有广场恐惧症,连在公众面前吃东西,都感到困难。

他还患上了抑郁症,曾尝试自杀。

他在七十年代后,沉湎于超自然,着迷于玄学和神学,并一度称获得天启。

他只短暂地上过一年大学,读哲学,在加大伯克利分校。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才。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加利福尼亚。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2年开始写作,到1982年去世,创作了整整三十年,写了四十四部长篇小说,以及一百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他常常为挣稿费养活自己而拼命写。他没有其他工作。

他的个人经济状况很窘迫,在五十年代,一度连图书馆借书的过期罚款都交不起。他还交不起美国政府的税金。于是另一位伟大的科幻作家海因莱因借他钱。海因莱因还说要为迪克买台电动打字机。

除了科幻。他也写主流小说或者我们所说的纯文学,但生前极难出版,还总是遭到人们的白眼和嘲笑。

他简直是一生潦倒。有些让人想到卡夫卡和卡佛,或者曹雪芹。

后来有人根据他的名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了《银翼杀手》(经常被评为史上科幻电影排行榜上的冠军),但还没等到公映,迪克就死了。

他写了那么多书,只得过一次雨果奖。雨果奖和星云奖同为世界科幻的最高荣誉。另一位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得过十次雨果奖和星云奖。

但在他死后,他的书不停地再版,他被惊呼为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作家和前卫作家,也可能是最让人吃惊和震撼的作家。有人用他的名字设立了科幻奖。他的小说频频被翻拍成电影,除了《银翼杀手》,还有《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等,总共十部。导演包括斯皮尔伯格、吴宇森等人。

2012年,我去英国,在伦敦的主流书店和科幻书店,看到迪克的书都摆在十分显眼的位置,与一般读者的视线平行,反而是阿西莫夫摆放在书架的最下面,大概与读者的鞋面位置平行。

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了1923年来世界最佳百部英文长篇小说,其中就有迪克的《尤比克》。而西方科幻三巨头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莱因都没有作品入选。

我读了迪克的书,有这么一种印象:他的文字黑暗、混乱、恐惧、战栗、怪诞、荒谬、疯狂、压抑,常常是梦呓般的对话,主角也像是活在别人的梦里,世界随时会发生翻转,还弥漫着神秘和错位,叙事常常不连贯,有宗教或邪教般的本体论情结,是东西方文化碎片的混杂,贯穿了哲学或准哲学的沉思或抽搐。常常很难读,也很难理解,更难翻译。应该说,国内迄今没有十分满意的译本。他的书中,有着各种文明、文化以及政治、商业的交替穿插,甚为丰富、复杂而混乱,像一个装满垃圾和珍宝的大型地下室,然而其中又显现出一种至简至纯感,直指人心。他的小说风格鲜明。一看即知,堪称别无分店,英国科幻大师奥尔迪斯称其为“独特而过分”。后来还有人创造出一个专门的词汇来形容具有迪克风格的文类或语言,也就是“迪克特色的”或“迪克武的”(“Diekian”或“Phildickian'’)。迪克的文风粗犷、简洁、凌厉、迅猛,有时会没有主语,有时两个名词就构成一个句子。

终其一生,他似乎都在喋喋不休地讲述他对这个迷乱世界的迷惘和困惑,发出深深叹息。他是一个反叛者和失落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主人公以及其他角色总是像黑色的影子或者鬼魂一样飘来飘去。他那些情节曲折诡谲的故事,更像是描述人类内心混沌动荡的心理小说。他是一位超现实主义大师,像达利一样,绘出了一幅幅的幻象。他与当时美国科幻的乐观主义主流精神格格不入。但他的悲观绝望中,又有一种对人性力量的坚信。他的主人公都在单枪匹马地与命运不懈奋斗、抗争。

他最初的一些小说,特别是写于1952年至1962年期间的,也常常模仿那些通俗杂志上的所谓“硬科幻”,有太空冒险啊,机器人啊,外星怪兽啊,激光枪什么的。的确,那时的美国科幻,整个地位和品位并不高,也不如欧洲。欧洲有威尔斯、凡尔纳、赫胥黎这些先驱,已给科幻注入了更高贵的血统。但是迪克只是把那些东西拿来做他的皮,他逐渐变得越来越迷恋于探究现实的本质,一心想要知晓什么是真实,这纠缠了他的一生。他也深入善与恶、权力的滥用、人类的心理等深奥命题,控诉对集权主义的恐惧。他认为宇宙只是表面真实,实际上则是一重幻象,是一个巨大的欺骗,是被邪恶力量操控的皮影戏。他觉得宇宙可能有许多个。这在《尤比克》、《高城堡里的人》等作品中表现得格外明显。他也关注什么是真正的人,并与赝品的人、人造的人作比较,如他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表达的。迪克是美国最早一批使科幻严肃起来的作家之一,他赋予科幻以复杂的文学性、心理深度以及社会警示意义。

迪克拼命码字的岁月,西方科幻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彼时有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这些大师叱咤风云。特别是迪克的创作高峰期,即六十年代,那正是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人进入太空,登上月球。探测金星和火星,发现类星体、脉冲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弱电统一理论提出,混沌理论提出,摩尔定律提出,制成第一台激光器。售出第一批工业用机器人,BASIC语言发明,英特尔公司成立,第一个体内起搏器问世,生态意识觉醒……人类张扬着开拓宇宙边疆和潜入原子内部的雄心勃勃。1970年,按1958年的美元计算,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三千五百美元,是一个世纪前的六倍多。好一个伟大而光荣的时代。这些也在主流的科幻小说中得以集中反映。

但迪克却不那么主流。他仿佛对这一切成就感到迷惑而不解。他的笔下是一个衰败的西方世界,是文明的深深没落,是科技的重重沦陷。是人类的异化和商业化,是整个宇宙的碎片化和假象化。他状写的是美国梦的破灭,他似乎早已在预言“9·11”事件或者攻占华尔街。迪克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在批判他所在的这个社会,在唱反调,喷射出愤怒和失望。用奥尔迪斯的话来说,“迪克的大部分作品,就是一张充满诅咒的罗网”。而达科·苏恩文则评价说,“迪克感到不断萎缩的(被遗弃荒废的)世界里充满了痛苦,所有的人也逐渐失去了方向。”虽然爱与关怀等伦理道德一直是迪克小说的核心,但这些作品却常常以死亡来收尾。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见了一个有问题的、混乱的人生和时代,一个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人们想要用神来救赎,却不可得。这种东西,跟同时期的垮掉的一代或者嬉皮士倒是如出一辙。迪克与凯鲁亚克和金斯堡倒有些像是同道。

这背后或许有一种社会情绪。在整个六七十年代,越战的泥潭,美苏冷战的危机,核武器毁灭地球的恐惧,人类企图统治自然的野心,环境遭到破坏,伦敦毒雾,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都让人骚动不安,不知所措,神经撕裂。然而或许更多的,还是来自迪克个人生命的投影,来自他那颗敏感而郁结的内心,来自他与自己身体与心理的搏斗和挣扎。因此,他所有的书,归根结底,写的还是他本人,同时也书写着他身边真实的人们。他作品中的主角通常是小人物,他状写了他生命中认识的人,把他们放到极端的科幻场景中,让他们在一个美国梦成为主旋律的时代,充满惊恐和忧虑,无法共享出彩的人生,却又在内心深处不放弃梦想。迪克对他们的命运满怀同情。他的小说,总是把大观念与渺小的人类个体相结合。正是这个,使得他那些灰暗疲乏、郁郁寡欢的作品充满人性的力量,并与横隔了偌大太平洋和漫长历史间隔的我心心相印。

迪克写的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说。他是边界的破坏者,作出了许多十分特别而诡异的科幻设定,涉及了非机械论的新世界观,那是相对论、量子论开始的后现代,并与混沌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复杂性理论和虚拟现实混同。迪克的技术思想至今仍闪闪发光,并由科学延及人文,因此具有了长远的生命力。

因为这些原因,我是越来越喜欢他了,他甚至成了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不仅仅是喜欢,而且迷恋。

《尤比克》这部杰作,初版于1969年,也就是美国人登月那年,刚才说了,是史上最伟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尤比克》写的是1992年的事情。根据迪克的预言,那时普通人已能够随随便便登上月球,并且很多人都拥有了超能力,比如心灵感应什么的。有一家美国公司,老板叫作朗西特,和他的半死人妻子一起经营这家公司,招募拥有反超能力的人为客户服务,保护他们的大脑隐私免受窥探什么的。乔·奇普是其中一员。有天他们接了一个大单,来到月球,未料遭到竞争对手算计,挨了炸弹。队员们发现老板死了。奇普等人逃回地球,结果发现很多东西都在变,包括电话卡不能用了,牛奶变质了,钱也变样了,本是罗斯福的头像,却变成了老板朗西特的,而死去的朗西特也在不断给他们发来讯息,非常诡异。最后连时间也变了,他们回到了1939年,回到了一个很像美国的世界。他们中的人只要脱离队伍,就一个个消失,死去。最后奇普发现,其实死的是他自己,是他处于半死人状态,所有的队员都死了,而他的老板才活着,一直在试图激活他,与他对话。但故事到最后,连老板也不能确定自己是死是活。而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来的,直到最后仍扑朔迷离。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头至尾,充满神秘感,暗黑而冰冷,是彻底的绝望,犹如噩梦。更确切来讲,读者整个就像行进在一次中阴之旅中。

迪克在《尤比克》中发明了一个科幻设定,也就是中文译作“亡灵馆”的东西。死掉的人都冻在里面,但其实只是半死人。访问者可以用一种基于光相子的技术手段,激发半死人的思维,让他们与活人对话,一起讨论问题,商量事情,共同经营世界,而每对谈一次,那半死人就随着能量的消耗,向真正的死亡滑去一分。尤比克则是一种防止衰败的喷雾剂,防止人堕入彻底死亡的万劫不复。但它究竟是什么,怎么来的,最终仍是秘密。据迪克的前妻讲,尤比克其实是上帝的隐喻,全知全能,无所不在。像迪克的许多作品一样,《尤比克》也是由政治、商业和物理领域,最后进入了本体论的拷问。这是迪克小说中最为纠结的,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在这个故事中,美国社会是混乱的,充满欺骗,金钱主导,广告控制,普通人缺乏自由。像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一样,《尤比克》书写了美国梦的破灭。小说还充满《盗梦空间》那样一层层的剥笋和意外,又如同《黑客帝国》,质疑着世界和我们人生的真实性。1968年,阿瑟·克拉克和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影片推出。迪克应该看了这部电影吧?但他的宇宙与那宏大而壮怀激烈的叙事却不相干。事实上。《尤比克》完成于1966年。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创造了一个新生而灿然的宇宙。迪克则创造了一个隐晦而闭塞的、不停滑向死亡的宇宙。

他还创造了很多的奇异语言,并作出了各式的发明,像亡灵馆、光相子、反超能技术等。他对这些“高新科技”的内核,常常并不加以解释。包括对时间倒流,也没有任何可靠的解释。但他的作品却包含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科学思想,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思想,世界在不断滑向死亡和混乱,无人能够控制。尤比克是试图从外界引入秩序的一种尝试,以避免熵。另外则是量子力学的思想。世界和我们,都在两种状态之间,死或活,这也是不确定的。再就是相对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时空。人只能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定义他们自身。不,连他们自身也无法定义。还有虚拟现实。这是人造的现实。人们可以在那里面生活,它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后来才出现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都印证了迪克的想象。

最重要的是,《尤比克》是一部集中反映迪克信仰的小说。他述说了他的世界观、他的哲学,还有他对宇宙人生虚假性的看法。而他在自设的语言陷阱中,沉入了自我的无力挣扎。作为读者,我更感到《尤比克》是一部反抗人、社会和科学的小说,也是在意识深处潜入了存在本质的小说。它的荒诞感和作者的纠结,让人难以释怀。但作者仍在挣扎,仍不屈服,像主人公乔,那最后也是要不服气的。尽管无法挣脱,但总是要挣扎。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个让人深感不安的生存恐怖故事,一场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醒过来的噩梦。

——列夫·格罗斯曼

菲利普·迪克是最具独创性的小说家之一。和他相比,大部分欧洲先锋派人士简直就是走进死胡同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星期日泰晤士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尤比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菲利普·迪克
译者 金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37555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2013065221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The Wylie Agency(UK)Ltd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