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充满“灵光”的文学正在消逝,不仅仅指文学中乡愁、大地及与之相关的神韵的消失,也是指心灵在逐渐丧失对这一“风景”感受力。这是一个时代的世界观的转变,许多被遮蔽的茅盾显示出来,使我们看到了复杂、喧嚣、共生的当代现实。作者借助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从家族小说、女性身份、乡土文学等不同切入点,对中国当代文学做了深入的评述。 作者简介 梁鸿,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非虚构文学著作《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作为方法的“乡愁”》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短篇故事集《神圣家族》。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第七届文津图书奖”“2013年度中国好书”“首届非虚构大奖·文学奖”等多个奖项;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奖”等奖项。 目录 梁鸿:行走在现实与学理之间阎连科 第一辑 重回历史维度 “重返现实主义思潮”与当代文学理论的转向 当代文学批判主义历史观的简单化倾向 对“常识”“的必要反对:当代文学“历史意识”的匮乏与美学误 区 第二辑 家族主题的嬗变与现代性追寻 家族苦难史与新的革命话语、民族叙事的建构 回家·审父·文化寻根 解构·恋祖·寓言:“家”的象征叙事 性与族权:《白鹿原》中的性文化意蕴 第三辑 女性身份的叙事 女性书写中“男性”角色的转换与象征: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与 困境 从性的成长史看女性的命运:李昂小说中的性意识 女性存在的赞美诗:重读“三恋”兼谈王安忆的写作理念 王安忆的“布尔乔亚”:论《长恨歌》女性叙事的空间隐喻 悲天悯人的“撒旦” 陈染、林白作品中的性世界 第四辑 当代乡土叙事的美学裂变 “灵光”消逝后的乡村叙事:从《石榴树上结樱桃》看乡土小说的 美学裂变 文学视野中的“村庄”困境:从阎连科、莫言、李锐的小说世界 谈起 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论阎连科小说语言兼谈一种写作 精神 通往“底层”之路:对“底层写作”概念及批评倾向的反思 第五辑 “个体时代”的来临 “狂欢”话语考:大众文化的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 发生 理性乌托邦与中产阶级化审美:20世纪60年代出生作家的美学 思想 小城镇叙事、泛意识形态写作与不及物性:20世纪70年代出生作 家的美学考察 暖昧的“民间”:“断裂问卷”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转向 王朔:从“黑马”到“白马”的嬗变 毕飞宇:“温暖”美学及其可能性 理性与“灵光”张清华 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陈华积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梁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172387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60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3 |
出版时间 | 2021-10-01 |
首版时间 | 2021-10-01 |
印刷时间 | 2021-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44 |
CIP核字 | 2020211126 |
中图分类号 | I206.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