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之《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从音乐舞蹈的源头开始寻觅,起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讫于明代理论家朱载堉,其问还讲述了历史上一些与音乐有关的人物、事件,如孔子学琴、屈原《九歌》、《胡笳十八拍)》等。

内容推荐

中国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相传作于黄帝时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谣。《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即从音乐舞蹈的源头开始寻觅,起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讫于明代理论家朱载堉,其问还讲述了历史上一些与音乐有关的人物、事件,如孔子学琴、屈原《九歌》、《胡笳十八拍)》等。

目录

寻觅源头

图腾乐舞

远古乐舞(《云门大卷》《大韶》《大夏》)

深情的歌

舞雩与巫

靡靡之音

礼乐

大武

歌唱家秦青

余音绕梁

情至则知音

孔子学琴

文王操

孔子与音乐

临津不济

女乐、倡优的悲剧

师旷卫“道”

礼崩乐坏

音乐的力量

屈原·楚辞·九歌

伯牙学琴

知音

诗经

百家争鸣

大风歌

戚夫人

西汉乐府

音乐家李延年

赵飞燕

蔡邕

胡笳十八拍

嵇康与广陵散

声无哀乐论

音乐家万宝常

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破阵乐

霓裳羽衣曲

阳关三叠

江采萃

许和子

白石道人

理论家朱载埔

后记

试读章节

综上所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极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应该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

嵇康的音乐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嵇康反对儒家的大一统礼乐思想,反对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的大一统礼乐思想作为自己专政的政治工具。嵇康的形式美的思想抽掉了包括政治在内的一切内容,无疑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反抗,同时也解放了作为艺术的音乐形式本身,使之超脱于社会和政治,这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一种进步,不仅把音乐从统治阶级的思想中超脱出来,而且也确立了音乐作为一种自身形式的客观存在。所以说,“声无哀乐论”观念的提出,证明了嵇康在音乐理论上是很有造诣的,对音乐的认识和审美有独到的见解,否则仅仅为了与统治阶级思想相抗衡的政治目的,是绝对不可能提出这样深刻的美学命题的。

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前代兴亡,实由于乐”。这一方面将统治者政治的腐朽、灭亡归罪于“乐”(含乐舞之意);另一方面夸大了“乐”作为艺术本体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嵇康则否定了音乐的社会作用,他明确地指出,“上失其道,国丧其纪”,“则何以诛之?”他认为统治阶级自己把政治搞得一塌糊涂,自己本身的腐化堕落而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风俗败坏,竟然归罪于音乐,这是很坏的行为。在《声无哀乐论》的最后一段辩论中,嵇康的这种思想表达得比较深刻,这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所以我们认为,《声无哀乐论》之所以否定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政治意义,正是因为嵇康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为依据,这种理论在当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我们不得不指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在理论上有许多偏激之处。第一,他把音乐与自然之声等同起来看待,认为音乐形式的本体即是绝对的美,音乐不包含内容和表达情感,这在理论上是很难站得住的。因为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自身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意识相关联的。一件乐器单独有一个或几个音发响,的确没有感情色彩,也不能说明内容和形象特征,但这还不是音乐。只有通过乐音按一定的组合形式,并通过演奏者的相应技法予以规律性的运动,才能形成音乐结构本身。且不说演奏者自己是否寄予音乐某种情感,仅就音乐中所展现的节拍的抑扬、节奏的疏密、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旋律线条的高低变化,以及调式色彩的选择,这些已经构成情感形态本身的性质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音乐艺术形式,却不具有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特征,无论如何从理论上是讲不通的。以我们前边讲过的雍门周为孟尝君弹琴的故事为例,固然孟尝君已为雍门周讲述的悲惨下场动情到热泪盈眶的程度,但这时的雍门周如果不是弹一首哀伤的曲子,而是相反弹奏一首欢快的曲调,我想孟尝君一定会立即破啼为笑了。因为真正感人的、动人心弦的毕竟是音乐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故事情节。音乐形式作为音乐本体的特征,是以表达情感为主的,是能够体现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意义的。第二,作为音乐欣赏的过程,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情感程度,甚至情感的指向,都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异,这是事实。但嵇康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结果,证明了音乐是不表达哀乐情感的,是纯粹音响形式的原因,这无疑在理论上又有了偏差。因为每个人在感情接受(和表达)上的“质”是不相同的,有人听了一个悲伤的故事痛哭流涕,以“同样的”感情深度表现在另一个人身上则可能只是热泪盈眶,而有些人则可能痛在心中不形于表。更何况音乐这种声音(时间)的艺术不可能表达具体的形象和情感“定向”,正因为此,它赋予欣赏者更多的情感范围和形象的“联想”特点。而欣赏者依其自身的生活阅历、活动范围、文化程度、情感“质”的活跃程度不同,所以在欣赏同一首乐曲时,情感的接受范围、深度,以及对音乐形象的联想、指向都不可能是相同的。从某一种审美角度理解,每个人的欣赏结果都具有相对的合理之处,因为正是音乐本身与他们的情感和联想的共鸣结果。所以,嵇康在理论上的偏差是把研究对象搞错了,他不应该仅仅研究音乐形式美的本身,而应该着重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心理情感状态。我们是否可以将此命题称为“音乐欣赏中的心理审美过程”?

但是嵇康的音乐理论表现了他思维的活跃,反映出他的音乐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具有很高的水平,所以他的《声无哀乐论》的美学命题绝非一般的人所能提出。嵇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把握了音乐性质的真谛,并以此对传统的儒家音乐“神话”提出了坚决批评。他在著作中,指出孑L子向师襄学琴,能够通过音乐感觉到周文王的形象、德行以及他所作的《文王操》,是过分地夸张,毫无道理。他又指出,师旷吹律管,便能知道北风强劲而南风衰弱,楚国如犯晋国必败的传说,完全是把音乐搞到迷信的程度,是荒谬的。我们认为嵇康的这种认识论是进步的、科学的,他的论点是有充分说服力的,他的批评态度是明朗、耿直的。他真不愧是一代“奇”才。他反对直接明确地去解释音乐,反对像讲故事或绘画般地去理解音乐,这一点无疑也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去学习、思索。记得有位音乐界同行在与我讨论他的一部新作时,把作品解释得似乎每个音都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例如:第10小节至第20小节是形容攀登山峰;第21小节至第25小节的和弦级进是登峰后看到的一棵青松的高大形象;中间部分的22个变化和弦是在峰顶看到的22个远处的山头……诸如此类,实在令人费解。因他自称是“现代主义”“具体音乐”作曲家,故我也不敢去妄加评论了,只好连声说道:“有特点……”音乐创作发展到讲故事的程度,无异于舞蹈艺术要加对白了,不可思议,尤不可效法。我倒想好言奉劝这种充满想象力,或者说毫无想象力的创作家,不妨认真研究一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因为这本书里充满了闪光的音乐美学思想。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是不朽的!P148-151

序言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当历史车轮进到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人民又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有重重困难,也有种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宝藏,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毫无疑问,普及祖国的历史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向社会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大象出版社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北京大学具有研究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学校领导于1992年初决定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依托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系,组织各方面的教师和专家开展工作。一方面,致力于专深的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国学研究》年刊和《国学研究丛刊》;另一方面,注重于文化普及工作,“将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制作的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和《中华文明之光》,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编写这套丛书是中心普及工作的又一尝试。中心希望丛书的作者们“眼界向上,眼光向下”,用大手笔写通俗性著作,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并重,力求深入浅出,使广大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内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因此,中心不再对丛书作统一的审定工作。

大象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非常重视这套丛书,把它列为重点出版书目,并为丛书的及时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丛书的策划、编写工作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1997年2月

后记

我国古代的音乐舞蹈艺术,是整个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宝贵的资料,如乐谱、舞谱,都没有流传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能见诸文字记载的资料也比较零散,而且还要仔细地辨其真伪,这无疑给音乐舞蹈史的研究带来很多困难。

近年来,音乐舞蹈界的前辈和年轻的学者陆续编写了许多优秀的著作,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吉联抗先生生前编译了一系列各个朝代的音乐舞蹈史料,而且“有则有,疑则疑”,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尊敬。

本书的目的不是讲述学术意义上的音乐舞蹈史,而是摘取历史长河中的一些片断,使其通俗易懂,旨在使读者对发展中的音乐舞蹈现象有些浅显的了解。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是本着“厚古薄今”的想法人笔的,因为近古时期史料比较完备。

本书各节按独立成章写作,各章节之间没有时间上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这一点敬请读者注意。

由于时间的关系,成稿之后还未来得及求教于音乐舞蹈界的前辈、老师和同行,感到非常遗憾。书是写完了,但心中的重担丝毫未减,这有待于专家们的指教和热心读者的批评,我将感到宽慰。

张以慰

1994年8月16日于北京大学

1994年12月26日改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以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20369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09.22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185
13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