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之《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一书中,作者在每一个中心主题下都精心选用陶渊明的诗歌作标题,概括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贡献、家世与生平、功业情结、理想憧憬及其内涵、田园理想及生活情态、“志意”及其内涵、隐逸的特点及思想根源、田园诗的特点及创作方法、美学观及艺术风格特色等,可谓匠心独运!

内容推荐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代表。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他的诗作促使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进人更纯熟的境地,是东晋诗坛绕不开的人物。在《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一书中,作者在每一个中心主题下都精心选用陶渊明的诗歌作标题,概括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贡献、家世与生平、功业情结、理想憧憬及其内涵、田园理想及生活情态、“志意”及其内涵、隐逸的特点及思想根源、田园诗的特点及创作方法、美学观及艺术风格特色等,可谓匠心独运!

目录

一“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代绪论)

二“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

三“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陶渊明的功业情结

四“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陶渊明对现实的态度

五“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陶渊明的理想憧憬及其内涵

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的田园理想及其生活情态

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的“志意”及其内蕴

八“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重“意”生活倾向的根源 

九“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陶渊明隐逸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

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诗

十一“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渊明的田园抒怀诗之一

十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的田园抒怀诗之二

十三“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十四“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陶渊明的美学观及其艺术风格特色

试读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但在其发展、凝结的流程中,人们的贡献与发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陶渊明则有其独特的贡献,并在民族文化心理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这种价值,充分体现在他是一个为中国民众所熟知的人物,他的思想行为及其艺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广泛地存在人们的心中。至少有三个方面,他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首先是他那不慕荣利、不与污浊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宁可下地种田,过苦日子,也绝不屈心抑志,汩泥扬波。几乎从他同时代的人起,就对他的这种高风亮节表现了无限的景仰。与他有过直接交往的颜延之由衷地赞美他“薄身厚志”,“高蹈独善”(《陶徵士诔》)。所谓“薄身厚志”,就是对身体的奉养看得很轻,而对心志所守看得很重;所谓“高蹈独善”,就是遗世独立,守志不阿。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稍后,南朝梁代的钟嵘作《诗品》,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对他的人品同样倾倒备至。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他编辑文集,在序文中颂扬他“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说“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的确,如果不是笃于志守的大贤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魏晋以来,隐逸之风盛行。人皆以隐逸为高,隐逸成为名士风流的重要内容之一。世有所尚,人必趋焉,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隐士。比如周续之,他身为处士,又常往朝廷中跑,人家问他缘由,他回答说:“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他声言只要心隐了,在朝堂中也不妨做隐士,被称为“通隐先生”(《莲社高贤传‘周续之传》)。桓玄篡晋,建立了大楚国,觉得历代都有隐遁之士,如果自己这一朝没有,不大好看,便征皇甫希之为著作,给他生活所需,让他坚辞不赴,号为高士。时人称之为“充隐”(《晋书·桓玄传》)。这两个人都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物。隐逸如果别有所图,那不过是拿隐逸做招牌和手段,或借以邀誉,或借以得官,虽具高士之表,却无高洁之行。陶之高明处就在既非“通隐”,更非“充隐”,而是真隐。所以宋代的朱熹感慨地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正是这样,陶渊明的隐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大不相同了。

大约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有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彭泽令是彭泽县的一县之长,即后来所谓县太爷。督邮是县的上一级郡里的官员,负责督察纠举属县的违法事宜。陶渊明不愿意卑躬屈膝地侍候这种人物,便丢下县太爷的官位,归田隐居了。这对一般人来说,谈何容易!唐代诗人王维就说过:“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与魏居士书》)这与陶渊明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几乎成为一切骨鲠之士的口头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里谈其去官的原因时,只是说不耐烦做官,恰逢妹妹亡故,要去奔丧,便借机离去,所谓“因事顺心”,没有谈到不肯见督邮的事。但这件事见沈约《宋书·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等多种文献的记载,当不是没有根据的。从陶的性情来看,也是十分可能的。

总之,陶渊明在这一方面,可谓品高云天,出污泥而不染,凛然峙立,令人肃然起敬。在他之后的人,一要辞官,或者一想到归隐,就不免想到他。如唐代诗人高适在封丘尉任上,感到“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时,便“转忆陶潜归去来”(《封丘作》)。直到1800多年后,近代诗人龚自珍还在颂扬他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陶的高尚品格,就是这样久远地深印在人们的心中。

其实,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多得很,诸如巢父、许由之类,不胜枚举。但其影响都比不过陶渊明。因为别的隐士都只靠故事流传,有的并不凿凿可据;有的虽载人史籍,可证实有其人,但也只有简单的行事,缺乏鲜活的形象。陶渊明则通过其诗文作品,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的心中,因而更易获得人们心灵的共鸣。

其次,陶渊明提出过一个桃花源理想。在那个桃源世界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虽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好像跟外面的世界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其中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无论老少,都欢乐自得,这就与外面世界的生活无着、啼饥号寒完全不一样了。它成为与现实相对立的一个天地。在那里,“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人人都有田可耕,自食其力;“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劳动收获归劳动者所有,完全没有压榨掠夺。所以它被称为“世外桃源”。这个洞天福地不知引起过多少人的向往。李白说:“别离解相访,应在武陵多。”(《书情赠蔡舍人雄》)武陵就是指武陵渔人所发现的那个桃花源。李白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呢?他说得明白,就是因为那里“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那里是与人间不同的一个天地。王维甚至把它描绘为神仙世界:“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人们最羡慕的莫过于神仙世界了,就把它赠给了桃花源。P1-4

序言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当历史车轮进到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人民又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有重重困难,也有种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宝藏,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毫无疑问,普及祖国的历史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向社会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大象出版社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北京大学具有研究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学校领导于1992年初决定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依托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系,组织各方面的教师和专家开展工作。一方面,致力于专深的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国学研究》年刊和《国学研究丛刊》;另一方面,注重于文化普及工作,“将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制作的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和《中华文明之光》,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编写这套丛书是中心普及工作的又一尝试。中心希望丛书的作者们“眼界向上,眼光向下”,用大手笔写通俗性著作,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并重,力求深入浅出,使广大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内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因此,中心不再对丛书作统一的审定工作。

大象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非常重视这套丛书,把它列为重点出版书目,并为丛书的及时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丛书的策划、编写工作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1997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20284
开本 32开
页数 14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4.8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185
129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