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鲍廷博评传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辗转歙杭桐

羽陵姓字九重闻,《阙史》题诗帝右文。

正是夕阳无限好,白头携杖拜卿云。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鲍廷博》

“羽陵”为古地名,又作“羽林”,语出《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雀梁,口蠧书于羽陵。”晋郭璞注“蠹书”云:“谓暴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后世即以“羽陵”作为贮藏古代秘籍之处。“羽陵姓字”在这里专指鲍廷博,诗极言其藏书之富;“九重闻”称其名气之大,上达朝廷;而题诗于《阙史》者乃清高宗,《阙史》为鲍廷博进呈四库馆珍善图籍之一种;诗的后两句则赞赏鲍廷博诗歌创作的成就,晚年鲍廷博最爱咏夕阳,多首同题之作在士大夫之间传诵。叶诗仅用28字,概括的却是鲍氏一生的主要业绩。

一歙西长塘侍大父

《清稗类钞》云:“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本歙人。”“歙”即歙县,属于安徽徽州,为古徽州府治所在,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此地“闳儒硕师,孝子悌弟,义夫贞妇,洎夫抗节犯难之士,殊能绝群之才,比肩接踵,与其出而体国经野发名成绩者相辉映。芬响郁茂,称其山川伟哉,固神州之隩区,南服之名邑也”。

鲍廷博最爱使用的两方印章,分别镌刻“歙西长塘鲍氏知不足斋藏书印”和“歙西长塘鲍氏知不足斋藏书”。长塘村为鲍廷博的出生地。关于长塘村,《新安名族志》载,大址村阶檐上的鲍时昌于明初“举贤良不就,捐赀开筑燕坑、石塌、长塘,以兴水利,赐额‘免征’,乡民至今赖之”。许承尧先生说“在丰溪侧”,民国时该村应该还存在。经笔者访知,长塘村旧址在县城西15里,当地叫做长塘林村,清时属棠越,因区划变更,今从棠越划出,属徽州区西溪南镇。

“在徽州的名族大姓中,鲍姓宗族是兴旺发达的门第。鲍氏于公元326—334年间,即东晋咸和年间,因鲍弘任新安郡守,而在城西门扎根,又在城西15里牌营建别墅。于是有长塘鲍氏、棠樾鲍氏。鲍廷博家族属于长塘宗祠。长塘鲍氏经商致富,富而从儒。”鲍廷博好友赵怀玉说:“(鲍廷博)远祖某自山东南徙,世为徽之歙县人,曾祖永顺、祖贵、考思诩,清德未耀。”

曾祖永顺生平不详。祖父鲍贵字国槐,他受歙人经商风习影响,经营冶业。古代的冶业就是制造铁器,锻造简单的农具和日用工具之类,是一种纯粹的体力活。鲍贵的冶业规模如何,不见记载,但所可知者,是他身上一如徽州商人,秉承贾而好儒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父亲名思诩,字鸿远,又字敏庵,生年不详。鲍思诩少习会计,在生意上,既秉承父志,又有所开拓。他“同服贾,寓于浙”,不满足生意局限于家乡,辗转来到杭州发展。明清时期,徽州从商的人数众多,通都大邑几乎无处不有徽商的足迹,他们的身影几遍全国,俗语“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形象地道出其队伍之庞大。而仅隔一天目山的浙江杭州更成为徽商外出经营的首选之地,水路可沿新安江直达杭城,往来便利。清儋漪子《天下路程图引》卷一第二条“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程”附《水程捷要歌》云:“一自渔梁坝,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县,茶园六十有;九十严州府,钓台桐庐守;潼梓关富阳,三浙垅江口;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走。”这首徽州商人自己创作的《路程歌》,描绘的就是商人从渔梁出发,沿新安江顺流而下至杭州的路线图。历史上,徽州商人一次次地从这里别离家乡。鲍思诩和大多数的徽商一样,将双亲安顿在家中,独身一人沿着新安江来到了杭州。

P1-3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辗转歙杭桐

 一歙西长塘侍大父

 二杭州经营承家业

 三桐乡乌镇晚定居

第二章 藏书知不足斋

 一 “以散为聚”藏书观

 二 购买钞借成藏家

 三 品质精良多宋元

 四 祝融无情书换药

第三章 献书四库馆

 一 私箧所藏呈秘府

 二 “献书之冠”彻天听

 三 厚赏以为好古劝

 四 围绕四库助力多

第四章 刻书传天下

 一 刻书缘自感皇恩

 二 纸贵一时鲍氏书

 三 《丛书》之外单刻多

第五章 践行考据学

 一 据案丹铅不释手

 二 搜罗散佚求完书

 三 钟爱文集编书目

 四 撰写序跋述源流

第六章 咏物“鲍夕阳”

 一 天趣清远留《诗存》

 二 体物之妙耽吟讽

 三 诗人佚作出蠹鱼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2011年6月12日,由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发起并联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1华夏阅读论坛”之“黄跋顾校鲍刻与中国古旧书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大华饭店举行,60馀位海内外学界精英及藏界名流济济一堂,畅怀座谈。本次研讨会的范围包括:黄丕烈收藏或经眼的古籍;顾广圻校勘批跋的古籍;鲍廷博刊刻的古籍以及古籍制作、售卖等相关问题。此次盛会被视作与《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赴台合展并驾齐驱的该年杭城文化盛典。

将黄、顾、鲍合在一起召开学术研讨会,这是首次。三人是乾嘉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终生从事校勘、版本、目录、考证等清代考据学的基础工作,在藏书、校书和刻书过程中做出了诸多骄人成就,可以说组织者很有眼力。其中黄丕烈做过题跋以及顾广圻做过批注的古籍,保留到今天已经价格不菲了,被等同文物看待。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三人的研究兴趣很为浓厚,而尤以对黄、顾的研究为最,鲍廷博研究则不经意问受到了冷落。在这次会议上,著名学者刘尚恒先生由此很为鲍廷博鸣不平,他说:

黄丕烈、顾千里、鲍廷博这三个人合在一起,不是人为的,而是历史形成的。从现在的研究情况来看,黄丕烈的研究多一些。相对来说,鲍廷博研究还显得落后一些。他们三人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时代文化高峰,这三颗明星共同形成了乾嘉时期的藏书高潮。

从年龄上来看,鲍廷博最长。最重要的是,他们三人在藏书、校勘、刻书方面有深厚的友谊。我呼吁在座各位,特别是中青年同志,要加强对鲍延博的研究。鲍廷博的研究现在并不少,从鲍廷博的为人到其思想。但是从大致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去研究,我觉得是很不够的。就年谱而言,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简短的年谱,90年代初,台湾学者也有一个年谱,第三部即我去年在黄山书社出版的《鲍廷博年谱》。我觉得现在对鲍廷博的研究应该作一个评传,或者在总体上,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深入揭示鲍廷博。

鲍廷博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生活在乾嘉盛世,政治稳定。第二,乾嘉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环绕着编书、藏书。第三,鲍廷博在杭州生活了很长时期,他的刻书、藏书大都在杭州。杭州是经济、文化非常发达的中心,藏书家也非常多。徽州人不仅在做生意上讲究同乡之情,在藏书、刻书上也讲究同乡之情。没有这一帮同乡,他很难成功。

鲍延博本人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也想走功名这条路,可是这条路走不通。他为人很淡泊,如果没有知书、爱书的志趣,光有钱,是不可能成为大藏书家和刻书家的。从传统上来看,鲍廷博继承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所以,有关鲍廷博的研究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希望大家加强和注意研究。

鲍廷博生活的清代乾嘉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清政府执行宽严相济的文化政策,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一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纂修多种大型图籍。这种文化政策带给当时学术界重大的影响,学者们不敢触犯统治思想禁区,只好埋头于故纸堆,从事藏书、刻书、校勘、辑佚、笺注等工作。梁启超先生曾经从经书的笺释、史料之搜补鉴别、辨伪书、辑佚书、校勘、文字训诂、音韵、算学、地理、金石、方志之编纂、类书之编纂和丛书之校刻等13个方面,阐述乾嘉朴学在学术上的具体表现,他说:“乾嘉间学者,实自成一种学风,和近世科学的研究法极相近,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科学的古典学派’。”“科学的古典学派”的学者们,为了研经治史需要,将前代书籍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清理,为当世及后人提供了太多的便利。

鲍家世代经商,祖父鲍贵开始从事冶业,生意逐渐做大,所赚极为可观。鲍廷博的父亲与众多的徽商一样,顺着新安江漂流东下,一路来到杭州发展,生意依旧红火。鲍廷博幼习会计,家庭对他的前途规划十分显然,将来继承祖业,延续徽商传统。但是,实话说,鲍廷博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商人,各种史料不载其经营状况,其主要心思则用在了藏书和刻书上,并为此花费了大量资金,以至于晚年家业殆尽,生意沦落,最后竞不得不凭借出售典籍而筹集药资。

但是,这位不成功的商人身上却体现出了一名乾嘉考据学者的多方面潜质。

作为藏书家,鲍廷博先后修筑知不足斋和御书楼,既注重所藏图籍的量,更注重图籍的质。受徽商“贾而好儒”传统的影响,鲍廷博年轻时以购书博大父欢心为乐,久之则形成以宋元古本、世间孤本和诗文小集为主的藏书特色。与一般私人藏书家不同,他秉承“以散为聚”的较为开放的藏书理念,提倡藏书家之间的互换、互借、互抄,认为那些秘不示人的藏书陋习是对古代文化的禁锢,不利于典籍的传播。改变鲍廷博一生命运的事件也与藏书有关,他将家藏善本七百馀种进献四库馆之举,博得了清廷的赏识,受到了帝王的恩赐,鲍氏之名上达天听。

作为刻书家,鲍廷博耗尽家财,奉献毕生精力。他一生刻书众多,除《知不足斋丛书》外,另有各种单刻本27种,承刊聚珍版图籍38种,此外,还襄助刊刻青柯亭本《聊斋志异》,续刻好友文集等。鲍氏刻书精选底本,认真校勘,首尾俱全,成为清代私家刻书中的精品。以《知不足斋丛书》为代表的图籍版式疏朗,字体清晰,袖珍开本,便于传播,利于学者使用和收藏。

作为学者,鲍廷博由读书,而藏书,而刻书,而治学,既因循传统学者的成长模式,又有自己独特的为学道路。他将藏书、刻书与学术紧密联系起来,由学术之要求进一步提高到对藏书和刻书质量的追求,使藏书、刻书与学术的关系更加密切,由是而校订不同文字,勘定不同版本,进而探讨学术真谛。考据学家鲍廷博展示了多方面的学术潜能。

作为诗人,鲍廷博的创作可圈可点。他创作了大量的咏物诗,诗歌呈现出体物至微、感情细腻的特点,举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吟颂主题进入其创作视野。鲍廷博的诗作中,最为代表的是对夕阳的吟咏,成为继李商隐之后将这一诗歌主题再度升华的佳作,时人给以“鲍夕阳”的美称。

鲍廷博,一位将终生精力和财富献给了古代文化的徽商,一位被学术界一度冷落的文献学家,一位生前辉煌死后冷寂的咏物诗人。

内容推荐

这本由周生杰、杨瑞著的《鲍廷博评传》是关于清初藏书大家鲍廷博的综合研究,分为辗转歙杭桐、藏书知不足斋、献书《四库》馆、刻书传天下、践行考据学、咏物“鲍夕阳”六章,围绕鲍廷博藏书、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应诏献书《四库》馆以及其校勘贡献、诗歌创作特色进行论述,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鲍廷博其人其贡献。

编辑推荐

鲍家世代经商,祖父鲍贵开始从事冶业,生意逐渐做大,所赚极为可观。鲍廷博的父亲与众多的徽商一样,顺着新安江漂流东下,一路来到杭州发展,生意依旧红火。鲍廷博幼习会计,家庭对他的前途规划十分显然,将来继承祖业,延续徽商传统。但是,实话说,鲍廷博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商人,各种史料不载其经营状况,其主要心思则用在了藏书和刻书上,并为此花费了大量资金,以至于晚年家业殆尽,生意沦落,最后竞不得不凭借出售典籍而筹集药资。

鲍廷博,一位将终生精力和财富献给了古代文化的徽商,一位被学术界一度冷落的文献学家,一位生前辉煌死后冷寂的咏物诗人。

这本由周生杰、杨瑞著的《鲍廷博评传》对鲍廷博的生平进行了评述与研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鲍廷博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生杰//杨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20827
开本 32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2014278712
中图分类号 K825.4=49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