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终极刺杀(被行刺的国家元首)/领导者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肯尼迪、萨达特、拉宾、朴正熙、英迪拉·甘地母子、贝·布托……这些曾执掌各国政坛的风云人物,最终都倒在了刺客的枪口下,针对他们的刺杀,堪称世界刺杀史上最凶险血腥的部分。由于大部分刺杀行动都当众发生,因而对公众的震撼与刺激远非一般的刺杀可以比拟。本书选择了世界政要刺杀史上15个最经典的案例,对刺杀经过和行刺原因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对被刺杀者的从政历程和在位期间的执政方针、功过是非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内容推荐

很多人相信,终结或改变一个国家的政策与方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一举刺杀,因此,针对国家元首的暗杀活动自古以来就层出不穷,过段时间便要上演一番。本书中的这些刺杀故事,每一个都是世界刺杀史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其刺杀过程曲折离奇,读来引人入胜。

目录

血案卷宗1 政要刺杀史上的疑案

第一被害人 肯尼迪——震动世界的刺杀谜案

 一 达拉斯的枪声

 二 行家与门外汉

 三 莫名的死亡

 四 一个精心策划的大阴谋

 五 背后元凶

第二被害人 帕尔梅——谁杀了我们的“和平鸽”?

 一 神速的刺杀

 二 和平斗士

 三 跌宕起伏的悬疑情节

 四 尘埃依然无法落定

第三被害人 拉吉夫·甘地——死于“猛虎”之手?

 一 血染红地毯

 二 无奈的选择,宿命的结局

 三 是恐怖复仇还是“猛虎”伤人?

 四 周密的暗杀计划

 五 猛虎之患

第四被害人 贝·布托

 “铁蝴蝶”的陨落

 一 “铁蝴蝶”的陨落

 二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三 “我把信仰交给真主,把命运交给人民”

 四 破茧成蝶,华丽蜕变

血案卷宗2 盖棺论定的终极刺杀

第五被害人 萨达特——光荣日的刺杀

 一 血溅阅兵场

 二 绝非池中物

 三 和平的英雄

 四 “一串葡萄”

第六被害人 莫罗——被“红色旅”撕票的总理

 一 代号:“宝石行动”

 二 “一切为了库乔”

 三 生命,终结在第55天

 四 真相背后

第七被害人 朴正熙——血染的晚宴

 一 “鸿门宴”上的枪声

 二 是凶手还是英雄?

 三 “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梦想

 四 “狼群”的内讧

 五 “杀鸡儆猴”的审判

第八被害人 索摩查——干掉独裁者

 一 倒在血泊里的逃亡总统

 二 43年家天下

 三 “美国派”的独裁接班人

 四 世界上最贪婪的统治者

第九被害人 英迪拉·甘地

 喋血的印度玫瑰

 一 开枪的警卫

 二 举国同哀

 三 “印度新的主宰”

 四 政治天才

 五 割肉饲虎,终酿悲剧

第十被害人 拉宾——血溅安息日

 一 “这不是真子弹”

 二 以色列的一代英雄

 三 祈望和平

 四 “奉上帝的旨意”

 五 永恒的《和平之歌》

血案卷宗3 五花八门的失败案例

第十一被害人 戴高乐——伟大的“幸存者”

 一 虎口脱险

 二 军人荣耀

 三 政途路上不孤单

 四 在保守中被埋没

 五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六 拯救法兰西

第十二被害人 杜鲁门——敢放原子弹的人

 一 暗杀未遂

 二 “小人物”的成长之路

 三 有实力的幸运儿

 四 点燃地狱之火

 五 杜鲁门主义

 六 最出色的美国总统之一

第十三被害人 卡斯特罗——中情局的烫手山芋

 一 费尽周折却成空

 二 “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三 哈瓦那的英雄赞歌

 四 为民族尊严而战

 五 “卡斯特罗是最重要的”

第十四被害人 里根——二流演员,一流总统

 一 惊险一幕

 二 拔枪一击为红颜

 三 从演员到政客

 四 里根导演的“星球大战”

 五 “伊朗门”事件

第十五被害人 穆巴拉克 ——尼罗河边的杰出英雄

 一 被祝福的人

 二 文韬武略的接班人

 三 “不戴别人的斗篷”

 四 纵横捭阖

试读章节

一 达拉斯的枪声

1963年11月22日上午11点40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空军一号”专机降落在达拉斯的拉菲尔德机场。机场上的欢迎场面极其冷清,达拉斯那些有钱的金融大鳄们一个都没有到场,只有副总统约翰逊和夫人以及当地民主党的几个重要人物各怀心事地守候在机场上。就在这样尴尬的气氛中,肯尼迪带着夫人杰奎琳下了飞机。

不要感到惊奇,肯尼迪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尴尬而来。这种尴尬从肯尼迪当上总统就开始了。1961年1月,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不负众望当上了白宫的主人。然而,民主党人很快就发现,这位新总统的很多想法和政策都承袭了林肯的思想,特别是在反种族歧视政策方面,肯尼迪简直就是林肯的翻版。为黑人说话,本身就触动了美国不少大庄园主的利益,是件让白人很反感的事情,但是,肯尼迪却逆流而上高调支持反种族歧视政策,这让很多民主党人都心怀不满,南方那些民主党人更是气急败坏。

在南方众多的反对声中,声音最响亮的就是得克萨斯州。守护得克萨斯州的人尽是些极右分子,他们对肯尼迪的政策方针尤为不满。达拉斯是得克萨斯州一个非主要城市,但这里却是极右分子聚集的地方。肯尼迪无法对这里高涨的不满声置之不理,他马上要面临着下一届竞选,要想连任就必须虏获得克萨斯州的人心。于是,便有了肯尼迪的这次出访,确切地说,是谈判——同参议员亚巴勒和州长康纳利的谈判。在达拉斯民主党内部,思想解放的亚巴勒和倾向保守的康纳利一向不和,肯尼迪此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他们二人排解与斡旋来的。

肯尼迪到达达拉斯,行车路线是几天前就制定好的,途中要经过达拉斯工业区、豪华住宅区和普通居民区,然后通过市中心去参观交易市场。这样制定路线的目的是让更多选民能见到肯尼迪,走亲民路线。

肯尼迪原本所要乘坐的凯迪拉克轿车是经过特别加工的,四周防弹,不难想象,这种像牢房一般的轿车并不招肯尼迪的喜欢,他一直觉得,坐在这样的车里行驶在马路上就好像坐在一个可移动的牢房里一样。在肯尼迪的坚持下,他的座车被换成一辆敞篷的凯迪拉克,尽管在行前他已经预感到某种危险,但他还是决定冒一下风险,不愿放弃这个难得的亲民机会。

在走出机场的那一瞬间,肯尼迪还是十分兴奋的,因为这里有20多万的民众正在夹道欢迎他的到来。对于肯尼迪来说,能否受到权贵们的盛情接待倒是次要的,他更看重的是他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他看着窗外那些欢迎自己的标语,高兴地让司机停车,他要跟这些热情而忠实的选民握手。尤其是在两旁欢迎他的小学生,那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让肯尼迪不由自主要停下脚步。一路上肯尼迪都充分表现出了一位民主领袖该有的风采,走走停停,亲民行动做得十足。这个时候的肯尼迪应该是最开心的,他与支持自己的民众亲密接触,与他们握手、拥抱,享受那种热情带来的自豪感。

这种亲密接触持续了大概10分钟左右,车队继续前行。一路上肯尼迪都无法抑制自己的喜悦,频频从敞篷车上站起来向两边的人挥手致意。

按照计划,肯尼迪的车队将通过市中心驶往交易市场。去交易市场要经过埃尔蒙街的高架桥,当车队行驶到埃尔蒙街的时候,时间已经是中午12时28分。车队即将接近高架桥时,车上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目的地就在不远处,总算是安全到达了。然而,这颗心放得太早了,真正的危险就潜伏在大家都认为可以放松的时候。

12时30分,一声枪响打破了整个祥和欢快的气氛。当护卫警察听到这声枪响后,一个可怕的概念出现在脑海里——“刺客”。那颗子弹飞速而来,直接进入了肯尼迪的脖子。坐在肯尼迪一旁的杰奎琳,亲眼看着自己的丈夫在第一声枪响后用手捂住了自己脖子,然后是第二枪、第三枪,肯尼迪顿时瘫倒在杰奎琳的怀里。杰奎琳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呆了。

当肯尼迪的私人保镖做出反应狂奔向总统轿车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那些箪食壶浆以迎总统的人们更是茫然失措,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保镖们立刻守住了总统轿车,持枪警备,向四周张望试图找到开枪者。然而,他们面对的是十分职业的杀手,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刺客早没了影踪。

这起刺杀事件发生的是如此突然,但是却有一个名叫亚伯拉罕·扎普鲁德的摄影师用摄影机拍下了案发过程。这位摄影师当时就在埃尔蒙街上,他准备拍下肯尼迪经过高架桥的全过程留个纪念,却没想到把刺杀过程拍了下来,从而为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场的所有护卫都十分紧张,生怕再有暗枪飞来。驾驶肯尼迪座车的司机当机立断,猛加油门向最近的医院——帕兰克德纪念医院驶去。

在帕兰克德纪念医院,为肯尼迪进行紧急救助的是副主治医师马尔科梅·佩里,他是在12时33分的时候接到了有个重伤员需要手术的通知,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位重伤员是谁,直到他赶到了手术室,才看到了躺在病床上满身鲜红的肯尼迪总统。除了肯尼迪外,在这次刺杀中中弹的还有与肯尼迪同车的康纳利州长,他的夫人早已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相比起康纳利夫人的表现,第一夫人杰奎琳显得异常镇静,她始终保持沉默。

几分钟后,手术开始了。佩里对着几乎已经变成尸体的肯尼迪暗自叹息,职业经验告诉他,肯尼迪伤势极为严重,心跳和脉搏此时都已经停止,生还的几率极小。但是,佩里不能就这样宣布总统死亡,而必须尽自己的职责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哪怕是无济于事。在多次心脏按摩后,佩里无奈地宣布,肯尼迪总统已经死亡。刺客的枪法十分精准,第一枪打穿了肯尼迪的脖子,还有一颗子弹打碎了他的部分头盖骨,大脑清晰可见。

佩里的努力没能让奇迹出现,13时,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溘然长逝。

这个时候,惊魂未定的约翰逊也赶到了医院,他现在成为保镖和警卫们的重点保护对象。当约翰逊得知肯尼迪的死讯后,立即启程准备赶回白宫。一个多小时之后,约翰逊在飞回华盛顿的飞机上宣誓就职——根据美国的法律,总统在就职期间意外死亡,将由副总统直接接任总统职务。

当日14时48分,肯尼迪的遗体被送回了华盛顿。在很短的时间内,美国总统遇刺的消息就传遍了全球。

历史太过久远了,以至于我们无法真正去体会肯尼迪去世给人们带来的悲痛。但是,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忘记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的震惊。不少人爱戴肯尼迪,因为他是一个勤奋而富有同情心的总统。因此,他的死亡让很多人扼腕痛惜,甚至潸然泪下。就连美国的对手赫鲁晓夫,都忍不住老泪纵横。

正如卡斯特罗说的那样:“美国应该产生一位能够了解和应付拉丁美洲爆炸性局势的人物,肯尼迪可以成为这样的人物。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肯尼迪还有可能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能够超过林肯。”要知道,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封锁一点都不留余地,肯尼迪曾经让许多古巴人连温饱都难以为继。即使这样,卡斯特罗仍然希望肯尼迪的死讯是个误会。

戴高乐也同样如此,肯尼迪是他鲜有的几个欣赏的人之一,他的死亡让这位法兰西强人十分失落。

肯尼迪的死撼动的不仅仅是国际政坛,更牵动着美国普通民众的心。就在肯尼迪死讯传出之前,华盛顿还是一片热闹,而在肯尼迪遇刺的消息传出后,这种欢乐突然止步,整个美国霎时沉浸于一片哀伤中。人们都放弃了本来计划,滞留在电视机前观看相关新闻。

肯尼迪的国葬在11月25日进行,成千上万的美国民众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一路上护送他们的总统到达阿灵顿国家公墓。P2-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终极刺杀(被行刺的国家元首)/领导者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5539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