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胃炎中医诊疗养护/中医特色诊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简要介绍了慢性胃炎的基础知识、诊断与预防,详细论述了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临床疗效欠佳的原因、提高临床疗效的经验与方法。重点阐述了慢性胃炎的辨证与成方治疗,包括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思维模式,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主证治法、方药方解、临证注意、病案举例,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常用的中药和方剂,以及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和验方治疗。并有慢性胃炎的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起居调摄和锻炼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胃炎中(西)医诊疗和日常养生常识,包括胃炎中医论治、西医诊疗、常用中成药及方剂、中医名家治疗心得、内服妙方、外治良法、常用西药、食疗药膳、保健常识等。内容系统全面,方法简单实用,语言通俗易懂,特别适合患者及家属使用,也可供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科研、教学工作者及护理爱好者参考。

目录

第1章 中医论治/1

第一节 病因病机/1

第二节 治则治法/2

一、治则/2

二、治法/3

第三节 辨证论治/6

一、急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6

二、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7

第四节 胃炎兼症治疗/9

一、胃痛/9

二.呕吐/10

三、泄泻/12

第2章 西医诊疗/14

第一节 急性胃炎/14

一、病因/14

二、病理/15

三、诊断与鉴别/15

四、治疗/17

第二节 慢性胃炎/17

一、病因/17

二、病理/19

三、临床表现/19

四、实验室检查/20

五、诊断/21

六、治疗/21

第三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23

一、病因病理/23

二、诊断与鉴别/23

三、治疗/25

第四节 胆汁反流性胃炎/26

一、病因病理/26

二、诊断与鉴别/27

三、治疗/28

第五节 消化性溃疡/31

一、病因/31

二、病理/33

三、诊断与鉴别/33

四、治疗/34

第3章 常用中成药及方剂/36

第一节 常用中成药/36

气滞胃病颗粒(片)/36

胃苏颗粒(冲剂)/36

延胡止痛片/37

复方陈香胃片/37

三九胃泰颗粒(胶囊)/37

乌梅丸/38

香砂枳术丸/38

枳术丸/38

左金丸/39

保和丸/39

沉香化滞丸/39

开胸顺气丸/40

摩罗丹/40

木香槟榔丸/40

木香顺气丸/41

越鞠保和丸/41

枳实导滞丸/41

加味香连丸/42

保济丸/42

附子理中丸/42

香砂养胃丸(颗粒、口服液)/43

桂附理中丸/43

黄芪健中丸/44

理中丸/44

良附丸/44

小建中冲剂/45

虚寒胃痛冲剂(胶囊)/45

大山楂丸/46

甘露解热口服液/46

枫蓼肠胃康冲剂/46

香砂理中丸/46

黄芪建中丸/47

温胃舒颗粒(胶囊)/47

补中益气丸/48

参苓白术丸(散)/48

香砂六君丸/49

人参健脾丸/49

六君子丸/49

四君子丸/50

补脾益肠丸/50

养胃舒颗粒(胶囊)/51

养胃颗粒/51

猴菇片/51

香砂平胃丸(冲剂)/52

加味逍遥丸/52

逍遥丸(颗粒)/53

四逆散/53

越鞠丸/53

延胡索止痛片(胶囊、颗粒)/54

加味左金丸/54

沉香舒气丸/55

加味保和丸/55

胃复春片/55

活胃散/56

参苓白术散/56

第二节 常用中药/56

黄芪/56

白术/57

茯苓/58

山药/59

白扁豆/59

大枣/60

饴糖/61

党参/61

砂仁/61

陈皮/62

厚朴/63

苍术/63

白豆蔻/64

草豆蔻/65

藿香/65

薏苡仁/66

枳实/67

木香/67

香附/68

乌药/69

佛手/69

大腹皮/70

甘草/71

鸡内金/71

山楂/72

莱菔子/73

北沙参/73

麦冬/74

白芍/74

玉砖/75

生姜/75

第乏节 常用方剂/76

小柴胡汤/76

蒿芩清胆汤/77

左金丸/78

清胃散/79

芍药汤/79

清骨散/80

理中丸/81

小建中汤/82

四逆汤/82

四君子汤/83

参苓白术散/84

补中益气汤/85

柴胡疏肝散/86

失笑散/87

第4章 名家心法/88

隗继武临床论治精要/88

董建华临床论治精要/89

沈舒文临床论治精要/90

魏品康临床论治精要/91

马振华临床论治精要/92

黄叔临床论治精要/93

张明昌临床论治精要/95

杨少山临床论治精要/97

杨牧祥临床论治精要/98

姜春华临床论治精要/98

郝怀清临床论治精要/99

单兆伟临床论治精要/100

孙喜才临床论治精要/102

魏自敏临床论治精要/102

黄孝明临床论治精要/103

单兆伟临床论治精要/105

鲍菁临床论治精要/106

田德禄临床论治精要/107

王惠兰临床论治精要/108

何炎燊临床论治精要/109

吴耀南临床论治精要/110

栗德林临床论治精要/111

余绍源临床论治精要/112

周信有临床论治精要/113

第5章 内服妙方/115

第一节 临床妙方/115

温胆和胃方/115

舒胃汤/115

和胃降逆汤/116

抑胆清胃汤/117

胃萎汤/117

健脾平胃汤/117

治溃散/118

益气降逆汤/118

理气活血调胃散/119

橼蔻理中汤/119

清解抗萎汤/119

佛手胃痛饮/120

清热祛瘀汤/120

顺气降逆汤/121

胃萎汤/121

温申化湿汤/121

健脾汤/122

三白二黄汤/123

游山散加味/123

理气健脾汤/123

调气三法汤/124

养胃煎/124

和胃降逆汤/124

温涩抑酸护膜汤/125

安胃汤/125

第二节 民间验方/126

第6章 外治良法/133

第一节 针灸治疗/133

第二节 推拿治疗/136

第三节 灸疗法/138

第四节 穴位疗法/140

第五节 拔罐疗法/143

第六节 刮痧疗法/144

第七节 放血疗法/145

第八节 耳穴疗法/146

第九节 洗浴疗法/147

第7章 常用西药/148

一、助消化药/148

胃蛋白酶/148

卡尼汀/148

胰酶/149

乳酶生/149

稀盐酸/149

干酵母/150

二、抗酸药/150

碳酸氢钠/150

大黄碳酸氢钠/151

复方氢氧化铝/151

三硅酸镁/151

复方铝酸铋/152

枸橼酸铋钾/152

替普瑞酮/153

硫糖铝/153

甘珀酸钠/154

西曲酸酯/154

三、抗消化性溃疡药/155

西咪替丁/155

雷尼替丁/156

法莫替丁/156

尼扎替丁/]57

奥美拉唑/158

兰索拉唑/158

四、胃肠解痉药/158

丙胺太林/158

丁溴东莨菪碱/159

阿托、/159

山莨菪碱/160

颠茄/161

五、胃动力及止吐药/161

多潘立酮/161

西沙必利/161

溴米因/162

葛8章 食窍药膳/163

第一节 常用食物/163

糯米/163

猪肚/163

牛肉/164

羊肉/164

狗肉/165

鸡肉/165

鲫鱼/165

豆腐/166

鲤鱼/166

牛奶/167

蜂蜜/167

燕窝/167

燕麦/168

苹果/168

萝卜/168

西红柿/169

橙子/169

猕猴桃/169

荞麦/170

高粱/170

无花果/171

第二节 药茶/171

参芪薏仁茶/171

平胃散茶/171

健胃消炎茶/172

延胡索佛手茶/172

柠檬咸茶/172

艾附暖胃茶/172

柠檬红茶/173

佩藿茶/173

健脾止痛茶/173

甘松茶/173

石菖蒲和胃茶/174

干姜温脾茶/174

芍药甘草茶/174

醋茶/174

姜苏陈皮茶/175

鸟硼茶/175

甘蔗姜汁茶/175

草姜条/175

生姜半夏茶/176

麦芽山楂茶/176

豆蔻藿香茶/176

竹茹芦根茶/176

第三节 药酒/177

党参白术酒/177

参芪茯苓酒/177

人参山药酒/177

参薯七味酒/177

山药五味子酒/178

参术苓枣酒/178

人参白术酒/178

白术酒/178

黄芪健脾酒/179

山棘果白酒/179

鲜杨梅白酒/179

核桃刺梨根酒/179

人参酒/180

党参白术酒/180

三圣仙白酒/180

参芪茯苓酒/180

人参山药酒/181

山药五味子酒/181

党参白酒/181

人参白术酒/181

五香红曲酒/182

吴茱萸砂仁酒/182

人参苓术酒/182

花椒黄酒/182

丁香煮酒/182

高良姜黄酒/183

姜附酒/183

第四节 药膳/183

胡椒粥/183

人参白术粥/184

胡椒葱枣汤/184

槟榔椰奶汤/184

荔枝大枣粥/184

猪肚大米粥/185

生姜花椒糊/185

干姜大米粥/185

煨姜附子粥/185

石斛玉竹粥/186

羊肉秫米粥/186

良姜陈皮粥/186

白术猪肚粥/186

狗肉豆豉粥/187

生姜蜜汁/187

猪肚姜桂汤/187

枣姜汤/187

羊肉萝卜汤/188

黄精山药粥/188

大枣益脾糕/188

党参猪脾粥/189

三七炖猪肚/189

黄精牛肉羹/189

春砂乳鸽汤/190

草果生姜羊肉汤/190

黄精炖母鸡/191

玉山鸽肉汤/191

参归炖母鸡/191

人参莲子汤/191

黄芪参枣粥/192

山药薏米扁豆粥/192

沙参玉竹炖瘦肉/192

鲜藕排骨汤/193

饴糖芍药汤/193

砂仁佛寺汤/193

姜蒜醋/194

玫瑰花粥/194

扁豆佛手粥/194

第9章 保健常识/196

哪些原因会引起急性胃炎/196

胃黏膜的功能是什么/196

胃酸对胃的功能有什么作用/197

急性胃炎有哪些临床表现/197

萎缩性胃炎能否手术治疗/198

胃炎会发展成胃癌吗/198

急性胃炎的治疗措施有哪些/198

急性胃炎有哪些种类/199

慢性胃炎的常见致病因素有哪些/200

慢性胃炎常见临床症状/200

慢性胃炎有哪些病理改变/201

什么是药物性胃炎/201

慢性萎缩性胃炎应防癌变/202

萎缩性胃炎易致贫血/202

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203

如何区别胃炎与胃溃疡/203

胃炎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204

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区别/204

中医药治疗胃病有哪些优势/205

急性胃炎饮食治疗的原则/205

用云南白药可治疗口腔溃疡/206

胃炎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哪些药物/206

服用胃动力药应注意什/206

治胃病先“调心”/206

胃炎患者应戒烟/207

胃炎患者应定期更换牙刷/207

胃炎患者的饮食治疗要点/207

多吃香蕉可治胃溃疡/209

常喝牛奶对胃病患者益处多/209

保护胃肠勿过食辛辣/209

胃肠病者的夏季饮食/210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病因病机

胃炎的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戕伤中州;或外邪内侵,损及脾胃;或忧患郁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以及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其病在“胃”,但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机特点是虚中夹实。

(一)饮食不节、损及脾胃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或恣食生冷,寒积胃肠,损伤脾胃之气,气机升降失常,或过食辛辣肥甘,过饮烈酒,酿热生痰,损伤脾胃,而出现胃痛、痞满之症。

(二)抑郁伤肝、横逆脾胃

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境遇不遂,忧思恼怒,情怀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犯脾胃,脾胃失和,则可致胃脘胀满嘈杂等症。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于胃肠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三)禀赋不足、脾胃虚弱

身体虚弱,或劳倦内伤,中伤脾胃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胃纳呆钝,脾运失健,而发为胃肠痞满、疼痛。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中谓“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四)外感内伤、脾胃湿热

外感暑湿、寒湿,内侵脾胃,水湿内停;或饮酒过度,酿湿生热,损及胃腑;或肝郁脾虚,脾失运化,蕴生湿热,而致痞满、嘈杂、反酸、胃脘灼痛等症。

(五)气滞不行、瘀血阻络

胃病日久,迁延不愈,气血阻滞胃腑;或术后损脉,瘀血内生,胃络失于滋养;或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可致胃痛发作、嗳气痞满等症产生。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六)虚火内生、胃阴不足

恣食肥甘辛辣,饮酒过度,蕴湿酿热,日久不愈,灼伤胃络;或气滞血瘀,病邪留滞,瘀久化热;或肝气久郁,化而为火,上述原因均可灼烧胃腑,损耗胃阴,而发为胃脘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涩等症。

第二节 治则治法

一、治  则

(一)顾护胃气

胃气义称脾胃之气、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亦为后天之本。因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能养五脏之气,而五脏之气中,肾气与胃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气,。肾气为胃气的根本,而胃气又滋养着肾气。先天之气不足,也可由后天之气来调养。健康人的胃气充足,其表现为食欲良好,精力充沛。若病中饮食如常,提示胃气未伤;如食欲逐步改善,食量增加,为胃气恢复。若久病重病而见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甚至不思饮食,乃胃气衰败的表现,预后多不良,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在治病时不仅不可克伐胃气,而且要时刻顾护胃气。用攻泻药物是为了泻实去邪,如无实证而用攻泻,或即使有实证而攻泻过度,均会克伐脾胃、损伤胃气,所以有损胃气的方药,除非必要,不宜多用。此外,在治疗各种性脾胃病时,不论攻泻还是补益,如果要较长期服用中药,必须加入和胃之品,以保护胃气。

(二)调节升降

气机升降出入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而脾胃又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所以调节升降也是治疗脾胃病的原则。叶天士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病的升降失常,可表现为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和升降失调三种形式。

升降不及是指脾胃虚弱,脾气当升而升运无力,胃气当降而和降无能。此类疾患,治疗当取补益之法,以助脾升胃降而补升降之不及。如对脾虚生化乏源的气血亏虚证,采用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对胃阴不足,失于润降的便秘症,采用滋阴润燥,以复其顺降之性。

升降反作是指脾气当升不升反而下陷,胃气当降不降反而上逆。对此类疾患应予以纠正,必须在补益的基础上再加举陷或降逆之品,如补中益气汤之用升麻、柴胡;旋覆代赭汤之用旋覆花、代赭石。

升降失常是指患者既有脾失健运或清阳不升的病变,又有胃失和降的表现;或见升降失调,气机痞塞的一类疾患。此类疾患的治疗,当升降并举,健脾宜升,和胃宜降,此为临床常用之通法。而对复杂的病例,又当知常达变,掌握寓降于升及寓升于降的治疗原则。

(三)调理阴阳

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此乃就脏与腑的性质不同相对划分的。但就其易感病邪的性质而言,湿为阴邪易伤脾阳,燥为阳邪易伤胃阴。所以在治法上,温脾与养胃、燥湿与清热均属调理阴阳之范畴。而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亦为脾胃病的治则。对脾胃病的治疗,李东垣强调升发脾阳,叶天士重视滋养胃阴,而扶脾阳与养胃阴都是针对脾胃阴阳盛衰而补其不足的治疗原则。扶脾阳意在培土健中,运化精微;养胃阴可使胃之阴阳协调,降而不逆,并能游溢精气,以供脾散精,上归于肺。在强调扶脾阳和养胃阴的同时并不排除补脾阴和益胃气,只不过因脾胃阴阳不足的病变有主次,在治疗上应有所侧重。

脾恶湿喜燥,燥则脾之清气上升;胃恶燥喜润,润则胃之浊气下降。以湿为阴邪,燥为阳邪而论,燥湿与清热都是针对脾胃受邪,泻其有余以祛邪而为主的治则。燥脾湿是针对湿邪侵袭,内困脾土,或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而采取的治则。清胃热是针对胃家实而设的治则,包括清胃、肠和肝经之火热。

(四)注重平衡

中焦脾胃,以膜相连,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相反相成。故治疗脾胃病应宗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注意寒温相适,升降并调,虚实同理。

寒与热,是指药性而言,虽有“脾得温则健,胃得凉则安”的说法,但治脾亦不宜大温大热,若热之太过,势必损伤脾阴;治胃亦不宜大凉大寒,如寒之太过,势必损及胃阳,应做到寒温相适,甚至可以苦寒与辛温相配。升降失调,气机痞塞类的脾胃病,宜升降并调。治脾宜升,和胃宜降,对复杂病例,还须掌握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才能使升降不息脾健胃和。前者如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治疗胃下垂;后者如用旋覆代赭汤加葛根治疗顽固性呕吐。脾胃病有虚证也有实证,还有虚实夹杂证,所以采用补法和泻法,必须恰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杂兼顾而泊之。但应注意补而不变滞,泻而不克伐,补阳不损阴,补阴不碍阳,治脾兼顾胃,疗胃不伤脾。两实一虚,治实为主,兼顾其虚;两虚一实,治虚为主,兼顾其实。P1-3

序言

面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追求满意可靠的疗效。既是广大患者的迫切要求,也是医师的美好愿望。

应用中医药治疗一些常见病、疑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然而,中医学知识内容繁杂,又自成理论体系,没有深入、系统的了解,难以掌握、运用。有鉴于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中医特色诊疗丛书》,以期向读者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常见病的中医诊疗、养生知识。全书本着实用、全面的宗旨编写,一册在手。相信定会对您有所裨益。

为了加强本书的实用性。还特地介绍了一些中医名家的治疗心得。惩可以通过中医名家的治疗思路与心得.了解中医辨治体系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通过书中的“内服妙方”分析与疗效介绍,您更可以“按图索骥”——对照病例,自我诊治,找到适合您的疗法与方药:更有多种多样的外治良法供您选择——不用“良药苦于口”,而霍然病愈:此外,民间验方、常用中(西)成药更是锦上添花。切合实际。

常言,凡病“三分治,七分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于疾病的治疗固然重要,而养护更是重中之重。为此,系统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宜忌和食疗方法,以便您寓治于养、防病于未然。

中医治病重点在于辨证。各位中医爱好者在引用本书所载的方、药、治法时,请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应用,以便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书在编写时,得到王劭、匡超、李林可、林江华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致以谢意!

如果本丛书中所介绍的知识和方法能对您的健康起到些微的帮助,则是我们全体编者所衷心祈愿的!

编 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胃炎中医诊疗养护/中医特色诊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勇//肖文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106648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59.73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