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思路开阔,穿越时空,兼顾真实性与文学性,以大量史实还原岁月现场,书写了种种血与火、欢与悲、泪与歌、初心与宏愿、爱国与担当的故事。同时,构筑了一个花开花落、人来人往的斑斓艺术长廊,从中可以领略到南开大学成立百余年来,严修、梁启超、张伯苓、胡适、梅贻琦、张彭春、周恩来、张学良、曹禺、陈省身、杨振宁、叶嘉莹等众多杰出人物的人生片段与爱国主义精神侧影。多元交织,情景再现,为读者带来了反思、追问、求索,以及对于未来的深邃梦想……
作者简介
黄桂元,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创作一级,天津市作协副主席,第八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在百余家海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与批评文章约三百万字。部分作品曾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作家文摘》《读者》等选刊转载,入选各种年度中国最佳散文或随笔选本十余次,曾获百花文学奖(散文奖)、《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等,出版长篇小说、文学评论集、散文随笔集八种。
目录
序章 校殇刻骨
第一章 暗夜炬火
第二章 乱世“清流”
第三章 起飞姿态
第四章 风景所在
第五章 体育铸魂
第六章 民国“新剧”
第七章 潮涌时代
第八章 文化地标
第九章 壮哉南迁
第十章 巴渝岁月
第十一章 沧桑北归
第十二章 无远弗届
尾章 家园永在
导语
一册山河,大师远影;岁月征尘,家国日新。本书收录了校殇刻骨;暗夜炬火;乱世“清流”;起飞姿态;风景所在;体育铸魂;民国“新剧”;潮涌时代;文化地标;壮哉南迁;巴渝岁月;沧桑北归、无远弗届等十四章内容。
精彩页
家国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
家国的称谓源于《逸周书·皇门》,后逐渐纳入“家庭一家族一家国”的意涵,象征同构、同质的社会政治理想模式,循此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国的维度由主权、领土、尊严和血性构成。
在家国视域中,有长河落日、高天厚土、苍翠根脉、岁月红尘,更有生生不息的骨肉族群,孕育于斯,歌哭于斯,繁衍于斯。
在民族存亡的关头,血浓于水的家国意识,会凝聚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同仇敌忾,生死相依。
南开人的家国意识,在1937年的7月显得更为强烈。
那个夏季,似乎格外漫长、难熬。
7月7日,日本军队在夜幕的掩护下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突袭,炮口指向宛平城。瞬时,震耳欲聋的炮声划破北平的沉沉夜色。此举相当于向中国政府掀桌子,亮底牌。世界震惊。一时间,平津地区生活秩序大乱,民心惶惶,传言纷飞。
此时的南开大学已安排暑期放假。校园空寂而清冷。热浪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声声蝉鸣,阵阵蛙语,惹人心烦意躁。依然是朗朗晴空,楼宇挺拔,绿树参天,荷花飘香,却失去往日特有的勃勃生气,隐隐约约显露出浓浓的不祥迹象。
之前,校长张伯苓接到通知匆匆赶赴江西庐山,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以及胡适、罗家伦、傅斯年等一干教育界要人共聚牯岭,出席蒋介石火速召集的国防参议会。日本人粗黑的魔爪越伸越长,得陇望蜀,欲壑难填,大家深感形势凶险,华北或将大难临头。中国何去何从,命似悬丝。会议氛围被一片悲情笼罩,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三位校长更是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们一再恳求中央政府早日决断,挽救势如累卵的平津与华北,确保名校与大师、名师不被殃及。
张伯苓是参会的唯一一位私立大学校长。天津形势危在旦夕,他的失眠日益加重,心事重重,眼睛布满了血丝。会后,张伯苓从庐山飞抵南京稍留,在焦虑中本欲返津,却被友人劝住,说日本人早已对南开怀有敌意,一旦回津,难免树大招风,极不安全,于是作罢。
赴庐山前,张伯苓把看家的任务托付给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理学院院长杨石先,他们是深得其信任的两位助手。黄、杨本是年富力强、术有专攻的专家、教授,在非常时期,也只能尽书生的绵薄之力,风雨同舟,坚守这方圣土。大家深知责任重大,却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北平已经扛不住,天津也在告急,时局动荡,前景莫测。
九一八事变以来,一直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的日本军国主义,信奉“军刀既已拔出,焉能不见血而入鞘”的强盗逻辑,不断寻找各种“碰瓷”理由,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如今更是撕下伪装,龇着獠牙,明火执仗,有恃无恐,把中国人的克制与忍耐逼到了极限。蒋介石终于被日本人激怒了,分别紧急召集军方和各界要人商讨对策,决意不再忍让,摆出一副强硬的全力抗战的架势。 而此时,驻在北平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与三十八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张自忠,抱着“不愿演出大流血的惨剧”的善良想法还在与日寇周旋,摇摆于“战”与“和”之间举棋不定,心存侥幸。
九一八事变刚爆发时,主战与主和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就曾公开亮明观点,认为现今中国的军事力量远非日本的对手,应当尽量避战,忍痛求和,就两国之间的悬案谈判拖延,谋求10年的喘息与和平,以图发展军事工业,达到阻止日本吞并中国的目的。这种观点在国内有一定市场。宋哲元、张自忠作为军方最初对此也是认同的。他们把蒋介石发来的拒绝退缩、共赴国难的指令搁置一边,幻想用“和谈”妥善处理“卢沟桥”一案的遗留问题,宋哲元甚至下令拆除多年劳民伤财修筑于通衢路口的防御工事,试图用“诚意”换取日军的信任,表达己方放弃警戒,不与之殊死一战的“和善”姿态。殊不知,这种矛盾心理正落人日本人早已设计的陷阱,致使北平完全陷落,天津危在旦夕。
终于,宋哲元、张自忠两位将军意识到此路不通,在醒悟、痛悔之余,坚定了抗战决心。特别是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的山东汉子张自忠,主动请缨,冲到一线,视死如归,率部与日军鏖战七个昼夜,取得名垂史册的台儿庄大捷,尽显铁血将军本色。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与日军惨烈激战中身先士卒,血染疆场,捐躯殉国,成为一代感天动地、名垂史册的抗日名将。
7月25日,日军按照既定部署,由北平继续派兵,先是利用绝对的空中优势攻下廊坊,继而状如恶虎下山,直扑天津。
日本人视天津为囊中之物,谋划已久。这次入侵行为,在他们看来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甚至还在东马路至日租界地段举行了气派十足的“人城式”。依照国际公法,天津属于“和平”占领的城市,无辜平民手无寸铁,不应被加害于武力,但不可一世的日军哪里会管这些,硬是把黑洞洞的枪口炮膛,对准了这座不设防的中国北方名城。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桂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203126
开本 16开
页数 3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24-06-01
首版时间 2024-06-01
印刷时间 202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10
CIP核字 2024068342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6
166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6: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