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文,著名青年作家、《滴泪痣》与《捆绑上天堂》作者。本书为“我读文丛——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之一。书中,作者从青春狂想曲、青春的变奏、青春协奏曲、青春回旋曲、总论等五部分对李修文其人其文进行了解读。本书可供当代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阅读参考。
图书 | 我读李修文(青春的叙事)/我读文丛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修文,著名青年作家、《滴泪痣》与《捆绑上天堂》作者。本书为“我读文丛——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之一。书中,作者从青春狂想曲、青春的变奏、青春协奏曲、青春回旋曲、总论等五部分对李修文其人其文进行了解读。本书可供当代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那些常常被我们称之为“新秀”的文学作者,在他们身上,既沉淀了文学的过去,又负载着文学的未来。当我们把眼光投向他们的作品,我们的心灵会从喧嚣中平静下来,我们会从困惑中看到希望,从迷茫中辨知未来。本书为“我读文丛——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之一,对李修文其人其文进行了解读。 目录 引子:李修文与“文学期刊”
第一章 青春狂想曲:激情的戏仿 一、“反题一置换”与“发挥一重述” 二、痛苦的“身体” 三、暧昧的“诗人” 四、纷乱的“笑”果 五、对“恶作剧快感”的反思
第二章 青春的变奏:现实与生存 一、一地碎片 二、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 三、一个少年和一个老人 四、生命与情感的奥秘
第三章 青春协奏曲:爱情故事 一、青春之爱 二、爱与死的美学 三、母性崇拜 四、抒情与说书 五、精英/大众古典/时尚 六、比较:从《滴泪痣》到《捆绑上天堂》
第四章 青春回旋曲:散文和随笔 一、心灵的力量 二、感性的锋芒
第五章 总论:“复调的青春叙事” 一、写作资源:先锋精神·传统文化·大众生态 二、小说审美特点:被“青春”调和的“极端”之美 三、写作的姿态:困难的“个人性”写作
访谈:“我的创作平行于生活” 附录1:李修文作品目录 附录2:李修文重要研究文章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西门王朝》情感饱满,伤感低徊,情节跌宕曲折,有传奇之风。小说仍旧套用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武松四人名称及关系模式,得以在仿文与源文之间形成循环交流的特殊时空场域,使读者获得联想、印证、对比、反差等独特的审美效果。但即使不用相同的名字,故事依然成立,一个已逝王朝与一个家族与一个人的爱情及命运,这些相互纠缠的话题依然是吸引人的,小说的阐释空间也依然很大。 李修文的《大闹天宫》也是一篇离原著较远的戏仿之作。小说从孙悟空取经归来修成正果“被册封为天庭里的大内密探”之后展开叙事,并融合进了“侦探小说”的故事脉络:王母娘娘所佩戴的价值连城的七星凤冠神秘失踪了,玉皇责成孙密探限期追查凶犯。天庭案件的谜团与孙悟空身体的秘密、玉帝的偷情、众神仙琐屑的纷争等缠绕在一起,成为更大的谜团,孙悟空不但难以查到真凶,反而几次三番遭到不明来处的背后黑手的袭击。孙悟空不再是那个伏魔降妖、除暴安良、挑战权威的英雄,折磨他的不再是唐僧的咒语而是他自己的身体残缺。在李修文笔下,孙悟空焦虑、苦闷、狂躁、陷于神经崩溃的边缘,他最后地动山摇、大肆砍杀的“大闹天宫”必然指向无力和虚妄,因为神仙是不死的,所谓的“血流成河”不过是一次臆想、一场梦幻,如轻烟拂过般若无其事。直到小说结束,孙悟空自身的问题没有解决,天庭疑案的谜底也没有揭开,“真相”依然被悬置着,或者根本就没有真相。 对于热爱历史的李修文来说,真实存在过的人与事,典籍中浩繁确凿的数据和资料,都阻挡不了一个人想像力的介入,因为在活跃的想像参与下,历史不会仅只一种僵化的定型的样式。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从1405年至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历时28年,遍经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被誉为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在正史的表述中,郑和下西洋往往被赋予彰显民族精神、维护海疆安全、和平外交、友谊贸易等正面的历史内涵,郑和的船舶种类、人员组织、天文地文航海技术、航海路径也都是历史学家乐于研究、乐于考证的。对于600年前的这次历史壮举,李修文没有进行惯性的宏大叙事,而是以此为契机完成了一次个性化的独特想像。 明朝历史的幽昧复杂从建元不久即已开始。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儿子早逝,朱元璋死后由皇太孙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四年,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攻陷了南京,夺得皇位建号永乐。郑和曾是朱棣的家奴,在朱棣的篡逆行动中立了大功,深得永乐皇帝的信任。正史记载的这段燕王篡位的历史与“下西洋”的宏大叙事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它成为李修文小说《下西洋》的关键动机——伟大的航海变成了宫廷阴谋的一个恶梦及延伸。当年被燕王赶出金銮殿的幼皇帝“像一块巨石”压在永乐皇帝心上,某一天,他梦见已经长大成人的幼皇帝在一座神秘岛屿上,吓出了一身冷汗。而“仅仅因为这身冷汗,一个可怜的人和更多可怜的人,就此便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茫茫大海。为了不使君王再流冷汗,他必须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前去寻找那座神秘岛屿”。从幼皇帝的行迹,到域外的奇珍异宝,再到传闻中羽化成仙的杨贵妃,永乐皇帝的胃口越来越大,郑和的航行也一次比一次困难。令郑和及他的船队想破脑袋的是“到底要怎样做,回到祖国之后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由此李修文小说的重点不是想像他们如何航海,而是如何才能回去向皇帝交差。结果,我们看到,“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崇高命题以充满想像力的“欺骗”获得了解决:费信(郑和的亲信与副手)提议,将船队从爪哇国带回的长颈鹿当作传说中的麒麟献给国王。每一次的谎言必须要更多的谎言、甚至杀戮来弥补,只要是有可能揭穿谎言的人都成了费信的刀下鬼。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终因无法找到杨贵妃而不敢回国,在偶然机缘的成全下做了甘巴岛国的国王。 在李修文的笔下,郑和下西洋从动机到过程都充满着生活的琐屑、偶然以及个人的隐秘、无奈,小说甚至还虚构了几个妓女穿上盔甲藏进了第七次航海的队伍,使原先仅只男性的征途变得更加节外生枝,混乱而有戏剧感。小说以郑和、费信、妓女阿筝的自我叙述交织成故事网络,缺乏统一性、连贯性和条理性,也许这就是李修文所要追求的“一地碎片”般的历史感。李修文还借小说中郑和的理想——保全秘密,以正统的身姿写进历史——表达了对“虚构历史”的认识:对于历史褶皱深处的郑和而言,与其说他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历史顶礼膜拜,不如说他崇拜的是白纸黑字建构的虚拟大厦,渴望“在史书中延续生命”。 P19-22 序言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在互联网上写作,或通过互联网发表、传播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有人说,这种在互联网上写作,或通过互联网发表、传播的文学,将要取代传统的、在纸面写作和通过纸质的媒介发表、传播的文学。这样,网络上的文学(简称网络文学)或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逐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相形之下,传统的纸面的文学,或以纸质的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也便退居到了边缘地带。随之而来的是,在网上写作的作者或日网络文学作者,一旦登台,无论好孬,皆受热捧,而那些依旧默默地在纸面生存的作者,除已有文名者外,则难得青睐,甚而备遭冷落。以至于有些年轻的读者,谈及当今文学,但知有网络写手,却不知尚有“网”外作家。然则,这种新兴的以网络或其他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由当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按指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如今的“梨花”(按指“梨花体”诗歌)盛开,已阅十余春秋寒暑,又似乎未见有公认的足以代表当今文学水平的精品力作问世,相反,却大都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端的没个了结。 我无意贬低在网络上的文学写作,和以各种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或许在艺术和技术上,如同传统的在纸面的文学写作,和以纸质的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一样,它也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创造出无愧于人类科学智慧和文学智慧的精品力作。但是,就目前的状况看,似乎还没有这种迹象,甚而也没有这种可能。而且,即使是在这种以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精品力作,那也是文学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既有的文学形态的历史延续。既然如此,历史地评价当今中国文学的成败得失,瞻望中国文学的发展前途,就不能单单以网络等电子媒体上的文学为标准,而要把眼光转向由媒体营造的表面的文学繁华背后,在网络虚拟的梦幻的文学空间之下,向纸海深处、翰墨林中去寻找为我们向来所熟悉的文学样态。因为只有在这种样态的文学中,我们才能接通历史,识别新旧,评价优劣,我们才能把得住文学跳动的脉搏,跟得上文学行进的步伐。尤其是那些常常被我们称之为“新秀”的文学作者,在他们身上,既沉淀了文学的过去,又负载着文学的未来。当我们把眼光投向他们的作品,我们的心灵会从喧嚣中平静下来,我们会从困惑中看到希望,从迷茫中辨知未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感受,我们编写了这套“当代文学新秀解读丛书”。 在阅读这些文学“新秀”作品的过程中,我经验了近三十多年来所未曾有过的一种蜕变的愉悦和欢乐。也许他们的年龄会参差不齐,经历也判然有别,不符合当今流行的某种文学的代际分类法,但在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同的值得我们庆幸的东西,是他们的观念和创作,既不像三十年前那样,受制于传统的路数和诸多文学教条,又不像近三十年来的某些时候那样,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后面学步,而是择取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从一己的当下的经验出发,又以适应一己的当下的经验为完美的艺术表达,并不特别顾及各种规范和讲究。所以他们的作品,无论题材的新旧,主题的深浅,艺术的雅俗,思想的丰啬,都是源于他们的生命和血肉,与诸多的主义和潮流无涉。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近十余年来,有这样多的新作家“秀”出于文学之林,却无需以派别、代际、潮流、主义之名名之。惟其无名,有道是存,在他们当中,正蕴含着中国文学无限的发展前景和可能。 本丛书的写法,杂糅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不独采用文字材料,兼取与作者的对话、访谈。是所谓知人论世,物我齐一,取其切近也。文字也力求浅白随和,不作高头讲章式的论评,重在作者的阅读感受,故日“我读”,取其平易也。总之,都是为读者着想,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在结识这些文学“新秀”的同时,庶几也增加一点对于中国文学的感情和信心。 於可训 2007年8月30日写于京师 后记 我和李修文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离得不算远,既不要过桥也无须渡江,我和李修文还是校友,至少有一两年时间我们在同一个校园呆过,或许在某时某地我们也曾擦肩而过? 当於可训老师邀我参加“我读文丛”的写作计划时,其他参与者早已捷足先登选好了写作对象,让我很犹豫。“就写李修文吧,他就在武汉,联系起来也方便,你还写过他的研究文章,有基础!”於老师用充分的理由促成了我的选择,我也以为我有足够的便利条件可以轻快胜任这项工作。但真正开始准备写作和进入写作之后,我日益发现,我的工作未必如我预想的那么容易。“我读文丛”强调一种“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它是评论,却更感性贴切。这是我理想当中的批评方法,但真正实践的时候才发觉我已离这种理想很远了,多年的学院化训练已经让我枯燥不已,随心所欲地书写自己感悟的快乐大概永远停留在我的大学时光了。于此,我才切实体会於可训老师策划“我读文丛”的良苦用心。 写《我读李修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与自己打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召唤自己流逝的本能的过程,它令我难受,也令我快乐!但它终归是艰难的,我的初稿写成了标准的“评传”,因为体例的问题,修改时将有关李修文生活经历、精神气质的三章全部删去了,然后又在一再地修改之中完成某种靠近:靠近文本、靠近作者,也靠近我自己。 为了完成本书的撰写,我重读了李修文几乎全部的作品,包括他15岁的《顺河边的苇子》和大学时代的《桃花满天》。在我的观察中,李修文是一个早慧的作家,他的生活经历谈不上有多复杂,但其长处在于能将丰富的阅读和敏锐的体悟转化成有效的“阅历”。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李修文都不是一个热衷于“自叙传”的作家,尽管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我”来讲述的,他的虚构能力、想像能力、语言表现能力,以及他的激情、冷静、感伤、浪漫都使他擅长做一个叙事人,且是一个风格独特的叙事人。李修文的创作历程不长,不过十来年的时光,但他不断自我质疑、自我更新、自我改变,他从当代中国的先锋文学中获得滋养,但后来他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乃至日本文学才是真正契合他内心的东西,因此他果断地回头,从西方返回到东方、从先锋返回到古典,从繁华返回到朴素。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对于整个湖北文坛,还是对于“70后”作家群,李修文都是一个异数。选择“青春”二字概括李修文,自然是因为他创作中流泻出来的属于青春的诸多特质,同时也是为了一种祝福,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永远以青春的姿态走在成熟的路上,该多好! 如果说,面对一个作家的作品可以获得一个广阔的世界,那么面对一个作家的心灵,其展开的世界更要宽阔百十倍,尤其是李修文这种心灵敏感丰富的人。他的朋友张执浩曾提醒我,要与李修文多“谈”,他的话提示出李修文留在作品之外的无比丰富的东西。事实上,我也确实感受到了,在红极一时的“爱与死亡”之后,在李修文的沉寂里,在他为数不多的散文里,更有许多未尽的言语。浮光掠影地感受一个人可能不难,但真切地体会一个人却非常不易,何况我们已经习惯了阅读,习惯了在幽暗的书斋里阅读,已不太适应面对面的倾谈。这也是普遍的城市病。虽然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展开对李修文的理解、判断甚至想像,但真实的李修文也许还隔着或远或近的距离。因此,我保留了较长篇幅的“访谈”,尤其是有关李修文放弃“爱与死”三部曲之后的“沉寂”的部分,让李修文的面貌更加完整,也让关注李修文创作的读者对他有更全面的了解。 阳 燕 2007年麝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读李修文(青春的叙事)/我读文丛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阳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05913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7-12-01 |
首版时间 | 2007-12-01 |
印刷时间 | 2007-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7.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