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田隆将编著的这本《福岛核事故真相》毫无虚假、毫无夸张地重现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真相”。
本书对在那场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留在现场的人们进行了采访,以真实姓名记录了他们的行动、心理。也有人哽咽地讲述着当时作好与家人永别的觉悟时的情景。
图书 | 福岛核事故真相 |
内容 | 编辑推荐 门田隆将编著的这本《福岛核事故真相》毫无虚假、毫无夸张地重现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真相”。 本书对在那场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留在现场的人们进行了采访,以真实姓名记录了他们的行动、心理。也有人哽咽地讲述着当时作好与家人永别的觉悟时的情景。 内容推荐 福岛核泄漏事件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超严重核事故,事故发生以后如地狱般的500天里,专家设想过最糟的情况将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严重10倍,甚至将使日本放弃三分之一的国土。《福岛核事故真相》首次完整披露福岛核事故处置过程中的应对和决策过程,作者门田隆将采访现场救灾总指挥吉田昌郎、第一线工作人员、前首相菅直人、当地居民及企业人员、科学家等近百名相关人员,从各种角度还原现场情况,对灾难的发生提出深刻反思。本书细节描绘栩栩如生,令读者身临其境。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序章 第一章 激震 第二章 海啸来袭 第三章 紧急训示 第四章 突入 第五章 避难的当地居民 第六章 紧急电视会议 第七章 核电站现场对策总部 第八章 “我去!” 第九章 失去理智的官邸 第十章 自卫队来了 第十一章 勇闯核反应堆厂房 第十二章 “拜托了!留下来吧!” 第十三章 一号机爆炸 第十四章 失踪四十人! 第十五章 所谓一同“赴死”的人 第十六章 官邸的惊愕与愤怒 第十七章 着装赴死 第十八章 协力企业的奋斗 第十九章 奋不顾身的自卫队 第二十章 家人 第二十一章 七干只的纸鹤 第二十二章 背负命运的男人 尾声 结语 相关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根本取来放置在附近的灭火器,从玻璃外面询问:“我打破玻璃吧?”还没有感受到事态严重的伊贺回答道:“再等一下吧。” 然而,大约过了三四分钟后。出乎意料的景象映入伊贺的眼帘。 伊贺描述当时在根本背后看到的,突然出现的景象:那是肮脏的,发黑的泥土色的浊流。根本不是水的颜色。说不清是茶色,还是黑色的海水,激起巨大的水花,朝着这边压迫过来。 那海水,不是福岛所具有的美丽的大海。那是瞄准了目标的野兽,凶猛地扑向猎物。 “海啸来了!”伊贺急忙大喊。 “什么?”根本还搞不清状况,当他要回头看的时候,伊贺又喊道:“快跑!” 根本回头看了一眼、迅速到旁边的入口接受认证,跑进DG厂房内侧。然而伊贺和荒却被关在小房间里、无处可逃。 咚!海啸“撞上”厂房,发出轰然巨响。 大门经受住海啸最初的冲击。但是海水却从门的下缘渗了进来。 然而就在下一个瞬间,关住伊贺小房间大门上的玻璃窗裂开了。他不知道是因为海啸的第二波冲击,还是海水中卷入的什么打破了玻璃窗。 “完了!”在一下涌入的海水中,伊贺第一次意识到了“死亡”。海水以惊人的气势灌进这封闭的空间里。 “由于空间狭小,我一下被涌入的海水所吞噬。立刻感觉天旋地转。海水‘哐’地破口而入。感觉好像身处在洗衣机里被旋转揉搓。” 伊贺当时带着安全帽。不过安全帽的系绳卡住了喉咙。在水中挣扎的同时,他感觉到窒息,随即解开了系绳。 被困在隔壁小房间的荒这时候,同样在水中感受到了“死”。 荒被困的小房间由于门很小,门上的窗户也相对较小,并没有破裂。但是海水仍然无情地涌入。在最初的冲击中,海啸以巨大的势头冲进小房间。 水位瞬即就到了荒的胸口。刚才的从容荡然无存。荒对着对讲机大喊“让我出去!让我出去!”“放我出去!” 这下死定了。荒心中想道。但是,一下淹没胸口的海水,就此稍微减弱了势头。他用双手双脚顶住墙壁,慢慢往上爬。到天花板大约还有两米多高。 他使尽全力,但是身体始终无法完全离开水面。他在水中用脚撑住墙壁,也只能尽力把胸部以上保持在水面上。 虽然海啸势头有所减弱,但水位还是在逐渐上升。距离天花板只有四五十厘米了。继续如此下去,自己最终将会被水淹没。 “啊,结束了……已经不行了!”此时的荒心情沉重。的确在这样的处境下还能生还的几率渺茫。在这始料未及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就这样迫近了。家人的脸庞不断闪现在眼前。还是单身的荒,想到的是抚养他长大的双亲。 “对于自己会比他们早死,我真的非常抱歉。如果我死了,他们一定会很难过吧……突然间觉得很对不起父母……”平常从未想过的念头环绕在荒的脑子里。 P16-17 序言 本书详细描述了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当时的情形,最早有计划出版中文简体版是在2014年年末之际。 金建华先生作为我多年的挚友,同时有着多年居日经历,正是他向我提议了中文简体版的出版事宜。 当时英文版以及中文繁体版正处于翻译以及策划出版阶段,加上是我所信赖的友人之托,当即达成了共识。我感觉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有着重大的意义。 能够产生巨大电力能源的核能,高效、便利、环保,却同时伴随着“风险”。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向世人残酷地揭示了这个事实。 在这场事故中,日本一度濒临了“东日本毁灭”的危机。没有现场那些从事核能相关工作人员的殊死奋斗,相信整个东日本已经是“人类无法居住”的状态了吧,换句话说就等于是“毁灭状态”。 时任福岛第一核电站所长,负责现场救灾指挥的吉田昌郎,在事故一年零四个月后接受采访时对我说,当时如果任事态发展,灾害规模将会达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十倍。 这句话不但显示出要阻止已经开始爆炸的核能是有多么的艰难,同时也证明了能够阻止它的仅仅只有人类,这一事实。 核反应堆的爆炸,是会连锁发生的。在核能领域,人们将其称为“恶魔的连锁”。当时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发生的所有电源丧失、无法注水冷却、辐射剂量增加、氢气爆炸这一系列的状况,正是朝着“恶魔的连锁”径直而去。 丧失了冷却机能的核反应堆处于狂乱之中,为了应对事态的发展,在吉田所长的指挥下,相当多的人毅然决然地留在了现场。 在没有电源的漆黑之中,清除瓦砾残屑,冲入受到放射污染的核反应堆厂房,“手动”打开阀门,通过消防水泵进行注水,他们反复地进行着这些作业。 任何一项作业内容,都有可能会让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类,是脆弱的。任何人,都珍重自己的生命。但是,在这极危险的处境之中,人类却会发挥超乎想象的能力,展现出惊人的顽强奋斗。当时,冒着牺牲自己性命的危险,所采取的一系列极具勇气的行动,福岛核电站现场的人们,向世人证明了他们对于职业的责任感以及对于社会的使命感。最终,在干钧一发之际避免了东日本毁灭的危机。 本书对在那场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留在现场的人们进行了采访,以真实姓名记录了他们的行动、心理。也有人哽咽地讲述着当时作好与家人永别的觉悟时的情景。 本书毫无虚假、毫无夸张地重现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真相”。 如果本书在这方面能够多少给予正走上核能发展大国之路的中国读者一点帮助的话,对于笔者而言将是不胜欣喜之事。 2015年夏 后记 我与作者门田隆将先生相识是在17年以前,是由他的大学学长浅见勇先生介绍的。那时,门田先生还在日本著名的出版社新潮社工作。从那时起,我与门田先生开始了交往。2008年,门田离开新潮社,开始从事专业作家的工作,迄今已发表了约18部单行本著作,发行数已超过100万册,获得了日本的第19届山本七平奖,根据门田先生原著《与绝望奋斗:木村洋的3300个日子》改编的电视剧,获得了日本文化厅2010年度艺术节电视剧大奖,门田先生是目前日本最红的纪实文学作家。 门田先生是日本唯一采访过福岛核事故现场救灾指挥、第一核电站吉田所长(吉田所长已于2013年7月去世)的人,经过对吉田所长缜密的采访掌握了大量且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揭示了福岛核事故的真相,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本书在中国出版,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所发生的核事故真相提供了机会,对于我们今后在应对危机时也提供了经验。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领导、责任编辑的很大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希望本书能够得到大家喜爱。 金建华 2015年11月10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福岛核事故真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门田隆将 |
译者 | 沈长清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3451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9 |
出版时间 | 2015-11-01 |
首版时间 | 2015-11-01 |
印刷时间 | 2015-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能源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8 |
CIP核字 | 2015279953 |
中图分类号 | TL732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