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黎圣母院(名家导读版)/琥珀经典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由维克多·雨果编著的《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400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

小说中体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爱与美的化身——艾丝美拉达与卡齐莫多的悲惨遭遇,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宫廷与宗教对人民的迫害,有力地揭露了束缚人性的宗教的残酷与虚伪。反映了雨果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以及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

内容推荐

《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发生在1482年的巴黎……

卡齐莫多是个天生畸形的弃儿,幼年时即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所收养。成年后,他成为了圣母院的敲钟人。副主教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他被艾丝美拉达的美色所吸引,而艾丝美拉达却深深地爱着风流倜傥的卫队长。于是,得不到爱的副主教开始了对她的残酷迫害。面目丑陋但却心地善良的卡齐莫多倾尽全力舍身相救,但艾丝美拉达还是被送上了绞刑架。卡齐莫多怀抱着艾丝美拉达的尸体死去……

目录

译序

原作序

定刊本附记

第一章

 一 大厅

 二 皮埃尔·格兰瓜尔

 三 红衣主教大人

 四 雅克·科珀诺尔老板

 五 卡西莫多

 六 拉·爱斯梅拉达

第二章

 一 从沙西德旋涡到锡拉岩礁

 二 沙滩广场

 三 受之以拳,还之以吻

 四 夜晚在街上尾随一个漂亮女子的种种麻烦(上)

 五 夜晚在街上尾随一个漂亮女子的种种麻烦(下)

 六 摔罐成婚

 七 新婚之夜

第三章

 一 圣母院

 二 巴黎鸟瞰

第四章

 一 善人们

 二 克洛德·弗罗洛(上)

 三 圣母院的敲钟人

 四 狗及其主人

 五 克洛德·弗罗洛(下)

 六 不得人心

第五章

 一 圣马尔丹修道院院长

 二 “这一个将毁掉那一个”

第六章

 一 公正地看一看从前的法官

 二 老鼠洞

 三 一块玉米面饼的故事

 四 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眼泪

 五 玉米面饼故事的结尾

第七章

 一 靠羊守秘密的危险

 二 神甫和哲学家是两码事

 三 钟声

 四 命运

 五 两个黑衣人

 六 光天化日之下的咒骂

 七 恶僧

 八 临河窗的妙用

第八章

 一 埃居变枯叶(上)

 二 埃居变枯叶(中)

 三 埃居变枯叶(下)

 四 抛弃一切希望

 五 母亲

 六 三颗迥异的心

第九章

 一 发烧昏然

 二 驼背,独眼,瘸子

 三 聋子

 四 陶罐和水晶瓶

 五 红门的钥匙(上)

 六 红门的钥匙(下)

第十章

 一 格兰瓜尔在贝尔纳丹街上有了一连串好主意

 二 当乞丐去吧

 三 快乐万岁

 四 一个帮倒忙的朋友

 五 法王路易的祈祷室

 六 小火把在游荡

 七 夏托佩尔杀来了

第十一章

 一 小鞋

 二 白衣美人儿

 三 弗比斯结婚了

 四 卡西莫多结婚了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 大厅

巴黎人被西岱岛、大学区和市区三重城垣里的钟声齐鸣惊醒的那一天,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八年六个月零十九天了。

然而,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这一天,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回忆。一大清早便因钟声齐鸣而惊动了巴黎市民的那个事件。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既不是庇卡底人或勃艮第人攻进来了,也不是抬圣体盒的仪式队伍在行进;既不是拉斯葡萄园的一次学生骚动,也不是“至尊无上的国王陛下”的人城式:既不是巴黎法院在大快人心地给男女窃贼上绞刑,更不是十五世纪常见的盛装戴翎毛的使者们突然光临。不到两天之前,就来过这样的一队人马,那是弗朗德勒的使者。他们带着为王储与弗朗德勒的玛格丽特公主联姻的使命来到了巴黎。他们的到来使波旁红衣主教先生厌烦透顶,因为他为了取悦国王,不得不对这帮乡里乡气的弗朗德勒市政官笑脸相迎,而且还得安排一场场“寓意剧、滑稽剧和闹剧”,在他那波旁官邸招待他们,可当时正下着一场倾盆大雨,把他门前的精致帷幔全给浸透了。

一月六日,正如让·德·特鲁瓦①所说,是“使巴黎全城百姓激动的日子”,是一个自远古起便既是三王来朝节又是狂人节的双重庆典日。

那一天,在沙滩广场要燃篝火,在布拉克小教堂要种五月树①,法院大楼要上演中世纪的神秘剧。身穿胸前缀有一些大白十字的漂亮紫红羽缎上衣的市政长官的手下们,头一天便在各个交叉路口扯着嗓门发出了通知。

男女市民一大早便关好家门和店铺,从四面八方拥向那三个指定场所中的一处。他们早已作了决定,有的要去看篝火,有的要去看种五月树,有的要去看神秘剧。应该说,巴黎游民们颇具古已有之的见识,大多数人都要去看篝火,因为它正合时令,或者去看神秘剧,因为是在遮风避寒的法院大厅内演出。他们都不谋而合地让那花枝凋残的可怜的五月树孤苦伶仃地在布拉克小教堂的墓地上,在一月的寒空下,瑟瑟发抖。

向着通往法院的几条林荫道涌去的人尤其多,因为他们知道,两天前到达的弗朗德勒使者们打算观赏神秘剧的演出以及观看狂人王的选举,选举也在法院大厅里举行。

在这一天,要挤进这个大厅并非易事,尽管它当时已享有世界上最大的大厅的美誉。确实,那时索瓦尔②还未曾丈量过蒙塔古堡的大厅。法院广场上万头攒动,站在窗前看热闹的人们只看见一片人海,而广场的五六条街口就像是通到大海的一条条河口,还在不断地涌出一股股人流。人潮不断壮大,挤撞着那些像海岬似的到处突出在不规则的大水池般的广场上的屋角墙拐。法院那高大的哥特式面墙中间的那座大阶梯,把人流分成两股,上上下下,川流不息,在中间的台阶上散开,在两边的坡道上聚成巨大的浪潮,倾泻而下。司以说,这座大阶梯不断地向广场倾泻人流,犹如飞瀑落人湖中。喊声、笑声、成千上万双脚的杂沓声,连成一片,真是人声鼎沸,喧嚣闹繁。这片喧哗杂沓愈演愈烈,把人群推向大阶梯的那股人流在后退,你推我搡,乱成一片,原来是市政长官的兵丁在用枪托打人或军曹在骑马践踏,以维持秩序。这个由市政长官传给陆军统帅,再由后者传给骑警队,再由骑警队传给我们的巴黎宪兵队的传统,真是令人赞叹。

在各家门前、窗口、天窗和屋顶上,成千上万的市民的安宁而诚挚的漂亮面孔,密密麻麻地看着法院,看着人群,十分知足,因为许多巴黎人都满足于观看那些看热闹的人,只要是看到墙背后发生点什么事情,对我们来说就已经是一桩有趣的事了。

假如我们这些一八三。年的人能混迹于十五世纪的这帮巴黎人当中,同他们一起你拉我扯、推推搡搡、跌跌撞撞地拥进法院的这座大厅——它在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这一天显得是那么的狭小——那景象就不会是既无兴趣、又无吸引力的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周围的那些如此古老的事物将显得新鲜别致。

假如读者同意,我们就来想象一番,若读者同我们一起,夹杂在那些穿着宽外套、罩衣、小短裙的人群中间跨进大厅,会产生什么印象。

一开始,我们耳朵里嗡嗡直响,眼前一片缭乱。头顶上,有一个木刻镶板双层尖形拱肋,刷成天蓝色,饰有金百合花卉;脚底下,是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路面。离我们几步远处,有一根大柱子,后面又是一根,又是一根,总共有七根,在大厅里一溜儿排下去,横向地支撑着双层尖形拱肋的拱底石。头四根立柱周围,设有商人们的店摊,玻璃和金箔在闪闪发亮。后三根柱子的四周有几条橡木长凳,已经被诉讼人的短裤和诉讼代理人的长袍磨光蹭亮了。大厅四周,沿着高高的墙壁,在门与门间,窗与窗间,柱子与柱子间,立着长长的一溜儿从法拉蒙起始的法兰西诸王的塑像:无所用心的国王垂着双臂,双目低垂;骁勇善战的国王高扬起头颅,举起臂膀,豪迈地朝向天空。一扇扇尖拱长窗上,都镶嵌着五光十色的彩绘玻璃;大厅的一个个宽大出口,都是精雕细刻的富丽堂皇的门扉。所有这一切——拱顶、柱子、墙壁、窗框、镶板、门扉、塑像——从上到下,都涂饰得金碧辉煌,在我们看见的那个时代,已经有些黯淡,到了公元一五四九年,几乎完全被灰尘和蛛网给淹没了。即使在那一年,迪布勒尔①对它们仍叹为观止。P1-4

序言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19世纪的一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他生于法国贝藏松市的拿破仑麾下的一名将军的家庭。幼年时代,曾跟随其父的军队足迹遍及意大利和西班牙,因此,其童年生活充满着动荡和新鲜之感。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十分忠诚于波旁王朝,离开自己的丈夫之后,独自担负起教育儿子的重任,尽力地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自己的儿子。

雨果天资聪颖,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不时地写一些短诗、长诗。早期的作品深受法国悲观浪漫主义作家夏朵布里昂(1768—1848)的影响。在其第一部诗集《颂诗集》(1822年出版)的序言中,他竭力歌颂法国大革命时期复辟王朝的大本营旺代省和波旁王朝,赞美中世纪的修道院和骑士,声称“人类历史只有从保皇思想和宗教信仰的高度来观察时才富有诗意”。这第一部诗集为他在法国贵族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法王路易十八还赏赐给了这位年轻诗人以丰厚的年金。随后,1823年,在他年方二十一岁时,又出版了充满神秘、恐怖和富于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冰岛凶汉》。三年过后,1826年,他又根据1791年发生在法属殖民地圣多明各的真实事件,写了一部名为《布格一雅加尔》的长篇小说。他在这部小说中,热情洋溢地塑造了一位黑人领袖——布格一雅加尔——的英雄形象,愤怒地揭发了凶残的白人种植园主们的野蛮、残暴行径,对压迫和奴役进行了猛烈的鞭笞。

20年代后期到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前夕,法国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反对波旁王朝的力量大大增强。青年雨果深受鼓舞,与其少年时期的保皇思想断然决裂。他开始接近反对派,宣扬艺术要摆脱古典主义的种种束缚,被保皇派宣布为“叛徒”,但却受到法国文学界一切进步力量的支持。1827年,他写出了剧本《克伦威尔》,把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作为主人公,这本身就充分说明他的政治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他的《(克伦威尔)序言》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一篇别具一格的宣言。在这篇《序言》中,他义正词严地、雄辩地捍卫了新浪漫主义戏剧的原则。他强烈地反对只允许把帝王将相作为正面人物搬上舞台的古典主义的等级分法,而要求描写那些集悲剧和喜剧、崇高和卑下于一身的活生生的人们,为使艺术接近生活现实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当然,尽管如此,雨果仍然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所要求的艺术“真实”是相对的,因为他的要求和艺术家要有无限自由的要求混杂在了一起。按他的理解,艺术家要摆脱资产阶级生活的平庸无聊,成为富有诗意的人,则应当凭借自己的想象来改造现实,把现实给浪漫主义化了。

雨果随后又写了不少的剧本,如《玛里翁·德·洛尔姆》(1829)、《艾尔纳尼》(1829)等,以及抒情诗集《东方集》(1829)、《秋叶集》(1831)。这之后,他于1831年出版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反对教权的思想倾向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部小说不是一部平庸的传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再现了15世纪巴黎的生活场景,描写了王室与教廷的明争暗斗、路易十一及其宠臣们的种种丑态、巴士底狱、巴黎“圣迹区”,以及丐帮攻打圣母院的惊险场面,而且,在小说的开头,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不厌其详地描绘了巴黎圣母院这座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杰作,把这座大教堂描写得栩栩如生。雨果在这部小说中,把人民群众视作真正的主人公,视作主宰未来的历史力量,使他终于成为无出其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代表。

1848年革命之后,雨果被选入制宪会议,后又被选入立法会议,他一直在捍卫着共和国。当1851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一小撮冒险家的帮助下推翻了共和国,建立了第二帝国,成了拿破仑第三的时候,雨果愤然而起,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国民议会的讲台上和报刊上,口诛笔伐。赫尔岑在《文学遗产》(1937年,第31—32卷,第823页)上写道:“……1851年12月2曰,雨果挺身而出,面对刺刀和枪炮子弹,号召人民起义;他迎着枪林弹雨,反对政变,当局势已无法挽回时,他便离开了法国。”

他被迫流亡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后又被拿破仑第三赶走,只好移居到大西洋上的两个英属小岛上去。这一去便是十九个年头,在这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中,他的政论和讽刺才能大放异彩。1852年,他写出了《一个罪行的始末》,深刻地揭露了拿破仑的冒险行径。同年,他还写了政治评论《小拿破仑》。在这本小册子中,他把满腔怒火和无情的讽刺全部向这个拿破仑倾泻出来,并且号召人民进行反对帝国的斗争。但是,雨果对这次政变的原因并未看清楚,只认为这是篡权者的险恶用心所致。因此,马克思指出了他的这一错误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9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维克多·雨果只是对政变的负责发动人作了一些尖刻的和俏皮的攻击……他认为这个事变只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他没有觉察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写成伟人了……相反,我则是说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1853年,雨果的政治诗《惩罚集》问世。诗中充满了这位爱国诗人对祖国遭受蹂躏所表现出的悲愤不已。这些诗成了公民抒情诗的典范,对巴黎公社社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列宁也十分欣赏雨果的这些诗。他的夫人在回忆列宁时说道(《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2卷,第860--86l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在第二次流亡的时候,伊里奇在巴黎很喜欢读维克多,雨果描写1848年革命的诗《惩罚集》,这些诗是雨果在被放逐中所写后秘密传到法国的。这些诗里很多地方夸张得有些天真,但是还可以感觉得到革命的气息。”

流亡中的雨果,不仅在用他那支犀利的笔为自己的祖国而战斗,而且还满怀同情地注视着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反对压迫各个民族的刽子手,包括对中国人民,他也是充满着一位伟大诗人的情怀的。1861年11月25日,雨果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回答了后者征询他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义正词严地抗议英法两个殖民主义帝国对中国的侵略。这个叫巴特雷的法国上尉,随英法联军侵略了中国,并参与了劫掠、焚烧圆明园。回国之后,这个上尉与其他侵略者一样,将自己的罪行视为功勋,到处夸耀,还想从当时也大名鼎鼎的雨果那儿得到一些赞誉,但却遭到了雨果的讽刺、挖苦和痛斥。这封信对了解雨果实在是弥足珍贵,为此,不妨在这里将其中的主要部分译出,以飨读者。雨果在回信中写道:

……既然您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名叫“圆明园”……如同帕特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帕特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仅是一个无出其右、举世罕见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的……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光彩夺目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这个文明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口袋,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劫掠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窃盗,案犯是两名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词……

伟大的雨果对英法两个强盗的侵略行径愤愤不平,大加讽刺和挖苦。而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到这里,应该念念不忘这奇耻大辱。  雨果在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中,创作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诸如广为人知、深受欢迎的《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直到拿破仑第三倒台之后,雨果才返回自己的祖国。在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期间,他不仅向巴黎人民发表演说,撰写呼吁书,还报名参加了国民近卫军。

对于巴黎公社的世界意义,雨果不太理解,但他对无产阶级仍抱着同情的态度,他激烈反对资产阶级疯狂镇压公社社员,并且还保护过他们,让他们躲在自己在比利时的家中,致使自己受到资产阶级的报复、陷害。

雨果是列夫·托尔斯泰喜爱的作家之一。法国进步文学继承了雨果的热爱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他的诗在抵抗运动出版的地下刊物上不断刊出,激励了法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斗争。应该说,雨果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复杂的道路,但我们所看到的仍然是一位伟大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主要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是他思考人类命运的记录。雨果写完并发表《海上劳工》才算完成由《巴黎圣母院》开宗明义,继由《悲惨世界》淋漓演绎,终以《海上劳工》重彩结幕的“人类命运三部曲”。完成这三部曲后,雨果就无愧于人类命运思考者的称号了。这三部曲构成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雨果从其“自由自在的心灵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从深层意义上表现了人类在自己的发展史中,与宗教、法律、自然所产生的矛盾这样永恒性的主题,因而比许多大作家更加伟大,无愧于人类命运的思考者。

该译本最初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现交由巴蜀书社出版,本人对原译本进行了修订,但愿该书能继续受到读者们的喜爱。

陈筱卿

二○一五年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雨果)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让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两。

——高尔基

巴黎圣母院心灵世界的结构,第三界就是灵界,它的现实名称叫作爱情,在现实中这两个神灵是永远不能得到结合,只有在灵界里才能结合……雨果的材料相当庞大,他几乎是用了法国儿百年的历史、文化、宗教革命,来做材料。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王安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黎圣母院(名家导读版)/琥珀经典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维克多·雨果
译者 陈筱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105925
开本 32开
页数 4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8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2015228693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