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内容
内容简介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为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的结项成果,是系统研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全面探讨了熊十力《新唯识论》构造的健动创生的本体形上学,及其以“治化论”为主题的大量关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阐述,并对熊十力关于历史本质、历史动力、历史进化、历史主体、历史治化、历史理想以及历史认识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系统研究。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积极发掘熊十力超出时空的思想精华,逻辑缜密,观点鲜明,学术价值较高。

作者简介
林家虎,哲学博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与安徽区域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孔子研究》《学术界》《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多项省级课题,主编与参编著述有安徽文化精要丛书《徽学》、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读本《医学生读经史子集》以及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中医文化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近10部。
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节 熊十力哲学探究的社会历史旨向

一、童蒙和游学期的思想熏陶

二、辛亥革命后弃政从学的思想转变

三、孤往穷体之路的历史关怀

第二节 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与研究回顾

一、熊十力思想研究的整体状况

二、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与研究概况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内容架构

第一章 “本心”显发:历史本质的哲学追问

第一节 宇宙本体的哲学诠释

一、“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建构

二、“本心”本体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由隐至显”的本体形态

一、从无机物到生物的层级演进

二、“本心”显发与人类的出现

第三节 历史:“本心”显发的澄明之境

一、“本心”显发与历史属性

二、“非预定的计划”与“本心”显发的自由历程

第二章 翕辟成变:历史变易与创化发展

第一节 翕辟成变的历史动力观

一、翕辟范畴要义发微

二、翕辟成变的内容与机制

三、历史领域的动力阐释

第二节 生命创化的历史进化观

一、东方形态的创造进化论

二、进化的机制与形式

三、进化的阶段与形态

第三章 内圣外王:历史主体与历史理想

第一节 士民并重的历史主体观

一、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二、崇圣与重民的双向视野

三、道德决定论之上的内在统

第二节 内圣外王的历史理想观

一、内圣、外王的内涵阐释

二、内圣外王的思想方向

三、理论意义与问题检讨

……

第四章 道器为一:治化论主题的多维探索

第五章 智知之辨:历史认识方法的阐释

结语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贞定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首先,历史在本质上是“本心”显发的存在形态,这就从本体论上决定了历史是一个变动不居、永无止境的生化历程。因为,“本心”本体融真常与生化为一体,它作为本体的真常虚寂诸德具有的“德盛不容已”,必然不得不生化,不穷竭于生化;所以,“本心”本体的清净、昭明、刚健、真常的德性就成为历史变化发展的本质依据。从本体论的角度可以说,熊十力的历史变化动力观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再现了中国传统儒学道德决定论的历史动力思想。

其次,在宇宙论方面,“本心”本体显现为翕辟两种势用,正是翕辟之间相反相成的内在矛盾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翕辟构成了宇宙大化的根本动力。在历史领域,也同样如此,翕辟所代表的人类历史领域的物化现象与精神现象两大领域之间相反相成的内在矛盾运动成为历史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历史演变的不息进程。但是,和自然作为“本心”的潜隐形态相比较,在历史领域,辟所代表的“本心”自性力显发的精神现象,已经打破了在自然领域中为翕所缠缚的“坎陷”状态,从而具有更加刚健、昭明、能动和主宰性的势能,使在自然中处于潜隐状态下的翕辟之间自在、自发的矛盾进入到一种自为、自觉的阶段,由此决定了历史领域翕辟之间的内在矛盾更加明朗化。至于翕辟在矛盾中的地位,熊十力认为,二者之间是辟统摄翕,即辟为主宰,翕为资具;辟主施,翕主受;辟为本原,翕为从属。因此,翕虽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但它的作用仅仅是作为承受、显发辟的资具,并终随辟转,从而实现辟所代表的“本心”本体的全体大用的显发而推进历史的变化发展。只有辟所代表的精神因素才是历史变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历史变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对于翕辟之间在变化中的这种地位的区别,熊十力说:“《新论》说翕辟,虽云两种势用,而实只是一个势用,有此两方面以相反而成其用,乃假说为两种势用耳。体之现为用,本唯是辟,刚健、升进、生生、清净、乃至万德,皆辟也,而不能不先有一个翕,否则只是虚无莽荡,将无所据以自显。故翕之反乎本体而将成乎物者,特妙用之不得不然,实则,翕亦是辟,非其本性与辟有异也。”翕辟势用有别但本非异体,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翕亦是辟”。由此可见,熊十力在历史动力观上持一种“精神动力”的观点。这与他将历史归结为“本心”的显发和自由精神的实现的历史本质观是高度一致的。在四十年代末,当熊十力站在自己构建的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大厦上,他深切陈言:“少时读《孟子》‘我亦欲正人心’一语,不感何种意味。三十而后,深历世变,始知此言直抉本根。万化生于人心,人心正则万事万物莫不一于正,人心死则乾坤息,尚何事物可言?”可以说,经过二十年的穷体之路,熊十力以“本心”本体论的哲学构建,重新诠释和回应了中国传统道德史观关于精神力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主旨。

第三,在历史领域,翕辟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历史变化的根本动力,而辟对翕的统摄性,决定了二者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是斗争与太和的辩证统一。辟,即人类历史的精神方面,以它的开发、升进、生生不息的刚健力用来认识、运用并改造物化因素,是历史变化的最终决定力量。翕,即人类历史的物化方面,虽然是辟显发自身力用的资具而成为历史变化的推动力量,但它所具有的阴柔、迷暗、固闭等性质与辟所代表的“本心”本体的开发、升进、刚健的自性又相乖反。因此,对翕有统摄性的辟,面对翕的乖反,必然要通过斗争以导之于正,使翕最终顺承乎辟,使历史复归于刚健不息的太和之道。在此,熊十力首先高度肯定了斗争在解决翕辟之间矛盾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夫人事之狂惑昏乱,皆阴象也。阴迷失道,而不知反,穷所必至。阴穷,而阳道必兴。阳之初兴,不得不与亢阴之余势相战,战则不避其伤,以此见阳德之健也”,并以当时的二战为例,说:“近者德国希特勒之徒,凶暴狡诈之毒,极至而穷,于是同盟国奋起而覆之。后此如有为希特勒者,其穷亦可知。”但是他又指出,斗争必须限制在消释翕的阴柔、迷暗、固闭等劣性而使它回到顺承辟的生生、昭明、升进等力用的范围内;若超出这一范围,将斗争绝对化,以消灭翕为究竟,则必导致取消矛盾的对立面,从而否定与消解历史变化自身。“阴者,阳之类也。阳之战阴,但伏其侵逼之势已耳,非灭之也。若灭之,则将离其类,而为孤阳矣”。所以,熊十力说:“和者生命之本然。斗争为战胜不和之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对于人类历史领域的翕辟之间的矛盾而言,保持辟所具有的刚健、生生不已的太和之道是绝对的,斗争仅是实现太和之道的手段,是相对的。一方面,熊十力认为,“夫相反则不能无战。虽云战非常道,毕竟由两相反而归于乾坤合一,保合太和。然欲不经战事,而直达太和,诚恐此等高尚理想,能实现者或少耳”。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战争究不是正常,阴阳合一而太和,乃是利贞之道耳”。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的指导思想,熊十力说:“《易》与新学说确有不同处,新义根底是斗争,易道虽不废斗争,但斗争是不得已而用之。要以仁义为经常之道。我正于此处用心。”这种深厚的用心在他后期著述中被一再强调:“宇宙为冲和之蕴,非斗争之府。推此而言群变,则斗争为革命时不得已之方,革命既成,必息斗争而为太和,顺人性之正。”“宇宙是太和之府,不是战斗之场。战斗者其暂,太和者永贞之道也。”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家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96176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字数 315000
出版时间 2021-07-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1.5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