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书补注(全12册)
内容
内容简介
一、《汉书补注(套装全十二册)》以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〇〇年)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整理工作以补注部分为重点,按照以点带校的原则,力求做到清楚、正确。
  二、改原刻版正文中双行夹注为段后注。补注部分前标[补注]。补注中更有小字双行附注者,改用楷体,以示区别。
  三、补注部分多为引文,且多为套引,层次重叠,故少用引号和双引号,一般只于所引人、书篇下加冒号,而止在主要引文处加引号。
  四、官名不用专名号,官名中夹有地名的,只在地名上标专名号,例如泗川守。
  五、星名不加专名号。以人名为星名,如王良、造父、蚩尤等,亦不加专名号。
  六、书名筒称及篇名,均加书名号。如迁史、荀纪、水经注淮水等。
  七、正文和旧注的衍脱讹误之处,补注虽多所辨证,然皆未改字。今仍其旧。其未加辨证者则吸取前人校勘成果,予以订正,误字用圆括弧,正字用方括弧置于误字之下。补注中的文字讹误,尽量查对所引原书,订正方法同上。
  八、补注对句读、提行的意见,一般应予采纳,而其辨正文字仍予保留。
前言序言
汉书补注,作者王先谦(一八四二—一九一八),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进士,授史馆编修。光绪六年(一八八〇)晋国子监祭酒。历典云南、江西、浙江乡试,曾任江苏学政,任上奏设书□。十五年(一八八九)开缺还乡,主持过思贤讲舍、岳麓和城南两书院,又历任师范馆长、学务公所议长、铁路□名誉总理、省咨议□会办等职。因总督陈夔龙、巡抚岑春蓂以其所着尚书孔传参正、汉书补注、□□源流考和荀子集解等书进呈朝廷,而被赏内阁学士街。辛亥革命后,改名逊,终老乡间。
  王先谦加以补注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汉高祖,迄王莽,通记西汉一代史实(表、志有不限于西汉者),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班固(三二—九二)撰。汉书之作,实发端于其父班彪的后传,班固死时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由其妹班昭和郡人马续补续而成,故清人趟翼说漠书“经过四人手,阅三四十年始成完书”。
  汉书微文奥义,历来被认为难读,始出已“多未能通者”,当时一代通儒马融亦要“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因此自东汉起即有人为汉书注解,服虔、应劭便各为音义,自别施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汉书作音注者更多。晋代的晋灼于服、应之外,采伏俨等十四家,辩其当否,集为汉书集注十四卷。臣瓒于晋灼之外,增刘宝汉书驳义一家,为集解音义廿四卷。至束晋蔡谟,则取臣瓒之书散人汉书正文之下,自此以降,始有注本。
  唐初,颜师古(五八一—六四五)受太子承乾之命注汉书,在服、应、晋、臣、蔡五种注本的基础上,增以荀悦汉纪、崔浩汉纪音义和郭璞司马相如傅注,并资取其叔父颜秦游汉书决疑之义,汇集前二十三家注解,揆之诸说,参以己见,发明驳正,而成集一代大成之作,号为班氏忠臣。
  颜注问世以后,至宋,雕板兴起,宋太宗淳化五年(九九四),命官分校三史,校毕,就杭州镂板,是为淳化本,此汉书有板本之始。此后官府多次选官校勘,遂有景德监本’景佑刊误本、熙宁本、宣和园子监本、乾道本等。其间对后世汉书流传影响较大的,有余靖的景佑刊误本、宋祁在其基础上又增十五家而成的宋祁校本。同时民间摹刻以市易者滋多,南宋宁宗庆元年间(一一九五—一二〇〇),建安人刘之问取宋祁校本,剔用十四家本参校,采人萧该音义、司马贞索隐、三刘刊误等,刊印而成建安本。明代的官私刻本叠出,官本如取建安本而刊落甚多注文的南监本,私家本有毛氏用建安本但删除了三刘刊误、景佑刊语而成的汲古阁本,此外还有汪本、闽本、德藩本等。入清,汉书注本主要沿着两条系统流传,一是乾隆四年,取南监本别加考证而成的武英殿本,即补注中的官本,一是同治年间,金陵书□重印汲古阁本而成的金陵书□本。以上便是汉书补注出现前,汉书注释、校勘、版本流传的大致綫索。
  清代考据学兴盛,治汉书的学者,在校订的同时,并重释义,多“研穷班义,考证注文”,涌现出一批专门着述。如钱大昭的汉书补疑、陈景云的汉书订误、沈钦韩的汉书疏证、周寿昌的汉书注校补等,还有专究汉书某志、表、传的专书,如梁玉绳的古今人表考、徐松的汉书西域传补注等,而校注汉书地理志的着作尤为繁富,此外还有王呜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等考史名着中有关汉书的部分等,对汉书的校订注释取得了□□前代的丰硕成果。
  然而由于汉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经颜师古集注后,虽然解释详明,旨趣毕显,但遗义尚多。经过宋、明至晚清近千余年间,诸家校订,辗转翻刻,汉书和颜注,都因而存在着文字上的异同错讹,所谓“未发明者固多,而句读伪讹,解释踳驳之处,亦迭见焉”。而清代学者的宏富着述,又“散见诸书,学者罕能通习”。至晚清时期,对汉书再作一次全面补注的客观条件和需要都已具备。
  王先谦以其三十余年“究心班书,博求其义”的深厚功力,在颜注的基础上,又一次对汉书进行全面的注疏。他以汲古阁本为底本,主要“遵用官本校定”,还对校了乾道本、北监本、南监本,移录了官本上的宋、刘校语和官本考证的成果。他的基本方法是“详载文字异同,备录诸人考证”,将隋萧该音义至清俞樾等四十七家的着述,参订郭嵩焘等廿人的见解,菅萃编摩,整理排列,疏通发明,订正讹谬,附以自己的研究心得,散人颜注或正文之下,撰成汉书补注,于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一月由其虚受堂刊行。
  汉书补注是继颜注之后,汇集宋、清学者校订注释汉书成果的又一次集大成之作,也是对清代学者考据汉书丰硕成果的一次总结。补注刊行后还有几本汉书注疏问世,但诚如李家骥先生在其论文中指出的,“总的来说,汉书补注已基本结束了汉书的注疏。”
  补注取材广博,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有学者列举出廿项之多。举其要者有:校勘是正文字,补注罗列诸家版本文字异同,刊订错讹,或加断语,某是某非;注音释义,诠释史事,补注汇集颜注以下宋、清学者的研究成果,网列众说,疏理补证,纠缪正误,使难于理解者,通顺可读;增补颜注的缺遗,颜师古对律历志和天文志的注疏较少,尤其是律历志下的颜注仅四十余条,而补注却有五百余条,超过旧注十余倍之多;特别是“地理志补注得最卓绝”,吸取了清代学者全祖望、钱坫、段玉裁、汪远孙、昊卓信、徐松、陈澧等人对地理志研究的丰硕成果,还徵引了历代水地诸书,疏通发明,订正讹误,并对每一地名必述其沿革,常加考证辨析,指明其当今之所在,或列举其人物掌故,山川关隘,艺文志的补注亦称精当;此外对颜注本的句读失当,常有驳正。因此,堪称目前汉书注释最为完备的本子。诚然补注并非尽善,其失注、误注,以致误纠前注,以及微欠折衷等不足之处也是无庸讳言的,但是瑕不掩瑜,并不影响其对汉书校勘、注疏的巨大贡献。因而是研究汉代□□和汉书本身的基本史料。
  这次整理工作,用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刊本作底本,参校了“万有文库”本汉书补注以及中华书□点校本汉书。整理工作以补注部分为重点,对其中的引文,尽可能核对了原书,其间的文字漏误,一般皆据原书加以补正,但有的所引原书的文字,因后出版本曾加校订而改动者,以当时所引原书如此,则未加校改。对正文和旧注中的文字脱误,凡经补注辨正者,皆仍其旧,其未加辨证者,则汲取前人成果予以订正,误字加圆括弧,正字加方括弧,置于误字之下。
目录
前汉补注序例
引用诸书姓氏
同时参订姓氏
汲古阁本卷首
前汉书目录
坩官本卷首目录
官本跋尾
汉书补注正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书补注(全1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汉)班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7746
开本 32开
页数 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5800千字
出版时间 2018-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4.104.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5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