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后汉书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内容推荐

《后汉书解读》一书主要参考“二十五史”中的《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东汉断代史,为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所撰。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人。晋安帝隆安二年(398),他出生于一个世族家庭,曾官至尚书吏部郎。他一直以身出名门自居,性情孤傲,不拘小节,凡事都不甘居人之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因行为不检点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从此感觉郁郁不得志,便以著书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后汉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撰写的。后来,范晔又卷入皇室的权力斗争中,在元嘉二十二年,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在范晔撰写《后汉书》之前,已经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纪传体重要著作已有很多部,比如类似于正史的《东观汉记》、三国时期东吴学者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晋司马彪的《续汉书》、晋华峤的《后汉书》等等。范晔在撰写《后汉书》的时候,主要是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的著作为蓝本,参考诸家,博采众长,删繁补缺,订伪考异,整齐故事,自成体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写成了自己的《后汉书》。该书与《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并称“四史”,盛行于世。以至于现在我们研究东汉的历史,了解东汉社会,范晔的《后汉书》便成为最基本的文献依据。

《后汉书》原书只有九十卷,还有一些内容范晔没有来得及写出来就被处死了。原书的九十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后汉书》前面的九十卷,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后面的三十卷《志》,是后人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入的,因此这三十卷又被称为《续志》。据说范晔在元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态》、《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五志的撰写,由于范晔被人告发谋反,谢俨怕受牵连,便毁掉了手中的书稿,以致原本的《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下来。

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内容包括《本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记述的历史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止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细记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后汉书》成书以后,南朝梁刘昭、唐代高宗之子李贤以及清代的王先谦等人都分别为它作过注。

目录

1.东汉王朝共有多少年皇帝?

2.吕母起义是怎么回事?

3.樊崇起义是怎么回事?

4.什么是赤眉、绿林起义?

5.刘秀年轻时是怎样一个人?

6.刘秀是怎样走上起义道路的?

7.刘玄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8.更始皇帝刘玄是怎么死的?

9.放牛郎刘盆子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10.王郎是怎样一个人?

11.刘縯是怎样的人?

12.刘秀是怎样对待哥哥被害的?

13.刘秀为直么要与河北地主联姻?

14.刘秀为什么会被“皇帝”悬赏捉拿?

15.刘秀为什么被称为“铜马帝”?

16.刘秀是怎样登上皇帝位的?

17.刘秀是怎样除各地豪强割据势力的?

18.刘秀为什么释放奴婢?

19.刘秀是怎样解决东汉土地兼并问题的?

20.刘秀是怎对人推心置腹的?

21.冯异为直么要投奔刘秀?

22.刘秀与冯异的交情如何?

23.岑彭是怎样劝说朱鲔投降刘秀的?

24.刘秀为什么说严光是一个狂人?

25.刘秀即位后为什么要尊礼“三独座”

26.光武帝是如何镇压赤眉军的?

27.光武帝为什么厌武习文?

28.光武帝免除了家乡几年的租赋?

29.光武帝定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30.光武帝是怎样和南北功臣平衡关系的?

31.光武帝为直么重视“图谶之学”?

32.光武帝为什么提倡《孝经》?

33.光武帝是怎样限制外戚势力的?

34.光武帝为什么要取消都试?

35.光武帝阴皇后是怎样一个人?

36.阴丽华为什么要让皇后位给郭圣通?

37.光武帝为什么要废郭皇后立阴贵妃为皇后?

38.光武帝是怎样安慰郭废后的?

39.光武帝是怎样对待隐士的?

40.光武帝是怎样平定豪强反叛的?

41.光武帝为什么提出“后事从俭”?

42.谯玄是怎样一个人?

43.李业是怎样一个人?

44.卢芳是怎样一个人?

45.彭宠是怎样的人?

46.隗嚣是怎样的人?

47.董宣为什么被称为“强项令”?

48.郅恽为什么不让皇上进城?

49.公孙述是怎样一个人?

50.来歙是怎样坚守略阳的?

51.来歙是怎样嘱托后事的?

52.“不自润”指的是什么?

53.邓禹为什么二十四岁就做了大司徒?

54.为什么说“邓禹虽败,复能胜敌”?

55.“礼有来学,而无往教”出自何处?

56.“愿从陛下处复借寇君一年”指的是谁?

57.为什么说汉明帝是一个守业的国君?

58.汉明帝是怎样倡导经学的?

59.贾逵是怎样一个人?

60.桓荣为什么会受到皇帝的特别优待?

61.班彪有什么贡献?

62.班固是如何成为一个著名的史学家的?

63.班固和外戚窦宪有何关系?

64.朱晖有哪些仁义之举?

65.投笔从戎的故事说的是谁?

66.班超出使鄯善有哪些惊人之举?

67.班超是如何安抚于阗王的?

68.班超为什么要更换疏勒王?

69.班超上疏是如何分析西域形势的?

70.班超如何对待陷害他的人?

71.班超是如何打通西域南道的?

72.第一个到波斯湾的中国人是谁?

73.班超为什么要叶落归根?

74.班昭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续写《汉书》的?

75.王充的一生是怎样的?

76.崔篆临终为什么要写《慰志赋》来伤悼自己呢?

77.范式是怎样一诺千金的?

78.为什么说汉章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79.汉章帝为什么说“政无大小得人为本”?

80.马皇后是怎样入宫成为皇后的?

81.章德窦皇后是怎样一个人?

82.范晔是如何评价窦宪的?

83.王符的代表作是什么?

84.相国张禹为何亲自耕作?

85.和帝刘肇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86.邓绥是怎样一个人?

87.邓绥是怎样被册封为后的?

88.邓绥是怎样临朝称制的?

89.邓太后请谁做老师?

90.“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最早是谁说的?

91.杨秉的“三不惑”是什么?

92.张衡早年的经历对他以后的成功有影响吗?

93.张衡在文学方面有哪些贡献?

94.张衡在学术方面有哪些贡献?

95.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有哪些巨大贡献?

96.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有什么作用?

97.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有什么作用?

98.蔡伦是如何改革造纸技术的?

99.安帝时为什么出现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局面?

100.安帝为什么要亲近乳母与宦官?

101.曹腾是怎样一位宦官?

102.王圣为什么会尊显?

103.李闰、江京为什么能弄权?

104.安帝死后阎皇后为什么不立即发丧?

105.马融是怎样一个人?

106.班勇在朝廷确定西域政策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107.汉顺帝的皇后梁妠是怎样一个人?

108.梁冀是如何借刀杀人的?

109.贵人邓猛到底姓邓还是姓梁?

110.为什么说胡广是东汉后期最典型的官僚?

111.李固为什么隐居不仕?

112.“素丝羔羊”比喻什么?

113.崔琦是怎样一个人?

114.孙程为什么要拥立顺帝?

115.“梁上君子”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116.曹节乱政是怎么回事?

117.孟尝是怎样一位官员?

118.汉质帝是怎么死的?

119.东汉桓帝为什么要杀梁冀?

120.黄宪为什么被称为“黄征君”?

121.徐稺为什么会受到时人的尊重?

122.皇甫规是如何治军的?

123.为什么说李膺是才高名重的名臣?

124.李膺为什么受到太学生的推崇?

125.李膺为什么要违抗皇上的命令?

126.什么叫“党锢之祸”?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

127.第一次党锢之祸是如何发生的?

128.第二次党锢之祸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129.郑玄是怎样一个人?

130.郑玄对儒学有何贡献?

131.东汉灵帝是怎样的皇帝?

132.宦官们为什么不让汉灵帝登高?

133.为什么说卢植是文武兼备的大名士?

134.司马直为什么要死谏?

135.汉灵帝时“孟佗求官”是怎么回事?

136.“麦穗两歧”赞扬的是谁?

137.“歌来晚”颂扬的是谁?

138.蔡邕在流放途中是怎样保全性命的?

139.蔡邕和董卓关系如何?他是因何而丢命的?

140.名士郭泰是怎样出名的?

141.大将军窦武为什么自杀?

142.东汉少帝是怎样被废的?

143.什么是“通家子弟”?

144.孔融在政治上有何建树?

145.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如何?

146.东汉献帝是怎样的皇帝?

147.董卓是如何发迹的?

148.董卓为什么要废少帝?他是如何当上相国的?

149.奸雄董卓是怎么死的?

150.公孙瓒是如何封候的?

151.袁绍是如何做了冀州牧的?

152.才女蔡文姬是如何流落到匈奴的?

153.蔡文姬是如何回到内地的?

154.蔡文姬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155.华佗是怎样一位神医?

156.华佗在外科上有哪些突出的贡献?

157.曹操为什么要杀害华佗?

158.刘表是怎样首鼠两端的?

159.刘琮为什么投降了曹操?

160.东汉政府是怎样完善监察制度的?

161.东汉的太学是什么机构?它有什么作用?

162.太学清议是什么?

163.汉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164.什么叫“明经”?

165.东汉的三公是什么官职?

166.为什么说东汉时代的尚书成为代表君主意志而居于三公之上的一种决策机构?

167.丞相制度起源于何时?东汉的丞相有哪些权力?

168.西域长史是什么官职?

169.为什么说太傅德高望重?

170.冠冕有什么区别?

171.东汉时期的匈奴是怎样一个民族?

172.北匈奴和东汉王朝的关系怎样?

173.南匈奴和东汉王朝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南匈奴与汉的结合有何意义?

174.西域是什么地方?它和东汉王朝的关系如何?

175.车师与东汉王朝是怎样的关系?

176.羌人是怎样一个民族?羌与东汉王朝是什么关系?

177.鲜卑是怎样一个民族?它和东汉王朝关系如何?

178.乌孙和东汉王朝关系如何?

179.鄯善是怎样一个国家?它和东汉关系怎样?

180.于阗是怎样一个国家?它和东汉王朝关系如何?

181.莎车是怎样一个国家?它和东汉的关系如何?

182.焉耆是怎样一个国家?它和东汉王朝关系如何?

183.龟兹是怎样一个国家?它和东汉的关系如何?

184.疏勒是怎样一个国家?它和东汉王朝是什么样的关系?

185.五行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它在中国古代有什么特殊意义?

186.日食和月食在古代有什么特殊意义?

187.“先农”与“亲耕”指的是什么?

188.“先蚕”与“亲蚕”表示的是什么?

189.六宗指的是什么?

190.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

191.闰年、闰月、闰日是怎样出现的?

192.东汉的行政划分是怎样的?

193.京兆尹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194.右扶风指的是现在的哪里?

195.南海郡在东汉的中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96.水排是谁制作的?

197.十二律指的是什么?

198.八音是什么?

199.什么是今文经学?什么是古文经学?

200.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怎么回事?

201.什么是四家诗?

202.“东观”指的是什么?

203.《九章算术》是怎样一部书?

204.什么是“大、小戴礼”?

205.《说文解字》是怎样一部书?

206.班固的《白虎通义》为什么被称为“国宪”?

207.班固的《两都赋》是怎样的文章?

208.仲长统的《昌言》是怎样一部书?

209.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一篇讨论书法艺术的作品是谁写的?

210.马融的《长笛赋》是怎样一篇作品?

211.蔡邕的《述行赋》是怎样一篇作品?

212.荀悦的《汉纪》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13.班彪的《北征赋》是怎样一篇作品?

214.东汉的皇帝们为什么会推崇班固的《汉书》?

215.《后汉书》在编撰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216.《后汉书》具有哪些史料价值?

附录一 东汉世系表

附录二 东汉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1.东汉王朝共有多少个皇帝?

东汉王朝一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三位皇帝。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他是西汉远支皇族,是汉高祖九世孙。生于建平元年(前6),卒于建武中元二年(57),终年六十四岁。刘秀于公元25年六月于部(今河北柏乡)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建元建武,定都洛阳,谥为世祖光武皇帝,25年至57年在位,在位三十三年。

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刘庄幼名阳,后改名为庄,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亲是阴皇后。汉明帝生于建武四年(28),卒于永平十八年(75),终年四十八岁。刘庄于中元二年(57)即位,在位十八年。谥号显宗孝明皇帝。汉明帝即位后,遵奉光武帝时期的各项制度,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参与朝政。为了加强统治,他勤于政事,严明法令制度,注意吏治。他先后派窦固等北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又派蔡情(yin)到大月氏求取佛经,在洛阳兴建了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

汉章帝刘炬(da)是东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显宗明帝的第五子,他的母亲是贾贵人。生于永平元年(58),卒于章和二年(88),终年三十一岁。谥号肃宗孝章皇帝。永平三年被立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75)即位,在位十四年。建初四年(79)他亲自主持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的异同,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为著名的《白虎通德论》。他在位期间,改变光武帝和汉明帝的“严切”政治,重儒术。但是从章帝开始,宦官的势力得到加强。他死后,东汉政治便进入了黑暗时期。

汉和帝刘肇是东汉王朝的第四位君主。他是汉章帝的第四子,母亲为梁贵人。建初四年(79)生,元兴元年(105)卒,终年二十七岁。建初七年(82)被立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正月即位,在位十八年。谥号穆宗孝和皇帝。由于汉和帝即位时年幼,由窦太后执政,窦太后的哥哥窦宪总揽朝政。由此外戚势力迅速滋长,朝中大权实际掌握在外戚手中。永元四年(92),汉和帝利用宦官的势力消灭了外戚窦氏。但宦官由此得以封侯受赏,又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汉殇帝刘隆是东汉王朝的第五位君主。他是汉和帝的少子,生于元兴元年(105),卒于延平元年(106),只活了两岁。元兴元年十二月不满一岁的汉殇帝即位,邓太后临朝执政。然而,殇帝在位仅八个月便死了。谥号孝殇皇帝。

汉安帝刘祜(hu)是东汉王朝的第六位君主。他是汉章帝的孙子,汉和帝的侄子,汉殇帝的堂兄。他的父亲是清河孝王刘庆。刘枯生于94年,卒于125年,终年三十二岁。延平元年(106)八月即位,在位二十年。谥号恭宗孝安皇帝。

汉顺帝刘保是东汉王朝的第七位君主。他是汉安帝的儿子,生于115年,卒于144年,终年三十岁。他十一岁即位,在位十九年。死后谥号敬宗孝顺皇帝。

汉冲帝刘炳是东汉王朝的第八位君主。他出生于143年,死于145年,仅活了三岁。建康元年(144)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即位。死后谥号孝冲皇帝。

汉质帝刘缵(zuan)是东汉王朝的第九位君主。他是汉章帝的玄孙,生于138年,死于146年,年仅九岁。他八岁即位。死后谥号孝质皇帝。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王朝的第十位君主。他是汉章帝的曾孙,生于132年,卒于167年,终年三十六岁。他十五岁时即位,在位二十一年。死后谥号威宗孝桓皇帝。

汉灵帝刘宏是东汉王朝的第十一位君主。他是汉章帝的玄孙,生于156年,卒于189年,终年三十四岁。建宁元年(168)他十二岁的时候即位,168~189年在位。汉灵帝即位后,窦太后临朝,窦武执掌朝政。窦武准备消灭作恶多端的宦官,起用被禁锢的党人,但由于太后犹豫不决,事情泄漏,窦武反而被杀。这样宦官不但没有灭,反而权力达到了最高峰。他们大兴党狱,发动了第二次党锢之祸。184年(中平元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葬于文陵,谥号孝灵皇帝。

汉少帝刘辩是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君主,是汉灵帝的儿子,生于175年,死于190年,终年十六岁。189年即位,当年九月被废,190年被董卓的部下所杀。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汉灵帝的儿子,生于181年,死于234年,终年五十四岁。永汉元年(189)九月在董卓的拥立下即位,当时年仅九岁。他于189年至220年在位,历时三十余年。汉献帝即位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汉献帝成为董卓的傀儡。董卓被杀之后,逐渐形成了袁绍、曹操、孙策、刘备等军事集团。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被曹操劫持到许昌,又成为曹操的傀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形成了割据局面。曹操死后,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称帝,废刘协为山阳公,东汉灭亡。

2.吕母起义是怎么回事?

王莽天凤元年(14),琅邪海曲县有一位妇女名叫吕母,儿子在县里做小官吏,因为犯了过失被县宰杀害。吕母暗下决心,一定要替儿子报仇,将百万家产都用来酿酒和购置兵器。有年轻人来买酒,她不收他们的钱,贫苦的还另给一些衣裳。几年后,家产快花完了,小伙子们提出要还她的债,吕母哭着说:“我厚待各位,并非想求利,只是县宰枉杀了我的儿子,想替他报仇雪恨,不知道各位是否愿意帮助我?”青年们对吕母的儿子被冤杀很同情,又受了她的恩惠,一致表示愿意帮助她,很快聚集数千人。吕母自称将军,带领着他们攻破了海曲县,活捉了县宰。县衙里的人代县宰求情,吕母说:“我儿子没有犯死罪,被县宰无辜杀害。杀人偿命,这还有什么可说的?”杀掉了县宰,拉起了山东第一支起义军。

3.樊崇起义是怎么回事?

继吕母之后,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ju),今山东莒县),开始也只有百余人。青州、徐州等地闹饥荒,人们到处聚众起义,听说樊崇勇敢凶猛,都赶去依附他,于是樊崇的部队不出一年便激增至万余人。逢安、徐宜、谢禄、杨音等各股起义军与樊崇会合时,樊崇的兵力已有数万之众了,在与王莽新朝探汤侯田况的战争中,歼敌万余,大获全胜。樊崇的部队内部订有约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一切命令约束都依靠口头语言,没有文书、旌旗、番号。起义军中地位最尊贵的叫“三老”,其次叫“从事”,再次叫“卒史”,大家互相通称“巨人”。王莽派平均公廉丹和太师王匡去征剿樊崇,樊崇为避免起义军与官军混杂,让战士们都把眉毛涂染成红色,故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作“赤眉”。开战以后,莽军大败,廉丹阵亡,王匡溃逃。当时,吕母已经病死,她手下的人众分别加入了赤眉、青犊和铜马等起义军,樊崇部在战胜廉丹、王匡后,发展到十多万人。

更始帝刘玄定都洛阳后,派人来招引樊崇降附。樊崇听说汉朝复兴了,领着二十余位首脑人物到达洛阳,刘玄把他们全部封为列侯。但樊崇等只有个空头衔而没有固定的封邑,他们离开部队后起义军便开始涣散,于是他们又赶紧返回去,各归本营,把部队集结到颍川后,一分为二。樊崇和逢安为一部,徐宣、谢禄、杨音为另一部,两部分头出击,先后杀了宛县县令和河南太守。赤眉军虽屡战屡捷,但士卒多数是山东人,日夜哭泣着想回老家。为骑止军队溃散,樊崇等人决计西取长安,于更始二年(24)冬,由武关和陆浑关分两路同时进军。三年正月会师于弘农,刘玄的部队每战俱败。赤眉军的声势却进一步壮大了,每万人为一营,共有三十营之多。

P1-6

序言

中国的历史记载从先秦时代萌芽、发展,此后历代不绝,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国家,“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历史记录逐渐发展。西周共和(前841)开始,我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春秋以后,不仅周王朝有史官史书,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史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相继问世。《春秋》一字褒贬,寓意深刻,对后来的史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的出现,无论从史学意识、史学目的、史学编纂,还是史学规模、史学语言等,都是对先秦史学的一次系统总结,同时又开辟了史学的新道路,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后来的史学,基本都是沿着司马迁开创的史学道路继续前进,所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形式的不断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司马迁曾指出历史的“自镜”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视历史著作的认识作用,曾提出著名的“三镜”说法:“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在认识历史的同时,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从自己民族的早期经典中寻找可依靠的东西,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故而史籍中记载的先民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价值原则就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凭借。

历史具有劝善惩恶的榜样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篇》论述历史的作用时说:“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善恶、美丑,无疑成为后人的警示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民族人性的精华所在。这是一种根植于现实人生社会、却又超越一般生命意义的道义精神。

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李大钊说:“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地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历史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智者。

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更显深远而重大。我们要从史籍中汲取精华,构建和谐社会。“修己以敬”,实现个人身心和谐;“亲亲”,实现家庭和谐;“仁者爱人”,实现群体和谐;“天下为公”,实现社会和谐;“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阅读史书,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尽管有时出现曲折乃至于暂时的分裂,但它的总趋势是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尽管有时有外敌入侵,但志士仁人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经历了许多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有正史、杂史、野史等,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如何去读史书?我们认为首先读正史,从纪传体入手。它们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和主流,可以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认识古今之变的基本规律。第二,读史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的觉醒和提高、精神的陶冶和升华。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三,读史要有史学意识。我们应把它们放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以历史的眼光去挖掘历史典籍的思想意义,去认识历史典籍的作用和价值。第四,读史要有现代意识。历史已经过去,成为一种传统,但它并没有凝固,而是一个继续流淌着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对今天和未来发生重要作用。读史就是要立足现实,审视历史,继承优秀的传统,以史为鉴,为今天的现实服务,把握好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开卷有益,我们都能从丰富的历史典籍中得到教益,得到启迪。

本丛书首先从“二十五史”入手,因为它们是中国历史著作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直接记录。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坐观千年风云之变幻,笑谈古今世事之沉浮!

编者

2006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后汉书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玉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85756
开本 32开
页数 23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4.204.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38:05